劉海軍
《梅瓶》
2021年6月,在上海舉辦的“百年百藝·薪火相傳——中國傳統工藝邀請展”上,有幾件榫卯結構的“花瓶”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有人驚嘆“榫卯還能這樣玩”“沒見過,是個稀奇玩意”。
這是古典花格榫卯技藝上海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陳標的作品。他已經從事榫卯器物制作30余年了,每過一段時間,都能見到新作品。例如,這件《梅瓶》就是制作于2016年,還獲得當年中國工藝美術協會“2016‘金鳳凰創(chuàng)新產品設計大賽’金獎”。
這款《梅瓶》高58cm,球面直徑最大處達36cm,是由5 000片0.2cm厚的小葉紫檀片以榫卯結構拼接而成。在陳標的設計下,這些榫卯拼接以“人”字格環(huán)環(huán)相扣,然后在瓶身與瓶頸處采用自由格的形式收口。據陳標講,制作時需一片一片鋸出基本形狀,再在0.2cm厚的小木片上開槽鑿榫,而且由于要做出球形的效果,每一片槽口榫頭都不一樣,在拼接時更是需要掌握不同的角度和技巧,如此完成的作品才能做到造型優(yōu)雅、結構嚴謹、細節(jié)精致?!肮爬系哪緲嫿ㄖ绕涫谴笮蛯m殿有成千上萬個構件,不靠一枚鐵釘就能緊緊扣在一起,而且受到的力越大就越牢固。所以很多古建筑經歷多次地震至今安然無恙。因此,在拼接時,對角度和力度的把握也是關鍵,扣得越準越緊越牢固?!苯涍^不斷調整、完善,這件球形作品把花格榫卯技藝轉向立體空間化的層次,足足花了2年時間才制作完成。
其實,“球形接合”的《梅瓶》應該算是他在花格榫卯技藝探索之路上的第3代作品了。而之前還有第1代平面連接作品,如《“萬”字格樂佛屏風》《“人”字格扇形匾》《福祿壽瓶》;第2代曲面連接作品,如《百福瓶》和《百壽瓶》就是這個階段兩件頗具代表性的作品。
2012年,憑借創(chuàng)新工藝,《福祿壽瓶》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獲得金獎。這件外形呈六邊形的作品高73cm、徑長28cm,瓶蓋雕有精美的蝙蝠圖案,瓶身以上萬片0.15cm厚的黃花梨木片通過花格榫卯結構拼接成各種大大小小的龜紋格,龜紋圖案清晰,榫卯連接處嚴絲合縫?!澳酒某叽缫彩怯兄v究的,厚度一般是0.1~0.2cm,寬度一定要保持,最小的是0.08cm,再小就沒有牢度了?!?/p>
而另外一組圓柱形作品《百福瓶》和《百壽瓶》,兩瓶均高118cm,圓柱直徑33.8cm。兩件作品跟《梅瓶》一樣,都是以小葉紫檀片以榫卯結構拼接成“人”字格花紋。紋飾間鑲嵌了100個方塊,每個方塊上均刻有各種“?!被颉皦邸弊?,瓶蓋上則雕刻蝙蝠、仙桃、牡丹、古錢等圖案,寓長壽、吉祥、富貴之意?!啊栋俑F俊贰栋賶燮俊愤@兩件作品每一件都要耗費紫檀毛料50kg,而制成后的成品重量僅為用料的1/5。它們都是在我國古典花格門窗平面基礎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以圓柱形的曲面連接可進行360°的展示。與之類似的,我之前還做過一個直筒瓶,特地設計為56 縱、56橫‘人’字格花紋,正好象征中國56個民族的和諧團結?!睂τ谶@幾件得意之作,陳標表示:“中國榫卯工藝,以擅長為工而傳承,以技能為藝而創(chuàng)新。中國古典花格是以平面為主的一種榫卯藝術,而我在此基礎上身體力行30多年,不斷升級改進,才創(chuàng)新制作出了球形榫卯藝術?!毖哉Z之中難掩自豪。
榫卯是木頭里活著的靈魂
榫卯,它從古代建筑到傳統家具,起到形體構造上的“關節(jié)”作用,凝結著中國幾千年傳統木藝文化的精粹,是古典木構件的魂之所在。其內在結構精致唯美,科學有序,兼具實用與觀賞性。正是榫卯的文化和藝術之美打動了早年從事建筑、木工行當的陳標。
“我國古代建筑和家具制作都是全手工的榫卯結構,如今為了省時省工卻被丟棄了。真是可惜了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些好東西?!?7歲陳標從建筑行業(yè)轉學木藝,從木工、雕刻、繪畫等一點一滴學起。1985年,他開始潛心研究古典榫卯花格技藝,起初為基礎傳統的窗花、斗拱,逐漸加入平面浮雕的效果,制作如意格、“人”字格、“萬”字格、龜紋格等各種紋樣,到近幾年又創(chuàng)新制作了360°球形環(huán)繞工藝。憑借創(chuàng)新“曲面連接”“球形連接”的花格榫卯技藝,2013年,花格榫卯制作技藝被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認定為“第三批上海市傳統工藝美術技藝”;2018年,花格榫卯技藝被上海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而陳標也被列為該項目當下的唯一一位代表性傳承人。
由于多年從事木藝的經驗和研究花格榫卯,陳標對榫卯有著深入的認識。“古人講究‘純天然、無添加’,于是取天然實木制成了榫卯——雖說它的每一個構件都比較單薄,但是經過能工巧匠的巧思和設計,互相接合、支撐,制作的器物卻足以滿足生活日用,所以這種形式成了之后建筑和家具的基本結構。其中有一種頗具代表性的結構叫‘霸王棖’,是專為銜接八仙桌桌面和四條腿而設計。利用這種設計,桌面的承重被分配到四根腿柱上,能起到很大的撐托之力,猶如舉臂擎天,這才得了‘霸王’之名。而在《明式家具研究》中也提到,四方結構是不穩(wěn)定、可變的,但傳統憑借攢邊裝板和各種各樣的棖子、牙條、牙頭、角牙、短柱及托泥等,強化了接合點的強度和固定角度,如此不僅消除了結構不穩(wěn)定的缺點,還能將負荷均勻合理地傳遞到腿足上去,從而保證了家具的穩(wěn)定和牢固。”在陳標位于上海寶山區(qū)的工作室“榫卯齋”里,幾乎看不到現代工具,連傳統工具也僅僅是三三兩兩的小工具,如鋸子、鑿子、木尺、榔頭、臺燈等,就是憑借這些簡單的工具,他數十年如一日醉心于花格榫卯研究、制作。
制作時,他需先將設計圖制成一個塑料胎體,并在胎體上刻畫榫與卯的花格走向的小格子,再把木料鋸成相應的小木片,再一片片嵌入。如此循環(huán)往復、春去秋來,半年、1年,甚至2年才能呈現一件作品最終的模樣。
“有人說,榫卯就像是隱藏在兩塊木頭里活著的靈魂,當工匠鑿去多余的部分,兩塊木頭便會緊緊地相互交錯,不再分開,在時間長河里出現極其復雜而微妙的平衡:它們默默堅守,相望百年千年……”陳標希望通過他的作品,也能把花格榫卯技藝延續(xù)百年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