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祖寬,王曉偉,馬文芳,路會林(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介入治療科,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肝癌作為腫瘤科多見的一種惡性腫瘤,多為原發(fā)性。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清楚,早期臨床表現(xiàn)不明顯,患者發(fā)現(xiàn)時多處于中晚期,對其身心健康產(chǎn)生嚴重影響[1]。肝癌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但一些晚期肝癌患者不具備手術的相關指征。近年來,隨著影像學技術的大力發(fā)展,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逐漸被應用于不可手術切除晚期肝癌患者的治療中。但因肝癌細胞的分化與增殖能力較強,故肝癌患者單純給予TACE治療術后預后差,具有較高的復發(fā)率。有研究發(fā)現(xiàn),聯(lián)合阿帕替尼、TACE治療肝癌的臨床療效較好[2]。本研究旨在探討聯(lián)合阿帕替尼、TACE對不可手術切除晚期肝癌患者血清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8)、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含量的影響。
選擇新鄉(xiāng)市中心醫(yī)院2017-05~2019-05診治的不可手術切除晚期肝癌患者80例。納選標準:(1)符合原發(fā)性肝癌診斷標準[3],且經(jīng)病理學、影像學或腫瘤標志物檢查證實;(2)巴塞羅那肝癌分期為C期,且不符合手術切除指征;(3)預計生存期在3個月以上;(4)知情同意且符合倫理學要求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心、腎等緊要臟器病史,其他惡性腫瘤者;(2)存在TACE禁忌證者;(3)凝血機制出現(xiàn)嚴重障礙者;(4)處于妊娠或哺乳期婦女;(5)應用阿帕替尼產(chǎn)生嚴重不良反應者。隨機數(shù)表法將不可手術切除晚期肝癌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40例。其中,觀察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45~65歲,平均(56.21±7.32)歲;體質指數(shù)19~24kg/m2,平均(21.24±1.59)kg/m2;腫瘤直徑4~9cm,平均(6.18±1.47)cm。對照組男21例,女19例;年齡46~66歲,平均(57.32±7.35)歲;體質指數(shù)19~24kg/m2,平均(21.45±1.64)kg/m2;腫瘤直徑4~9cm,平均(6.75±1.21)cm。上述一般資料兩組相匹配(P>0.05),有可比性。
對照組接受TACE治療:術前檢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生化、凝血功能和心、肺功能,確定患者符合TACE的要求?;颊呔致楹筮\用Seldinger法進行穿刺,位置選擇在患者左或右股動脈,穿刺完畢嚴格按照說明書及手術要求將導管安放于肝動脈內,然后對其施以動脈造影以知曉腫瘤供血動脈分布狀況。經(jīng)導管向患者腫瘤供血動脈內注入化療藥物注射用洛鉑(海南長安國際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0308,50mg)50mg+注射用鹽酸吡柔比星(深圳萬樂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30106,20mg)60mg,然后再加入栓塞劑碘化油注射液(上海旭東海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603,10mL)及明膠海綿(金陵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南京金陵制藥廠,國藥準字H32024096,6cm×6cm×1cm)進行栓塞,根據(jù)腫瘤的大小、數(shù)目及血供情況決定化療藥物及栓塞劑的用量。
觀察組治療方法是TACE聯(lián)合阿帕替尼治療,其中TACE同上,在TACE術后第3d到下一次TACE術前4d這一段時間內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江蘇恒瑞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0103,0.25g)用藥,口服,一天1次,起始劑量為一次500mg,依據(jù)患者的耐受及不良反應程度調整劑量,耐受較好或出現(xiàn)輕度不良反應者維持原劑量,耐受不佳或出現(xiàn)顯著不良反應者劑量減至一次250mg,待患者恢復后可恢復原劑量。兩組均一個月行一次TACE,共治療2~3個月。另外兩組每次TACE治療后為患者進行保肝護胃等對癥支持治療。
(1)臨床療效。完全緩解(CR):全部靶病灶沒有動脈期增強;部分緩解(PR):靶病灶增強掃描動脈期的直徑相加的減少幅度在30%及以上;穩(wěn)定(SD):直徑相加的減少幅度在30%以下,但未發(fā)現(xiàn)新病灶;進展(PD):發(fā)現(xiàn)新的腫瘤灶[4]。總有效率=(CR+PR)/n×100%。(2)治療前后血清Caspase-8、VEGF水平比較:治療前后晨間空腹抽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法(ELISA)檢測患者血清Caspase-8、VEGF水平。(3)不良反應。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62.50%,較對照組的37.50%顯著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40,n(%)]
兩組治療前相比均無顯著差異(P>0.05);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血清Caspase-8、VEGF水平均有所改善(P<0.05);觀察組治療后血清Caspase-8、VEGF水平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Caspase-8、VEGF水平對比
治療期間對照組出現(xiàn)惡心嘔吐8例、疼痛2例、乏力和食欲缺乏各1例,觀察組出現(xiàn)惡心嘔吐9例、疼痛3例、食欲缺乏2例、乏力和骨髓抑制各1例,經(jīng)對癥處理后好轉,均可耐受。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無明顯差異(χ2=2.654,P=0.103)。
隨著環(huán)境污染、居民飲食方式不健康化的加劇,肝癌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5]。目前晚期肝癌的首選治療方法是TACE,其能夠封閉腫瘤的血液供應,使腫瘤細胞處于缺氧狀態(tài),再注入化療藥物以達到抑制腫瘤產(chǎn)生與繁殖的作用。但TACE術后仍有殘存病灶,且其并不可以完全殺死腫瘤細胞,致使患者術后出現(xiàn)較高的復發(fā)率及轉移率,嚴重威脅患者生活質量。因此,尋找有效的治療方法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水平,改善預后。
阿帕替尼屬于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是一種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阿帕替尼具有較強的抗腫瘤功能,其抑制腫瘤細胞繁殖的作用是靠影響癌細胞的代謝周期來完成的。有學者發(fā)現(xiàn)阿帕替尼對腫瘤細胞繁殖與轉移的抑制作用較顯著[6]。有研究報道,聯(lián)合應用阿帕替尼、TACE可以增加細胞的免疫能力,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7]。本研究中,和對照組比較,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更高,提示相比單純TACE治療,聯(lián)合阿帕替尼、TACE治療可以增強療效。惡性腫瘤產(chǎn)生與進一步發(fā)展與血管新生有關。VEGF作為一種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具有高度的特異性。其能促進血管內皮的繁殖,從而促使腫瘤淋巴管的生長,參加并促使腫瘤血管的新生,進而延緩腫瘤細胞的死亡速度,增強腫瘤細胞耐藥性,故VEGF在腫瘤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升高[8]。Caspase-8則是一種反映細胞凋亡的重要指標。本研究中,觀察組治療后血清Caspase-8水平明顯比對照組高,血清VEGF水平明顯比對照組低,提示聯(lián)合應用阿帕替尼、TACE可以加強腫瘤細胞凋亡,抑制腫瘤的血管再生作用。分析原因可能與阿帕替尼能夠抑制VEGF受體活性,阻止VEGF和受體結合,抑制腫瘤血管再生,從而起到抗癌作用有關。另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兩組不良反應比較無顯著差異,提示TACE聯(lián)合阿帕替尼治療不可手術切除晚期肝癌患者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對不可手術切除晚期肝癌患者采取TACE聯(lián)合阿帕替尼治療的臨床療效較好,能夠明顯改善患者血清Caspase-8、VEGF水平。但本研究樣本量小,具有一定局限性,還有待繼續(x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