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彥博
互聯(lián)網上曾經有個段子,一個文科生問道:“樹葉的離去,是風的追求還是樹的不挽留”,而理科生則回答說:“是脫落酸”。這雖然是個段子,但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理科的學習特點,即需要透過現象抓到本質。
對高中理科來說,無論是物理化學還是生物,都需要用最正確的定理或者公式去分析我們遇到問題,在對同一知識點進行考察時,無論題型如何千變萬化,其涉及到的問題本質是不變的,這就要求我們有靈活的解題思路能夠幫助我們撥開迷霧找尋正確的答案。厚積才能薄發(fā),雖然這句話經常被用于形容文科的學習,但對理科生來說,這句話其實也十分適用。如果沒有豐富的做題經驗,我們在面對問題時往往會一條路走到黑,只有一種方法可用。就像我們的面前有一把鎖,而我們的手上只有一把鑰匙,如果這把鑰匙剛好能夠打開這把鎖那么就萬事大吉,當這把鑰匙無法打開這把鎖時,我們就會束手無策。豐富的做題經驗則能夠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開鎖人,這把鑰匙無法打開這把鎖那就試一試其他的鑰匙,或者對手上的鑰匙進行適當的調整再去嘗試,而這,就是在理科學習中至關重要的——靈活的解題思路。
那么,我要如何獲得具備“靈活的解題思路”這種能力呢?我在總結自己的學習情況之后認為應該做到“常練常省”和“常用常新”。
首先是常練常省,常練顧名思義是擴大做題量,見識更多的題型,常省則是要養(yǎng)成練后反思的習慣。如果說高一是學習高中理科基礎知識的階段,那么高二就是為高三復習打基礎的階段,我們在高二時各科的學習強度和練習強度往往都很大,如果是盲目地完成老師布置的習題量而對各科的學習時間沒有規(guī)劃,那么長時間下來我們很容易感到疲憊,進而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
因此,我認為在保證習題量的同時要做好學習規(guī)劃,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合理安排自己每天的課余時間,比如物理科目是我的弱項,我就會在將自己自習課的50%的時間拿來學習物理,做物理習題,剩下50%的時間再有所側重的合理分配。在做習題時還要注意到自己的做題效率,我給自己買了一個可計時的手環(huán),每天做題前就根據題量規(guī)劃好做題時間并設置鬧鐘,如果自己在預計時間內完成了題目就主要檢查做題的正確率,如果自己沒有在預計時間內完成,我就會反思是不是自己的做題習慣存在問題??荚嚨臅r間是有限的,我們是應試而不是搞學術,老師也常常告誡我們在考試時如果遇到不會做的題一定不要糾結,不要把自己的時間都花在這道難題上,而是要大膽取舍,先做會做的。在平時做練習題時就注意這方面習慣的培養(yǎng),能夠極大地提高我們的做題效率,幫助我們取得更好的成績。
做完題之后還要做的及時反思,如果說學習知識點是我們的第一步,那么做題鞏固就是我們的第二步,練后反思則是經常被我們許多同學遺漏的第三步。練后反思是對習題知識點的鞏固、拓展和深化,我經常從以下三個層面來反思:第一是反思自己的解題思路,也就是回答自己為什么要這樣解題的問題,尤其是面對自己的錯題,我會在錯題旁標注上自己解題時的思路、用到的理論依據和正確的解題思路與理論依據,在這樣的對比中我能很快找到自己的問題并形成深刻的記憶,有助于自己在以后遇到同類型的題目時避免犯同樣的錯誤。第二是思考除了自己用到的解題思路外,是否還存在其他的解題思路,我將這個環(huán)節(jié)視作是對自己的一種挑戰(zhàn),也是一種理科學習獨有的樂趣,通過培養(yǎng)自己的求異思維來讓自己的思路更加靈活。第三是我會嘗試將題目進行引申,比如這道題目是不是可以變形,將自己放到提問者的角度來舉一反三發(fā)散自己的思維。通過以上三個層面的反思,每一次的練習都能夠讓我受益匪淺。
最后是我們一定要做到常用常新,我們每個人在面對到知識點時都存在一個遺忘曲線,作為一個沒有過目不忘超能力的普通人一定要定期將自己的所學拿出來用一用,一方面,通過在練習中運用舊的知識點來幫助自己鞏固記憶;另一方面,高中理科各科目的知識都是一張大網,每個知識點往往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和本科目其他知識點之間存在的緊密地聯(lián)系,因此運用舊的知識點也有助于幫助我們觸類旁通,更好地理解新的知識。
高中理科的學習需要我們多練習、多理解和多總結,讓復雜龐大的高中知識網絡變得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找出不同知識點之間的關系,找出不同題型之間的異同,進而讓自己建立新的認知結構和知識系統(tǒng),不斷深化自己對所學的知識點的認知,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和解題能力,在學習-練習-反思-再學習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以上就是我的高中理科學習心得,總而言之作為一名高中理科生,一定要掌握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讓高效學習法為自己的高中生涯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