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鄭西希(北京協和醫(yī)院內科醫(yī)師、醫(yī)學博士) 編輯/易可
隨著肥胖問題的全球化、全民化,也隨著大家對于肥胖和各種慢性疾病關系認識的加深,體重管理也成了一個“健康產業(yè)”,更是一個“朝陽產業(yè)”。現在我們每天被鋪天蓋地的“減肥”信息淹沒,但是真的是交了錢就能瘦嗎?新的減肥方法層出不窮,在減肥花費中,有很多聽起來很新鮮的,比如可穿戴設備,各種APP,還有一些很新鮮的現金獎勵減肥方式,這些聽起來“高大上”的減肥方法值得我們掏錢嗎?
有商業(yè)分析公司估計,全球的“減肥”市場,在2018年已經達到了1萬7千億美元,這個數字絕對達到了天文數字,并且減肥市場仍然處在快速增長的階段,預計年復合增長率6.9%,到2023年全球“減肥”市場會達到2萬4千億美元,其中亞洲被認為是增長速率最快的市場,這和亞洲人群的消費水平進一步增加有關。“減肥”市場的內容包括減肥的設備、減肥的藥物、減肥的手術、減肥的食物食譜及膳食補劑等。
近5年左右,可穿戴設備的發(fā)展讓更多的可穿戴設備能夠發(fā)揮監(jiān)測運動的作用??纱┐髟O備的價格從幾百到上千不等。但是使用過之后就發(fā)現同樣的運動量用不同的設備測定的結果是不同的。在一項在開展的研究中,研究者讓19名受試者在代謝倉里住1天,進行規(guī)定的訓練,并且測定他們熱量消耗,同時讓他們戴著12種可穿戴設備,5款手表,5款腰帶,還有2款放在口袋里的活動記錄器。結果發(fā)現可穿戴設備對于日常生活中的熱量消耗有一定誤差,且不同的可穿戴設備之間數據相差很大,可達400kcal,基本上是一頓飯的熱量。每日總消耗的熱量在2 000kcal左右的數量級,而可穿戴設備的熱量誤差大概在總熱量的10%。
綜合來講,可穿戴設備目前不是百分之百準確,但是檢測熱量消耗的誤差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缺點是價格比較昂貴,如果有消費能力可以選擇。但是不能完全依賴可穿戴設備,需要知道的是設備仍有不足。
準確度:★★★★
實用性:★★★★
操作性:★★★★
性價比:★★★
另一個智能減肥的市場是各種減重APP。在APP市場上,健康APP層出不窮,減肥APP更加數不勝數,有記錄飲食的、有直接制訂減肥計劃的、有記錄體重的等。這些APP大部分可以免費下載,但是具有一些收費的項目,比如會員、高級賬戶、定制計劃等,這些付費大多是包月制的,價格從十幾塊錢到上百元不等,有一些減重計劃更是達到了上千元。
應用手機APP記錄飲食可以幫助減重,手機APP正是讓我們的記錄變得便捷,使回顧記錄和統計變得簡單。實際上如果沒有APP,我們自己記錄在筆記本上或者用電子表,只要堅持記錄,對減重都會有幫助。而現在APP的問題是有過多的營銷宣傳和社交功能,反而會影響我們的生活。
綜合來講,減重APP可能需要一些時間學習和上手,記錄的準確性人與人之間差異很大,一般的免費功能就比較實用了,不太推薦額外花錢買更多的功能。
準確度:★★★
實用性:★★★★★
操作性:★★★★
性價比:★★★
近期還有一些減重的新花樣,包括使用“懸賞”,在有獎金激勵的情況下,減重是否更容易?有很多減重APP會設置懸賞或者分紅,如果打卡足夠多的時間,或者參加某些膳食挑戰(zhàn)就能得到一定經濟回報。
在《美國醫(yī)學會雜志》子刊上的另一篇文章就研究了這個問題。一項隨機對照試驗,把已經成功減重5千克的人群分為獎金組和普通組,試驗為期1年,前6個月,獎金組每周有可能得到最高110美元的大獎(通過抽獎產生),另外還有更多的數目稍少的獎項,在6個月之后兩組都不再設置獎金。結果在6個月和1年結束時兩組的體重都沒有差別。
有意思的是,和減重成果明確相關的自我檢測體重的頻率,在前6個月里兩組沒有明顯差別,而在獎金激勵消失之后的6個月,獎金組的自我檢測頻率下降了。
這其實證實了一個在心理學上已經被研究過的問題,就是人類行為的激勵機制。如果把減重的激勵變?yōu)楝F金相關的,當現金激勵消失之后,減重的進程反而會受到負面影響。而那些本身就沒有現金激勵的人,減重更多的是來自于內在的對體重控制或對健康的需求,只要這些激勵繼續(xù)存在,就能很好的維持體重。減重是一件需要長期維持的事情,我們最終還是要靠自己內在的動力去驅動,不能依靠外在的獎勵,因為這些獎勵是無法長期存在的。
綜合來講,交錢抽獎,或者有償減肥的效果并不好。
準確度:不適用
實用性:★★
操作性:★★★
性價比:★
經過上述的分析之后,希望對你在“減肥”路上的消費選擇能有些幫助,能夠少交智商稅,事半功倍地控制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