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麗
(葫蘆島市中心醫(yī)院介入血管外科,遼寧 葫蘆島 125000)
在臨床患者的治療中,普外科、肝膽科、婦科等疾病的患者,均可在住院期間完成基本的恢復,因此在出院后,不需要較為專業(yè)的護理延續(xù)性指導[1-2]。而針對骨科患者而言,住院期間無法完成骨科術后的全部恢復,因骨愈合需要較長一段時間,而患者不能在此期間內全部在院接受專業(yè)性的護理指導意見,因此患者在術后基本恢復后,需要回家休養(yǎng),此時,延續(xù)性護理的重要性得以體現[3-5]。2015 年3 月5 日,“互聯網+”行動計劃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首次提出,“互聯網+”和醫(yī)療的結合成為熱門方向之一。借助“互聯網+”,使延續(xù)護理形式多樣,以方便、簡單、及時、可保留資料信息、患者反響好等優(yōu)勢成為醫(yī)療服務的“新寵”[6-8]。本研究擬探討“互聯網+”延續(xù)性護理在骨科患者術后恢復中,所能提供并改善患者的情況?,F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納入標準:于我院行骨科手術治療;術后恢復可,符合出院標準;臨床資料完整;恢復期間無外出打算。排除標準:依從性較差;信息不完整無法聯系者。將在我院2018年1月-2018年6月時期收治以骨科手術患者總計86例,采取延續(xù)性護理干預設置為對照組,男47例(54.65%),女39例(45.35%),年齡49-79歲,平均(63.3±4.1)歲,手術部位:上肢21例,下肢43例,髖關節(jié)22例。2018年7月我科開展互聯網+延續(xù)性護理,針對2018年7月-2018年12月時期收治另骨科手術患者91例,設置為觀察組,男50例(54.95%),女41例(45.05%),年齡41-79歲,平均(62.8±4.3)歲,手術部位:上肢22例,下肢45例,髖關節(jié)24例。在一般資料相對照(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對照組實施延續(xù)性護理干預,對患者進行完整的資料登記,對居住地址,聯系電話等進行詳細登記,至少保留2名聯系人的方式,確??梢赃M行,家庭隨訪、電話隨訪,隨訪中,以健康指導,飲食指導,康復指導,心理疏導等為主要指導方向。頻率為出院后2個月內每2周1次。出院后3-6個月內每1個月1次,可以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進行增加頻率。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互聯網+。(1)完善細節(jié):建立微信群,完善微信平臺定期以視頻、圖片等易懂的形式向患者宣傳骨科手術術后需注意事項,健康生活方式,健康飲食方式等,拉近護理人員與患者的心理距離。通過視頻向患者及家屬演示康復訓練方法,使家屬更快、更易掌握技術要領,進而有助于患者康復。(2)實施頻率:平臺以每周2次更新方式,并在微信群中每天9-11時,下午13-15時進行在線咨詢與指導,晚間18-20時予以問題解答等,為患者提供實時的相關指導與咨詢。
3 評價標準[9]:對照2組患者干預前、后對骨科疾病相關恢復知識了解評分、健康行為能力(HPLP)評分,依從性(康復、復診、健康飲食、健康生活),生活質量評分及對護理干預的滿意度分析。對骨科疾病相關恢復知識了解評分主要針對患者手術區(qū)相關關節(jié)、肌肉恢復的功能、術后注意事項、康復方法、藥物使用等等相關知識,總分為100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對相關知識的掌握能力越強。健康行為能力量表:本研究采用(Health PromotingLifestyle Profile,HPLP),本量表中總共包括52個條目,每一條目計分方式為1-4分,總計分值分布52-208分,其中分數越高,則判斷被調查者擁有越好的健康行為。依從性主要從康復、復診、健康飲食、健康生活判斷,可完成95%及以上,則判斷為依從性優(yōu)。生活質量評分采取世界衛(wèi)生組織生存質量簡表(WHOQOL-BREF)從生理、獨立、心理、社會、環(huán)境、精神世界/宗教/個人信仰共計6個領域,每個領域各20個問題,每個小問題0-5分,感知或體會:1分消極,5分積極,分數越高,生存質量越好?;颊邔ψo理的滿意度調查:滿意度評分采取我院自制評價表,分值分布0-100分,其中分數越高代表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越高,其中100-95分為非常滿意,94分-70分為滿意,69分及以下為不滿意,總滿意=(非常滿意+滿意)。
5 結果
5.1 2組患者干預前、后對骨科疾病相關恢復知識了解、HPLP評分對比:2組患者在干預前對骨科疾病相關恢復知識了解、HPLP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經干預后,2組患者對骨科疾病相關恢復知識了解、HPLP評分明顯上升,其中觀察組患者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詳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對骨科疾病相關恢復知識了解、HPLP評分對比
5.2 2組患者依從性比較: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對康復的依從性為(98.9%&90.70%),復診依從性為(100.00%&93.02%),健康飲食依從性為(98.90%&87.21%),健康生活依從性為(97.80%&82.5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2組患者依從性比較(n,%)
5.3 2組患者干預前、后WHOQOL-BREF評分對比:2組患者干預前WHOQOL-BREF評分(P>0.05)可比。干預后2組患者WHOQOL-BREF評分明顯升高,其中觀察組患者的WHOQOL-BREF各項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01)。詳見表3。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WHOQOL-BREF評分比較
5.4 2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比較:觀察組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滿意率91.8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詳見表4。
表4 2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比較(n,%)
骨科手術后患者的康復無法完全在住院期間完成,因此出院后的護理干預,可以直接影響患者的恢復效果,而延續(xù)性護理,則是為此而準備的[10-12]。目前傳統(tǒng)延續(xù)性護理以家庭訪視、電話隨訪為主,而如患者未能接聽電話,隨訪期間不在家等造成延續(xù)性護理無法連接,影響效果[13-15]。而以基于網絡平臺的健康教育和遠程監(jiān)控生理指標的“互聯網+ ”延續(xù)性護理,則較為完美的避開這一問題,隨著科技的發(fā)達,手機使用的普及,以微信為基礎的互聯網式延續(xù)性護理,更符合患者的要求,可以隨時翻看平臺指導內容,隨時解答患者疑慮,為康復打下堅實基礎。本研究中,2組患者在干預前對骨科疾病相關恢復知識了解、HPLP評分、WHOQOL-BREF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經干預后,2組患者對骨科疾病相關恢復知識了解、HPLP評分、WHOQOL-BREF評分明顯上升,其中觀察組患者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與對照組患者對康復的依從性為(98.9%&90.70%),復診依從性為(100.00%&93.02%),健康飲食依從性為(98.90%&87.21%),健康生活依從性為(97.80%&82.56%),觀察組對護理的總滿意率為100.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滿意率91.8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本組研究結果與劉彩純,周雄清,蔣愛萍等研究結果相近。
綜上所述,在骨科手術患者中,采取互聯網+延續(xù)性護理,較單純延續(xù)性護理更能提高患者對相關知識的掌握能力,提升患者的健康行為能力,提高患者對康復治療、復診、健康飲食與生活指導的依從性,改善生活質量,拉近護患距離,提升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