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斌 編輯/蘇二
在皮膚科門診,很多患者都有著難言之隱,反復發(fā)作、瘙癢難耐的足癬就是其中代表。想要治好足 癬,我們還有機會嗎?要樹立科學的觀念,不輕信偏方驗方,不信謠不傳謠。下面我們來聊聊足癬治療的一些誤區(qū)。
食醋的主要成分是5%左右濃度的乙酸,乙酸是一種有效的防腐劑。理論上,真菌的特性是喜堿性環(huán)境,酸性物質可以抑制真菌。但生命力極其頑強的真菌是可以在pH < 5.4 的酸性環(huán)境下存活的,食用醋中醋酸的濃度是遠遠達不到這個療效的。雖然可以通過提高乙酸濃度來殺滅真菌,但是高濃度的酸可能也會腐蝕表皮造成更加嚴重的損害。雙腳有破損以及水皰型、糜爛型足癬的患者,由于食酸有一定刺激性,故不宜使用。對醋酸過敏者也不宜使用。
但是對于經過規(guī)范治療治愈的足癬患者,可以定期食醋泡腳來抑制真菌繁殖,防止復發(fā)。
人類祖先很早就開始用鹽來加工處理食物,以殺菌、防腐便于保存,比如火腿、臘雞、腌魚。鹽漬法的原理是鹽(主要成分氯化鈉)在微生物周圍解離,產生高濃度的鈉離子和氯離子,微生物細胞就會把鹽吸入而釋出水分,就此中斷微生物的細胞機能。但是鹽的濃度要足夠高并且要有充分的作用時間才有滅菌效果,相關學者做過類似研究,表明高濃度(5.5%—11%)和長時間(96小時)的亞硝酸鈉作用可影響紅色毛癬菌(足癬的主要致病菌)超微結構,破壞紅色毛癬菌的細胞膜和細胞壁。所以洗腳水里放一點鹽,是達不到有效濃度的;就算你下定決心把腳直接插鹽里,但是你總不能堅持四天不動吧。
所以,這個偏方更不靠譜,足癬沒治好,可能雙腳已經腌漬入味了哦!
“是藥三分毒”這句話深入中國老百姓的內心,大家覺得使用藥物后病癥解除了就要馬上停藥以減少不良反應,但這往往是導致足癬反復發(fā)作的最重要因素。以足癬的主要致病菌——紅色毛癬菌為例,其生長速度較慢,14天內成熟。所以大多數抗真菌藥物外用都能夠短時間內殺滅致病菌,多在兩周內就可以改善足癬的瘙癢皮疹等癥狀。但是致病菌的主要繁殖器官——孢子,當外界環(huán)境不適宜時可以呈休眠狀態(tài)而生存很長時間,并在適宜條件下發(fā)芽,形成菌絲,進行分裂繁殖。所以為了徹底根治足癬,一定要聽從臨床醫(yī)生的指導,在癥狀解除后切不可擅自停藥或放松警惕,應繼續(xù)規(guī)范使用抗菌藥物以殺滅孢子,防止足癬死灰復燃。
尤其是皮損嚴重、免疫功能較差、外用藥治療效果不佳且易于反復的患者,想要根治足癬,定期復診、調整方案、規(guī)范治療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實看完了前面的講解,我們也能理解足癬是真菌感染性的皮膚病,只要選擇合適的抗菌藥物規(guī)范治療是能夠治愈的。那到底為什么身邊的足癬患者總是反復,以至于會悲觀地認為足癬除不了根,治好了也會復發(fā)。
我們來看一組有趣的數據:紅色毛癬菌在棉布、紙板、鐵皮、玻璃表面可存活25—28天,在地板膠表面存活14—15天;真菌在吸水性強、表面粗糙的材料(棉布、紙板)上的平均存活時間長于在吸水性差、表面光滑的材料(玻璃、鐵皮和地板膠)。所以不是我方藥物實力不夠,而是敵方病毒太過狡猾。所以想要治愈足癬,要更加重視預防才是。
所以謹記一個原則——除濕,就可以有效防治足癬。保持鞋襪的干爽透氣,做到每日換洗;腳汗較多的患者可以酌情選用止汗露或者滑石粉;廁所、浴室注意清潔、通風、除霉,浴巾、拖鞋每周曬洗,杜絕真菌傳染源頭。飲食上,注意少食甜膩之物,控制好血糖,加強身體鍛煉,提高免疫力,改善內濕體質。
如果出現足癬還是建議及時就診,采用規(guī)范的治療,以免長期不愈感染家人,甚至繼發(fā)甲癬、體癬以及進一步細菌感染誘發(fā)丹毒。我院復方荊參溶液具有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的功效,在臨床使用幾十年,對于手足癬、甲癬都有較好的治療作用,在三伏天堅持熏洗更可有效治療和抑制足癬反復。
真菌是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微生物,要改變以往非黑即白的思維觀念,樹立科學的觀念,不輕信偏方驗方,不信謠不傳謠,用科學的方法防治真菌,堅持戰(zhàn)斗,足癬是一定能治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