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天津中學 賈欣雁
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中包含培養(yǎng)熱愛家庭、熱愛父母,初步形成為家庭作貢獻、為父母分憂的人生態(tài)度;知道盡孝應在當下,等等。在八年級的教學目標中提到能對那些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承擔責任的人心懷感激之情;懂得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負責,等等。青春期的孩子在生活、學習中渴望自己去承擔、去選擇為家為父母做些什么,家長應該耐心地將其當作朋友,傾聽他們的心聲。新課程改革提到“為理解而教”,其重點是著眼于課堂教學的改革,將理解作為教學目標。我嘗試用電影片段和問題思考,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不斷建構自己對親子關系的理解。通過電影來了解他人的故事,他人的經(jīng)歷和處事方法,希望用電影來傳遞智慧,培養(yǎng)利他之心。下面是我選取的幾段電影、電視劇的素材進行的一次親情電影賞析。
1.導入。
單純、活潑、真實可愛、講義氣的林妙妙是電視劇《少年派》的小主角。她是正值青春期的高中女學生,在文科上具有比較明顯的學習優(yōu)勢,但是理科方面糟糕得一塌糊涂。她的母親要求她所有學科都要考試及格……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視頻1、視頻2的內(nèi)容是母親要求女兒把所有科目都考及格而發(fā)生母女間的爭吵。其間,母親的每句話都很有沖擊力和殺傷力。在教學中,我就此設問:“視頻中的場景,你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是否遇到過?”開放性的設問,激起了學生發(fā)言的欲望,有關于學習的、有關于生活的、有關于興趣的,等等。我接著提問:“究竟是什么導致了這些問題的產(chǎn)生呢?接下來就通過一系列不同角度、不同風格的電影去體會,看看遇到此類問題都是怎么處理的吧!”
2.新授。
我的開場語:“兒時,我們與父母是親密無間的。但是,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彼此之間的共同話題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沉默或是不耐煩。現(xiàn)在,請同學們仔細回想,大家每天放學后回家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每個人與父母之間的有效交流時間是多少呢?聊天的話題都有哪些?”實際上,不止一位學生跟我反映,他們和父母的交流可以用“一句起,兩句止”來形容。這意味著親子間的交流缺乏深入溝通。大家想想自己是否也有這種問題存在?進一步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們和父母的關系疏遠了?是什么阻礙了我們與父母之間的溝通呢?
下面展示給學生一段七年級知識回顧:父母對于我們來說意味著什么呢?首先,父親和母親為我們建立了溫暖的家庭,父母在,家就在,父愛如山,母愛如水。但是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升入初中學習的孩子意識到自己長大了,與父母的關系也隨之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希望父母像對待成年人那樣尊重我們,不要過分干涉我們的生活;另一方面,如果父母對孩子過于信任和放手,就又使得我們感到不安和失落,更期望從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呵護和關注。于是,我們開始質疑父母、甚至挑戰(zhàn)父母的權威與經(jīng)驗,并且有意識地審視父母給予我們的愛,這樣就導致我們與父母之間的摩擦增多了,這種摩擦時而甜蜜,時而緊張,甚至有時候會發(fā)生沖突。這都是大家成長中不可避免的問題。
沖突緣何而起?視頻3是電影《摔跤吧爸爸》。主人公“父親”是摔跤項目的全國冠軍,他一直希望有一個兒子來繼承他的事業(yè),讓印度在摔跤項目上取得世界冠軍。但是,天不遂人愿,妻子一連生了四個女兒,當他快要放棄希望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的兩個女兒很有摔跤的天賦,令他的希望重燃。視頻3講的是:在摔跤訓練的過程中,女孩們是抵觸的,有人在觀看影片時也覺得父親過于專制,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甚至為了訓練剃掉了她們的長發(fā),讓她們飽受他人的白眼。
接著播放視頻4《向日葵與幼犬的七天》的電影片段。電影描繪了一只名叫“向日葵”的母狗,它即將在7日后被動物管理所殺害,但出于對3只幼犬的保護,這只狗媽媽開始對人類進行威嚇。沒想到,狗媽媽保護幼犬的“母愛”,深深地打動了寵物管理所的職員,并通過相處產(chǎn)生了奇跡,也幫助管理員得到了女兒的理解,化解了父女的矛盾。
片段內(nèi)容:父親為了不讓女兒擔心,隱瞞了自己的真實工作。女兒得知父親的工作不是救助動物,而是屠殺狗狗,便與父親產(chǎn)生矛盾,父親解釋這并不是他的本意,女兒依舊與父親產(chǎn)生了隔閡。成長的過程是很奇妙的,當我們長大了就會漸漸明白,當時的我們和父母其實誰也沒有錯,只是出發(fā)點不同而已。
在我們與父母之間的溝通中,可以通過一些互動技巧、溝通策略來緩解雙方之間的沖突,這是一種愛的“智慧”。當我們與父母之間的愛逐漸加深時,親子之間的沖突就在良好的互動與溝通下迎刃而解。
作為子女,我們無法選擇自己家庭的貧富,也無法選擇父母的相貌和性格,更無法選擇父母對我們的態(tài)度以及教育子女的方式,但當我們換位思考,如果你是爸爸或者媽媽,遇到同樣的問題,你可能會怎么做?站在父母的角度,理解父母行為中的愛,這樣我們就可以不斷地接納父母、體諒父母、理解父母。同時,你也可以用父母接受的方式,讓他們了解你的變化和需求,向父母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愛和想法(七年級知識回顧)。
有心理學家針對青春期存在的親子沖突問題給出建議:調(diào)整心態(tài),改變相處方式;學會分擔日常生活中的個人責任與家庭責任;家長要多關心孩子。專家指出,養(yǎng)育是對孩子的心理進行投入,這種投資是無價的。從視頻5和視頻6中來看看父母長輩的智慧。
視頻5電影《佐賀的超級阿嬤》片段。電影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男主人德永昭廣被寄養(yǎng)在佐賀鄉(xiāng)下的外婆家。鄉(xiāng)下外婆過得十分艱苦,日子窮到不行,但生性樂觀的她總能使用神奇而層出不窮的妙招來應對生活中的困苦,這讓昭廣學會了堅強、勇敢、樂觀……
視頻5講到:昭廣因為想念媽媽就到通往廣島的鐵路上,想沿著鐵路走回家,結果迷了路,被警察送回阿嬤家。設問:“同學們,如果是你的外婆會怎么做?”同學們說:“報警、給爸媽打電話、到處去找;找到后就是暴風驟雨唄……”是的,一般情況下,家長會教訓一下孩子。但是阿嬤一句話都沒說。如果阿嬤打他和教訓他,目的只是讓他對家長負責。因為你讓我擔心了,你如果走丟了這個責任我可擔不起;如果打他,阿嬤所有做的一切是為誰?完全是為家長。并且阿嬤的行為就是在告訴孩子你要對我負責任,而這位阿嬤很清楚這時該怎么做,阿嬤想要告訴昭廣,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自己負責。
最后觀看視頻6《少年派》的片段,這段能看到父親對女兒的理解,同時也用女兒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為其指明了未來的方向。林妙妙干起了主播的工作,父女在小區(qū)花園談心,父親認為女兒活潑可愛,有想法創(chuàng)意,但不雋永。建議女兒多把時間放在讀書上,做一個腹有詩書氣自華的人。
結束語:在生活的流轉中,每個人都會扮演著不同的人生角色。如今,我們是子女、是學生,將來大家會成為工人、教師、公務員、科學家,同樣也會為人父母……每一種角色都意味著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作為學生,遵守校紀、認真學習是一種責任;作為子女,孝敬父母、熱愛家庭是一種責任;作為社會成員,遵紀守法、維護公德是一種責任……而這一切的開始,首先應該是我們每個人對自己負責(八年級知識回顧)。
導入環(huán)節(jié)的兩個短視頻起到激發(fā)興趣的作用,接著的兩個視頻看到了父親角色在孩子成長中的力量,視頻5和視頻6則把學生帶入更深層的思考,什么是擔當,什么是責任。無論是視頻5中的阿嬤還是視頻6中林妙妙的爸爸,他們都用自己的智慧來引領孩子的成長,這是親子關系處理中的技巧。作為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際關系——親子關系,在孩子出生前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并且會伴隨我們每個人的一生。良好的親子關系,是促進大多數(shù)人健康成長、正常發(fā)展的有利條件。培養(yǎng)孩子的向善、利他進而服務社會、奉獻社會,是家長、教師共同的責任。作為思政課教師在教學中要多想辦法,利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引領學生,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強調(diào)學習內(nèi)容與學生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有些深層次的問題不是一節(jié)課能解決的,可以借鑒家庭治療的理論方法回到原生家庭,慢慢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