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國際傳播能力研究:基于泰國的個案調(diào)查

        2021-01-08 11:22:22王子諾索格飛鞏向飛陳博謙
        國際傳播 2021年4期
        關鍵詞:曼谷受訪者泰國

        王子諾 索格飛 鞏向飛 陳博謙

        【內(nèi)容摘要】 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舞臺和橋梁。本研究以拉斯韋爾“5W模式”理論為基礎,對泰國民眾關于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的看法進行調(diào)查后發(fā)現(xiàn),該中心的國際傳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對塑造中國形象起到了正面作用。但在傳播策略上,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包括優(yōu)化受眾布局,推行精準傳播;拓展文化交流維度,提高資源配置針對性;打造融媒體傳播矩陣,精選傳播渠道;聯(lián)合各方力量實現(xiàn)整合傳播;有效應對輿情,搶占發(fā)聲先機;健全效果評估,實現(xiàn)科學化發(fā)展;等等。

        【關 鍵 詞】國際傳播;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泰國

        一、研究背景

        一個國家的國際傳播能力指通過跨國界、跨文化傳遞信息,在國際上有效表達立場、觀點和價值觀,以實現(xiàn)一定利益、訴求和目標所具備的條件和力量。它反映出國際影響力大小,決定著國際輿論競爭的態(tài)勢和格局,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生動體現(xiàn)。①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構建和發(fā)展現(xiàn)代傳播體系,提高傳播能力”②。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大力開展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①。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②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行第三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diào):“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為我國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營造有利外部輿論環(huán)境,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雹墼诎倌晡从兄笞兙趾椭腥A民族偉大復興的背景下,中國的國際傳播迎來了重大發(fā)展機遇,應當以更為廣闊的視野廣泛宣介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在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迅猛發(fā)展的當下,國際輿論生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為中國國際傳播提供了“彎道超車”的契機。而在能力提升方面,中國國際傳播需要很好地應對“如何更好地吸引國外受眾,形成雙向互動,乃至達到民心相通”,“怎樣突破‘西強我弱’的‘信息繭房’,對網(wǎng)絡謠言進行有力駁斥”等問題。④作為一個以推動文明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己任的大國,中國深知中國形象的塑造不能依靠“擬態(tài)環(huán)境”⑤。

        中國文化中心(China Cultural Center),現(xiàn)隸屬于中國文化和旅游部,是中國政府派駐海外的官方文化機構。在對方國家設立文化中心是雙邊關系進一步深化的重要標志,旨在加強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友誼。中國文化中心秉持“優(yōu)質(zhì)、普及、友好、合作”的宗旨,圍繞“國情宣介、文化交流、人文對話、旅游推介、產(chǎn)業(yè)推廣、教學培訓、信息服務”⑥的職能定位,對外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東南亞是中國外交的重點區(qū)域和優(yōu)先方向,而素有“亞洲臍帶”之稱的泰國更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站點。建交以來,中泰關系始終保持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成為中國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互利合作的典范。東南亞地區(qū)首家中國文化中心于2012年11月在泰國曼谷掛牌。①該中心成立以來,用文化架起中泰友誼的橋梁,受到了泰國各界的廣泛好評。因此,本研究以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為例,對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的國際傳播能力進行分析。

        二、研究方法

        2012年以來,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發(fā)展較快,但是通過對中國知網(wǎng)和萬方數(shù)據(jù)中的期刊、學位論文等進行梳理可知,該領域研究成果稀缺,且多停留在發(fā)展沿革這樣的感性認知層面。因此,本研究通過參與性觀察、問卷調(diào)研和結構化訪談等方法采集一手數(shù)據(jù),以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對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的國際傳播能力進行實證分析。

        2019年8月1日—10日,筆者在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的社交媒體賬號(Facebook、WeChat、LINE)、官方網(wǎng)站(www.cccbangkok.org.cn)以及問卷星平臺(www.wjx.cn)發(fā)布中文、泰文、英文電子問卷,并隨機發(fā)放少量線下紙質(zhì)問卷。問卷設計參考了哈羅德·拉斯韋爾(Harold Lasswell)的“5W模式”理論,②通盤考慮國際傳播的主體、內(nèi)容、渠道、受眾、效能等要素。③

        問卷分為五部分共16題:第一部分6題,是樣本背景信息,目的是了解傳播受眾的情況;第二部分4題,是對中國的整體印象,目的是考量該中心傳播的內(nèi)容與受訪者興趣點的契合度;第三部分4題,是受訪者對該中心活動的認知和參與情況,目的是對該中心從傳播者的角色進行分析,從而研判其傳播策略;第四部分1題,是受訪者的媒體使用偏好,目的是研究有效的傳播渠道;第五部分1題,為開放式問題,收集受訪者對該中心的評價,目的是研究其傳播效果。

        為保證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抽樣調(diào)查兼顧了年齡、性別、職業(yè)等因素。同時,通過IP地址和設備標識等驗證手段防止同一用戶重復參與,確保了樣本的唯一性。問卷正式發(fā)布前,組織5名正在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實習的泰國佛統(tǒng)皇家大學(Nakhon Pathom Rajabhat University)漢語系泰國籍學生進行了焦點小組討論(Focus Group Discussion),根據(jù)預測試結果對題目進行反復修改,確保表述無歧義后定稿。

        調(diào)查共收到最終樣本195份,其中手機端回執(zhí)133份、電腦端回執(zhí)42份,占比89.7%;紙質(zhì)版有效問卷20份①,占比10.3%。筆者用Excel整理數(shù)據(jù)后導入SPSSAU 20.0在線軟件進行分析,并對部分題目進行追蹤訪談,最終形成結論。

        三、研究發(fā)現(xiàn)

        (一)樣本背景信息

        195名受訪者的人群分布如下:女性超過男性(占比65.64%),泰國籍為主(81.03%),華裔占比高(70.26%),中老年(75.9%)和初高中教育水平者偏多(51.79%),私營業(yè)主占比高(43.08%),完全符合筆者在日?;顒蝇F(xiàn)場所觀察到的參與群體特征。

        (二)受訪者對中國的整體印象

        如表1所示,100%的受訪者認同或非常認同“中國文化(廣義)具有強大吸引力”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綿延發(fā)展、飽受挫折又不斷浴火重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的有力支撐。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nèi)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③五千年的燦爛文明正是中國開展國際傳播的基石。

        進一步探究可知,在“最想了解的中國文化(廣義)”④這一問題的回答中,得票數(shù)超過100的前七項是文化、科技、經(jīng)濟、歷史、其他、娛樂、教育(見圖1)。而在每一項下,受訪者最想了解的分別是,文化(狹義):漢語、中餐、中醫(yī)、功夫等;科技:高鐵、網(wǎng)購、掃碼支付等;經(jīng)濟:電商、脫貧攻堅等;歷史:儒家思想、鄉(xiāng)土情結等;其他:多數(shù)樣本填寫了“赴華旅游”。娛樂:明星、影視劇、文學作品等;教育:獎學金等。這些內(nèi)容與泰國涉華新聞報道中的高頻詞基本一致。

        表1數(shù)據(jù)顯示,93.85%的受訪者認同或非常認同“‘一帶一路’倡議對泰國發(fā)展發(fā)揮了積極作用”。①究其原因,可能與如下因素有關:泰國位于中南半島中樞,歷史上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jié)點,當下正在實施的促進產(chǎn)業(yè)轉型升級和新經(jīng)濟模式發(fā)展的“泰國4.0戰(zhàn)略”和東部經(jīng)濟走廊(Eastern Economic Corridor,簡稱EEC)建設,與“一帶一路”倡議存在巨大的利益交集。②泰國總理巴育曾表示,“中國為‘一帶一路’建設參與方營造了一種歸屬感?!雹?/p>

        從表1還可看出,96.92%的受訪者認同或非常認同“中泰一家親”。泰國的華僑華人數(shù)量位居全球前列,文化傳承脈絡清晰;④中泰兩國地緣相近,血緣相親,文化相通,友好交往始自西漢。⑤新中國成立以來,兩國傳統(tǒng)友誼不斷深化。2019年9月29日,深受泰國人民愛戴的詩琳通公主(Maha Chakri Sirindhorn)被授予中國國家對外最高榮譽勛章“友誼勛章”,更是傳為佳話??梢哉f,文化接近性①(Cultural Proximity)促進了中泰之間的文化認同(Cultural Identity),進而滋養(yǎng)出“中泰一家親”的沃土。但也要看到,有3.08%的受訪者對這一說法持“不認同”或“中立”的態(tài)度。相關研究認為,部分中國赴泰游客素質(zhì)較低、泰國作為小國的恐懼等,是構成泰國民眾負面情緒的主要原因。②

        (三)受訪者對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的認知和參與活動情況

        從本次調(diào)查可以看出,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的知名度與其自身的建筑風格、選址、推廣策略息息相關。

        由于主體建筑規(guī)模較大,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的選址不在主干道和鬧市區(qū),而且毗鄰泰國國家文化中心、文化部等地標性建筑。其建筑風格集中式神韻和泰式理念于一體,③

        因此具有較高的識別度。成立之初,曼谷中國文化中心通過盛大的揭牌儀式和發(fā)放宣傳單吸引大眾的注意力;活動期間,該中心提供免費中式簡餐的做法贏得了良好口碑,并通過人際傳播逐步擴大了受眾群。如圖2所示,通過“朋友介紹”了解到該中心的受訪者占比46.15%,印證了這一點。隨著該中心官方網(wǎng)站和新媒體平臺賬號的建立和發(fā)展,以及與當?shù)卣⒚?、媒體在泰國境內(nèi)合作舉辦活動,曝光度明顯上升。需要指出的是,通過電視、廣播和報紙等傳統(tǒng)媒介了解該中心的受訪者偏少,僅占5.13%,主要是因為傳統(tǒng)媒體在泰國的發(fā)展式微,且主流媒體廣告費較高、外文新聞采編存在延時,等等。

        如圖3所示,從受訪者喜歡的曼谷中國文化中心活動類型來看,演出類活動受到追捧。首先,泰國人活潑熱情的性格決定了歌舞、雜技、武術等動態(tài)元素受歡迎程度較高。其次,視聽元素的傳播具有低語境特性①,文化門檻低,語言障礙小,因而容易被不同文化背景的受眾接受。但也應看到,參與該中心活動的群體較為固定——受訪者中,102人“偶爾參與”,55人“經(jīng)常參與”,38人“從未參與”,“偶爾”和“從未”參與該中心活動的人數(shù)偏多。

        作為可供當?shù)孛癖娛褂玫奈幕Y源,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對外免費開放的實體圖書館面積達到470㎡,館藏圖書約2萬冊;語言版本方面,約90%為中文,9%為英文,1%為泰文。電子圖書館配備了電腦和免費WiFi,但受訪者中僅51人曾經(jīng)使用過實體圖書館,占26.15%;5人使用過電子圖書館,占2.56%。

        (四)受訪者的媒體使用偏好

        約瑟夫·奈(Joseph S.Nye)曾指出,在信息時代,軟實力不僅依賴于文化和理念,還依賴于擁有的傳播渠道,因為它對如何解釋問題擁有影響力。②技術無國界,但由于歷史淵源、文化傳統(tǒng)和國家政策等原因,導致不同國家受眾偏好使用的新媒體不盡相同。2020年2月,We Are Social和Hootsuite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泰國活躍的社交媒體用戶約5200萬,占總人口的75%。常用的社交媒體前十名分別為:Facebook、YouTube、LINE、FB Messenger、Instagram、Twitter、TikTok、Pinterest、LinkedIn、WeChat。①以本調(diào)查中受訪者的“國籍”為自變量(X),“受訪者的媒體使用偏好”為因變量(Y),通過對二者進行交叉(卡方)分析(見表2),在社交媒體方面,中國籍受訪者傾向于使用WeChat(占75%);泰國籍受訪者使用社交媒體的比例由高到低分別為Facebook(占52.53%)、LINE(占29.75%)和其他(占29.11%)。中國籍和泰國籍受訪者使用官方網(wǎng)站的比例都不高,分別為13.89%和12.03%。

        需要說明的是,表2數(shù)據(jù)收集于2019年8月,當時曼谷中國文化中心主要通過Facebook、WeChat、LINE和官方網(wǎng)站推送中泰雙語資訊。其中,三個社交媒體賬號粉絲數(shù)分別為10450、5476、1729。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無法開展線下活動,曼谷中國文化中心陸續(xù)開通TikTok、YouTube、Instagram和Twitter賬號,通過“云”抗疫、“云”課堂、“云”劇場、“云”游中國等直播,給受眾帶來更多跨界、“破圈”的沉浸式體驗。交互式傳播促進了文化交流,中泰人民相互鼓勵、共渡難關。截至2021年1月底,曼谷中國文化中心新增的四個社交媒體賬號,即TikTok、YouTube、Instagram和Twitter賬號粉絲數(shù)分別為56400、405、307和251。

        (五)受訪者對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的評價

        本次調(diào)查的最后一項設為開放式問題:“您是否認可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傳播效果,有何意見和建議”?;卮鹬?,“認可”占80%,“不認可”占1%,持中立態(tài)度者占19%。根據(jù)“使用與滿足”② 理論,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取得了不錯的傳播效果,但也存在有待改善的空間,從收到的78條留言可以管窺一二,如“豐富活動內(nèi)容,增加高鐵、5G、機器人等高科技展示,摸清泰國受眾的真實需求”,“改善活動品質(zhì),提升參與民眾滿意度”,“優(yōu)化管理體制機制,如提前在主流媒體發(fā)布預告、刊登醒目廣告”。③

        四、分析與展望

        總體而言,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的國際傳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對塑造中國形象起到了正面作用。與此同時,從本調(diào)查的數(shù)據(jù)可見,包括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在內(nèi)的中國文化海外推廣機構在傳播策略上還可進一步提升。

        (一)優(yōu)化受眾布局,推行精準傳播

        如前所述,本次調(diào)查的問卷答題者與曼谷中國文化中心活動的參加人群基本吻合。從提高傳播效果的角度而言,可進一步優(yōu)化受眾布局,使男女比例更加平衡,吸引更多青少年和高學歷者,突破泰國籍華裔的圈層,延伸到更多泰國人群。

        應通過人口統(tǒng)計學對受眾進行“畫像”,然后對其進行區(qū)域化、分眾化、圈層化、垂直化的精細“窄播”,根據(jù)受眾的重要程度及其在傳播過程中所發(fā)揮的作用制定差異化傳播策略:首先確定重要受眾——政要、知名人士、記者、網(wǎng)紅大V等都可以作為國際傳播中的意見領袖(KOL),而文化達人(COL)的立場和態(tài)度對傳播效果起著中介和過濾作用??赏ㄟ^廣交朋友、團結和爭取大多數(shù)人群,不斷擴大知華、友華的國際輿論朋友圈,以實現(xiàn)傳播正效應的最大化。

        (二)拓展文化交流維度,提高資源配置針對性

        據(jù)統(tǒng)計,2019年前三個季度,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共舉辦展覽26場次、演出39場次、講座4場次、旅游推介6場次,其他活動包括電影節(jié)、文化年、書展、外事拜會等共計22場次,漢語、古箏等五個培訓班及文化體驗共計598人次。①可見,中心工作主打各類歌舞演出、非遺展覽、語言培訓等。

        從社會分層的角度,可以將文化分為器物層、制度層和精神層,雖然后兩者占比低且傳播難度高,②但在傳播中華文化的過程中,還需不斷調(diào)整分層占比,超越符號、器物等感官層面,在提煉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具有當代價值、世界意義的文化精髓的同時,做好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化,展示中國作為文明大國、東方大國、負責任大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大國等多維形象,全面闡述中國的發(fā)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生態(tài)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

        另外,就文化資源的供給而言,曼谷中國文化中心資源配置的針對性有待加強。以圖書館為例,應補充有特色且符合泰國民眾閱讀習慣的外文圖書;目前中心官方網(wǎng)站界面為中泰雙語,其中,中文版內(nèi)容更新及時,而泰文版除了已搭建基本框架外,內(nèi)容更新較慢,雖然點擊“圖書信息”選項可以直接跳轉到“海外中心電子圖書館”,但內(nèi)容均為中文圖書并需要注冊賬號進行閱讀,而且注冊系統(tǒng)仍為中文界面;閱讀環(huán)境舒適度還需提高,并可考慮提供飲品販賣柜、移動閱讀器等設施;另外,圖書管理人員為隨任家屬兼職,非圖書管理專業(yè)且不懂泰語,很難為讀者提供專業(yè)的咨詢和深入的服務,這也是目前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圖書館普遍存在的問題,需要加以研究解決。①

        (三)打造融媒體傳播矩陣,精選傳播渠道

        新媒體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流量為王的門戶網(wǎng)站時代、用戶至上的社交媒體時代,正走向以數(shù)據(jù)和場景為軸心的融媒體時代。作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必須適應移動化、海量化、個性化、可視化的媒介發(fā)展趨勢,充分考慮受眾的主觀能動性,找準與外部世界的話語共情點、情感共鳴點和利益交匯點,充分利用“報、網(wǎng)、端、微、屏”各種資源,重視生產(chǎn)短視頻、直播等視覺傳播產(chǎn)品,靈活運用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AR/VR/MR、4K/8K、AI、5G、H5、區(qū)塊鏈等技術,以貼近性思維和“他者敘事”輸出能被通俗編碼、清晰解碼的接地氣、有溫度的內(nèi)容,努力做到中國故事的國際表達,促進文化外溢。

        (四)聯(lián)合各方力量實現(xiàn)整合傳播

        曼谷中國文化中心的性質(zhì)是中國政府派駐海外的官方非營利性文化機構,但文化傳播是一個多層次、多客體、多元性的復雜過程,需因勢利導,鼓勵跨國企業(yè)、非政府組織、個人等不同主體參與進來,借力重大活動、賽事等熱點,用好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等載體,推進與泰國在各領域的務實合作,通過不同層面的同頻共振,實現(xiàn)整合傳播。在這方面已有成功的先例。例如,2019年3月,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和中國報道雜志社聯(lián)合泰國國家研究院和泰中記者協(xié)會,在曼谷舉辦《中國關鍵詞:“一帶一路”篇》泰文版首發(fā)式暨中泰高端智庫對話會系列活動。從效果看,首發(fā)式與對話會“雙拼”的創(chuàng)新形式豐富了傳播的層次和手段,“智庫+媒體+出版”的模式實現(xiàn)精準傳播、合作傳播和深度傳播相結合,對推動中國話語“走出去”進行了成功探索。②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可以利用泰國將2021年中國春節(jié)首次列為法定假日的契機,聯(lián)合中國駐泰國大使館、泰國旅游和體育部、泰國國家電視臺等機構,通過多個傳播渠道,將已有17年歷史的中泰合作傳播品牌“歡樂春節(jié)”推向新的高度。

        (五)有效應對輿情,搶占發(fā)聲先機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fā)和蔓延給國際傳播帶來諸多挑戰(zhàn)。例如,“信息疫情”①(infodemic) 的泛濫加重了民眾對于事態(tài)演變的迷茫和焦慮,更有別有用心的國外媒體通過炒作疫情議題轉移本國矛盾的視線。錯綜復雜的輿情凸顯了及時披露涉華重大議題、主動發(fā)聲的必要性。我們要講究輿論斗爭的策略和藝術,搶占先機,獲得良好的“首因效應”② (primacy effect)。

        中國暴發(fā)疫情后,泰國各界積極捐款捐物,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中泰一家親”的深情厚誼,而中國也在國內(nèi)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馳援泰國。曼谷中國文化中心邀請?zhí)﹪枋址形目挂吒枨抖芡^去》,編發(fā)泰文版抗疫漫畫《等爸爸回家》,協(xié)調(diào)駐泰中資企業(yè)等向泰國社區(qū)、學校等捐贈防疫物資,并配合慶祝中泰建交45周年推出抖音線上歌詠挑戰(zhàn)賽《薩哇迪-你好!》、守望相助圖片展等一系列活動。③抗疫必勝的信念、情感的相通成為中泰友誼最樸實的見證。

        傳播技術的飛躍是一把“雙刃劍”,在給用戶帶來新的體驗的同時,也為諸如隱私暴露、媒介倫理爭議、版權糾紛等網(wǎng)絡輿情事件的發(fā)生和傳播提供了土壤。傳播主體要適應國際傳播新常態(tài),把握好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的規(guī)律,打破“刺激-反應”的被動防御模式,編制應急預案、主動出擊,靈活應變。這些也是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在傳播中國文化時需要注意的。

        (六)健全效果評估,實現(xiàn)科學化發(fā)展

        針對海外中國文化中心缺乏健全的評估體系等問題,目前履行總部職能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和旅游部海外文化設施建設管理中心已對項目資源庫啟動了效果評估和淘汰機制,開通駐外文旅機構總部(籌)官方網(wǎng)站,并委托學術單位承擔專項課題。④這些努力都是為了修正傳播過程中的偏差,進一步強化文化認同,推動海外文化推廣機構從外延式擴張向內(nèi)涵式深耕的蛻變。?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應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聯(lián)合個人、媒體、智庫、企業(yè)、非政府組織等力量,通過廣泛調(diào)研,將中國國情與駐在國受眾所處的政治環(huán)境、文化背景、接受心理和表述習慣等有機結合,優(yōu)化傳播視角和敘事方式,通過融媒體渠道進行精準傳播,監(jiān)測傳播效果,改進傳播理念,形成良性循環(huán)。在條件成熟時,對各海外中國文化中心進行綜合分析評估,以點帶面達到聯(lián)動效果,其學術增量和應用價值將對服務國家對外傳播工作大局發(fā)揮更大作用。

        (責任編輯:林凌)

        作者簡介:王子諾,長安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助理研究員;索格飛,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鞏向飛,首都師范大學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陳博謙,西安交通大學醫(yī)學部8級職員,曾于2017—2019年借調(diào)派駐泰國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從事文化外交工作。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高端智庫課題“‘一帶一路’布局下中華文化‘走出去’路徑研究”(項目編號:ZK20200251)的階段性成果。

        ①蘇志武:《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提供堅實人才支持》,《求是》2011年第4期。

        ②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2年11月18日。

        ①《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13年11月16日。

        ②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chǎn)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7年10月28日。

        ③《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人民日報》2021年6月2日。

        ④項久雨:《“一帶一路”視域下中國價值觀國際傳播的三重向度》,《思想理論教育》2019年第7期。

        ⑤“擬態(tài)環(huán)境”由美國政論家沃爾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在其著作《公共輿論》中提出,其特點是:源于現(xiàn)實環(huán)境,但并非現(xiàn)實環(huán)境的“鏡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偏離。

        ⑥來源:中國文化中心官方網(wǎng)站(www.cccweb.org)。

        ①2018年3月,由于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文化部和國家旅游局合并,組建文化和旅游部,相關駐外機構作相應調(diào)整。成立于2017年6月的中國駐曼谷旅游辦事處并入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合署辦公。

        ②5W即:誰(Who),說了什么(Says What),通過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說(To W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

        ③李智:《國際傳播》,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4頁。

        ①共發(fā)放22份,剔除漏答等無效問卷后剩余20份。

        ②本研究將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物質(zhì)產(chǎn)品和精神產(chǎn)品的總和,狹義的文化專指語言、文學、藝術及一切意識形態(tài)在內(nèi)的精神產(chǎn)品。

        ③徐雋:《習近平在中國文聯(lián)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xié)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式上強調(diào) 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響時代前進號角 筑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文藝高峰》,《人民日報》2016年12月1日。

        ④調(diào)研結果與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等單位2019年10月18日發(fā)布的《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diào)查報告2018》(中、英文版)中類似題目調(diào)研結果一致。

        ①調(diào)研結果與中國外文局當代中國與世界研究院、零點有數(shù)科技2019年3月發(fā)布的《亞洲主要文明互相認知度調(diào)查》中類似題目調(diào)研結果一致。

        ②周方冶:《“一帶一路”視野下中國-東盟合作的機遇、瓶頸與路徑——兼論中泰戰(zhàn)略合作探路者作用》,《東南亞縱橫》2015年第10期。

        ③王國安:《泰國總理:中國為“一帶一路”建設參與方營造了一種歸屬感》,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1854268692518126&wfr=spider&for=pc。

        ④李沁、王玉馨:《華人華僑身份認同程度與中華文化傳播行為研究》,《當代傳播》2019年第2期。

        ⑤段立生:《泰國通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4年,第13頁。

        ①編者注:文化接近性理論由美國學者約瑟夫·斯特勞哈爾(Joseph Straubhaar)于1991年在《大眾傳播批判研究》上發(fā)表的學術論文《超越媒介帝國主義:不對稱的相互依賴與文化接近》中首次提出。

        ②張錫鎮(zhèn):《中泰關系近況與泰國社會厭華情緒》,《東南亞研究》2016年第3期。

        ③房木生:《敞闊深幽,張弛有度——曼谷中國文化中心景觀設計》,《中國園林》2013年第4期。

        ①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Edward T.Hall)在1976年出版的《超越文化》中提出了文化具有語境性,并將語境分為高語境(high context)與低語境(low context)。

        ②【美】約瑟夫·奈著:《硬權力與軟權力》,門洪華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153頁。

        ①We Are Social & Hootsuite,Digital 2020 Global Overview Report,2020.2.

        ②該理論由美國學者伊萊休·卡茨(Elihu Katz)提出,主要分析受眾使用媒介的動機和需求從中獲得滿足的情況,并考察大眾傳播對受眾心理和行為上產(chǎn)生的效用。

        ③編者注:這3條留言的原文為泰語,此處從略。

        ①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各類新聞統(tǒng)一報送并發(fā)布在中國文化網(wǎng)(http://cn.chinacultureorg/)。

        ②徐翔:《中國文化在國際社交媒體傳播中的“話語圈層”效應》,《新聞界》2017年第2期。

        ①武學良:《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圖書館發(fā)展模式探究》,《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8年第4期。

        ②范大祺:《“智庫+媒體+出版”融合傳播——〈中國關鍵詞:“一帶一路”篇〉泰文版首發(fā)式的實踐與思考》,《對外傳播》2019年第6期。

        ①編者注:“信息疫情”是指過多的信息(有的正確,有的錯誤)導致人們難以發(fā)現(xiàn)值得信任的信息來源、可靠的指導,這些信息甚至可能對人們的健康產(chǎn)生危害。認識、理解和控制“信息疫情”,有助于正確應對疾病所帶來的疫情。

        ②“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A.S.Lochins)提出,也叫首次效應、優(yōu)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指交往雙方最初接觸形成的印象對今后交往行為、關系和相互評價的影響。

        ③來源:曼谷中國文化中心微信公眾號(cccinbkk)。

        ④首都師范大學網(wǎng)站:《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對外文化傳播研究”研討會召開》,https://cnu.edu.cn/jdxw/xwzh/161979.htm。

        猜你喜歡
        曼谷受訪者泰國
        今天,你休閑了嗎?
        小康(2022年28期)2022-10-21 02:35:38
        關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幾件小事
        小康(2022年19期)2022-07-09 10:41:00
        低碳生活從我做起
        小康(2022年16期)2022-06-13 05:05:44
        泰國·曼谷
        五成受訪者認為自己未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
        時代郵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36
        曼谷Kaizen Cofee咖啡館
        曼谷JASPAL旗艦店
        泰國的中秋節(jié)
        華人時刊(2018年17期)2018-11-19 00:41:21
        曼谷Modiz Condo售樓處
        我的泰國之旅
        幼兒園(2014年3期)2014-04-10 09:28:28
        久久久婷婷综合亚洲av| 亚洲国产成人av毛片大全| 91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欧美疯狂做受xxxxx高潮| 这里只有久久精品| 国产一级r片内射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94久久精品| 门卫又粗又大又长好爽| 激情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成人精品免费av不卡在线观看 | 丰满人妻无套内射视频| 久久精品亚洲熟女av蜜謦| 色橹橹欧美在线观看视频高清| 国产综合自拍| 日本岛国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99久久免费视频色老| 六月婷婷久香在线视频|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影院| 蜜桃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欧美色五月俺也去| 亚洲乱码av中文一区二区| 亚洲a人片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精品久久久黄色片| 日本真人做人试看60分钟| 一级免费毛片|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国产亚洲精品熟女国产成人| 精品国产sm捆绑最大网免费站| 在线观看国产内射视频| 国产黄色一级大片一区二区| 日日躁夜夜躁狠狠躁|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日韩人妻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清纯|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的| 日韩少妇人妻中文视频| 少妇做爰免费视频网站| 日本高清在线播放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一区二区三级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