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喜華 鄧爾倚 霍 英 張木春 邱玉清 何 影
(廣東湛江中心人民醫(yī)院骨科,廣東 湛江 524000)
四肢骨折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均選擇手術方法,可對患者的癥狀表現(xiàn)予以改善,在進行治療過程中如果未選擇有效護理,會產生深靜脈栓塞和肺部感染等一系列并發(fā)癥,顯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1]。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四肢骨折病人功能恢復選擇功能鍛煉結合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隨機抽取72例四肢骨折患者,時間為2018年3月-2019年2月觀察組36例和對照組36例,觀察組包含男性和女性患者各21例和15例,年齡分布23-68歲,中位年齡(45.5±3.8)歲;對照組包含男性和女性患者各22例和14例,年齡分布24-69歲,中位年齡(46.6±3.9)歲。統(tǒng)計軟件對比以上數據,組間P>0.05。
2 方法:對照組采用基礎護理,手術前對患者的病情予以評估,嚴密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術后對患者進行飲食干預,按照患者骨傷實際病情予以飲食,指導患者食用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以及營養(yǎng)食物,不應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觀察組采用功能鍛煉結合康復護理。功能鍛煉內容分為:(1)上肢骨折進行固定后不活動上下關節(jié),對于未固定的關節(jié)需要做屈伸動作,指導患者伸指和握拳[2]。如果患者為上臂骨折可進行關節(jié)屈伸。下肢骨折固定可指導患者進行腳趾活動和股四頭肌收縮。每天對患者進行3-4次髕骨按摩。如患者進行牽引,需要指導其進行抬臀并拉吊環(huán)[3]。因為創(chuàng)傷會刺激胃腸道,短時間會產生腹脹或者食欲不佳等表現(xiàn),為此需要清淡飲食。(2)初步穩(wěn)定骨折,需要予以肌肉收縮,能夠對關節(jié)進行收縮。對于上肢骨折的患者而言應做握拳動作,將吊帶放下,對上臂提升。對于下肢骨折患者,指導患者練習足部蹬床[4]。如果患者需要采用夾板固定,應指導患者下床運動,并進行負重練習。(3)恢復軟組織,肌肉增加力量,增加骨痂,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此時患者需要增加活動范圍以及活動次數。與此同時患者每天飲水量應在2500ml以上,并對腹部進行按摩,每天按摩次數為3次。(4)充分鍛煉各個關節(jié),如果患者需要下肢扶拐,經過鍛煉后轉變?yōu)閱喂?。同時在病床邊進行擺腿和搖膝動作??祻妥o理內容分為:(1)手術過程中幫助醫(yī)生進行手術,并監(jiān)測患者的生命體征,如果體征產生異常需要及時上報,依據不同階段進行飲食干預[5]。在第1階段應食用軟面食,蛋類以及豆制品等,不應食用辛辣刺激食物。第2階段應食用增加營養(yǎng)的食物,對骨痂生長予以滿足,其中包含瘦肉、排骨湯以及動物肝臟等[6]。與此同時需要補充鈣,多食用海帶以及芝麻等。第3階段在進行正常飲食的過程中需要食用羊骨湯等。(2)手術后對患者實施體位護理,保證患者皮膚干燥,以免出現(xiàn)壓瘡,而后對患者實施疼痛護理,如果患者疼痛情況較輕,可予以其心理干預,將其注意力轉移,如果患者疼痛較為嚴重可予以止痛藥物。在患者康復階段中護理人員應和患者進行交流,指導患者自我護理,并講解樂觀心態(tài)對于疾病恢復的意義。
3 評估指標:(1)依從性。選擇自行設計的依從性量表評估2組患者的依從性,依從則表示患者能夠依據康復鍛煉計劃進行;部分依從則表示患者僅在醫(yī)務人員指導下進行康復鍛煉計劃;不依從則表示患者不依據康復鍛煉計劃實施。(2)康復效果[7]。康復效果分為腫脹消退且患肢無疼痛的顯效效果、腫脹表現(xiàn)顯著緩解且改善疼痛的有效效果、腫脹和疼痛無任何變化的無效效果。(3)肢體腫脹程度。Ⅰ級表現(xiàn)為輕度腫脹,Ⅱ級表現(xiàn)為重度腫脹,Ⅲ級表現(xiàn)為患者出現(xiàn)水皰,皮膚表現(xiàn)為顯著紅腫。
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對文中相關數據進行計算,軟件選擇SPSS19.0,以率(%)表示組間數據,以卡方(x2)對數據檢驗,組間數據通過對比以P<0.05呈現(xiàn),說明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 結果
5.1 2組依從性對比:觀察組進行功能鍛煉結合康復護理計算依從性比例94.44%,對照組進行基礎護理計算依從性比例77.77%,對比數據呈現(xiàn)P<0.05,見表1。
表1 2組依從性對比(n,%)
5.2 2組康復效果對比:觀察組進行功能鍛煉結合康復護理計算康復效果比例91.67%,對照組進行基礎護理計算康復效果比例72.23%,對比數據呈現(xiàn)P<0.05,見表2。
表2 2組康復效果對比(n,%)
5.3 2組肢體腫脹程度對比:觀察組進行功能鍛煉結合康復護理后肢體未出現(xiàn)腫脹比例77.78%,對照組進行基礎護理肢體未出現(xiàn)腫脹比例47.22%,對比數據呈現(xiàn)P<0.05,見表3。
表3 2組肢體腫脹程度對比(n,%)
四肢骨折由于會對患者產生較大的創(chuàng)傷,此外患者無較高的認知程度,會加重患者手術前的心理負擔,加強體內內源性物質釋放量,在心肌以及血管平滑肌產生作用,以此加強外周阻力和耗氧量,影響患者的血壓以及心率水平,對手術效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8-9]。臨床研究表明,四肢骨折患者在進行治療的過程中加入功能鍛煉結合康復護理,可將康復效果提升。
文中進行對比研究后可知,觀察組進行功能鍛煉結合康復護理計算依從性比例94.44%,計算康復效果比例91.67%,計算肢體未出現(xiàn)腫脹比例77.78%,對照組進行基礎護理計算依從性比例77.77%,計算康復效果比例72.23%,計算肢體未出現(xiàn)腫脹比例47.22%,對比數據呈現(xiàn)P<0.05,說明功能鍛煉結合康復護理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祻妥o理能夠對患者的身體健康以及精神健康予以維持,并向患者提供良好的就診環(huán)境,同時可將患者的依從性提升,以此加強了護患之間的關系。在進行康復護理時,護理人員采用飲食干預有助于病情恢復,依據患者不同階段予以相應的護理,可確保營養(yǎng)的攝入,有助于血液供應[10]。護理人員對患者實施功能鍛煉可呈現(xiàn)專業(yè)水平以及護理價值,將護理人員的潛能進行激發(fā),提升其專業(yè)水平[11]。功能鍛煉需要依據骨折實際穩(wěn)定情況,進行輕微運動,以此延長活動時間,如果突然進行劇烈活動,容易出現(xiàn)再移位表現(xiàn)。與此同時,指導患者進行功能鍛煉的同時應確保骨折位置無疼痛,不然會出現(xiàn)鍛煉過度,極易出現(xiàn)骨折移位,出現(xiàn)失敗固定表現(xiàn)。骨折后進行功能鍛煉為患者主動鍛煉,如果別人掰患者關節(jié)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極易發(fā)生骨折[12]。功能鍛煉過程中應減少不良應力,如果患者為上肢骨折,對其進行內固定后不應做上舉動作,為此需要控制旋轉的力度。訓練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進行保護,以免出現(xiàn)扭傷或者滑倒等。此外還需要對患者的健肢進行訓練,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全身功能。
綜上所述,四肢骨折患者功能恢復時選擇功能鍛煉結合康復護理模式可將康復效果提升,有助于依從性的提升,對于病情恢復可起到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