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珩娟 劉丙杰 張 慶
1.海軍潛艇學院戰(zhàn)略導彈與水中兵器系,青島 266199; 2.中國人民解放軍92330部隊,青島 266000
潛射導彈因其機動范圍廣、攻擊突然性強,裝彈數量多、反擊威力大等特點備受各大軍事強國重視。潛射導彈彈射出筒經過水介質出水至空中再進入預定彈道,水下飛行段和出水段是潛射導彈發(fā)射所獨有的過程,對發(fā)射結果影響巨大。出筒速度是影響導彈水下彈道姿態(tài)和發(fā)射精度的關鍵因素之一[1],受眾多客觀條件影響,包括發(fā)射深度、海流速度、海浪高度、航速和氣幕彈等,其中發(fā)射深度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因此,控制潛艇在適合深度發(fā)射導彈,對提高導彈發(fā)射的成功率、確保軍事任務完成率具有重要意義。目前,關于潛射導彈水中段飛行過程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包括海浪[2]、橫向流[3]和氣泡[4]等:文獻[2]通過構建隨機海浪模型進行統(tǒng)計仿真,得出了波浪對導彈彈道隨深度變化的規(guī)律。文獻[3]建立了導彈水下垂直發(fā)射橫向動力學模型,對出筒過程中的橫向振動進行了仿真,提出了減小橫向流對導彈影響的有效方法。文獻[4]研究了發(fā)射筒口氣幕環(huán)境對導彈出筒過程中的受力影響并進行了仿真計算,結果證明氣幕對出筒過程力學環(huán)境改變明顯,影響導彈水中姿態(tài)。
本文通過相關分析,找到了影響潛射導彈出筒速度的最關鍵因素,即發(fā)射深度。在實測發(fā)射試驗數據的基礎上,使用三次樣條差值方法,擴充樣本數量并利用RBF神經網絡、遺傳神經網絡和支持向量回歸機分別對出筒速度模型進行訓練,分別預測不同發(fā)射深度條件下潛射導彈出筒速度,對確保導彈安全可靠的發(fā)射意義重大。
相關分析[5]是研究事物之間是否關聯(lián)且關聯(lián)程度的統(tǒng)計方法。兩個變量X,Y,如果X會隨著Y的變化而變化,則認為兩個變量相關,相關程度一般通過相關系數r表示。
(1)
相關系數r數值含義如表1所示。
表1 相關系數r含義表
利用SPSS分析軟件分別求的各影響因素與出筒速度的相關系數、顯著性如表2所示。
表2 各影響因素相關分析結果
可以看出出筒速度與發(fā)射深度相關性系數r=-0.634,顯著性為0.01,即出筒速度與發(fā)射深度負相關,相關性較強,與海浪、波高、橫向海流等其他因素相比,對出筒速度影響更大。
RBF神經網絡[6],稱為徑向基函數神經網絡,是一種單隱層的前饋神經網絡,其中隱層為徑向基層。RBF神經網絡用徑向函數作為隱含層的“基”,輸入層變量可以直接映射到隱含層空間。徑向函數的中心點確定,映射關系對應產生,不再進行加權運算,所以收斂速度提高且不容易陷入局部最優(yōu),在工程領域應用廣泛。RBF網絡訓練時,不斷調整徑向函數中心、方差以及隱層到輸出層的權重值得到最優(yōu)解。徑向函數的選擇對網絡訓練結果影響不大,最常用的是高斯函數,表達式為:
(2)
式中X=(x1,x2,x3,…,xn)為n維輸入向量;cj為第j個基函數的中心;σj為第j個神經元的標準化常數,即高斯基函數的方差;n和p分別為輸入層和隱含層的神經元的個數。網絡輸入和輸出之間的關系表達式為:
(3)
式中m為輸出層神經元的個數;yi為輸出層第i個神經元的輸出值;wj,i為隱含層第j個單元與輸出層第i個單元之間的連接權值。
遺傳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7]是對自然進化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過程的模擬,通過選擇、交叉、變異的三種運算方法進行問題求解。遺傳算法有很好的全局優(yōu)化能力,可以將其與BP神經網絡[7]相結合尋求問題最優(yōu)解。
遺傳算法優(yōu)化BP神經網絡[8]主要可以分為3個環(huán)節(jié),即:BP神經網絡的建立,GA優(yōu)化權重和閾值,BP神經網絡的訓練與預測,其基本流程如圖1所示。
具體步驟為:
1)創(chuàng)建神經網絡
根據待解決問題需要建立神經網絡,確定網絡隱含層層數,節(jié)點數和初始權重值和閾值。研究表明單隱層BP神經網絡就可以解決絕大多數預測問題,故創(chuàng)建單隱層BP神經網絡。
2)種群初始化與編碼
對輸入層到隱含層權重、隱含層閾值、隱含層到輸出層權重、輸出層閾值進行編碼,并隨機選擇初始種群。
3)構造適應度函數
為了使BP網絡預測更加準確,構造預測值與真實值誤差函數倒數為適應度函數。
圖1 遺傳神經網絡建立流程
4)遺傳算法優(yōu)化權重和閾值
遺傳算子包括選擇算子、交叉算子和變異算子3種,概率為ps,pc和pm,選擇算子采用隨機選擇,交叉算子采用單點交叉方法,變異算子按pm概率產生變異基因數,如原基因編碼為1,則變異為0,原基因編碼為0,則變異為1。
5)網絡訓練和測試
將優(yōu)化后的權重和閾值代入BP神經網絡,計算預測誤差是否滿足用戶需求,如滿足網絡訓練結束,如不滿足返回步驟3。
支持向量機(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是由Vapnik教授在1995年提出的,主要解決有限樣本的學習問題,是目前泛化能力最強的技術之一,也是最適合小樣本學習的技術之一。在SVM基礎上引入不敏感損失函數ε,從而得到支持向量回歸機(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9],基本原理是尋找一個最優(yōu)面使所有訓練樣本離該最優(yōu)面誤差最小。通過發(fā)射試驗結果基本可以看出出筒速度與發(fā)射深度是非線性關系,SVR將非線性關系的輸入向量映射到一個高維度空間,在高維空間做線性回歸分析,然后用一個核函數來代替高維空間中的內積運算,減輕了運算的復雜程度。
假設我們用一個線性函數f(x)=ω·x+b表示(xi,yi),i=1,2,…,n的回歸方程,其中xi為輸入向量,yi為輸出向量,因此我們只需要求的ω和b即可確定回歸方程。
支持向量回歸機是基于統(tǒng)計學習理論的基于結構風險最小化原理,ε不敏感損失函數的定義是:
(4)
式中f(x)為回歸函數的預測值,y為真實值,即真實值與預測值之差小于等于ε時,則損失為0。引入ξ和ξ*為非負的松弛變量,目標函數表示為
(5)
(6)
K(xi·x)是核函數,常見的有多項式核函數、高斯核函數、徑向基數核函數和Sigmoid核函數等。
某型潛射導彈共進行了25次發(fā)射試驗,試驗數據如表3所示,散點圖如圖2所示。
表3 導彈發(fā)射試驗數據
圖2 發(fā)射試驗結果散點圖
潛射導彈試驗次數有限,為提高模型訓練準確度,引入cubic spline插值法,增加樣本數量后訓練模型。
樣條插值最早應用于工業(yè)設計中,目的是為得到光滑的曲線,三次樣條插值法(Cubic Spline Interpolation)[10]是其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在數學上,三次樣條插值主要用于函數擬合,使用三次多項式的擬合效果更好,更加符合實際要求。
經過三次樣條插值處理,將原試驗25組數據基礎上擴展至1000組數據并繪制曲線,水下發(fā)射試驗出筒速度與發(fā)射深度的對應關系如圖3所示:
圖3 插值處理后發(fā)射試驗數據曲線圖
三種模型訓練均使用Matlab R2013b軟件運行,取擴展后的前500組數據進行訓練后,對全樣本進行預測,運行環(huán)境如下:操作系統(tǒng):Window7,Intel(R)Core(TM)i5-4300M,主頻2.60GHz,內存2.99GB。
3.2.1 RBF網絡訓練
根據導彈發(fā)射試驗數據,調用newrb函數建立RBF神經網絡[11],訓練函數為Levenberg-Marquardt函數,訓練方法為正交最小二乘法,收斂速度相對較快。網絡經過訓練后預測結果如圖4所示。
圖4 RBF神經網絡預測結果
3.2.2 遺傳神經網絡訓練
利用遺傳神經網絡預測出筒速度,調用newff函數,創(chuàng)建單隱層BP神經網絡,隱層神經元個數為32個,訓練目標為0.001,最大迭代次數16000次,遺傳算法運行參數設定如表4所示,優(yōu)化前后連接權重與閾值對比如表5所示。
表4 遺傳算法運行參數
表5 優(yōu)化前后網絡權重和閾值
使用隨機權重和閾值的BP神經網絡進行導彈出筒速度預測,經過4297次訓練迭代后,模型均方誤差縮小到9.968×10-4,誤差估值與原值間擬合效果如圖5和圖6所示。
圖5 BP神經網絡訓練效果
圖6 BP神經網絡擬合效果
使用遺傳算法優(yōu)化權重和閾值的BP神經網絡進行導彈出筒速度預測,經過 3221次訓練迭代后,模型均方誤差縮小到 9.872×10-4,誤差估值與原值間擬合效果如圖7和圖8所示。
圖7 遺傳神經網絡訓練效果
圖8 遺傳神經網絡擬合效果
優(yōu)化后預測結果如圖所示:
圖9 遺傳神經網絡預測結果
3.2.3 支持向量回歸機訓練
利用SVR預測出筒速度,調用svmreg函數,設定懲罰因子C為1111,ε為0.01。已證明RBF核函數對應的模型泛化能力最好,選用高斯函數做核函數,預測結果如圖10所示。
圖10 支持向量回歸機預測結果
綜合對比3種模型,訓練時間與預測精度稍有差異,對比結果如表6所示:
表6 模型預測結果對比
根據表6可以看出基于GA-BP網絡模型的訓練時間最長但預測精確度最高,基于SVR模型的訓練時間最短,預測精度也較高,充分證明了SVR適合小樣本學習的優(yōu)勢。導彈發(fā)射對可靠性要求極高,因此模型預測精確最為重要,建議選用GA-BP或SVR模型進行導彈出筒速度預測。
針對潛射導彈出筒速度影響因素的問題,根據基于實測潛射導彈發(fā)射試驗數據,分析對比了導彈出筒速度與發(fā)射深度、海流速度和有效波高之間的相關程度并利用RBF神經網絡、遺傳神經網絡和支持向量回歸機建立模型,預測特定發(fā)射深度下的導彈水下發(fā)射出筒速度。結果表明:發(fā)射深度與導彈出筒速度呈負相關,是最顯著的影響因素?;谥С窒蛄炕貧w機的模型訓練時間最短,基于遺傳神經網絡的模型預測精確度最高。為進一步提高預測精度,未來將使用深度置信網絡、廣義回歸網絡等深度學習[12]方法建模預測,為探索潛射導彈的大深度發(fā)射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