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輝,趙藝平,劉婭昭,羅旭超
(1陜西省咸陽市彬州市人民醫(yī)院骨科,陜西 彬州;2西南醫(yī)科大學附屬中醫(yī)醫(yī)院,四川 瀘州)
踝關節(jié)是人體重要的負重關節(jié),易受外界不穩(wěn)定撞擊因素導致骨折[1]。若治療后踝關節(jié)解剖結構無法恢復原有水平,可導致患者出現疼痛癥狀,影響活動。當前臨床上主要采用內固定手術方式進行治療,若操作不當可出現脛腓骨性連接、斷釘等并發(fā)癥,影響康復效果[2]。本文分析不同手術體位和入路方式在踝關節(jié)骨折內固定手術中的治療效果。
抽取本院在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診治的90例踝關節(jié)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颊呓涍^X線和CT等檢查確診,同意接受內固定手術治療。隨機將患者分為觀察組45例和對照組45例,觀察組:男性24例,女性21例,年齡在22-7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2±0.7)歲;對照組: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齡在21-75歲之間,平均年齡是(44.7±0.3)歲,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經過比較后,P>0.05。
對照組:選擇仰臥位的手術體位,手術切口為外側縱型,使用解剖鋼板固定。內踝使用前側弧形切口,使用拉力螺釘進行固定[3]。后踝骨折應用間接復位放肆,前側切小口,由前向后置入拉力螺釘選擇X線機檢查骨折和關節(jié)的復位情況,檢查完畢后將切口關閉。
觀察組:采用后外側入路的手術,手術體位為仰臥位或先俯臥后仰臥。從腓骨長短肌腱和拇長屈間隙入路,充分將骨折部位暴露,骨折復位完畢后用克氏針暫時固定,C臂機下透視觀察復位良好時用支撐鋼板固定,注意保護神經[4]。術后將患肢抬高,遵照醫(yī)囑給予脫水和抗生素治療,檢查切口愈合情況,術后2周可拆除縫合線,進行早期功能鍛煉。
①統計兩組患者的手術情況,主要有手術操作時間、術中出血量和骨折愈合時間。②采用AOFAS足踝評分標準評估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效果[5],評價標準如下:優(yōu):患者活動自如,對日常生活和工作無影響,在過度勞累時有關節(jié)輕度腫痛、關節(jié)僵硬感等癥狀。良:患者踝關節(jié)恢復較好,可進行日常生活和少量簡單運動,活動后勞累、關節(jié)僵硬感,無效服藥可自行好轉[6]。差:患者無法自行活動,關節(jié)存在明顯的勞累感、僵硬和腫痛感,需服用止痛藥可緩解,無運動能力。
應用軟件包SPSS19.0來分析與檢驗數據,并對組間數據進行差異對比,計數資料用(n,%)方式記錄,χ2法檢驗,計量資料用(±s)來記錄,t法檢驗,只有當P<0.05時,可評價組間數據有統計學差異。
觀察組患者術后恢復優(yōu)良率為95.56%,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數據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踝關節(jié)恢復效果數據比較(n,%)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時間短,組間數據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2 患者手術情況和骨折愈合時間數據比較(n,±s)
踝關節(jié)骨折常見的類型為三踝(外踝、內踝和后踝)骨折,其解剖結構特殊,在骨折后易出現腫脹、感染等并發(fā)癥,影響關節(jié)功能恢復[7]。后外側入路手術可直接復位骨折,對踝管內神經血管影響小,有助于切口愈合[8,9]。由前向后的方式固定螺釘,可提升骨折的手術治療效果[10]。
從本次研究數據分析可見,觀察組患者應用后外側手術入路+仰臥位手術體位治療,對照組應用俯臥位+外側入路手術操作治療,觀察組患者術后恢復優(yōu)良率高,手術時間短,出血量少,骨折愈合時間短,組間數據比較有統計學差異,表明后外側入路手術復位踝關節(jié)骨折治療效果好。
綜上,在踝關節(jié)骨折內固定手術治療中,應用后外側入路手術,配合先健側臥位后仰臥位或先俯臥位后仰臥位的手術體位可提升手術治療效果,減少手術時間,促進踝關節(jié)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