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h的頭部外傷,去除血腫、"/>
孟方方(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神經(jīng)外科一病區(qū),河南 鄭州 450000)
重型顱腦損傷是指因各種因素造成患者昏迷時間>6h的頭部外傷,去除血腫、減輕顱內(nèi)壓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的主要原則[1]。高壓氧是治療該病特殊手段,其治療環(huán)境是高于一個標準大氣壓的密閉環(huán)境,且在治療過程中要求護士及其他工作人員不得隨意進出艙內(nèi),確保環(huán)境壓力的穩(wěn)定[2]。但對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而言,其病情相對復雜,常伴有躁動、精神異常等癥狀,甚至在接受高壓氧治療時,仍需留置導尿管、靜脈導管等,導致患者治療過程中護理風險較大,對臨床護理要求較高[3]。本文探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采用風險評估及護理管理的影響。
選取2016-08~2017-08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4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研究分析,按抽簽法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均42例。對照組:男28例,女14例;年齡13~77歲,平均(44.85±5.73)歲;格拉斯哥(GCS)評分:3~7分,平均(5.03±0.79 )分;病因:車禍傷24例,墜落傷13例,打擊傷5例。觀察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11~76歲,平均(44.12±5.69)歲;GCS評分:3~8分,平均(5.34±0.82)分;病因:車禍傷23例,墜落傷11例,打擊傷8例。兩組基礎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經(jīng)CT等檢查確診為重型顱腦損傷者,且符合高壓氧治療適應證者;(2)入院時GCS評分3~8分;(3)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肝腎功能不全者;(2)免疫系統(tǒng)異常者;(3)存在血液性疾病、惡性腫瘤者。
對照組予以生命體征監(jiān)測、均衡膳食等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風險評估及護理管理干預手段,具體護理措施:(1)小組建立:由護士長擔任組長,4名臨床經(jīng)驗的護理人員為組員,邀請臨床上的專家對護理人員每周進行3次護理風險及臨床護理等方面的講座,1次/月的理論與實操考核,分值范圍均在0~100分,若得分<60分,需暫停其護理相應的工作,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合格后方可上崗;(2)入艙前護理:于患者進艙前對其進行滴鼻護理,其滴鼻液采用濃度為1%的鹽酸麻黃素滴鼻液,利于黏膜血管的收縮,降低水腫程度,保障咽鼓管的順暢;(3)風險識別:查詢相關資料,并結合自身護理經(jīng)驗,分析、總結患者接受高壓氧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的護理風險,設計風險評估表,于患者接受治療前對其進行風險評估,制定針對性的風險防范措施;如:①預防跌倒:患者采用平車入艙治療時,需將護欄拉起;若患者發(fā)生躁動,可采用約束帶對其進行約束處理;腳剎進行固定,車距應大于10cm以防發(fā)生碰撞,避免患者發(fā)生跌倒風險;②預防管道脫落:對各個管道進行妥善固定處理,保證各個接頭緊密連接。氣管套管系帶應打死結進行固定,松緊度以可以容納一指為適宜;對于躁動患者,應采用約束帶對其上肢進行約束;靜脈留置針應在采用自粘敷料進行覆蓋后,再予以自粘彈性繃帶進行保護;常規(guī)固定胃管后,應將一條細帶子對胃管一周進行纏繞,并將其打結,之后在腦后枕部進行固定,并對胃管的深度進行記錄;將尿管在大腿內(nèi)側予以固定,在平車邊沿下采用掛鉤對集尿袋進行固定,避免患者在翻身過程中,對尿管進行過度的牽拉,導致導管脫落;③預防皮膚損傷:對于躁動患者采用約束帶處理時,應預先將棉墊或保護墊包裹約束部位,再將保護帶系上,注意松緊適宜,以防導致皮膚局部損傷;因氧艙內(nèi)空間較為狹小,躁動患者在進出艙時應加強防護,避免患者肢體伸出平車外,進而與艙門進行碰撞,導致皮膚受損;(4)風險監(jiān)控:組長1次/周采用提問或現(xiàn)場查看的方式,對各項制度的落實狀況進行檢查,其涵蓋風險管理制度落實、防范措施的實施、問題分析及反饋等,評價風險評估與護理管理的成效;(5)呼吸道護理:每隔2h對患者進行1次排痰及叩背處理,給予其霧化吸入治療,加強患者氣道濕化護理,促進痰液的有效排出,確保呼吸道通暢;(6)出艙后護理: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對其胃管注入100mL的溫開水,將體內(nèi)氮氣排出,以防感冒。干預時間為1個月。
(1)神經(jīng)功能:采用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評估,包括11個條目,滿分42分,得分高低與神經(jīng)功能恢復情況呈負相關[4];(2)生活質量:采用遠期生活質量評估量表(KPS)評估,0~100分,>50分表示患者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分值狀況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5];(3)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干預前兩組NHISS評分、KP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NHISS評分較對照組低,KPS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NIHSS、KPS評分對比分)
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76%(2/42)較對照組的19.05%(8/42)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fā)癥對比[n=42,n(%)]
重癥顱腦損傷是神經(jīng)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工傷事故、交通意外、高出墜落等均可導致該病的發(fā)生。手術是該病治療方式之一,可有效減輕患者的臨床癥狀,但易引發(fā)患者認知及肢體功能異常,造成日常生活能力下降。高壓氧是目前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的治療方式,其可促進血氧含量提升,增加血氧彌散范圍,改善腦組織的有氧代謝及腦微循環(huán),阻斷腦損傷的惡性循環(huán)。此外高壓氧可降低機體的炎癥反應,減輕腦損傷及血管內(nèi)皮損傷程度,從而對腦組織起到保護作用[6]。但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在接受高壓氧治療后易出現(xiàn)持續(xù)高熱、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而高效合理化的護理干預對患者的康復效果具有重要意義[7]。常規(guī)護理方式較為單一,且缺乏針對性,加之護理人員較為薄弱的風險意識,進而導致患者康復效果不佳,預后質量較差。
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NHISS評分較低,KPS評分較高,并發(fā)癥較少,其原因在于護理人員知識技能的培訓,可有效強化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提升其主觀能動性,優(yōu)化風險防控管理觀念,降低跌倒、皮膚損傷等風險事件發(fā)生幾率[8]。此外,加強導管及呼吸道方面的護理,可有效避免痰液大量淤積于肺部及脫管等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確保患者呼吸的順暢性,減少肺部感染發(fā)生,而出艙后的有效護理,可預防患者消化道出血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改善預后效果。
綜上所述,重癥顱腦損傷高壓氧治療患者施以風險評估及護理管理,可有效減輕患者神經(jīng)功能損傷程度,提高生活質量,同時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