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白銀貨幣化”抑或“貨幣白銀化”
        ——明清時期貨幣變動再探討

        2021-01-12 13:45:50張帥奇
        關(guān)鍵詞:白銀貨幣

        張帥奇

        (華中師范大學 國家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中心, 湖北 武漢 430079)

        一、引 言

        明清經(jīng)濟領(lǐng)域貨幣形態(tài)演變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明中晚期以降的白銀社會化崛起,促使明清時代貨幣問題研究衍生出“白銀貨幣化”與“貨幣白銀化”之說,但關(guān)于“白銀貨幣化”與“貨幣白銀化”的內(nèi)涵因主體研究方向與闡釋內(nèi)容迥異而呈現(xiàn)出不同的學術(shù)特征①?!鞍足y貨幣化”是白銀作為一種社會角色由商品向貨幣轉(zhuǎn)化的長時段歷史過程,“貨幣白銀化”是白銀在多元并行流通的貨幣中由次要貨幣演變成社會主要貨幣[1]。明代白銀貨幣化是自明初至成、弘年間自下而上的民間促動趨勢轉(zhuǎn)變?yōu)槌伞⒑胍越底陨隙聡曳钔菩械纳鐣^程,也是市場萌發(fā)與中國社會經(jīng)濟貨幣化的歷史進程,啟動了晚明社會變遷,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向近代社會轉(zhuǎn)型的重要標志[2]?!柏泿虐足y化”所指的是白銀由非法貨幣甚至國家禁止作為貨幣的貴金屬向作為貨幣發(fā)展的過程,也即由不合法的貨幣地位向合法貨幣直至主幣地位的演變過程[3]。但是絕對不能單純地把貨幣用銀作為財政變革的標志,金代鑄銀幣并廣泛使用以及明代“銀之用益廣”的所謂白銀貨幣化,并不是問題的核心;明清貨幣變革在財政意義上的關(guān)鍵之點是將銀兩作為國家財政收支的統(tǒng)一統(tǒng)計單位,即變革的主要標志不是“白銀貨幣化”,而是“統(tǒng)計銀兩化”[4]。一部分經(jīng)濟史學研究主體對于“白銀貨幣化”與“貨幣白銀化”概念厘定大致類同,但二者之間社會化屬性表達卻有顯著不同甚至存在一定的邏輯矛盾,即白銀化是貨幣形態(tài)特征表達,而貨幣化則是隸屬社會經(jīng)濟系統(tǒng)的一定范疇內(nèi)的復雜子系統(tǒng)。本文試以明清時期貨幣變動問題為研究對象,梳理“白銀貨幣化”與“貨幣白銀化”相關(guān)概念厘定與學術(shù)研究現(xiàn)狀,把握“計量白銀化”于國家財政收支中的發(fā)展脈絡(luò),揭示出白銀與錢鈔行用格局和國家社會系統(tǒng)的互動聯(lián)系。

        二、“白銀貨幣化”與明中晚期貨幣變動

        明代的中國已進入封建社會的晚期,整個社會的經(jīng)濟政治結(jié)構(gòu)都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以“貨幣白銀化”為核心的貨幣制度演變是這一時期社會結(jié)構(gòu)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5]。白銀從單純貴金屬儲值商品逐步變成經(jīng)濟流通中的一種社會性貨幣,并非開始于明朝中晚期,而是存在一個復雜多變的動態(tài)演變過程?!疤扑我郧埃舷峦ㄐ兄浺唤砸藻X而已,未嘗用銀?!稘h書·食貨志》言:秦并天下,幣為二等,而珠玉、龜背、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孝武始造白金三品,尋廢不行。《舊唐書》:憲宗元和三年六月,詔曰:‘天下有銀之山,必有銅礦。銅者,可資于鼓鑄;銀者,無益于生人。其天下自五嶺以北,見采銀坑,并宜禁斷。’然考之通典,謂梁初唯京師及三吳、荊郢、江湘、梁益用錢,其余州郡則雜以谷帛交易。交廣之域則全以金銀為貨。而唐韓愈奏狀亦言,五嶺買賣一以銀。元稹奏狀言:自嶺以南,以金銀為貨幣;自巴以外,以鹽帛為交易;黔巫溪峽,用水銀、朱砂、繒彩、巾帽以相市?!端问贰と首诩o》:景祐二年詔諸路歲輸緡錢,福建、二廣易以銀,江東以帛。于是有以銀當緡錢者矣?!督鹗贰な池浿尽罚号f例,銀每鋌五十兩其直百貫。民間或有截鑿之者,其價亦隨低昂,遂改鑄銀名承安寶貨。一兩至十兩分五等,每兩折錢二貫,公私同見錢用。又云:更造興定寶泉,每貫當通寶五十,又以綾印制元光珍貨,同銅銀鈔及余鈔行之。行之未久,銀價日貴,錢寶日賤,民但以銀論價。至元光二年,寶泉幾于不用。哀宗正大間,但以銀市易,此今日上下用銀之始。”[6]卷11,496由顧炎武的考證可見“白銀貨幣化”趨勢開始于唐宋時期,但因為全國范圍內(nèi)市場交易性貨幣使用較為豐富,使得白銀并不是當時社會主要流通性貨幣,只是在某些區(qū)域社會中形成一定程度上的交易規(guī)模,而民間社會交易貨幣銀錢折算使用,可以確定是從金代開始盛行。貞祐三年(1215年)四月,金廷頒布政令:“鐵不可用,權(quán)以交鈔,錢重鈔輕,相去懸絕,物價騰踴,鈔至不行。權(quán)以銀貨,銀弊又滋,救幣無策,遂罷銅錢,專用交鈔、銀貨?!盵7]卷46,1029金廷用朝廷法令明確規(guī)定以鈔、銀代替銅錢,實行銀鈔相權(quán)行用以穩(wěn)定國家財政與市場商品交易,事實上是對白銀成為國家法定貨幣地位的一種法理性肯定,加之元代國內(nèi)外貿(mào)易多以白銀作為雙方認可的交易性貨幣,從而為明代“白銀貨幣化”進程奠定社會化基礎(chǔ)。

        明朝初年朝廷禁止金銀流通社會,且在某些時期一度禁止使用銅錢,強制以大明寶鈔為唯一交易貨幣,白銀在相當一段時期內(nèi)并不為明朝中央政府所認可,社會交易貨幣幾無白銀使用。洪武八年三月辛酉朔:“禁民間不得以金銀為貨交易,違者治其罪,有告發(fā)者,就以其物給之,其立馬若是之嚴?!盵8]卷98,1670但洪武一朝并不是始終貫徹實行禁銀政策,社會交易貨幣出現(xiàn)不同程度上的松弛局面。“九年四月已丑,許民以銀鈔、錢、絹代輸今年租稅。十九年三月己巳詔:歲解稅課錢鈔,有道里險遠難致者,許易金銀以進。五月己未詔:戶部以今年秋糧及在倉所儲,通會其數(shù),除存留外,悉折收金銀、布絹、鈔定輸京師。此其折變之法,雖暫行,而交易之禁亦少弛矣?!盵6]卷11,499永樂元年四月丙寅詔:“以鈔法不通,下令民間有用金銀交易,犯者準奸惡論?!盵9]卷19,346“仁宗監(jiān)國,令犯笞杖者輸鈔。及即位,以鈔不行詢原吉。原吉言:‘鈔多則輕,少則重。民間鈔不行,緣散多斂少,宜為法斂之。請市肆門攤諸稅,度量輕重,加其課程。鈔入官,官取昏軟者悉毀之。自今官鈔宜少出,民間得鈔難,則自然重矣?!讼铝钤唬骸鲩T攤課程,鈔法通,即復舊,金銀布帛交易者,亦暫禁止?!皇菚r,民卒輕鈔?!盵10]卷81,1964至宣德初,“戶部言民間交易,惟用金銀,鈔滯不行。乃益嚴其禁,交易用一錢者,罰鈔千貫”[11]卷8,147。明太祖至明宣宗均在不同程度上限制民間社會使用金銀交易,其目的是維護明初制定的鈔法秩序,確立大明寶鈔的社會貨幣主體地位,但此舉并不能真正意義上禁止民間社會對白銀的使用欲望,也無法制止白銀對大明寶鈔主體貨幣的沖擊?!笆菄踉焘n之后,不過數(shù)年而其法已漸壞不行。于是有奸惡之條,充賞之格,而卒亦不能行也。蓋昏爛倒換出入之弊,必至于此。乃以鈔之不利,而并錢禁之,廢堅剛可久之貨,而行軟熟易敗之物,宜其弗順于人情,而卒至于滯閣?!盵6]卷11,531明朝使用鈔法,一方面并沒有金銀銅貨幣金屬或者實物作為發(fā)鈔準備金與制定經(jīng)濟兌付比例,使大明寶鈔日趨貶值,倒鈔現(xiàn)象頻繁發(fā)生。另一方面削弱了政府控制貨幣發(fā)行與流通的財政功能,造成民間高利貸盛行與社會金融體系混亂,加劇財政風險與官員腐敗(實際法定俸祿降低)[12]122。

        明初朝廷對于禁銀與否存在法令反復,囿于大明寶鈔的貶值與民間社會私下頻繁使用白銀以及簡化國家財政收支的客觀現(xiàn)實,中央政府對白銀政策不得已作出調(diào)整。正統(tǒng)元年庚辰,“命江南租稅折收金帛。先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銓奏:‘行在各衛(wèi)官員俸糧在南京者,差官支給本為便利;但差來者將各官俸米貿(mào)易貨物,貴賣賤酬,十不及一,朝廷虛費廩祿,各官不得實惠,請令該部會計歲祿之數(shù)于浙江、江西、湖廣、南直隸不通舟楫之處,各隨土產(chǎn)折收布絹白金赴京充俸。’巡撫江西侍郎趙新亦言:‘江西屬縣有僻居深山不通舟楫者,歲赍金帛于通津之處易米上納南京,設(shè)遇米貴,其費不貲,今行在官員俸祿于南京支給,往返勞費,不得實用,請令江西屬縣量收布絹或白金類,銷成錠運赴京師,以準官員俸祿為便?!俦<鎽舨可袝S福亦有是請,至是行在戶部復申前議。上曰:‘祖宗嘗行之否?’尚書胡濙等對曰:‘太祖皇帝嘗行于陜西,每鈔二貫五百文折米一石,黃金一兩折二十石白金,一兩折四石,絹一匹折一石,二斗布一匹折一石,各隨所產(chǎn)民以為便,后又行于浙江,民亦便之?!纤鞆乃?,遠近稱便,然自是倉廩之積少矣?!盵13]卷21,414正統(tǒng)君臣并沒有首開田賦折合征收白銀的先例,早在洪武時期田賦部分折銀征收就曾經(jīng)實行于陜西與浙江地區(qū),某種程度上來說英宗朝廷只不過是遵循太祖朝遺留下來的征賦規(guī)范。正統(tǒng)時期田賦并非都是折合白銀征收,且存在折征一定數(shù)目的布絹帛,而田賦折銀的目的是方便分發(fā)官員俸祿,減少實物消耗。后“收賦有米麥折銀志令,遂減諸納鈔者,而以米銀錢當鈔,弛用銀之禁。十三年復申禁令,阻鈔者追一萬貫,全家戍邊。天順中,始弛其禁?!盵10]卷81,1964明初嚴厲實行的白銀禁令于英宗朝發(fā)生重要變革,但政府實行的白銀政策始有反復,無法統(tǒng)一,折射出民間社會非法使用白銀可能早已盛行與明政府對社會經(jīng)濟貨幣控制的無力,而最終明朝中后期白銀合法化則是明政府與民間社會二元主體對于禁銀抑或用銀反復博弈后作出的一種妥協(xié)性選擇。

        正統(tǒng)時期頒布的法令并沒有使白銀成為社會廣泛使用的貨幣,只是在部分時期與某些區(qū)域?qū)嵭杏邢薜奶镔x折銀與日常交易用銀,社會總體上處于一種白銀貨幣化的過渡階段,真正流通的時期是明成化、弘治時期。萬明以明代非商業(yè)地區(qū)的徽州地區(qū)(主要是祁門、休寧、歙縣)土地買賣交易契約427件為中心,具體考察了徽州地區(qū)貨幣流通狀況,他認為:一方面民間存在一種自上而下白銀貨幣化趨勢,另一方面洪武至建文時期白銀貨幣化趨勢已經(jīng)顯現(xiàn),正統(tǒng)至成化年間白銀逐步成為社會交易主幣推向全國[2]。但促使白銀成為社會法定意義上交易主幣的動因乃是萬歷年間由張居正推行賦役制度改革,即“一條鞭法”?!耙粭l鞭法”構(gòu)想開始于明嘉靖年間,但只是在江南城市的蘇州、常州等局部縣域中嘗試推行,并未向全國大規(guī)模推廣。嘉靖九年(1530),戶部尚書梁材提出一條鞭法的設(shè)想,“合將十甲丁、糧總于一里,各里丁、糧總于一州一縣,各州、縣丁、糧總于一府,各府丁、糧總于一布政司,布政司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內(nèi)量除優(yōu)免之數(shù),每糧一石編銀若干,每丁審銀若干,斟酌繁簡,通融科派”[14]27。明萬歷時期全國土地清丈完畢后,一條鞭法開始大規(guī)模推行全國?!耙粭l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辦于官,故謂之一條鞭?!盵10]卷78,1902“一條鞭法”的廣泛實行標志著封建社會田賦已由實物稅為主的階段轉(zhuǎn)變?yōu)橐载泿哦悶橹鞯碾A段,加速了“白銀貨幣化”進程。同時政府規(guī)定田賦統(tǒng)一征收方式為白銀,促進民間使用白銀規(guī)模與數(shù)量的擴大,推動白銀作為法定社會地位的確立。

        “白銀貨幣化”是明朝中晚期社會經(jīng)濟領(lǐng)域中的重要變動,是明前中期由民間社會自下而上促進,明中后期國家法令認可推動的社會進程。明中期以前,朝廷在全國范圍領(lǐng)域內(nèi)大力推行大明寶鈔,禁止民間使用白銀交易。囿于大明寶鈔日益貶值與政府貨幣信用體系破壞(公信力),民間社會私下多以白銀為交易性貨幣,至正統(tǒng)時朝廷不得已調(diào)整禁銀政策,一方面改革國家財政收支方式,對江南財賦折銀征收;另一方面允許民間社會使用白銀交易。后經(jīng)明萬歷“一條鞭法”的推行,“白銀貨幣化”進程進一步加速。

        三、“貨幣白銀化”與明清社會主幣深化

        明清王朝在穩(wěn)定政治秩序、恢復社會經(jīng)濟生產(chǎn)的基礎(chǔ)上實行的財政貨幣政策均不同程度上推動“貨幣白銀化”的歷史性轉(zhuǎn)變,即白銀在多種并行流通的貨幣中由次要貨幣逐步演變成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的主要貨幣。明清政府內(nèi)部在田賦(含漕糧)、關(guān)稅以及其他財政收入中折征白銀,通過皇室經(jīng)費、官俸以及其他支出方式中使用白銀,這一系列方式對擴大白銀使用范圍與社會貨幣白銀化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明朝建立伊始,以明太祖為首的中央統(tǒng)治集團一開始就對財政制度與貨幣體系缺乏整體把握,致使制錢機構(gòu)廢立頻繁,造成貨幣政策的反復性、不確定性與無目的性,大大加劇明政府調(diào)控國民經(jīng)濟運行的難度?!疤娉踔脤氃淳钟趹?yīng)天,鑄”大中通寶“錢,與歷代錢并行……七年,帝乃設(shè)寶鈔提舉司。明年始詔中書省造大明寶鈔,命民間通行。禁民間不得以金銀貨物交易,違者罪之。遂罷寶源、寶泉局……九年,復設(shè)寶泉局……二十六年,罷行用庫,又罷寶泉局?!盵10]卷81,1962作為封建政府重要經(jīng)濟來源的田稅征收與國家法令實行的貨幣政策密切相關(guān),由于白銀社會化進程加速,白銀日益成為社會經(jīng)濟領(lǐng)域中的主要貨幣,“貨幣白銀化”趨勢明顯,國家財政收入逐步以白銀為交易手段。明廷一開始對田稅的征收時間分為夏、秋兩季,征收內(nèi)容主要是米、麥,但各地實際不同,無法實現(xiàn)統(tǒng)一征收實物的目的。后地方政府在征收過程中出現(xiàn)折納其他物品上交田稅,自洪武九年開始折納上交物品至洪武十七年正式出現(xiàn)折色概念,以折色物品征收田稅一直存續(xù)于整個明代[15]15。為保證田稅折色征收與實物米麥價值的一致性,嚴格規(guī)范本色與折色之間的比例關(guān)系,無形中為折色物品的商品化提供了交易契機(表1)。明代各朝田稅征收并非真正實現(xiàn)禁用金銀政策,均在不同規(guī)模上使用折納白銀的方式,但田賦開始大規(guī)模折銀征收始于正統(tǒng)時期,且白銀所占折色物品中的比重越來越高,直到萬歷張居正“一條鞭法”賦役制度改革推行后,民間社會交易與官方的財政活動已大部分使用白銀(表2)。天下自京師達四方無慮皆用白銀,乃國家經(jīng)賦專以收花文銀為踞,其極重之勢,一切中外公私,咸取給焉[16]卷38,104。清朝統(tǒng)治者繼承明代延續(xù)的田稅折銀政策,將田賦與徭役合并征收,按地畝數(shù)量折納,統(tǒng)一征收銀兩[17]25。順治十一年(1654),清廷命戶部右侍郎王弘祚修正《賦役全書》,于順治十四年(1657)頒布全國實行,恢復與使用明萬歷時期張居正改革的一條鞭法,“以府州縣一歲中夏稅秋糧存留起運之額,均徭里甲土貢雇募加銀之額,通為一條,總征而均至之”[18]卷121,3528。漕糧征收實際上是田稅收入的一部分,但征解方式與田稅完全分開,而且征收范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河南、山東、浙江、江蘇、江西、安徽、湖北、湖南)。明朝中后期以降,分發(fā)皇室貴族與中央官員士兵使用的漕糧開始實現(xiàn)部分以米易銀,一方面是中央或地方官倉府庫舊存糧食較為充盈;另一方面物品生產(chǎn)內(nèi)容差異較大,無法交納糧食作物,促使白銀的使用范圍由田賦征解逐步擴展到漕糧運輸領(lǐng)域。

        表1 明朝洪武田稅征收體系

        表2 明代各朝折色物品一覽

        明清時期在長江各口岸、運河沿岸、江南水道以及重要城市關(guān)卡設(shè)立鈔關(guān)(清代稱為常關(guān))征收的關(guān)稅(附加稅、貨物稅與雜稅名目)是中央政府重要財政收入來源之一,征稅內(nèi)容由貨物抽解、納鈔到折合白銀轉(zhuǎn)變,促使白銀流通范圍日益擴大。“宣德四年,以鈔法不通。由商居貨不稅……委御史、戶部、錦衣衛(wèi)、兵馬司官各一,于城門察收。舟船受雇裝載者,計所載料多寡,路近遠納鈔。鈔關(guān)之設(shè)自此始。于是有漷縣、濟寧、徐州、淮安、揚州、上新河、滸墅、九江、金沙洲、臨清、北新諸鈔關(guān),量舟大小修廣而差,其額謂之船料,不稅其貨。惟臨清、北新則兼收貨稅,各差御史及戶部主事監(jiān)收,自南京至通州,經(jīng)淮安、濟寧、徐州、臨清,每船百料,納鈔百貫?!盵10]卷81,1976明宣德四年鈔關(guān)正式創(chuàng)設(shè),由有司部門征收關(guān)稅,標志著明代鈔關(guān)制度基本建立,但鈔關(guān)征稅的目的是為通行鈔法,即一開始是以大明寶鈔為交納形式,并沒有采用折征銀錢的方式。“(成化三年)命蘇、杭二府丈量客船收鈔,每船一百科收鈔一十五貫,錢鈔中半兼收,以光祿寺缺鈔供應(yīng)故也?!盵19]卷43,973明成化時期為彌補國家財政收入不足,鈔關(guān)稅不再單一交納大明寶鈔,而是采取錢鈔兼收的方式,標志著真正意義上的關(guān)稅制度初步形成?!凹尉赴四辏n關(guān)俱許折銀……嘉靖十三年詔復壽州正陽鈔關(guān)稅課。舊時壽州歲課約銀三千兩有奇,高墻庶人咸仰給之。既而積羨銀八千余兩計,且足度三歲,鳳陽撫臣因請暫停之以惠商民至是,按臣稱壽州藏錢既竭,宜仍舊收課,故有是命?!盵20]卷162,1547明嘉靖朝國家內(nèi)憂外患頻發(fā),軍餉、邊餉額度激增與皇室官員貴族生活日益奢侈促使政府積極拓展財源(設(shè)立鈔關(guān)),但各地鈔關(guān)廢立反復、征稅方式多元,嚴重影響了國家財政收入[21]162。后明政府準許直隸巡按御史魏有本奏請,“俱許折銀,定以銀交納,銀一厘,折鈔一貫,銀一分,折錢七文。”[22]29有司部門管理各鈔關(guān)征稅一并折納白銀,從而推動了明代鈔關(guān)折銀制度化與關(guān)稅貨幣白銀化,同時也顯示出關(guān)稅在某種程度上已成為國家財政收入與地方開支的重要來源(表3)。清代榷關(guān)除江南海關(guān)、浙江海關(guān)、廣東海關(guān)外,主要是內(nèi)地常關(guān),歸屬戶部管轄稱為“戶關(guān)”,歸屬工部管轄稱為“工關(guān)”,大致以戶部管轄的榷關(guān)居多。“關(guān)有戶關(guān)、工關(guān)之別,前者隸于戶部,稅款歲輸戶部供國用,后者隸于工部,主要征收竹木稅和船稅,稅款專佐工部營繕之需?!盵23]3順治二年二月上諭:“河南、江北、江南、浙江等處人丁地畝錢糧及關(guān)津稅銀、各運司鹽課,自順治二年六月初一日起,俱照前朝會計錄原額征解,官吏加耗重收,或分外科斂者,治以重罪。凡加派遼餉、練餉、召買等項,永行蠲免?!盵24]卷14,367清朝建立伊始即申明官員紀律與廢除晚明以降政府加征的苛捐雜稅,以期籠絡(luò)民心及穩(wěn)定社會秩序;但對田賦、關(guān)稅及鹽課額度一應(yīng)按《萬歷會計錄》折納白銀征解,表明清廷對明朝中晚期以降所形成折銀體系與社會貨幣白銀化事實上的確認。清代常關(guān)稅由康雍時期國家財政收入的4%左右上升到乾嘉時期的12%(表4),凸顯出關(guān)稅成為繼田賦與鹽課后國家財政賴以維持的重要財源之一,同時關(guān)稅貨幣一律折銀征收進一步擴大了白銀流通范圍,促進了跨區(qū)域商業(yè)貿(mào)易的繁榮[25]60?!案簧叹拶Z,操重資而來市者,白銀動以數(shù)萬計,少亦以萬計,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爭布商如對壘,牙行非藉勢要之家不能立也?!盵26]卷7,157

        表3 明代后期8個鈔關(guān)的稅額數(shù)量估計 兩

        表4 清代部分時期財政收入統(tǒng)計 萬兩

        國家財政收入以白銀為折征方式的逐步確立,促使國家財政支出結(jié)算方式由米麥、錢鈔為主向白銀為主轉(zhuǎn)變,而作為明清政府國家財政支出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皇室經(jīng)費支出(皇族宗親用度)與官俸支付(文武官員俸祿)也必然發(fā)生轉(zhuǎn)變。明初皇族宗室與官員俸祿依品級發(fā)放不同數(shù)量的祿米、大明寶鈔以及布匹、絲、絹、鹽、茶生活必需品,但皇族宗室與官員俸祿折付白銀時間卻不盡相同?;首遄谑屹旱撜鄯虐足y始于明成化元年,北部邊地各郡王不再直接接受祿米,而是以米易銀。各地祿米折銀日益增多,促使朝廷不得不對祿米折銀數(shù)額與折放地區(qū)進行嚴格限定,嘉靖八年(1529),明政府準許湖廣各宗室的祿米按照楚府的標準折銀發(fā)放,每石糧食親王折銀7.63錢,郡王折銀7錢,將軍、中尉、郡主折銀5錢[27]71。官員俸祿因文武性質(zhì)不同而折放白銀時間各異,武官折俸銀于正統(tǒng)初年開始按季度發(fā)放,弘治四年(1491)規(guī)定對在京官員以白銀支付官俸,令京城各衛(wèi)官員支取南京本色俸,每石折銀七錢;文官折俸銀在于景泰時開始實行,成化二十年(1484)令五府六部衙門官員三分、四分本色俸,每石米麥折銀七錢[27]72。至萬歷中后期,官俸由白銀(十分之九)與銅錢(十分之一)來支取,不再發(fā)放實物,官俸已完全貨幣化,進一步推動貨幣白銀泛化進程。清代俸祿始定于順治元年,百官俸祿仍照故明例,官俸行官級制,按官級尊卑給定,其支付方式是銀米兼支,實際上以銀為主,但祿米的發(fā)放只是一種恩給手段[28]96。這一俸祿支付形式似乎與歷代不同,并沒有出現(xiàn)由實物向貨幣的動態(tài)演化進程,官員俸祿全部支銀很大程度上是商品經(jīng)濟繁榮與社會貨幣白銀化的結(jié)果?!胺苍谕馕墓儋恒y與京官一例 ,按品級頒發(fā) ,不給恩俸 ,不支祿米 ,其武官額俸與京官異 ,各支薪銀有差。”[29]卷73,8304雍正元年令:“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十二省駐防兵及綠營兵折給。米每石,自五錢至一兩;豆每石,自五錢至九錢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從前題定各地方價值,折給官兵,自行采買。”[30]卷172,5098雍正時期白銀支付薪俸范圍日益擴大化,文武百官除正俸以外的養(yǎng)廉、公費額外俸全部折發(fā)銀兩,就連各省兵俸、餉米、豆、草也都折銀支付,側(cè)面表明清代賦稅已完成由實物向貨幣的轉(zhuǎn)變,從而促進財政貨幣白銀化進程。

        “貨幣白銀化”溯源于明朝民間社會自下而上的局部使用白銀促使國家法令自上而下推動的“白銀貨幣化”進程,即白銀由單一貴金屬商品演變?yōu)橐环N社會流通性貨幣(白銀貨幣化),后借助國家法令與民間社會的雙重認可促使白銀成為多元并行流通性貨幣中的主要幣種(貨幣白銀化)。國家財政收支體系變革與“貨幣白銀化”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統(tǒng)一于明清社會經(jīng)濟主幣深化的歷史進程,對于經(jīng)濟交易方式變革具有重要作用。

        四、銀錢并行與“計量白銀化”標準確立

        明清以降國家法定流通貨幣先后經(jīng)歷明初“錢楮并用”[31]、明中前期“銀與錢鈔相權(quán)而行”[32]卷24,466、明中后期“銀錢并行”[33]、清代“銀錢兼權(quán)”[34]卷13,4965一系列變動階段,社會流通貨幣由多元形態(tài)轉(zhuǎn)化為銀兩與制錢(銅錢)并行使用。明朝中后期以降形成“銀錢并行”與“銀錢兼權(quán)”的社會貨幣運行模式,實際上是一種銀、錢并用的平行本位制(或稱雙本位制、復本位制)[35]379,本質(zhì)上是銀兩與銅錢都作為國家法定貨幣同時在社會中流通,即“銀與錢相為表里,以錢輔銀,亦以銀權(quán)錢,二者不容畸重”[34]卷16,5002?!坝嬃堪足y化”只是一種統(tǒng)計國家財政收支的標準,無論是“白銀貨幣化”抑或是“貨幣白銀化”,都不能忽視銅錢作為日常社會經(jīng)濟中輔助性貨幣角色,明中后期以降“銀錢并行”與“銀錢兼權(quán)”的貨幣運行模式一直存在社會中,銀錢不僅具有法定意義上的比價,而且在國家財政收支體系銀錢各占有相應(yīng)的比例。

        明清時期已形成貨幣大量使用白銀經(jīng)濟格局,但本質(zhì)上貨幣使用白銀似乎只是一個概念化原則,國家財政收支體系中更多是以白銀作為一種計量標準。明朝前期貨幣是錢鈔并行,部分地區(qū)以銀代輸,且在洪武十七年出現(xiàn)“本色”與“折色”概念,但田稅收入統(tǒng)計仍然以石、錠、匹為計量單位?!昂槲涠?,官民田總八百五十萬七千余頃,夏稅米麥四百七十一萬七千余石,錢鈔三萬九千余錠,絹二十八萬八千余匹;秋糧米二千四百七十二萬九千余石,錢鈔五千余錠。”[10]卷82,2005正統(tǒng)元年(1436)“金花銀”開征后,田賦折銀比例固定為米麥一石折銀二錢五分,以白銀為田稅計量標準得到初步確立?!罢y(tǒng)元年,令浙江、江西、湖廣三布政司、直隸蘇、松等府縣該起運南京糧米愿納折色者折納布、絹、銀兩;廣東、廣西、福建三布政司折色稅糧、布匹愿納銀兩者俱米麥一石折銀二錢五分,解京折給軍官俸糧?!盵36]卷37,423嘉萬之際國家財政收支體系已有相當一部分以白銀為計量標準,且民間市場流通中已廣泛使用白銀,但“計量白銀化”不是說白銀流通的廣泛與否,而是財政收支體系中的用銀標準,同時萬歷時期“一條鞭法”的推行促使賦役折征白銀范圍更加廣泛,為“計量白銀化”奠定核算標準基礎(chǔ)。

        明宣德時期設(shè)置鈔關(guān)后,江南各關(guān)開始規(guī)定以船只尺寸征收過路稅,征收內(nèi)容以錢鈔銀為主;嘉靖時又規(guī)定船只尺寸以整尺為限,多余零尺不得征收稅銀;清朝延續(xù)了明代關(guān)稅征取辦法,但貨幣征收完全以白銀為計量標準。萬歷前期仍然存在以錢、鈔與銀并行的關(guān)稅計量征收標準,但經(jīng)過一條鞭法賦役制度改革后,崇禎時期的江南關(guān)稅一律以白銀為計量征收單位,且一直延續(xù)至清代(表5)。同時與明代萬歷、崇禎時期江南征收關(guān)稅額度穩(wěn)定相比,清代中前期江南關(guān)稅額度大幅度提高,一定程度上凸顯出王朝建立之初財政經(jīng)濟對江南關(guān)稅的依賴程度。明代中后期錢鈔折銀及以白銀為征收計量標準,表明以白銀作為國家關(guān)稅計量口徑的體系基本建立。

        表5 明清時代江南關(guān)稅(船鈔)征收則例

        明朝中前期文武官員的俸祿標準全部是以米(石)為計量標準,至弘治年間俸祿折色已發(fā)生變化,本色祿米折銀支給,“每石折銀七錢或米、鈔中半兼支”[37]457。明代文武官員的歲俸表面上以米(石)為計量發(fā)放標準,但實際上除祿米固定為12石外,“本色俸”已大部分折銀發(fā)放,“折色俸”全部折合銀鈔發(fā)放(表6)。清代皇族宗室與文武官員的俸祿全部以白銀為計量發(fā)放標準,且百官俸祿銀為明代官員俸祿中“本色俸折銀”與“折色俸折銀”之和(表7),可以推斷出“計量白銀化”的財政收支體系最遲在明末已經(jīng)確立,而更深層次表明以“計量白銀化”為中心的財政核算制度的形成肇始于明代中后期以來的賦稅征收體系變革,二者關(guān)系密不可分。

        表6 明萬歷時期部分品級官員俸祿本折色比例

        表7 明清時期部分品級文官俸祿對比 單位:兩

        弗雷德曼認為,“從人類經(jīng)濟理性角度來說,在實際社會經(jīng)濟生活中人們必然會選擇另外一種替代貨幣,而不會回到直接的物物交換狀況?!盵38]15明太祖朱元璋確立大明寶鈔本位的貨幣制度體系,且一定程度上允許銅錢使用,試圖恢復錢鈔并行的貨幣運行方式,因此一再禁止白銀流通。大明寶鈔日趨貶值以及民間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與市場自發(fā)選擇白銀迫使政府放棄禁銀政策、承認白銀的貨幣地位,故成、弘以后白銀日益成為社會經(jīng)濟交易中主要流通貨幣,而以白銀為主的社會計量標準逐步確立。銀兩成為社會本位貨幣后,經(jīng)濟交易價值大者多用白銀計算價值,民間亦是普遍使用白銀,但日常生活小額交易還是多用銅錢[39]19。明朝民間市場交易的銅錢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本朝制錢,主要是洪武、永樂、弘治、嘉靖通寶;另一種是唐宋時期鑄造的舊錢,主要是開元、祥符、太平、淳化古錢;二錢一直并行流通社會一百六十余年[39]131?!敖裉煜陆灰姿ㄐ姓?錢與銀耳。用錢便于貧民,然所聚之處,人多以賭廢業(yè)。山東銀錢雜用,其錢皆用宋年號者,每二當新錢之一。南都雖鑄錢而不甚多,其錢差薄于京師者,而民間或有私鑄之盜。閩、廣絕不用錢,而用銀抵,假市肆作奸,尤可恨也?!盵40]卷12明代中后期以來民間社會主要使用白銀與銅錢交易,尤其對于一般貧民來說銅錢使用更為方便,但銀錢流通范圍因各地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銅錢私鑄盛行以及質(zhì)量參差不齊呈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化特征。作為國家財政收支體系中重要內(nèi)容的田賦征解與官俸開支,白銀與銅錢也相應(yīng)具有一定的比例分配?!俺┻吰疬\照舊征銀外,其余布政司條編存留各項,皆銀、錢對半收解,凡支給亦復如是之。”[41]卷15,24“正德以后,官吏的俸給,十分之九用白銀,十分之一用銅錢?!盵42]483隆慶時期以國家法定形式確立銀兩本位制后,大額交易用銀、小額交易多用錢的“銀錢兼行”制度正式確立,并在全國范圍推行。[33]115“明代錢互有貴賤,每銀一錢直五十五文至百文不等,又有京錢、外省錢多寡之異。末季,至銀一兩易錢五六千文。”[34]卷13,4967與明代中后期“銀錢并行”格局下二元貨幣比價混亂相比,清代確立的“銀錢兼權(quán)”制度較為規(guī)范,且前期官定白銀1兩固定兌換制錢1 000文,但實際上兌換比例一般維持900文左右?!翱滴跷迨拍曜鄿?,工部堂司各官公費,令該部自行給發(fā),每制錢九百五十文作銀一兩……乾隆元年奏準,工部堂司官公費,以制錢九百文作銀一兩……十二年奏準,工部堂司官公費,仍自行辦理,以制錢八百文作銀一兩。二十一年奏準,經(jīng)該部奏明給錢外,應(yīng)將在京大小各衙門每月公費銀改給制錢,每銀一兩給錢九百文?!盵43]卷51,583道光十年(1830)后因各地錢價漲落不一促使銀錢兌換比價依市場變化而調(diào)整,“道光十年是1 100文,咸豐三年是2 000 文,光緒三年是2 200文?!盵4]104清代田賦征收以白銀為計量標準,但是實際過程中并非嚴格執(zhí)行計畝征銀制度,田稅征錢或者收錢折銀一直存在于具體的賦稅征解中。順治十四年(1657),“定直省錢糧兼收銀、錢之例,以銀七錢三為準,銀則盡數(shù)起解,其錢充存留之用,永為定例?!盵34]卷13,4968同時官員俸祿銀錢兼發(fā)已成定例,但實際上二者發(fā)放比例并不恒定,一般以市場流通銀錢匯兌時價為準。康熙七年(1668)議準,“直省官役俸工諸項,俱配給制錢,存留之官役俸工、驛站雜支諸項,均照銀七錢三例配給?!盵34]卷13,4968雍正元年(1723)又議準,“嗣后放餉,每兩月,銀八成,錢二成搭放一次。”[43]卷44,378

        “計量白銀化”是明朝中后期以降形成的主要以銀錢并行的二元貨幣體系而衍生的貨幣結(jié)算標準,并非對“白銀貨幣化”抑或是“貨幣白銀化”階段的形式否定,相反卻是理論概念性深化與社會交易貨幣形式的深層次理解。無論是“白銀貨幣化”抑或是“貨幣白銀化”,都是對明清時期白銀成為社會經(jīng)濟主要貨幣的認同,只不過前者側(cè)重于白銀成為貨幣的動態(tài)使用進程,后者則強調(diào)白銀使用頻度與范圍,二者共同構(gòu)成“計量白銀化”的重要內(nèi)容,即國家財政收支與社會經(jīng)濟交易均以白銀為事實標準。

        五、余 論

        白銀由古代單一貴金屬成為明清社會主要流通性貨幣存在一個曲折反復的動態(tài)演變過程?!傲疲粡V之域,以金銀為幣,然止限于一隅。至金時,鑄銀名‘承安寶貨’,公私同見錢用,此以銀為幣之始。前明中葉,令各處稅糧得收納白金,而銀之用益廣。我朝銀錢兼權(quán),實為上下通行之幣?!盵34]卷13,4965明朝初年政府發(fā)行大明寶鈔,且一度禁止使用白銀交易,試圖以行政手段構(gòu)建寶鈔為主、銅錢為輔的社會貨幣體系,但濫發(fā)紙幣造成大明寶鈔日益貶值,從而導致錢鈔體系無法維持。正統(tǒng)時期政府放棄禁止使用白銀的條令,尤其是江南社會賦稅折征金花銀,從而為成、弘之際貨幣形態(tài)變動與促使法定貨幣由大明寶鈔到白銀合法性轉(zhuǎn)變以及推動“白銀貨幣化”初步實現(xiàn)奠定基礎(chǔ),而明萬歷時期一條鞭法改革推行的賦役征銀標志著以“貨幣白銀化”為核心的國家財政收支體系基本建立。

        明代中期以降,貨幣由多元化形態(tài)轉(zhuǎn)變?yōu)椤般y錢并行(明中后期)”或“銀錢兼權(quán)(清代)”格局,白銀與銅錢作為固定法制貨幣的上下通行及以銀兩為財政收支標準成為貨幣轉(zhuǎn)型的必然要求[44]24。明清政府財政收支體系與民間市場廣泛用銀促使其在多元并行流通的貨幣中由次要貨幣逐漸演變成經(jīng)濟社會中的主要貨幣,加速形成“貨幣白銀化”社會格局。以白銀為核心形成的國家財政收支體系“計量白銀化”標準并非忽略銅錢于國家財政與社會經(jīng)濟中輔助性貨幣角色,而是承認白銀與銅錢都具有國家財政相應(yīng)收支比例及市場化兌換比價,二者在本質(zhì)上都可以被認為是社會流通中的主要貨幣,故清代“錢法流行無如我朝,南至云南、貴州,北至蒙古,皆用制錢,從古所未有”[45]卷27,15。明清時代社會貨幣變動所形成由銀錢二元體系主導的經(jīng)濟運行格局肇始于以“白銀貨幣化”抑或“貨幣白銀化”為中心特征的貨幣演化過程,二者均是以其在社會中的使用頻度與范圍為基礎(chǔ)而形成的,都具有相應(yīng)的適用準則。但銀錢使用界限及認可度的不同決定二者在國家財政收支體系與民間社會交易中的地位迥異,銅錢成為一般社會日常小額交易使用貨幣,而白銀除了是國家與社會大宗交易貨幣外,對于國家與社會更多是充當一種社會交易統(tǒng)計標準的角色,尤其是財賦折征、官俸發(fā)放、貨幣兌換等領(lǐng)域,從而形成國家意義上貨幣體系標準的“計量白銀化”特征。

        猜你喜歡
        白銀貨幣
        白銀銀珠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一國貨幣上的面孔能告訴我們什么?
        英語文摘(2021年6期)2021-08-06 08:40:36
        發(fā)達國家貨幣的2019年“下半程”
        中國外匯(2019年14期)2019-10-14 00:58:38
        新興市場貨幣:各自負重前行
        中國外匯(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18
        古代的貨幣
        古代的貨幣
        解碼白銀黑平臺“殺人技”
        金色年代(2016年4期)2016-10-20 18:16:55
        白銀雙曲線的幾個新性質(zhì)
        古靈精怪包小黑
        宇宙中發(fā)現(xiàn)黃金白銀“制造廠”
        洗澡被公强奷30分钟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在线| 大白屁股流白浆一区二区三区| 久草热8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两女互慰高潮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黄色片|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性色|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狼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偷拍自拍在线视频|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青青草97国产精品免费观看|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字幕| 男女激情视频网站免费在线| 国产高清丝袜美腿视频在线观看| 97色噜噜|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 国产婷婷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日本午夜剧场日本东京热|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99| 国产色诱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熟女国产成人| 亚洲五码av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久| 四虎在线播放免费永久视频| 成人激情五月天| 妺妺窝人体色www看美女| 亚洲人成网77777色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自偷自拍另类| 男女干逼视频免费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久久呦|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真实夫妇交换视频|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不卡一区二区视频日本| 国产人妖在线视频网站| 日本高清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韩国三级aⅴ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