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明
(江蘇師范大學法學院,江蘇 徐州 221116)
2021年4月9日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以下簡稱人大法學院)一則關于取消22名考生復試相應科目成績,給予計零分處理的聲明引發(fā)社會廣泛關注。在為這些考生感到惋惜的同時,中國人民大學這一處理決定是否合法合規(guī)、合理妥當引發(fā)了廣泛思考,也再一次將“高校自治權”一詞推入公眾視野。
“公營造物”是德國行政法學之父奧托·邁耶首創(chuàng),我國學界亦稱之為“公務法人”。在行政國家時代,由國家負擔的給付行政不斷擴充,行政主體便設立了各種專門機構去執(zhí)行具有專業(yè)性與技術性的任務,如公立學校、公立醫(yī)院、郵政、水電等機構。設立公營造物是為了規(guī)避法律保留原則的約束,使行政機關能夠在高度自由的狀態(tài)下完成行政任務。公立學校,比如公立的高等院校,就是國家為了便于實施國家教育權而設立的專門機構,在我國,其被熟知的身份是事業(yè)單位。由于并非是行政機關,所以與一般的行政機關相比,具有獨立性的公營造物,能夠一定程度上避免官僚習氣和僵化手續(xù),保持精神自由。
學生與學校的關系是特別權力關系的傳統(tǒng)領域。特別權力關系是指為維護營造物的特別依存關系,個體在進入營造物時,要放棄個體的自由權利[1]。二戰(zhàn)后,德國法學家烏勒對特別權力關系理論作出修正,將其劃分為基礎關系與管理關系兩類?;A關系是指有關特別權力關系及雙方權利義務產生、變更、消滅的事項,如公立學校學生身份資格的取得、開除學籍、不授予學位等;管理關系是指行政主體為了達到特別權力關系的目的所實施的管理措施,如公立學校對學生的成績評定、住宿管理等[2]。
根據(jù)我國《教育法》第二十九條①、《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條②規(guī)定,高校有自主管理的權力。截至2020年6月30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05所,國家高等教育事務繁多冗雜,具有技術性、專業(yè)性,如果所有的高等教育事務都由教育行政機關處理,會給教育行政機關增加極大的負擔,故國家將教育權的部分職能賦予高校。這一部分由高校行使,具有自由裁量性質的權力,便為高校自治權。
教育行政權說認為,與學術無關的教育行政管理行為不屬于高校自治權范疇,賦予高校自治權的目的是協(xié)助大學實現(xiàn)學術自由,防止行政權不當干涉學術活動,即自治權應該是對國家主張,而非對其內部成員主張[3],具有對外的防御作用。學術自由是基本權,而非制度;而高校自治則相反。學校根據(jù)學術成績或品行對學生作出取消學籍或不授予學位的決定,無學術研究與評價成分,通常只是學校的教務行政部門通過數(shù)字的計量得出的結論[4]。
“高校自治權說”認為,高校自治不僅具有對外的防御作用,也具有對內的規(guī)制作用,教育行政管理行為也屬于高校自治權范疇。學術自由并非意味著無論學生成績如何、學業(yè)表現(xiàn)如何,都必然可以畢業(yè)或取得學位的權利。這就使得會形成獎懲機制、退學淘汰機制,以維護高校的尊嚴、高校的競爭力與發(fā)展力。
假設高校行政管理屬于高校自治權的范疇,按照上述兩種觀點,那么高校自治權可以劃分為行政權、學術權兩部分[5]。對于學校、老師、學生的日常管理等屬于行政權,對于科研成果、學術成就的評定等屬于學術權。而按照基礎及管理關系理論的劃分,與之無法對應,即并非學術關系就等于基礎關系,行政關系就等于管理關系。以開除學籍為例,假設某一高校學生因學術不端被處以開除學籍的處分③,這是高校基于學術權作出的處分;按照基礎及管理關系理論,這屬于基礎關系,因為影響了其學生身份資格。假設另一學生因考試作弊被處以開除學籍的處分,學校則是基于行政權、行政管理作出的處分,而按照基礎及管理關系理論,這也屬于基礎關系。所以無法簡單按照判斷某一行為屬于行政還是學術來劃分高校自治權的范圍。
1.中國人民大學的處理決定是否合法合規(guī)
對于中國人民大學對22名考生復試相應科目計零分的處理決定,筆者認為這一決定是合法合規(guī)的。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④、《國家教育考試違規(guī)處理辦法》⑤、《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guī)定》⑥、《中國人民大學2021年碩士研究生復試考場規(guī)則》⑦、《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復試辦法及復試名單(含涉外律師項目)》⑧等規(guī)定,對復試過程中考生違反保密規(guī)定的違紀行為,主考院校有權作出取消該科成績的處理決定。同時《誠信復試承諾書》中明確“考生保證復試過程不錄音錄像,不保存和傳播復試有關內容”⑨,各考生也都簽字確認。故此,中國人民大學對涉事考生的處理決定是合法合規(guī)的。
2.中國人民大學的處理決定是否合理妥當
這一事件最引發(fā)熱議的便是對涉事考生的處理決定是否合理妥當,具體分析如下。
第一,在很多人看來,考后交流經驗、互相探討題目是再正常不過的一件事情,為何又成了考試違紀如此嚴重的行為?對此筆者認為,因為疫情的影響和防控的需要,后疫情時代全國許多高校在研究生復試中都采取了線上復試的形式。相比于傳統(tǒng)的線下復試,線上復試具有難以監(jiān)管、聯(lián)系不便、信號不穩(wěn)定等時間、空間上許多缺陷,因此線上復試無論是對主考院校還是考生都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當獨個考生結束考試退出線上考場之后,但全部考生并未結束考試時,該考生依然應當遵守保密義務,不得通過各種方式直接或間接泄露考試內容,因為這事關公平原則的維護。線下考試結束后所有考生交卷,此時考生交流考試內容對考試結果不會產生實質影響,而線上依次考試中次序在前的考生考試結束在“微信群”這樣的空間內討論考試試題、答案,對次序在后的考生及考試結果、考生根本利益都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有違公平的影響。所以,對于認為當獨個考生結束考試后,其便不再負有保密義務以及試題的保密期限便終止的觀點,筆者不予認同。
第二,有觀點認為人大法學院在該場復試的設計機制上存在重大缺陷,其只采用一套試題、沒有預備多套試題以防止泄題(這一說法暫沒有確切證據(jù)證明,筆者對此保持客觀及懷疑的態(tài)度),將風險負擔不合理轉移給考生。對此筆者認為,人大法學院作為復試實際主考部門,應當是負有保證復試順利進行、保證復試公平公正的義務的,若是設計多套試題、在發(fā)現(xiàn)首套試題已經泄露時緊急啟用或是采取不同考生不同試題的方法,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避免這次事件的發(fā)生。假設該懷疑成立(對于人大法學院是否只有一套試題暫且不論),人大法學院確有加重考生義務、逃避己方義務之嫌疑,但是只采取一套試題的做法與復試尚未整體結束時考生即在含尚未進行復試的多人微信群內討論試題及答案沒有實質上的因果關系,即只采取一套試題的做法不是為考生違紀泄露試題辯解、減輕責任甚至不予處理的理由,不能“阻卻”計零分的處理結果。應當以“理性自然人”的標準判定考試違紀,因為這事關誠信原則與安定秩序的維護。比照另一種情況,某地考研初試一科考試結束鈴響后,一考生未停止答題,仍然繼續(xù)答題,監(jiān)考老師未予以阻止,后該考生被舉報考試違紀,該科成績被計零分⑩。同樣,監(jiān)考老師的行為存在不妥或是失職,應對其予以相應的處理,但是這不影響對違紀考生的處理,考場張貼的考試須知、準考證上的考試須知等都明確告知考試結束信號發(fā)出后考生不得繼續(xù)答題,監(jiān)考老師未予以阻止不等于其可以繼續(xù)答題。假設中國人民大學的處理決定是具體行政行為(此處暫不予論證),根據(jù)我國《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行政行為程序輕微違法但對相對人權利不產生實際影響的,判決確認行政行為違法,但不撤銷行政行為,保留其法律效力?。所以綜上,筆者認為,人大法學院設計機制可能存在的“瑕疵”對該22名考生的處理結果無實質影響,即在這種情況中,程序瑕疵不影響實體。
1.高校對復試違紀處理不屬于高校自治權范疇
筆者認為,高校對復試違紀的處理其背后的權力基礎并非是高校自治權。首先,高校對復試違紀的處理不是基于高校對學術成就、學術標準的判斷,不屬于學術權力;其次,更不是行政管理關系,因為違紀學生還不是該學校的在籍學生,不屬于其內部行政管理的范圍。所以,無論認為行政管理是否屬于高校自治權范疇,招生單位對復試考生違紀的處理,都不在高校自治權界限之內。
2.高校有權對復試違紀作出處理
在招生考試過程中,報考的考生與已經入學的在籍生不同,其不具有在校學生身份,無法依照學校章程作出處罰。但是研究生入學考試等國家級考試,是由國家統(tǒng)一組織,國家將教育權中統(tǒng)一招生的權力授予了各高校,各高校變成了招生單位,代表國家行使招生、錄取的權力。同時對于各類考試頒布了專門的、獨立的法律規(guī)范、依據(jù),也設有專門的、獨立的懲戒機制,比如取消成績、計入國家教育考試誠信檔案等,所以高校是有權對復試違紀作出處理的。
3.考生享有救濟的權利
中國人民大學取消這批考生涉事科目復試成績,導致的最終結果是他們無法被錄取,失去了入學資格,影響的是受教育權。按照基礎及管理關系理論,復試處理使得學生身份資格受到影響,當屬基礎關系行為,同時中國人民大學也是基于國家授權行使公權力,所以考生若是對處理結果不認可,筆者認為是可以依法申請救濟的,可按照相關流程依次向校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訴,若申訴無果,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1.品行標準
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案(簡稱“田永案”)是我國首例確立了在行政訴訟中高??梢宰鳛楸桓姹辉V以及對高校處分決定法院能夠進行司法審查的指導性案例?。
田永案能夠勝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北京科技大學存在實體違法加程序違法,但是在高校自治權的界限上,田永案使得我國法院對高校自治權的司法審查確立了一個標準——品行標準[6]。品行標準要求高校作出的對于學生個人品行方面違紀的處分行為,如該項處分行為涉及影響學生身份資格及受教育權,那么該教育行政管理行為不屬于高校自治權范疇,法院應依法對其進行嚴格審查。
2.學術標準
何小強訴華中科技大學案?簡稱“何小強案”)與盧希釗訴福州大學案?(簡稱“盧希釗案”),法院建構的則是與田永案不同的審查標準——學術標準。
法院判決駁回何小強訴訟請求,裁判理由主要為高??梢栽诓贿`反《學位條例暫行實施辦法》的前提下,在學術自治范圍內制定學術水平標準,并據(jù)此標準作出決定是否授予學位。
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在符合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條件前提下,可以根據(jù)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實際情況,根據(jù)學術自治原則,確定各自的學術標準[7]?;趯W術標準作出的學術評價、學術管理行為,屬于高校自治權范疇,法院對此應保持尊重,司法審查的范圍應當以合法性審查為限。
同樣在盧希釗案中,福州中院認為高??梢愿鶕?jù)培養(yǎng)人才的需要自主規(guī)定考試及格線,福州大學從確保研究生培養(yǎng)質量的需要出發(fā),制定的高于及格分的分數(shù)線,并無違反法律規(guī)定。
在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案?中,雖未涉及高校自治權界限和范圍的爭議,但是其中關于取得學位是否為頒發(fā)畢業(yè)證書的條件的爭議,也給高校自治權界限劃定提供參考。法院認為,根據(jù)教育法、參照教育部部門規(guī)章規(guī)定,學生按照學校制訂的培養(yǎng)方案和要求,完成大綱課程學習,通過考試、通過論文答辯,學校應頒發(fā)畢業(yè)證書,而未通過學位評定非不頒發(fā)畢業(yè)證書的理由。對于頒發(fā)畢業(yè)證書、授予學位的標準認定,筆者認為都屬于學術自治范疇,屬于高校自治權,法院同樣是依據(jù)“學術標準的有限審查”,判決結果的不同是因為在該案中北京大學的做法不符合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即合法性審查未“過關”。
3.標準依然模糊
法院通過判例所確立的兩個標準,筆者認為其邏輯來源是我國《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一條?和第四十二條??!陡叩冉逃ā返谒氖粭l規(guī)定的是高校的一些行政管理職權,其中涉及對學生學籍管理、處分等事項,第四十二條規(guī)定的是學術委員會的職責范圍,即學術評定等事項?!陡叩冉逃ā返囊?guī)定可以看作將高校職權分為行政權(包含品行懲戒等)和學術權,法院以此確立了品行標準和學術標準。
教育行政訴訟案件近些年呈現(xiàn)增長態(tài)勢,除上述案例外,法院判決高校敗訴較多的原因是高校存在程序違法,比如于艷茹訴北京大學案?。此外在起訴案由方面,較多的案件也是因為對高校開除學籍、責令退學決定不服。但是對于高校的處理決定是否屬于高校自治權的界限內,司法審查應當采用法律保留原則嚴格審查還是學術自治標準保持尊重,劃定依然模糊,不同法院采用的審查標準也是不一。比如在甘露訴暨南大學案?中,對于在采用課程論文形式的期末考試中抄襲他人論文,暨南大學認定其為剽竊、抄襲他人研究成果,即學術不端行為,一審、二審法院對此保持尊重,認同高校的觀點。而最高人民法院在再審中,認為此“抄襲”非彼“抄襲”,應屬于考試作弊,即品行違紀,應采用“品行標準的嚴格審查”規(guī)則,高校作出處理決定應符合法律保留原則,嚴格適用高位階的法律依據(jù)。
品行標準和學術標準,對于高校自治權合理性界限的劃定,已經能夠提供很好的裁判思路,在此基礎上筆者有幾點淺薄的意見,希冀能夠作出更明確的界定。
首先,對于高校懲戒學生的行為尚無法律(狹義的法律,由全國人大或全國大人常委會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guī)層面的規(guī)范。以開除學籍為例,高校作出開除學籍決定的依據(jù)現(xiàn)一般為行政規(guī)章,例如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以及高校各自制定的對學生違反校規(guī)、違紀處理的管理規(guī)定,其性質僅是“紅頭文件”——其他規(guī)范性文件,由于“立法”技術的限制,這些規(guī)定極易存在違反上位法、規(guī)定不當?shù)娘L險。發(fā)生爭議后,一旦法院認定這些管理規(guī)定違反上位法,則高校的處分決定大多都是違法的、“無法可依”的,而這樣做的后果是難以保障高校的權利、維護其管理效力和懲戒嚴肅性,對違規(guī)違紀的學生無法達到懲戒效果,難以維護穩(wěn)定秩序、維護公平正義。
其次,目前我國法律規(guī)定中,尚未明確學生與高校之間的爭議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范圍。現(xiàn)行法律中,僅在《教育法》第四十三條中?有關于學生可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行為依法提起訴訟的規(guī)定,而且該訴訟屬于民事訴訟并非行政訴訟。即我國未將教育行政行為明確納入《行政訴訟法》規(guī)定的可訴的行政行為,都是由判例釋明對于具體個案中學生是否有權向法院提起訴訟及高校是否是適格被告,是浪費司法資源、降低司法效率。此外,對一個學生而言,受教育權可謂是其最基本的權利之一,開除學籍、責令退學的處分決定顯然已直接剝奪其受教育權,而其卻不能直接提起行政訴訟救濟其權利,這一點尚欠考慮。
所以筆者認為,基于依法治國的發(fā)展進程的需要,亦為保證法制統(tǒng)一、維護法治秩序,應當出臺學校懲戒行為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和明確教育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這也是劃定高校自治權界限的第一步,只有實體上、程序上法律依據(jù)都明確,才能有效地提升高校管理能力、拓寬管理手段以及維護高校懲戒行為的嚴肅性,同時也能落實合法保障學生權益的路徑。
首先對下列劃分設定一個前提,即高校作出行為的程序合法。
第一,對于高校基于學術自治的學術行為,例如設定略高于及格線的考試合格線、決定是否授予學位、判定是否學術不端、依照培養(yǎng)方案考核頒發(fā)畢業(yè)證書等,都屬于高校自治權的范圍,法院應當對此保持尊重,但是前提條件是不得違法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即合法范圍內的學術自治行為在高校自治權合理性界限內。
第二,對于高?;谄沸袠藴首鞒龅墓芾硇袨?,品行標準可解釋為是否符合學生身份,既包括懲戒類行為也包括獎勵類行為,如果沒有涉及影響學生身份資格及受教育權,也屬于高校自治權范圍,法院不宜干涉。即不影響學生受教育權的品行管理行為在高校自治權合理性界限內。
第三,對于高校基于品行標準作出的管理行為,如果影響學生身份資格及受教育權,則不屬于高校自治權范圍,比如認定考試作弊開除學籍、違反校紀校規(guī)責令退學等等,法院對此應該嚴格審查,不符合法律保留原則的行為應認定違法。即影響學生受教育權的品行管理行為不在高校自治權合理性界限內。
總結來說,即高校自治權的界限是高校管理行為不影響學生受教育權,超出即不合理。這樣的劃分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法院對高校自治權范圍的分歧,對節(jié)約司法資源、提高審判效率應行之有效。
上述高校自治權合理性界限劃分的前提是高校作出行為的程序合法,這是一個理想的狀態(tài)。根據(jù)實踐來看,現(xiàn)實發(fā)生的案件多是因為高校作出決定程序不合法,經常性結果是高校敗訴。這同樣不利于維護高校管理的穩(wěn)定秩序,也同樣對于真正違紀的行為卻沒有被合理對待。對于涉及學生重大利益的事項作出前,應召開聽證,允許自我陳述、申辯等等;在事項作出決定后,還應允許救濟、保證有效的救濟途徑、及時回應,這方為程序合法。程序合法其具有獨立價值,不僅是維護實體合法的重要手段、是行政合法的基本要求,也是高校自治應遵守的基本原則。
在執(zhí)法中、司法中,重實體輕程序的舊觀念在不斷被實體程序并重的先進思想替代,但是在其他公權力領域,程序合法的覆蓋度、占有率還有待提升,在此方面依然要加強培訓與宣傳,能夠讓每一個行使公權力的組織、組織中每一個個體都堅守程序合法。
作為行政法基本原則中的合理性原則,對維護行政相對人的權益是有效的。筆者認為,在教育行政、學術自治中也應當適用合理性原則,這樣能避免高校的權力過于膨脹。比如,高校將研究生考核成績及格線提高至七十分、七十五分都是合理的,但是若是提高至九十分則不符合合理性原則。同樣,對于懲戒處罰等,也應當適用合理性原則、比例原則,能夠保護學生的權益,維護高校的管理秩序。
高校自治權的自由裁量屬性使得對其還需要更多的監(jiān)督方式,現(xiàn)有的向學校有關部門申訴、向教育主管部門申訴、司法審查外部監(jiān)督等手段,都屬于事后救濟,對合法權益還不能夠提供全方位保護。筆者認為,高校內部的監(jiān)督,包括過程中的監(jiān)督顯得尤為重要,可以設立高校自我監(jiān)督、學生監(jiān)督機制等等,由獨立部門、獨立學生組織或學生代表去監(jiān)督權力行使。另外,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在不干預高校自治權的前提下,適當?shù)靥崆敖槿?,也能在高校作出決定過程中提供行政專業(yè)意見或者第三方監(jiān)督。
高校作為國家教育事業(yè)的先鋒者和“高精尖”代表,為國家建設和社會主義建設輸送人才、輸送預備力量。各個高校都有著獨特的辦學優(yōu)勢與教學特色,術業(yè)有專攻,所以給予其在學術上的、管理上的一些自治權是有必要的。但是權力不可能任其無限擴張、肆意行使,要始終關在制度的籠子里,通過劃定高校自治權的合理性界限,能夠維護司法審查與高校自治的平衡,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必經之路。
注釋:
①《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九條: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行使下列權利:(一)按照章程自主管理;(二)組織實施教育教學活動;(三)招收學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四)對受教育者進行學籍管理,實施獎勵或者處分;(五)對受教育者頒發(fā)相應的學業(yè)證書;(六)聘任教師及其他職工,實施獎勵或者處分;(七)管理、使用本單位的設施和經費;(八)拒絕任何組織和個人對教育教學活動的非法干涉;(九)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權利。國家保護學校及其他教育機構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②《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條:高等學校應當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實行民主管理。
③《清華大學學生紀律處分管理規(guī)定實施細則》第二十條:經學校學術委員會認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給予開除學籍處分:(一)學位論文、公開發(fā)表的研究成果中有抄襲、篡改、偽造等情形,情節(jié)嚴重的;(二)代寫或者由他人代寫學位論文、買賣學位論文的。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七十九條:考生在國家教育考試中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組織考試的教育考試機構工作人員在考試現(xiàn)場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制止并終止其繼續(xù)參加考試;組織考試的教育考試機構可以取消其相關考試資格或者考試成績;情節(jié)嚴重的,由教育行政部門責令停止參加相關國家教育考試一年以上三年以下;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非法獲取考試試題或者答案的;……(五)其他以不正當手段獲得考試成績的作弊行為。
⑤《國家教育考試違規(guī)處理辦法》(教育部令第33號)第5條:考生不遵守考場紀律,不服從考試工作人員的安排與要求,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認定為考試違紀……(九)其他違反考場規(guī)則但尚未構成作弊的行為。第9條第1款:考生有第五條所列考試違紀行為之一的,取消該科目的考試成績。第16條第2款:盜竊、損毀、傳播在保密期限內的國家教育考試試題、答案及評分參考、考生答卷、考試成績的,由有關部門依法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⑥教育部關于印發(fā)《2021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guī)定》的通知(教學函〔2020〕8號)第82條:對在研究生考試招生中違反考試管理規(guī)定和考場紀律,影響考試公平、公正的考生、考試工作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一律按《國家教育考試違規(guī)處理辦法》(教育部令第33號)嚴肅處理。
⑦《中國人民大學2021年碩士研究生復試考場規(guī)則》第十四項:復試相關的內容屬于國家機密級事項??忌趶驮嚻陂g不得錄屏錄音錄像,考后不得向他人透漏招生考試內容,不得將試卷、答卷和考試內容以任何方式(微信等)轉發(fā)親屬或他人。
⑧《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2021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復試辦法及復試名單(含涉外律師項目)》第一項:復試是研究生招生考試的重要組成部分,復試相關的內容屬于教育工作國家秘密,按照國家機密級事項管理,除已公開信息和我校規(guī)定的情況外,任何個人和組織不得以任何形式錄制、復制或傳播與我院復試相關的內容。復試過程中,所有涉考人員應當嚴格遵守相關規(guī)定,對復試過程和內容保密。第七項:考生應誠信應試,對在考試過程中,違反誠信、規(guī)范應試相關規(guī)定者,無論何時,一經發(fā)現(xiàn),將取消考試成績或錄取資格,觸犯法律的,按有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處理。
⑨《中國人民大學2021年碩士研究生誠信復試承諾書》:4.保證復試過程不錄音錄像,不保存和傳播復試有關內容?!舯救诉`背上述各項承諾,本人自愿承擔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自愿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并接受記入國家教育考試誠信檔案數(shù)據(jù)庫,三年內不得報考研究生的處罰。
⑩《國家教育考試違規(guī)處理辦法》(教育部令第33號)第5條:考生不遵守考場紀律,不服從考試工作人員的安排與要求,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應當認定為考試違紀……(三)考試開始信號發(fā)出前答題或者考試結束信號發(fā)出后繼續(xù)答題的;……。第9條第1款:考生有第五條所列考試違紀行為之一的,取消該科目的考試成績。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七十四條 行政行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判決確認違法,但不撤銷行政行為:(二)行政行為程序輕微違法,但對原告權利不產生實際影響的。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guī)定》第59條規(guī)定,學校應當設立學生申訴處理委員會。
?參見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38號田永訴北京科技大學拒絕頒發(fā)畢業(yè)證、學位證案,田永因考試作弊被北京科技大學責令退學、取消學籍,但退學處理決定和變更學籍的通知未直接向田永宣布、送達,也未給田永辦理退學手續(xù),田永繼續(xù)以該校學生身份參加正常學習、活動。待田永畢業(yè)時北京科技大學以田永已按退學處理、不具備北京科技大學學籍為由,拒絕為其頒發(fā)畢業(yè)證書。
?參加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39號何小強訴華中科技大學拒絕授予學位案,何小強系華中科技大學武昌分校學生,因武昌分校無學士學位授予資格,應由華中科技大學對其授予學士學位。華中科技大學規(guī)定通過全國大學外語四級考試是非外國語專業(yè)學生申請學士學位的必備條件之一。由于何小強未通過全國英語四級考試,華中科技大學拒絕授予其學士學位。
?參見盧希釗訴福州大學開除決定案。
?參加劉燕文訴北京大學拒絕頒發(fā)博士畢業(yè)證書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一條:高等學校的校長全面負責本學校的教學、科學研究和其他行政管理工作,行使下列職權:……(四)聘任與解聘教師以及內部其他工作人員,對學生進行學籍管理并實施獎勵或者處分;……高等學校的校長主持校長辦公會議或者校務會議,處理前款規(guī)定的有關事項。
?《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四十二條:高等學校設立學術委員會,履行下列職責:(一)審議學科建設、專業(yè)設置,教學、科學研究計劃方案;(二)評定教學、科學研究成果;(三)調查、處理學術糾紛;(四)調查、認定學術不端行為;(五)按照章程審議、決定有關學術發(fā)展、學術評價、學術規(guī)范的其他事項。
?參見于艷茹訴北京大學撤銷博士學位案。
?參見甘露訴暨南大學開除學籍決定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四十三條:受教育者享有下列權利:……(三)在學業(yè)成績和品行上獲得公正評價,完成規(guī)定的學業(yè)后獲得相應的學業(yè)證書、學位證書;(四)對學校給予的處分不服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對學校、教師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等合法權益,提出申訴或者依法提起訴訟;(五)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其他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