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楊婷,胡廣芹通信作者
(1.綿陽市第八人民醫(yī)院,四川 綿陽 621000;2.綿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四川 綿陽 621000;3.北京工業(yè)大學醫(yī)院,北京 100000)
患者,女,34歲,已婚。初診日期:2019年12月5日。主訴:停經5月?,F(xiàn)病史:5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停經,伴失眠、潮熱、四肢乏力。于當?shù)啬翅t(yī)院就診,完善陰道彩超及激素水平檢測(具體結果不詳),診斷為:卵巢性閉經(卵巢早衰)。予以口服激素治療3月(具體用藥及劑量不詳),服用激素20天后開始出現(xiàn)陰道少量不規(guī)律的出血,色暗紅。后患者拒絕繼續(xù)使用激素治療,遂來我院針灸科就診。14歲月經初潮,近3年來經期4~5d,周期28d;末次月經時間(LMP)2019年7月11日,月經量正常,經色暗,伴有血塊;于2010年順產一男嬰??滔掳Y:腰骶部冷痛不適,精神欠佳,納少,眠差,大小便正常;舌質淡,少苔,脈細。西醫(yī)診斷:卵巢性閉經(卵巢早衰)。中醫(yī)診斷:繼發(fā)性閉經(腎陽虧虛,肝郁脾虛)。痧療處方:九線(氣海至中極、雙側心俞至膈俞、雙側肝俞至腎俞、雙側上髎至下髎、雙側太溪至三陰交),四穴(雙側章門穴、雙側太沖穴),二區(qū)(臍周、子宮區(qū))。痧療器具:1號、7號、8號、9號鍉圓針定量痧療器(如圖1),刮痧油。刮拭順序:首先腹部(氣海至中極、章門、臍周及子宮區(qū)),其次腰背部及骶部(心俞至膈俞、肝俞至腎俞、上髎至下髎),最后雙下肢(太溪至三陰交、太沖)。具體操作:(1)囑患者仰臥位,雙下肢屈曲,充分暴露施術部位,在痧療部位涂抹適量的刮痧油,選用7號鍉圓針定量痧療器的勺端在氣海至中極上行豎刮法,在刮試時采用以輕刮為主的補法,自上而下,由內向外,在刮拭時應連續(xù)性刮拭,中間不宜停頓,至皮膚潮紅出痧或患者感溫熱為度,不宜重刮。選用7號鍉圓針定量痧療器的球端在雙側章門穴行角刮法,使用補法沿第11肋下緣肋間隙由內向外刮拭,兩側交替進行,至皮膚潮紅出痧或患者感溫熱為度。選用1號鍉圓針定量痧療器的弧形端在臍周及子宮區(qū)行腹部團揉法,以逆時針為主,手法由輕到重,頻率逐漸加快,約200次/分以上,力度滲入到肌層,以患者感溫熱、酸脹、舒適為度;(2)囑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施術部位,在痧療部位涂抹適量的刮痧油,選用1號鍉圓針定量痧療器的弧形端在腰背部及骶部的六線上(雙側心俞至膈俞、雙側肝俞至腎俞、雙側上髎至下髎)行豎刮法,采用手法輕柔的補法為主,由內向外,從上向下,兩側交替進行,以皮膚潮紅出痧或以患者自覺發(fā)熱為度。選用7號鍉圓針定量痧療器的球端,采用角刮法,按揉雙側的心俞、厥陰俞、膈俞、肝俞、脾俞、腎俞、次髎,以患者感溫熱為度;(3)囑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施術部位,在痧療部位涂抹適量的刮痧油,選用9號鍉圓針定量痧療器的橢圓端在雙側三陰交至太溪進行豎刮法,自上而下刮拭30次,以皮膚潮紅出痧為度。選用8號鍉圓針定量痧療器的勺端,運用角刮法垂直按揉三陰交、太溪、太沖,以患者感溫熱為度。每日1次,治療第9次時患者月經來潮,月經量少,色鮮紅,伴有少量血塊,感小腹部有輕微的冷痛,能忍受。月經期間暫停治療,囑患者月經結束后,每周治療2次,27天后患者第二次月經來潮,月經量正常,色鮮紅,患者未訴特殊不適。56天后患者第三次月經來潮,停止治療,隨訪3個月,患者月經經期約3~4d,周期約26~28d,月經量正常,色鮮紅,無痛經、潮熱、四肢乏力等不適癥狀。
以閉經伴潮熱、失眠、乏力等不同程度的絕經癥狀為特征的卵巢早衰是臨床較為常見的婦科病,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質量。其病因病機復雜,臨床異質性高,主要與遺傳學因素、免疫學因素、醫(yī)源性因素及環(huán)境等因素相關[1-2]。目前西醫(yī)治療本病以激素補充治療為主,但長期使用激素可能是乳腺腫瘤、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婦科惡性腫瘤的危險因素[3-4]。
胡廣芹教授在臨床上運用刮痧療法治療婦科疾病已20余年,并發(fā)明了鍉圓針定量痧療器,認為卵巢早衰腎虛是根本,肝郁脾虛是其致病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本病例腎陽虧虛,沖任失于溫煦,胞脈受寒,血行瘀滯;情志不暢,肝氣郁結,沖任失暢,胞脈阻滯;脾胃虛弱,氣血生化乏源,沖任胞宮氣血不足;腎、肝、脾三臟共致患者經閉不行。腎陽虛命門火衰,中陽不振,則腰骶部冷痛。脾氣虛弱,健運失職,則納少。脾虛氣血生化乏源,氣虛推動乏力,血虛充養(yǎng)不足,則四肢乏力。過度憂思,傷及心脾,營血虧虛,不能上奉于心,而致失眠、精神欠佳。故在使用刮痧療法時辨證選取九線、四穴、兩區(qū)進行治療。
據(jù)相關資料記載,砭石是刮痧治療最原始的工具,刮痧療法的雛形可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刮痧治病最早見于《扁鵲傳》。刮痧療法是以中醫(yī)整體觀念為指導,以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施術于經絡穴位,通過皮膚對經絡、穴位進行良性刺激,把阻滯在人體內的病理代謝產物排泄出來,從而改善身體的氣血流通,使經絡疏通,氣血流暢和充盛,臟腑的功能得到溫煦和滋養(yǎng),人體正氣得到扶助和補充,從而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維持機體健康。本病例選取氣海至中極歸屬于任脈,《素問·骨空論》曰:“所以謂之任脈者,女子得以任養(yǎng)也?!痹谌蚊}上行豎刮補法,并在臍周及子宮區(qū)行腹部團揉法,溫補之法由外向內逐步滲透,使子宮及沖任二脈得以溫養(yǎng),溫補陽氣,暖胞宮,使氣血得以正常運行;章門穴屬于足厥陰肝經,是脾的募穴又是臟會穴,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通過補后天以達補先天之本,氣血生成有源,郁結之氣得以溫通疏散;腰背骶部六線(心俞至膈俞、肝俞至腎俞、上髎至下髎)均屬于足太陽膀胱經,且上髎至下髎是婦科疾病常見的反應部位。足太陽膀胱經是人體陽氣最盛的經脈,屬膀胱絡腎,且骶部與督脈關系密切,督脈、任脈、沖脈同起于胞中,可以調補心肝脾腎,濡養(yǎng)胞中;太溪為腎的原穴,三陰交為足三陰經的交會穴、婦科疾病的經驗要穴,可以調補肝脾腎,使氣機不暢得以疏通。諸穴相互為用,補益心腎,健脾疏肝,氣機疏通,氣血生成有源,氣行則血行,血液推動有力,故月經來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