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清兒
摘 ?要: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訴諸人的聽覺,打動人的內心,使人獲得各種美的感受,所謂“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但由于種種原因使得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未能得到很好的實施。所以,作為審美教育重要施行者的音樂教師,必須充分借助美的形式,創(chuàng)造學習音樂的興趣。本文就如何在教學中讓學生獲得“美”的享受,以此提高對“美”的認識,從而強化音樂審美教育功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教學內容美;教學方式美;教學形態(tài)美;教學環(huán)境美
在審美教育諸多手段中,音樂藝術具有獨特和強有力的感染力,這是為古今中外教育家所公認的?!稑酚洝分姓f:“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鬃诱f:“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從這個意義上看,音樂教育是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審美教育是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
然而,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一個很普遍又令人擔憂的現象,不少青少年,特別是高年級學生,對音樂學習缺乏興趣;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較差,通過音樂教育進行審美教育,從而提高個人修養(yǎng)和道德情操的更是少之又少,出現以上的情況,主要有下面幾個原因:
一是由于教學內容上的不足。教材中大多數是中外經典名作,作品的背景和內容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相對較遠,因此與歌詞貼近現實生活、旋律朗朗上口的流行音樂相比,青少年對中外經典名作的欣賞缺乏一種理性的共鳴。
二是由于教學理念和方式的陳舊。一成不變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讓音樂教育變得枯燥乏味,使學生喪失了對音樂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三是由于教學功能取向上的偏差。近年來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到,強化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音樂教學,必須借助美的形式,才能夠較好地將學生與音樂拉近,從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和健康個性的形成,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但是如何做到以審美教育為核心的音樂教學?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四點:
一、再現教學環(huán)境的“美”
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一節(jié)音樂課可以讓學生放松身心,舒緩緊張的學習氣氛,而美好的教學環(huán)境也是其中的關鍵因素之一。
首先,營造良好的視覺環(huán)境,可以在音樂室墻上懸掛一些音樂藝術家的圖片或風景圖片,增強視覺效果。其次,營造良好的聽覺環(huán)境。音樂教學的主要手段是聆聽。所以,良好的聽覺環(huán)境是音樂教學的關鍵所在,從學生踏入音樂教室開始,,就要喚起他們的審美注意。課前十分鐘,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輕松活躍的歌舞曲表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要注重音樂安排的科學性和精巧設計,做到有起有伏,有松有馳,利用精彩的鋪墊和精巧的連接環(huán)節(jié)不斷喚起學生的審美注意,讓學生始終沉浸在音樂審美的享受之中。
二、展現教學內容的“美”
音樂教材是音樂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選擇有較高欣賞價值的音樂作品能喚起學生的美感。除了教材上的作品外,可另外選擇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作品,表達學生內心情感,引起學生共鳴,使學生聽了還想聽,唱了還想唱,百聽不厭,百唱不煩,久而久之,就成了“潤物細無聲”的審美功效。比如在教學內容上,可以先確定專題:如中國民歌專題,介紹不同地區(qū)民歌的不同特色,了解民歌中的不同體裁形式、基本特征;再如中國優(yōu)秀名曲專題,欣賞《春江花月夜》《梁?!贰抖吃隆返纫慌鷥?yōu)秀作品;有條件的話,也可向學生介紹外國優(yōu)秀歌劇、舞劇專題和爵士樂、影視音樂、流行樂專題,或把名曲改編成流行曲的作品介紹給學生,讓他們在欣賞中對比、分析同一旋律的不同演繹方式,將自己對不同音樂作品的審美體驗融入作品的分析、講解中,帶領學生去發(fā)現美、體驗美,最終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三、體現教學方式的“美”
一首好的音樂作品,能產生動人的藝術魅力和感染力。但并不是每一首好的音樂作品都能讓學生感動和接受。特別是有較深層次內涵的外國交響樂曲作品,由于閱歷和情感積累的不足,學生較難接受,此時,教學方式的運用顯得尤為重要,即將知識美化,讓枯燥的知識穿上感情色彩的外衣,引起學生的共鳴,達到便于接受的效果。
(一)充分將幻燈、錄相、多媒體課件甚至flash等電教視聽手段應用于音樂教育,從視覺上增進愉悅,以新奇的方式吸引學生參與,幫助學生理解音樂。
(二)大膽采用音樂劇、舞臺表演等形式,將表演與創(chuàng)作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參與的同時增進對作品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創(chuàng)作欲望。
(三)借助文學的手段描繪音樂氣氛或意境,通過文字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強化學生對音樂作品意境和主題的認知,增強對作品的共鳴,升華學生的情感。
四、實現教學形態(tài)的“美”
在學校音樂教育中,音樂教師是審美的主要施行者,通過音樂作品這一媒介,向受教者進行熏染、陶冶,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美化心靈,提高修養(yǎng)。一種美好的教學形態(tài),有助于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與接受。
首先是教師的教學儀態(tài),包括儀容、服飾、表情、姿態(tài)、手勢、舉止等。作為一名“美的使者”,要充分展現教師的審美修養(yǎng),給學生以優(yōu)美感和高雅感。
其次是教學語言??陬^語言要發(fā)音標準,口齒清晰,聲調適中,充滿感情色彩,富于感染力。同時,要恰當運用其它表現方式,比如現場演唱、樂器演奏和舞蹈表演,通過表演讓學生對音樂產生向往與興趣。
最后是教學氣質。一個音樂教師的優(yōu)秀教學氣質來源于其心理品質及知識基礎,來源于其良好的審美修養(yǎng),來源于其對生活和音樂的深厚感情。
總之,借助美的形式進行音樂審美教育,老師在音樂教育的過程中展現美,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欣賞美,這對于加強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教育功能,陶冶學生情操,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全面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整體素質,必將發(fā)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敬譜.中國音樂教育》.
[2] 王安國,吳斌.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實驗)解讀》.
[3] 中小學音樂教育雜志社.《中小學音樂教育》.
(作者單位:汕頭市澄海區(qū)匯璟中學,廣東 ?汕頭 ?51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