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春明 黃堅 張曉艷 陳田田
摘? 要:利用不同項目之間技術動作、戰(zhàn)術方法和思維等的有效組合,讓學生獲得可持久性遷移的理解,以形成解決生活情境和問題的關鍵能力。圍繞“技術+”“體能+”“運用+”項目組合探索單元教學,以項目組合的學練定位、學練方法、學練評價,提升技術學練精準性,體能學練的發(fā)展性,運用學練的實戰(zhàn)性。
關鍵詞:大概念;項目組合;籃球單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96?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5-2410(2021)12-0013-03
大概念是“吸附”與其相關的基礎知識技能和方法,是對零碎知識、技能和方法的統(tǒng)攝,能使學生獲得持久可遷移的理解,能解決生活情境中的問題,能解決復雜問題過程中應對的各種挑戰(zhàn),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1]?!墩憬≈行W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在一節(jié)課的基本要求中提出了組合練習,自此“組合”一詞頻繁出現在一線體育教師視野和教學中,但是筆者發(fā)現,組合練習大多呈現在一節(jié)課的研討中,并且也都僅限于項目內單一技術組合,如籃球項目中“傳球+投籃”組合等,以大概念正遷移下單元教學項目與項目之間組合整體性規(guī)劃學練研究很少。筆者利用籃球傳接球單元的“項目組合”亦指不同運動項目之間技術動作、戰(zhàn)術方法和思維的有效組合,從而對技能運用產生正向遷移,如傳球(籃球)+無球跑動(田徑)的“技術+”“體能+”“運用+”項目組合等。
一、“技術+”項目組合,提升技術學練的精準性
(一)“技術+”組合學練定位
“技術+”組合一般在技術小單元中進行,主要是圍繞以技術與技術之間所隱含的共性連接進行的各種不同項目組合學練。通過學習,幫助學生理解動作的原理性知識,獲得一定的動作體驗,形成一定的動作規(guī)格。
1.理解技術原理
原理是指帶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基礎規(guī)律。技術所內含的思想和方法是項目組合重要的學習資源。在教學中,利用項目組合突出學生經歷解決技術問題的過程,深刻體會其中蘊含的技術原理,才能更好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2.獲得動作體驗
體驗是組合設計轉化為學生技能的重要途徑,只有體驗到一定的快樂,獲得一定的成就感,才能激發(fā)學生內心深層次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技術學練。
3.形成動作規(guī)格
理解技術、體驗動作、形成技術規(guī)格是一條完整的技術學練路線。在技術為主的學練教學中,有興趣的操練是形成技術動作規(guī)格的必要條件。為了不使“教教材”現象發(fā)生,可以利用以技術為中心的項目組合學練來不斷反復練習讓動作形成一定的肌肉記憶,強化技術動作的完整性。
(二)“技術+”項目組合,精準學用技術
“技術+”項目組合的大概念以厘清技術要領、尋找技術重點、挖掘技術難點為主線,通過技術之間的聯(lián)系,形成正向的遷移。如“籃球+投擲”項目,利用籃球為載體,通過雙手頭上擲遠和雙手頭上傳球技術之間的相通點,在提升擲遠能力的同時,拓展籃球傳球擲遠技術,精準把控技術,提升技能水平。
1.厘清技術要領
動作要領能準確地解決技術單元的技術動作。反觀技術動作要領來思考和設計圍繞“技術+”項目組合學練方法,讓學生更容易掌握和生成技能。在“技術+”組合中以提煉技術要領圍繞設計學練,利用項目特征等方式提出技術的有效操練。
2.尋找技術重點
技術重點是教材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中心內容。如在頭上雙手傳球單元中,本節(jié)課想解決“如何傳得更遠”的重點,那么利用籃球與投擲項目之間組合,突出投擲技術的出手高度、方向、速度等方式解決“傳得遠”的教學重點。
3.挖掘技術難點
難點是學習過程中阻力較大或難度較高的某些關鍵點。以技術難點為突破口進行組合學練設計,精準問題解決方法。學生往往在遇到困難或者學習枯燥時失去學練的興趣,用技術為核心設計突破難點的組合學練,讓學生在各種項目之間有效切換,潛移默化地突破技術難點,為后期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傳接球中接球講究迎、收、藏,往往學生在學練過程中會被動接球,其難點是如何讓被動接球轉化為主動接球,可以利用網球單手彈起抓球練習改善對主動接球的恐懼心理。
(三)“技術+”項目組合,以學用評價技術
往往第一課時以圍繞技術進行的項目組合學練為主。在這個階段主要學習技術并初步學會運用技術,為此進行兩個有效的評價方式:知識性評價+單元過程性評價。
1.知識性評價
知識性評價主要了解學生以技術為核心項目組合學練的知識掌握程度,一般以口頭詢問、課后小調查(表1)為主,精準學生掌握情況,為后期體能、運用學練服務。
2.“技術+”項目組合過程性評價
過程性評價主要以單元整體為規(guī)劃,設計評價表(表2)的方式[2],了解學生在單元中的實時掌握情況,讓教師適時改進“技術+”項目組合設計。技術重操練,圍繞不同的“技術+”組合方式進行有效操練,在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應以學用技術的參與度來客觀評價學生的發(fā)展。
二、“體能+”項目組合,提升體能學練的發(fā)展性
(一)“體能+”組合學練定位
“體能+”項目組合是圍繞體能來設計的項目組合內容,主要借助組合內容之間共性動作發(fā)展體能的練習方法,以及鞏固、提高教材內容本身技術所需要體能的練習方法。體能發(fā)展存在于課堂的時時刻刻,在體能項目組合學練設計中應時刻注重體能的延續(xù)發(fā)展。
1.技能發(fā)展體能增量
技能有效形成的同時會對體能進行增量,這個過程也證實了《綱要》對于技術、體能、運用單元構建中提出的三者不能單獨割裂[3]。技術動作是整個單元的有效載體,在學會技術動作本身的同時發(fā)展體能增量。
2.方法習得體能增量
在項目組合方法習得過程中,學生思考學習伴隨身體練習,同時知道為何練習這個方法,如何正確練習這個方法,如何用這個方法鍛煉身體等,這樣的項目組合學練促使學生思維運動的發(fā)生,進而在這個階段從學著用到要用技術的轉變。
(二)“體能+”項目組合,發(fā)展體能增量
“體能+”項目組合的大概念以發(fā)展體能的增量,追求體能的不間斷延續(xù)為主,通過項目組合提升和發(fā)展體能的同時,改變意志品質和提升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
1.簡化體能思維
技術與體能的提升是相輔相成的過程,在圍繞“技術+”或“體能+”的項目組合學練中二者不能割裂,要在教學中簡化刻意教學體能學練的思維,應以“技術動作”為載體有效設計體能角度的項目組合,在發(fā)展技術中形成體能增量。
2.追求體能延續(xù)
學練方法的習得是保證學生重復同一練習的有效手段,只有在參與學練過程中體驗成功,形成運動思維,才能營造身體練習與思維練習共存的教學生態(tài),讓學生在兩者思維中迸發(fā)新的思考和行動,以拓寬體能發(fā)展。如傳球+無球跑動中,不斷變化組合,讓學生主動跑動形成體能延續(xù)發(fā)展。
(三)“體能+”項目組合,以要用評價體能
“體能+”項目組合學練相當于一個單元的中間部分,這個過程中技術動作掌握初期,圍繞要用技術動作的形成來評價“體能+”項目組合發(fā)展。
學生個體差異形成了體能水平的差異,不能一刀切進行體能的評價,應以不同水平等級初始來評價學生單元體能的增量。把學生分成A/B/C三個層次,在每個層次中以每節(jié)課1~3分進行自我打分,教師對于表現優(yōu)異者或者進步突出者可有1~3分附加分,綜合觀察學生“體能+”項目組合教學增量(表3)。
這個單元過程性評價(表4)源于“技術+”教學為基底,主要以增量表評價為基礎,記錄學生整個“體能+”項目組合的學練情況。
三、“運用+”項目組合,提升運用學練的實戰(zhàn)性
(一)“運用+”組合學練定位
“運用+”項目組合是以圍繞運用角度進行項目之間組合設計,一般在綜合復習課、階段性測試課中,是動作技術在更高層次上的改進、提高。在項目情境或生活情境的實戰(zhàn)環(huán)境下進行教學與學練,已達到學生會用技術的能力。
1.技術改進與提高
激發(fā)學習的運動興趣,發(fā)展學生的運動能力,促進學生養(yǎng)成終身鍛煉的意識和習慣是體育與健康教學的最終目的,這個目標達成的同時我們需要教會學生會用技術的能力?!斑\用+”項目組合將在“技術+”“體能+”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技術的改進與提高,形成正確運用技術的能力。
2.實戰(zhàn)環(huán)境下學練
球類教學最終要完成的是學生進行比賽,并在比賽中會用技術享受完成運球突破、傳球、投籃成功的體驗感。那么“運用+”項目組合需要運用規(guī)則下的游戲、規(guī)則下的組合、規(guī)則下的情境讓學生逐步掌握比賽的方式和節(jié)奏。
(二)“運用+”項目組合,會用技能實戰(zhàn)
“運用+”項目組合的大概念以規(guī)則組合、規(guī)則比賽為主,通過模擬真實比賽情境,獲得正向遷移的比賽方法、合作能力、比賽經驗等,在技能應用于實戰(zhàn)的基礎上,轉向于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
1.限定規(guī)則組合,帶入比賽情境
學生對于比賽是渴求的,但是當真正從學練到比賽過程中會發(fā)現初入比賽吸引力不大。不能很好地運用技術,不能與同伴合作交流,不能適應比賽氛圍等,都將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斑\用+”組合利用限定規(guī)則,帶學生提前進入比賽的節(jié)奏,模擬比賽情境。
2.限定規(guī)則比賽,放大比賽細則
“運用+”項目組合的設計情境更加復雜和貼近真實比賽情境,但是往往從學練到比賽這一個跨越讓學生很難接受。在設計項目組合學練過程中,把很多比賽細則放大放寬,如籃球比賽中二次運球的限定,開始限定4次后不能再次運球(第三次開始提醒犯規(guī)但是不中斷比賽),再慢慢地接近比賽要求,給學生一個緩沖期。這樣設計更加貼近學生學習本身,沒有因為比賽規(guī)則的無限打斷而影響學生的學練興趣,也盡可能地在學練中擴大學生運用單個技術、多個組合技術的能力。
(三)“運用+”項目組合,以會用評價運用
“運用+”項目組合設計是整個單元最復雜的過程,從學用技術到會用技術是一個“化學反應期”,也是整個大單元學練后整體情況的反饋。在這個過程,學生會用技能表現在流暢的傳接球、精準投籃、強有力的防守等方面,這時可利用生生評價和單元過程性評價來反映學生的實時學練情況。
1.生生互評
從單元的開始到結束學生之間是最密切的觀察者,他們客觀地看到了同伴之間學練情況。這個是技能展示階段,相對更加直觀地了解同伴間情況,便于同伴之間的評價。
2.“運用+”項目組合過程性評價
“運用+”過程性評價(表5)是在“技術+”“體能+”評價基礎上的提升與總結,反映單元學練階段性成果。每個學生在單元開始到結束都有一條完整的曲線圖,能更加準確地反映學生學習力的表現。對于單元結束后終結性評價的實質性材料,也讓學生更加實時了解自身的學練狀態(tài)。
總之,從“技術+”“體能+”“運用+”三維度探索“項目組合”單元教學,以項目組合的學練定位、學練方法、學練評價讓學生體會從技術的學用、體能的要用到實戰(zhàn)的會用一個單元學練過程。在單元學練中利用項目之間的有效組合,獲得對技術會用的正遷移,從而解決生活情境和復雜問題,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翰.“大概念”:一個不容忽視的課程新理念[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9,39(06).
[2]余立峰.浙江省中小學學科教學建議案例解讀(體育與健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
[3]浙江省教育廳教研室.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