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透視“轉化”前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結構及內涵變化

        2021-01-12 09:09:26田天亮
        湖北社會科學 2021年7期
        關鍵詞:轉化矛盾生產

        田天亮

        (安徽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準確認識和處理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自覺圍繞社會主要矛盾來部署黨和國家全局工作,是中國共產黨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原理來分析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問題的寶貴經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在精準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基礎上,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重大研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刻學習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論斷,深刻學習領會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的新特點”,[1]“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2](p9)這就對深入分析和研究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點提供了重要指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由社會基本矛盾決定的,與我國基本國情的變化密切相關。從社會基本矛盾原理與我國基本國情相結合的視角出發(fā),考察“轉化”前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結構與內涵變化,對于深入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點,推進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不斷解決,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新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一、必須準確把握“轉化”前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結構及內涵變化

        1981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十一屆六中全會上指出,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從此之后,一直到黨的十九大召開,中國共產黨在闡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問題時均沿用了這一表述,并提出了一系列經典論斷。比如:十三大將社會主要矛盾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銜接,十五大提出社會主要矛盾將貫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始終,十七大提出關于社會主要矛盾“兩個沒有變”的思想,胡錦濤在慶祝建黨90周年的講話和十八大上作出了“三個沒有變”的研判,甚至在十八大以來的一段時期里,中國共產黨在重大場合論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問題時仍然沿用了這一表述。2017 年10 月,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新研判,強調矛盾轉化沒有改變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形成了“一個轉化、兩個沒有變”的中心思想。

        如何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不同時期研判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在關聯?怎樣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及特點,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結構與內涵到底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回答這些問題,要求我們從學理層面進行深入分析。

        當前,學界就“轉化”前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結構及內涵變化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探討社會主要矛盾基本結構的相關成果,主要包括“供給與需要矛盾說”[3](p22)“生產方與需要方矛盾說”[4](p1)“社會供給與生活需要矛盾說”[5](p12)“需要與滿足需要說”[6]等。學者們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內涵的認識較為深入,但也存在著“重新矛盾、輕舊矛盾”“缺乏對比性研究”“對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內涵的解讀尚存分歧”等問題。比如,部分學者在解讀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內涵時,注重從領域、區(qū)域、群體、行業(yè)、個體等具體層面來解讀。[7](p42)[8](p7)有學者認為此觀點不符合十九大的思想,不平衡不充分直接對應于人民的需要,不能作空泛意義上的分析。[9](p1)這說明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結構及內涵變化的分析,有值得進一步深入探討的空間。

        二、運用社會基本矛盾原理來考察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結構

        探討“轉化”前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結構,需要搞清楚社會基本矛盾“為什么決定社會主要矛盾”“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所決定的社會主要矛盾的結構是什么”“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是否遵循了社會基本矛盾決定社會主要矛盾的邏輯”等問題。

        (一)社會基本矛盾決定社會主要矛盾結構的內在邏輯。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yōu)榱四軌颉畡?chuàng)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而且,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盵10](p158)馬克思還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fā)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fā)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fā)生變革?!盵11](p2-3)這些論述雖未明確提出社會基本矛盾的概念,但卻系統(tǒng)闡釋了生產與需要的關系,創(chuàng)造性地闡發(fā)了社會基本矛盾的思想,將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作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力量。

        事實上,人類在社會生產實踐中本身就具備了改造自然的物質力量即“生產力”,并結成了以“生產資料占有制”為核心的生產關系?;诖耍叭说男枰迸c“滿足需要”的矛盾,就是由滿足人的“需要”的能力即“生產力”同實現滿足人民需要的社會關系的根基即“生產關系”的矛盾所決定的。即是說,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決定了“社會生產”與“人類需要”的矛盾。

        不同社會形態(tài)下的社會基本矛盾所決定的主要矛盾的結構不同。在剝削階級占統(tǒng)治地位的社會形態(tài),包括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代表“生產力”的群體同代表“生產關系”(以占有生產資料為核心)的群體是分離、對立的。代表生產力的被剝削階級同占有生產資料的剝削階級始終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矛盾和沖突。這類社會形態(tài)下的社會基本矛盾,具有強烈的對抗性,決定了滿足絕大多數社會群體的需要與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矛盾,表現為代表生產力的被剝削者和占有生產資料的剝削者的敵我對抗矛盾。也就是說,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的階級矛盾是這類社會形態(tài)的主要矛盾。或者說,勞動者從事社會生產滿足自身需要的矛盾,不是因為本身生產力不足或者說生產的產品不夠豐富,而是因為統(tǒng)治階級依靠對生產資料的占有侵占了其勞動成果,社會生產與人們需要的矛盾就表現為統(tǒng)治階級與被統(tǒng)治階級的矛盾。

        在消滅了剝削和剝削制度的社會主義社會,整個社會生產資料已掌握在人民群眾手中,代表生產力的群體和體現生產關系的主體具有一致性,均為廣大人民群眾。這就使得人民需要與滿足人民需要的矛盾不再表現為敵對階級之間的對抗與沖突,而是直接體現為整個社會生產能否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矛盾。

        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體。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到人的發(fā)展、社會發(fā)展問題時,始終將“發(fā)展”作為“人的本性”,將人的發(fā)展分為“人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建立在個人全面發(fā)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社會財富這一基礎的自由性”三大形態(tài),認為社會發(fā)展形態(tài)是不同時期“生產方式”的產物,受生產力水平的制約。這些重要思想,揭示了社會發(fā)展、個人發(fā)展需要依賴于整個社會生產的狀況,是在社會生產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的。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社會生產、社會發(fā)展能否滿足人民需要之間的矛盾,就可以理解為由“社會生產方”與“人民需要方”構成的矛盾結構。

        (二)我國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結構。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規(guī)定了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生產方”和“人民需要方”構成的矛盾結構。具體來看,經過三大改造,我國實現了將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yōu)楣兄频娜蝿?,再加上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引領我國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使得我國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制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根本指導地位、以生產資料所有制為主體的基本經濟制度。我國社會基本矛盾發(fā)生了重大變化,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相應變化,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矛盾得到解決,階級斗爭不再是國內主要矛盾。整個國家、社會與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問題,就是社會生產能否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問題,聚焦的是怎樣通過發(fā)展社會生產力來滿足人民需要。

        在社會主義社會形態(tài)下,我國生產力的代表者、生產關系的體現者具有一致性,基本矛盾具有“非對抗”性的特點,集中表現為社會生產發(fā)展能否滿足人民群眾需要的矛盾,可抽象地理解為“社會生產方”與“人民需要方”構成的矛盾。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就已經認識到這一點。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完成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就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進行了探索。黨的八大通過的政治報告決議、《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經典文獻,肯定了社會主義社會仍然存在矛盾,明確指出:我國大規(guī)模的階級斗爭已基本結束,國內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社會生產和社會需要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存在,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已經由解放生產力變?yōu)樵谛碌纳a關系下保護和發(fā)展生產力。這一系列判斷,表明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就已經具備了從“社會生產方”與“人民需要方”角度來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思想。

        (三)《歷史決議》、十九大對社會主要矛盾基本結構的研判。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認識,特別是先后作出的“兩次重大判定”,堅持了從“社會生產方”與“人民需要方”來研判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邏輯。

        1981年6月召開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以下簡稱《歷史決議》),直接從“社會生產方”與“人民需要方”的角度歸納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認為國內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事實上,在《歷史決議》通過前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共產黨人就在不同場合的講話中提出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生產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而不是為了剝削”[12](p167)“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社會主義生產和建設的根本目的”[13](p19)等一系列判斷。此外,中國共產黨還反復強調,階級斗爭不再是國內主要矛盾,必須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些論述,特別是鄧小平在中央召開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認為生產力發(fā)展水平不能滿足人民和國家的需要是我們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為從“社會生產方”與“人民需要方”的角度判定國內主要矛盾提供了根本指導?!稓v史決議》正是在堅持上述思想的前提下,實現了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新認定。此后,一直到十九大召開,黨的歷次代表大會均沿用了這一表述。

        十九大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同樣可以抽象地理解為“社會生產方”與“人民需要方”構成的矛盾。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闡釋和推進“五位一體”總布局、“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的過程中,在談及社會主要矛盾問題時,一段時期仍然沿用了“三個沒有變”的思想,但同時又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揭示了社會生產與人民需要的新變化。他認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14](p4)“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人民群眾的需要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15](p61)“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15](p252)這些科學認識,實質上從社會生產與人民需要的角度揭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

        人的發(fā)展、社會發(fā)展是不同時期社會生產發(fā)展狀態(tài)的產物,必須依賴于整個社會生產發(fā)展狀況,受到不同階段生產力水平的制約?!安黄胶獠怀浞值陌l(fā)展”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一樣,本質上是對不同時期我國社會生產狀態(tài)的揭示?;诖?,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可以抽象地理解為“社會生產方”與“人民需要方”構成的矛盾。

        事實上,從“供給方”與“需要方”、“供給側”與“需求側”、“社會供給”與“社會需求”等角度來把握社會基本矛盾的結構具有合理性,但這種思路容易將對主要矛盾結構的思考限定在生產與需要、供給與需求的框架之內,沒有直接體現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等因素的考量,用“社會生產方”與“人民需要方”來歸納社會主要矛盾的結構則相對合理。

        三、從全局與局部相統(tǒng)一的視角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變化

        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變化,要從整體與局部相統(tǒng)一的視角出發(fā),既要看到社會生產發(fā)展對應人民需要,又要認識到主要矛盾在我國社會矛盾體系中的主導地位,對社會主要矛盾在整個社會生活中的具體表現作深入分析。

        (一)從“落后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

        馬克思、恩格斯在談到生產、社會生產時提出了許多重要論述。他們在很多情況下都將“生產”看作是“物質生活的生產”,認為“人們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同時間接地生產著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10](p147)“人們按照自己的物質生產率建立相應的社會關系,正是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會關系創(chuàng)造了相應的原理、觀念和范疇?!盵10](p222)在這里,將社會生產看作是物質生活生產,是一種狹義的理解。他們還提出過“全面生產”“生活的生產”“兩種生產”等理念,認為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恩格斯指出,“生產本身又有兩種。一方面是生活資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產;另一方面是人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16](p13)這里的生產可以理解為廣義的“社會生產”。

        生產方式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統(tǒng)一。理解“社會生產”可以從類別、要素兩個角度來把握。從類別而言,“社會生產”可劃分為物質生產、精神生產、人自身的生產、社會關系的生產,等等。從要素上來看,“社會生產”可理解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統(tǒng)一。把握“轉化”前后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變化,既要從類別角度分析又要從要素角度考量。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前,落后的社會生產不是指一般意義上的社會生產滿足不了人民需要,不是狹義上的物質生活生產,是指從三大改造完成至十八大前這一階段,我國社會生產力還較為落后,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還存在不少落后因素。這重點體現在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層面的兩大生產即“物質生活生產”“精神生活生產”尤為落后,也體現在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等各個領域的落后,只是物質文化領域更加突出,是需要集中解決的矛盾。據統(tǒng)計,1978 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3645 億元,人均為381 元,2010 年我國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國內生產總值為401513 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0015元。[17]盡管我國社會生產能力實現了重大躍升,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仍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居世界第94 位,僅為日本的十分之一。[18]這說明,我國社會生產在這一時期一直處于較為落后的水平。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后,我國社會生產領域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不平衡,直接對應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表現在社會生產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層面存在著諸多不協(xié)調,生產力在布局上不夠均衡,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仍存在不協(xié)調的因素,在整個社會生活領域集中表現在區(qū)域、群體、個體等層面的不平衡。發(fā)展不充分,同樣指生產力發(fā)展不充分,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還有待完善,還指發(fā)展的“量”與“質”同滿足人民需要仍存在較大落差,發(fā)展的有效性與社會供給能力不足、發(fā)展程度有待提升、創(chuàng)新和可持續(xù)能力尚待增強。不平衡與不充分相互聯系、密切統(tǒng)一。不充分是不平衡的根本原因、客觀基礎,從根本上決定著不平衡;不平衡是不充分的表現,加劇了發(fā)展的不充分,影響著不充分問題的解決。

        “社會發(fā)展”是“社會生產”的狀態(tài)與產物,發(fā)展本身是在社會生產發(fā)展的基礎上實現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是社會生產的質量與效益不能適應時代需要的直接體現,與落后的社會生產都是對特定階段生產發(fā)展狀態(tài)的揭示。不平衡不充分相對于落后的社會生產而言,其內涵、外延更為豐富,對應的是更高一級的發(fā)展階段,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來代替落后的社會生產,意味著我國社會生產不再落后,也有助于幫助我們走出將“社會生產”簡單地等同于“物質生活生產”的誤區(qū),避免將“社會生產”僅僅看作同分配、交換和消費處于同等地位的“生產”環(huán)節(jié),從而全面理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內涵變化。

        (二)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

        恩格斯指出,“人們首先必須吃、喝、住、穿,然后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19](p1002)“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20](p531)恩格斯還將人需要的對象物分為生存資料、享受資料、發(fā)展資料,認為一旦有了生產,人的斗爭就不再單純圍繞著生存資料進行,“人類的生產在一定階段上會達到這樣的高度:不僅生產生活必需品,而且生產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為少數人生產”。[21](p412)

        由此可以得出:人的需要分為不同的層次,人們在滿足低層次需要后才會更加主動地去追求高層次的需要;人的需要層次遞進是相對的,在低層次需要向高層次需要演變時,低層次需要并未徹底消失,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人在低層次需要未完全滿足時,依舊存在著高層次的需要;人的需要具有不同的結構,不同個體需要具有顯著的差異;同一個體在同一時段存在著生存、享受和發(fā)展等多種需求;同一類型的需求,在不同階段也會呈現出不同的層次。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前,物質文化需要是指人民對物質、文化層面的需要,直接對應社會生活中的物質生活生產與精神文化生活生產。分開來看,物質需要是人民對滿足自身生活的物質資料的需求,包括維持獲取生存的食物和水、擁有出行的工具、獲得抵御嚴寒和酷暑的衣服、遮風避雨的住處,等等。文化需要即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涵蓋了文學藝術、科技教育、道德素養(yǎng)、審美情趣等層面的需要。在兩大需要中,物質需要具有決定性作用,決定了文化需要的范圍、層次與水平。

        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后,人民的需要由“物質文化需要”轉變?yōu)椤懊篮蒙钚枰?。生活是指人們在社會發(fā)展中從事的各項實踐活動的總和,是基于“生存”狀態(tài)基礎之上的價值判斷。“美好”既是一種客觀存在又是一種心理感知,主要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huán)境”等各個領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學習、工作、社交、娛樂”等各個方面,均能讓人感到“很好”“令人滿意”的體驗。美好生活需要蘊含著對生存生活方式內在統(tǒng)一性的追求,是超越物的依賴、對高層次生活需要的追求,具有普遍性、人民性和超越性等特點。十九大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研判,揭示了人民群眾進入新時代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需要也大幅提升,生動詮釋了美好生活需要內涵的全面性。

        從物質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揭示了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提升后人民群眾需要的變化特點。從需要主體來看,“物質文化需要”“美好生活需要”均指向人民群眾,具有普遍性、包容性、整體性和層次性等特點。中國共產黨在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問題的過程中,在探討“人民群眾需要”時,始終保留了“日益增長”四個字,深刻揭示了人民群眾需要不斷增長的趨勢。從范圍和領域上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在物質文化需要基本滿足的前提下,向更廣領域、更多方面、更大范圍、更多內容的延伸和拓展,不僅囊括了物質文化需要,還涵蓋了政治、社會、生態(tài)等其他層面的需要;從層次和水平上來看,美好生活需要依然包含了物質、文化需要,但在規(guī)模、數量、質量上均實現了提升,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需要更加看重,超越了物質文化需要的范疇和層次;從需要的感官和體驗度上來看,美好生活需要不僅局限在過去常說的吃、穿、住、行等層面的硬需求、直觀可見的顯性需要,還包含了對教育、醫(yī)療、生態(tài)、社會治理等領域的“軟需要”,以及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參與感、安全感、尊嚴感、歸屬感、幸福感等“隱形層面”的需要。

        (三)社會主要矛盾雙方關系的變化。

        “轉化”前后社會主要矛盾,是由“社會生產方”與“人民需要方”構成的矛盾,在分析矛盾雙方各自發(fā)生變化的同時,還應全面審視矛盾雙方關系的新變化。

        “轉化”前后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雙方始終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一方面,矛盾的雙方始終存在著互相對立、互相分離的性質和趨勢。人的需要與滿足人的需要所進行的社會生產,本身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關系。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我國社會生產發(fā)展水平較為落后,整個社會生產的物質文化產品是有限的,而人民群眾的需要則呈現出日益增長的發(fā)展態(tài)勢,這就造成了特定階段我國社會生產發(fā)展能力的有限性與人民群眾需要難以得到充分滿足的矛盾。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以來,整個社會生產產品的質量、數量均有較大改善,但依然很難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加劇了矛盾雙方的內在張力。另一方面,矛盾雙方始終是相互依賴、有機統(tǒng)一的關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社會生產決定人民群眾需要,是滿足人民需要的基本前提,決定了人民需要的范圍、層次和結構;人民需要是社會生產的目的,人民需要對社會生產具有反作用,其變化使得社會生產的規(guī)模、速度、質量和效益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社會生產與人民需要是相互統(tǒng)一的關系,在動態(tài)發(fā)展中能夠吸取有利于各自發(fā)展的積極因素,這就決定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可能性。

        “轉化”前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所指向的“社會生產方”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產發(fā)展是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只有在社會生產不斷發(fā)展的基礎上才能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社會主義條件下,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不能超越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不能不顧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去滿足部分人不切實際的欲望。矛盾轉化前,落后的社會生產是制約滿足人民物質文化需要的根源,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轉化后,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制約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根源,其他社會矛盾和問題歸根到底都是由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造成的。

        社會主要矛盾雙方關系的變化呈現出新特點。一方面,“社會生產方”在矛盾雙方中占主導地位,但人民群眾需要的地位和作用日益上升。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社會生產較為落后,人民需要主要集中在物質、文化兩方面,受生產力水平的制約作用較為顯著。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人民群眾在民主政治、社會和諧、生態(tài)文明等方面的需要日益增長,人民需要對社會生產的影響日益增大。黨和國家開始逐步重視通過引導人民需要變化來影響生產發(fā)展,通過刺激消費需求帶動經濟發(fā)展,通過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來保護環(huán)境。進入新時代,人民群眾需要的地位、作用進一步上升,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影響作用更為顯著。另一方面,矛盾雙方在運動過程中的張力日益擴大,不能忽視矛盾任何一方的作用。社會生產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人民需要也是一個矛盾體,有著各自的變化規(guī)律。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生產越來越容易受科技、創(chuàng)新、制度、管理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要不斷提升發(fā)展質量和效益,就要更加關注社會生產的全要素,不斷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管理創(chuàng)新、體制創(chuàng)新等其他各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不斷關注人民群眾的多樣化多層次需求。在社會主義社會條件下,執(zhí)政黨既不能壓制人民合理需要來適應某些領域的落后生產,又不能脫離生產力水平去滿足部分人的盲目性、從眾性、奢侈性需要,要高度關注社會主要矛盾雙方關系的變化,絕對不能忽視矛盾任何一方的作用。

        (四)“轉化”前后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在聯系。

        “轉化”前后的兩對社會主要矛盾,從政治屬性上屬于“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矛盾存在對抗性,主要是因為矛盾雙方存在著激烈的對抗關系。這種關系在矛盾雙方中占據了主導地位,使其具有較強的斗爭性。矛盾具有非對抗性,是因為矛盾雙方相互適應性占據了主導地位,使得矛盾不會呈現出劇烈的對抗。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兩次重大研判中,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體均為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美好生活需要均聚焦人民群眾需要,而非其他敵對勢力;社會生產則是人民群眾當家作主的社會形態(tài)下的生產,根本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需要。這就從不同層面揭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矛盾,具有非對抗性的特點。

        轉化前后的社會主要矛盾不是對立的,是內在統(tǒng)一的關系。從主、次矛盾的關系來看,原有的社會主要矛盾可理解為轉變成為非主要的矛盾了。當前,落后的社會生產與人民物質文化需要的矛盾仍在一定范圍存在,但就整個社會而言、就全體中國人民而言,已經變?yōu)榇我拿芰?。若黨和國家再圍繞這一矛盾來制定方針政策,就難以緊跟時代發(fā)展,難以滿足人民群眾需要。從矛盾雙方內涵的變化上來看,原有社會主要矛盾的雙方可理解為被容納到新的矛盾中去了。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涵蓋了落后的社會生產,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較為落后以及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存在諸多落后的因素所決定的。從整體上來看,落后社會生產不再占據主導地位。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包含了物質、文化需要,但又不局限于物質、文化需要,在層次、范圍上均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此外,還必須認識到,轉化前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對應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階段,但又沒有改變我國基本國情和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新研判,使轉化前后的社會主要矛盾的“階段適用性”更加明確。根據十九大精神,舊矛盾將適用于“三大改造完成到十八大前”這一階段,“新矛盾”將適用于“十八大至2050 年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這一階段。值得注意的是,社會主要矛盾轉化沒有改變我國作為最大發(fā)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但也表明我國國際地位、綜合國力實現了大幅提升,這同黨對我國基本國情、社會主要矛盾的研判是互相統(tǒng)一的。

        (五)準確把握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研判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在關聯。

        列寧指出,“世界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不僅絲毫不排斥個別發(fā)展階段在發(fā)展的形式或順序上表現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為前提的?!盵22](p776)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知也遵循這一規(guī)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當生產力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tài)時,中國共產黨很難預判未來數十年社會生產發(fā)展的具體狀態(tài),很難完全準確研判社會主要矛盾的適用時間范圍。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凸顯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作用,保持我國社會經濟的平穩(wěn)健康發(fā)展,黨中央就會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更為科學、慎重的判斷。從現實角度來說,十三大、十五大在分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相關問題時,“落后的社會生產”與“人民物質文化需要”的矛盾確實十分突出,從當時來看,這一矛盾將在很長時間內難以得到解決。這就是十三大將“初級階段”同“社會主要矛盾”相統(tǒng)一,十五大明確提出“貫穿說”,以及黨中央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認為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的內在邏輯。顯然,這些判斷在當時是符合我國社會發(fā)展實際狀況的,現在來看已經不合時宜,但這并不代表之前提出的思想是“錯誤”的,要避免陷入前后判斷互相否定的怪圈。

        必須辯證地把握十八大以來黨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由于認識水平受到各種因素和條件的制約,再加上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規(guī)律不易把握,這就使得中國共產黨在把握社會主要矛盾的問題過程中,在理論認知上可能會稍微落后實踐的變化。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在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特征沒有充分顯露的條件下,特別是在尚未召開全黨會議聽取群眾意見、達成共識的情況下,在特定情形下強調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問題,沿用之前關于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合情合理的。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取得了一系列歷史性變革和歷史性成就,推進我國基本國情發(fā)生階段性質變,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需要發(fā)生重大變化,使得黨的十九大成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判斷的最佳節(jié)點。十九大報告起草前,黨中央曾分派80個調研組深入到1817個基層單位開展實地調研,召開了1501 次座談會和研討會。[23]正是經過深入考察調研,認真傾聽人民群眾意見,充分考慮現實國情,黨中央才作出了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新研判。應該注意的是,盡管十八大至十九大之前黨中央并未明確提出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判斷,但已經明確認識到我國社會生產力、人民群眾需要發(fā)生的階段性質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統(tǒng)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xié)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徹新發(fā)展理念等一系列新思想,為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提供了重要指導,也深刻體現了黨中央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高度理論自覺。十九大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研判,就是在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和條件的基礎上作出的。“轉化”一詞揭示了“新舊”社會主要矛盾的內在關聯,也為理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特點、推進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解決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歡
        轉化矛盾生產
        咯咯雞和嘎嘎鴨的矛盾
        幾類樹的無矛盾點連通數
        數學雜志(2022年4期)2022-09-27 02:42:48
        再婚后出現矛盾,我該怎么辦?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29:58
        用舊的生產新的!
        對矛盾說不
        童話世界(2020年13期)2020-06-15 11:54:50
        “三夏”生產 如火如荼
        S-76D在華首架機實現生產交付
        中國軍轉民(2017年6期)2018-01-31 02:22:28
        淺談學困生的轉化
        科技視界(2016年18期)2016-11-03 23:26:59
        國有企業(yè)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yè)化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淺談演員“第一自我”與“第二自我”的轉化
        戲劇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8:33:48
        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人无码18禁午夜福利p| 国产极品久久久久极品| 国产尤物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日韩一区中文字幕在线| 26uuu在线亚洲欧美| 免费无码黄动漫在线观看| 免费毛片视频网站| 日本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色|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99之一|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电影网| 国产精品偷伦免费观看的|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 野花香社区在线视频观看播放| 在线亚洲午夜理论av大片| av狼人婷婷久久亚洲综合| 在线小黄片视频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毛片va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免费的精品国产v∧| 日韩毛片久久91| 免费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久99| 久久香蕉免费国产天天看|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在线不卡一区二区| 国产乱码一二三区精品| 99国产精品久久久蜜芽| 亚洲成av人片在久久性色av| 中国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性色av无码不卡中文字幕 | 久久久99精品国产片| 一本色道久久hezyo无码| 少妇脱了内裤让我添| 亚洲无码图| 国内精品亚洲成av人片|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老熟女| 久久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色戒| 国产激情小视频在线观看| av免费不卡国产观看|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电影网 | 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