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麗華,劉華蘭,周小龍
(惠陽三和醫(yī)院,廣東 惠州)
育齡期女性的陰道內存有各種微生物,例如:雙歧桿菌、腸球菌、鏈球菌、乳桿菌、大腸桿菌、支原體、白假絲酵母菌、原蟲等,均寄生于陰道內與宿主、周圍環(huán)境之間互相制衡,使陰道內微生態(tài)體系維持在動態(tài)平衡的狀態(tài)。大量研究也證實[1],在臨床上無論是病因明確的陰道炎還是原因不明的陰道炎均存有不同程度陰道微生態(tài)失衡問題。因此,陰道微生態(tài)評價體系在陰道感染性疾病診治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現為進一步明確陰道微生態(tài)評價在女性下生殖道感染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特作如下研究。
選擇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在我院就診的200 例下生殖道感染女性患者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在20~35 歲之間,平均(25.5±3.6)歲,病程1~13 個月,平均(6.09±4.66)個月,所有患者均伴不同程度白帶增多、外陰瘙癢、異味等癥狀,且在納入研究前2 周內未曾使用抗菌藥物,排除妊娠、哺乳期使用陰道藥物,或伴有子宮器質性病變,或檢測前3d 有性生活,處于月經期的患者。
1.2.1 儀器和試劑
PREVITMColor Gram 全自動革蘭氏染色儀(購自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Conmet-400 多功能高倍鏡檢分析系統(tǒng)(購自山東仕達思生物公司);陰道微生態(tài)檢測試劑盒(購自青島市三凱醫(yī)學科技有限公司),其包括β-葡萄糖醛酸苷酶、唾液酸苷酶、白細胞酯酶、過氧化氫、酸堿度(PH 值)、凝固酶。
1.2.2 樣本采集
婦科醫(yī)師在患者的陰道側穹隆取適量陰道分泌物置于無菌試管,以0.9%氯化鈉溶液稀釋,2h 內完成檢驗。對于無性生活史的患者,用棉簽在陰道側壁1/3 取樣本即可。
1.2.3 樣本檢測
將試劑盒從(2~8)℃ 取出,平衡到常溫(10~30)℃開始使用。撕掉鋁箔包裝,取出反應裝置并輕輕揭掉鋁箔條,將反應裝置避光放置。用棉簽采集樣品,放入軟試管中,加400μL 稀釋液,反復擠壓棉簽,使樣品溢出。在反應裝置的五個孔中每孔滴加一滴稀釋后的樣品,每滴約35μL,之后在“唾液酸苷酶”反應孔中滴加一滴顯色液A。在37℃環(huán)境中反應7 分鐘后在“凝固酶”反應孔中滴加一滴顯色液B,讓其繼續(xù)反應3 分鐘,然后在10 分鐘內判讀結果。過氧化氫(反應裝置第一個反應孔):顯紅色、紫色或藍紫色為陰性,顯藍色陽性。唾液酸苷酶(反應裝置第二個反應孔):不顯色為陰性,顯紫色為陽性,強陽性時顯藍色。白細胞酯酶(反應裝置第三個反應孔):不顯色為陰性,顯藍色或綠色為陽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反應裝置第四個反應孔)不顯色為陰性,顯藍色或綠色為陽性。凝固酶(反應裝置第五個反應孔):不顯色或黃色為陰性,紫色為陽性。同時應用pH 試紙測到陰道樣本pH值。此外,對樣本制作涂片在顯微鏡檢測陰道微生態(tài)情況。
1.2.4 鏡檢操作
①菌群多樣性:Ⅰ級:在油鏡下每視野可見1-3 種細菌菌群,Ⅱ級:在油鏡下每視野可見4-6 種細菌菌群,Ⅲ級:在油鏡下每視野可見7-9 種細菌菌群,Ⅳ級:在油鏡下每視野可見10 種或以上細菌菌群。②菌群密度:Ⅰ級:在油鏡下每視野可見1-10 個細菌數,Ⅱ級:在油鏡下每視野可見10-100 個細菌數,Ⅲ級:在油鏡下每視野可見100-1000 個細菌數,Ⅳ級:在油鏡下每視野可見1000 個或以上細菌數。
①正常陰道微生態(tài):菌群多樣性在Ⅱ~Ⅲ級之間,菌群密度在Ⅱ~Ⅲ級之間,陰道清潔度在Ⅰ~Ⅱ度之間,優(yōu)勢菌種是乳酸桿菌,過氧化氫、唾液酸苷酶、白細胞酯酶均為陰性,且陰道pH 值少于4.5。②陰道清潔度,見表1。
表1 陰道清潔度評定標準
采用統(tǒng)計學SPSS 23.0 軟件,計數資料以率描述,經卡方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予以樣本t檢驗,以P<0.05 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00 例患者中混合感染122 例(61.0%),單一感染78例(39.0%)。而且,混合感染與單一感染在陰道清潔度、菌群密集Ⅳ級、菌群多樣性Ⅱ/ Ⅲ級、優(yōu)勢菌、pH 值、過氧化氫(+)、白細胞酯酶(+)、唾液酸苷酶活性(+)的比例對比有顯著的差異(P<0.05),見表2。
表2 單一感染與混合感染陰道微生態(tài)檢測結果對比
續(xù)表2
下生殖道感染為婦科最常見的疾病,發(fā)病率高,病因復雜,可引起陰道內微生態(tài)菌群失衡,使陰道分泌物增加,進而對給婦女的身心健康、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因此,快速、準確診斷本病對早期治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意義重大。目前在臨床上,女性下生殖道感染的診斷通常采用常規(guī)鏡檢陰道分泌物進行檢查,再根據病原體的類型予以針對性治療,盡管常規(guī)鏡檢查操作簡單,但受檢驗醫(yī)師水平及外界影響較大,造成漏診率較高,難以為臨床提供準確的參考。
現代醫(yī)學報道[2],下生殖道感染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陰道菌群失調,致使陰道內環(huán)境pH 值、清潔度出現異常改變,誘發(fā)內源性致病菌、外源性有害微生物侵入陰道內寄生,進而出現炎癥反應。而陰道微生態(tài)評價則是通過對陰道分泌液的菌群多樣性、密集度、有無優(yōu)勢菌進行客觀定性分析,進而便于臨床了解受檢者陰道內菌群分布狀態(tài),同時通過檢測陰道酸堿度、過氧化氫、白細胞酯酶、唾液酸苷酶等陰道乳酸桿菌主要成分活性來判斷受檢者陰道內乳桿菌的產酸功能是否正常。當前有研究證實[3],陰道微生態(tài)評價靈敏度,特異度高,可以準確診斷單一陰道感染,而且可及時發(fā)現各種混合性陰道感染,對評價殺滅病原體后陰道微生態(tài)恢復也有重大的意義。本研究結果也顯示。200 例患者中混合感染122 例(61.0%),單一感染78 例(39.0%),而且混合感染與單一感染在陰道清潔度、菌群密集Ⅳ級、菌群多樣性Ⅱ/Ⅲ級、優(yōu)勢菌、pH 值、過氧化氫(+)、白細胞酯酶(+)、唾液酸苷酶活性(+)方面有顯著的差異,表明了女性下生殖道感染以混合感染為主,且陰道微生態(tài)失衡較為嚴重,而采用陰道微生態(tài)評價可快速、準確評估下生殖道感染患者陰道微生態(tài)狀況,為臨床準確診治疾病提供可靠的實驗室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