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婷婷
(太原愛爾眼科醫(yī)院青白科 山西 太原 030000)
青光眼伴白內障是眼科臨床中十分常見的疾病,多發(fā)于中老年群體,患者典型臨床癥狀為視野缺損、眼脹、眼痛、視力進行性下降等,如果未經及時有效的治療,則極易導致患者失明,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1]。目前,對于青光眼及白內障患者,手術是首選治療方案,其中小梁切除術是常規(guī)抗青光眼手術,超聲乳化白內障摘除人工晶體植入術是常規(guī)白內障手術,而針對青光眼伴白內障患者,既往臨床中多是將先行抗青光眼手術小梁切除手術以降低眼壓、保護殘余視力,后期根據白內障病情發(fā)展適時采取白內障手術以改善視力水平作為主要治療方案[2]。本次為進一步探討超聲乳化術與小梁切除術聯(lián)合治療青光眼伴白內障老年病人的臨床價值,特分別對我院行上述兩種方案治療的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F(xiàn)報道如下。
將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116 例青光眼伴白內障老年患者納入研究,并將采用小梁切除術治療的58 例設為對照組,將采用超聲乳化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治療的58 例設為觀察組。病例納入標準:(1)年齡≥60 歲;(2)經癥狀體征、眼壓、裂隙燈顯微鏡等綜合檢查確診,符合《臨床診療指南:眼科學分冊》中青光眼伴白內障臨床診斷標準;(3)具有手術治療指征及適應癥;(4)明確知悉手術方案,簽署手術同意書。排除標準:(1)無手術指征或存在手術禁忌癥;(2)合并眼部外傷史、陳舊性眼底疾病以及角膜炎、葡萄膜炎等炎癥性疾??;(3)合并嚴重心、肺、腦、肝、腎等功能不全;(4)合并惡性腫瘤、精神疾病。對照組中,男性30 例,女性28 例,年齡60 ~71 歲,平均年齡為(65.1±4.0)歲,術前眼壓為27.5 ~40.6mmHg,平均眼壓為(32.6±5.4)mmHg,術前前房深度為1.62 ~1.95mm,平均前房深度為(1.8±1.1)mm,術前視力小于0.1 有33 例、0.1 ~0.3 有25 例,晶體核硬度Ⅱ級有19 例、Ⅲ級有39 例;觀察組中,男性31 例,女性27 例,年齡60 ~72 歲,平均年齡為(65.4±4.1)歲,術前眼壓為27.3 ~40.9mmHg,平均眼壓為(32.7±5.5)mmHg,術前前房深度為1.60 ~1.94mm,平均前房深度為(1.8±1.1)mm,術前視力小于0.1 有34 例、0.1 ~0.3有24 例,晶體核硬度Ⅱ級有18 例、Ⅲ級有40 例。兩組患者上述一般資料及病情資料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具有對比研究意義。
兩組患者術前均常規(guī)給予滴眼液控制眼壓,術前半小時,靜滴20%甘露醇。對照組行小梁切除術治療,主要手術操作如下:2%利多卡因球周局部麻醉,經10 ~2 點方向以上穹窿部為基底做結膜瓣,于12 點方向以角鞏膜緣為基底做一梯形鞏膜瓣,分離鞏膜至透明角膜區(qū)內1mm 處,鞏膜瓣下和結膜瓣下使用氟尿嘧啶棉片3min,大量0.9%氯化鈉溶液沖洗,根據患者情況切除合適大小的小梁組織及周邊虹膜組織,復位縫合鞏膜瓣,前房注入少許0.9%氯化鈉溶液恢復前房深度,縫合結膜瓣,水密結膜切口;觀察組行超聲乳化術與小梁切除術聯(lián)合方案治療,主要手術步驟如下:2%利多卡因球周局部麻醉,先在上方10 ~2 點方向以上穹窿部為基底制作結膜瓣,電凝止血,12 點位制作梯形鞏膜瓣,鞏膜瓣下和結膜瓣下使用氟尿嘧啶棉片3min,大量0.9%氯化鈉溶液沖洗,于透明角膜作角膜切口,將黏彈劑注入前房內,持續(xù)環(huán)形撕除晶狀體前囊膜、水分離,經超聲乳化吸出晶狀體核塊并吸除皮質,拋光后囊膜,并將人工晶狀體值入囊袋內;于鞏膜隧道內近角膜緣處行小梁切除,切除周邊虹膜,縫合鞏膜瓣及結膜瓣,水密結膜和角膜切口。兩組術后均給予抗感染等治療。
(1)觀察對比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3 個月時的眼壓、前房深度、視力三線指標的變化情況,其中眼壓正常參考值為10 ~21mmHg,前房深度正常參考值為2.5 ~3.0mm,視力正常參考值為1.0 ~1.2;(2)觀察對比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數(shù)據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行t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前,兩組患者前房深度、眼壓、視力指標水平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術后3 個月,觀察組前房深度明顯大于對照組,眼壓指標明顯小于對照組,視力水平明顯大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術前術后眼壓、前房深度、視力三項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術前術后眼壓、前房深度、視力三項指標對比(±s)
注:t、P 為觀察組術后3 個月與對照組術后3 個月數(shù)據檢驗結果。
觀察組術后共有1 例高眼壓、2 例低眼壓、1 例淺前房發(fā)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6.9%,對照組共有0 例淺前房、4 例術眼角膜水腫、1 例低眼壓發(fā)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8.6%,兩組患者并發(fā)癥均經對癥處理后消失,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798,P=0.181)。
青光眼伴白內障是老年群體較為高發(fā)的眼部疾病,并且兩種疾病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使患者眼部發(fā)生系列病理生理改變,不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并且也是導致失明的重要原因,而如何為該類患者采取更為有效的治療措施一直備受臨床所關注[3]。目前,對于具有適應癥的老年青光眼伴白內障患者,手術一直被作為首選治療方案,其目的在于降低眼壓、減輕高眼壓所致繼發(fā)性視神經損傷、防止失明,從而能從一定程度上恢復患者視功能、改善生活質量。既往小梁切除術因具有良好的降眼壓效果而被廣泛應用于此類患者的前期治療中,但其缺陷在于未對白內障進行處理,對患者視力恢復作用十分有限,大多需要行二次超聲乳化術進一步改善患者視功能,往往會對老年患者生理與心理造成巨大傷害,近年來,隨著臨床醫(y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微創(chuàng)器械的持續(xù)發(fā)展,超聲乳化術、小梁切除術聯(lián)合手術方案在青光眼伴白內障患者的治療中得以開展,并且獲得醫(yī)患雙方的普遍認可[4-5]。在本次研究中,實施聯(lián)合手術治療的觀察組,術后3 個月時的眼壓、前房深度、視力指標均顯著優(yōu)于實施單一手術的對照組,也可表明其療效更為顯著,而通過分析,聯(lián)合手術方案的優(yōu)勢在于:(1)能達到青光眼、白內障同治的效果,不僅可避免二次手術對患者造成的生理、心理、經濟壓力,并且可更快、更佳的改善患者視功能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2)在治療青光眼的同時處理白內障,能加深前房深度、增寬房角、增大虹膜與晶狀體間的間隙,從而能解除瞳孔阻滯、解決房水循環(huán)障礙,進而更利于術后遠期眼壓的控制,獲得更理想的治療效果。綜上所述,對于青光眼伴白內障老年患者,聯(lián)合應用超聲乳化術聯(lián)合小梁切除術可更有效的降低患者眼壓、提升術后視力水平,安全可靠,具有較高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