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婕, 賴 劍, 李小生, 操 鳳, 湯顯湖
(1.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腎內(nèi)科, 江西贛州 341000;2.贛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胃腸外科,江西贛州 341000)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作為終末期腎病患者腎臟替代治療重要方法,無需建立血管通路,能夠保護患者殘余腎功能,且對血流動力學影響小,在合并心腦血管疾病及老年患者中更為適用〔1〕。目前PD置管方法主要包括開腹及腹腔鏡置管兩種方法,開腹置管操作簡便、開展時間早,但無法準確定位,術后導管相關并發(fā)癥較多〔2〕。腹腔鏡PD置管術手術創(chuàng)傷小,全程操作可視化,有助于提高置管安全性〔3-4〕。鑒于此,本研究將觀察腹腔鏡PD置管術對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
回顧性分析2016年3月-2019年10月我院治療的60例慢性腎臟病5期患者臨床資料,依據(jù)手術方式的不同將其分為兩組,將接受開腹PD置管術的34例患者納入對照組,接受腹腔鏡PD置管術的26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對照組:男22例,女12例;年齡34~67歲,平均年齡(45.75±3.86)歲;原發(fā)疾病:糖尿病腎病、慢性腎小球腎炎、高血壓腎病分別為11例、15例、8例。觀察組:男17例,女9例;年齡45~57歲,平均(45.64±3.91)歲;原發(fā)疾病:糖尿病腎病、慢性腎小球腎炎、高血壓腎病分別為8例、13例、5例。獲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①臨床資料較為完整;②明確診斷為慢性腎臟病5期,腎小球濾過率<15 mL/min。(2)排除標準。①存在多次腹部手術史;②嚴重心、肺功能衰竭;③存在腹盆腔內(nèi)活動性感染。
患者均采用Tenckhoff雙Cuff鵝頸直管。對照組采用開腹PD置管術,局部麻醉后,取切口于恥骨聯(lián)合距腹直肌左側外緣90~130 mm處,將腹膜、腹直肌前、后鞘、脂肪、皮膚從外至內(nèi)依次切開,通過引導鋼絲向膀胱直腸窩(男)、子宮直腸窩(女)置入PD管,縫合腹膜,完成皮下隧道的構建。觀察組采用腹腔鏡PD置管術,取5 mm切口于臍旁,將5 mm Trocar置入,針芯拔出,建立CO2氣腹,壓力為10~12 mmHg,置入30°腹腔鏡進行探查,取10 mm孔于腹直肌左(右)側外緣臍下20~30 mm,將Trocar插入,并取5 mm輔助操作孔于第二孔同側距其70~80 mm部位,將操作鉗等設備置入,于鏡下夾住導管前端向膀胱直腸窩(男)、子宮直腸窩(女)置入,縫合于腹膜,內(nèi)Cuff退至貼于腹膜外側,取右上45°方向行皮下隧道,引出PD管?;颊咴谛g前及術后12 h實施抗生素預防感染治療,術后第2天采用腹部攝片對PD管位置進行確認。
(1)術中指標:出血量、手術時間。(2)炎性指標:分別采用免疫散射比濁法、化學發(fā)光法測定術中、術后24 h時沖洗的PD液中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降鈣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3)并發(fā)癥:術后隨訪3個月,統(tǒng)計PD相關感染并發(fā)癥(出口隧道感染、腹膜炎)、PD相關機械并發(fā)癥(導管移位、堵管)發(fā)生情況。
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中指標對比
術中兩組CRP、PCT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觀察組CRP、PCT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CRP、PCT水平比較
觀察組導管移位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出口、隧道感染及腹膜炎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但兩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fā)癥對比〔n(%)〕
PD作為終末期腎病治療重要手段,利用人體腹膜作為透析膜,可將體內(nèi)潴留代謝產(chǎn)物、過多水分清除,并可通過透析液為機體提供必需物質,使用時無需使用大型醫(yī)療設備、場所,操作簡便。既往PD置管方法主要采用開腹手術置管,開腹PD置管術操作及可視范圍小,無法準確定位,且有研究指出,開腹PD置管術后導管功能障礙發(fā)生率為4%~30%〔5-6〕。
近年來腹腔鏡技術在臨床逐漸開展,具有創(chuàng)傷小、可操作性強及可視化等優(yōu)點,故將其用于PD置管中,有利于提高PD導管置入成功率,減少PD置管的移位及漂管現(xiàn)象〔7〕。腹部手術創(chuàng)傷將刺激機體誘發(fā)急性炎癥反應,導致腹腔細胞釋放諸如CRP、PCT等炎癥因子〔8-9〕。本研究中分析開腹及腹腔鏡PD置管術對患者應激反應的影響,結果顯示,術后觀察組CRP、PCT水平低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由此可見,與開腹PD置管術相比,腹腔鏡PD置管術能夠減輕對腹膜的損傷,降低CRP水平,術中出血量少且手術耗時短。腹腔鏡PD置管術操作可視化能夠及時發(fā)現(xiàn)腹膜粘連并解除,操作簡便易行,能夠減輕手術創(chuàng)傷,減少出血,縮短手術操作時間〔10〕。導管移位是PD導管拔出及失敗重要原因,而出口、隧道感染等PD相關感染作為PD常見并發(fā)癥,極易誘發(fā)PD相關腹膜炎,導致拔管及患者退出PD治療〔11-12〕。本研究中,觀察組導管移位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出口、隧道感染及腹膜炎發(fā)生率略低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PD置管術有利于降低導管移位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腹腔鏡PD置管術用于終末期腎病治療中安全可行,手術創(chuàng)傷小,能夠減輕患者應激反應,減少PD相關機械并發(fā)癥,可作為PD置管較為理想的手術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