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蔣集鎮(zhèn)中心小學 馬翠霞
提出問題比得出結論更重要。每一個科學家的發(fā)明都是從頭腦中閃現(xiàn)的問題開始的,有了善于思考的精神,才會有繼續(xù)探究問題的動力和激情,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的發(fā)明。因此,作為一名科學教師,肩負著在科學課上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重要任務。問題意識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引導。如,新課之前,教師讓學生針對課題,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提出問題;探究過程中,引導提出新的問題;課后讓學生想一想,還有什么不明白的,還想知道什么;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科學學習,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再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如教學“果實和種子”,我讓孩子們準備了一些好吃的水果和堅果,有蘋果、桃、橘子、開心果,讓孩子們在享受美食的同時,激起他們研究果實和種子的興趣。接著他們興致勃勃地完成了整個實驗過程,并且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從而自然地把科學學習延伸到課外。
在實驗課的教學中,應該給學生質疑的機會,打消學生不敢問的念頭。同時,每次學生提出問題,還要教師梳理和引導。這就需要教師對整堂課中的教學目標把握準確,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提出有價值問題。而學生能否提出各種各樣有價值、能探究的問題,這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教師的熱情鼓勵以及長時間的有效指導。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提問中得到發(fā)展。
小學科學的實驗教學是建立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大多數(shù)小學生,對實驗抱有濃厚的興趣,希望看到鮮明、新奇、不平常的實驗現(xiàn)象。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一點,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動手實踐的機會,學生的學習探究科學的興趣一定會得到激發(fā)。
比如,安排實驗時,不要局限于教材中所安排的實驗,而去另外安排一些課外小實驗。使用器材時,既可以使用實驗室所配備的器材,又可以自備自制教具;還可以使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方便找到的物品,學生十分熟悉的物品做實驗。如在教學“聲音的產生”時,用學校的腰鼓做發(fā)聲實驗,用大家經常用的方便袋和氣球做“空氣的性質”一課的實驗等。利用生活中學生熟悉的物品,更有利于使學生明白科學就在身邊,科學與生活聯(lián)系非常緊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得到激發(fā)。
每個同學都有想成為一名科學家的愿望,學者須先立志。通過這些科學家的故事告訴他們:科學家都是在成功和失敗,順利和挫折的斗爭中,以自己堅韌不拔的毅力對人類做出貢獻的。
比如,教學“聲音的產生”,引入的科學家貝爾發(fā)明電話的故事:如今,電話走進了千家萬戶,你知道電話是誰發(fā)明的嗎?貝爾。他1847年生于英國,年輕時跟父親從事聾啞人的教學工作,曾想制造一種讓聾啞人用眼睛看到聲音的機器。1873 年,他萌發(fā)了利用電流把人的說話聲傳向遠方的念頭,使遠隔千山萬水的人面對面的交談。于是,貝爾開始了電話的研究。在一次實驗中,一滴硫酸濺到貝爾的腿上,疼得他直叫喊:“華生先生,我需要你,請到我這里來!”這句話由電話機經電線傳到華生的耳朵里,電話成功了!今天,貝爾的設想早已成為現(xiàn)實。一個人如果在工作和學習中能夠具有強烈的責任感和堅持不懈的努力精神,并時時注意培養(yǎng)自己的自信心、意志力,那么將會對以后的成長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課中有針對性地選一些小故事,可使學生興趣頓生,喚起學生學科學的熱情,增加學習科學的動力。
在實驗教學中,隨著實驗的開始的質疑和實驗的逐漸深入以及延伸,我們經常會碰到學生提出這樣那樣的疑問。說實在的,許多疑問教師都是難以解釋清楚的,而有時恰恰學生對這些問題最感興趣。這些難題,觀察我們的身邊沒有,實驗也無法演示,查找已有的教材上的資料有限,的確無法解答。這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發(fā)揮網絡的優(yōu)勢來彌補教學的不足。如教學“大腦”一課,許多學生提出了“大腦有多重?它的結構是怎樣的?”“為什么有的人聰明,有的人腦子卻不好用呢?每個人大腦的大腦結構有哪些區(qū)別?”等問題,這些問題看似簡單,憑課本是沒有辦法解答的。在課前,在網上提前搜集了大腦的圖片以及講解大腦結構的動畫視頻和資料,從而為課堂做好了準備。另外,在課中有些同學還提出了一些教師無法預設的問題,我就布置學生課下去查閱有關資料,讓學生帶著對大腦的神秘向往搜集信息,充分發(fā)揮網絡優(yōu)勢,滿足了學生探究科學的欲望。
《科學課程標準》中提出“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這種開放性表現(xiàn)為課程在學習內容、活動組織、作業(yè)與練習評價等方面給教師、學生提供選擇的機會和創(chuàng)造的空間。
學生只有親自經歷了做科學、發(fā)現(xiàn)科學的個整個過程,才能享受到科學的樂趣與魅力。久而久之,學生的實驗熱情逐漸膨脹,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都會是孩子眼中的科學。如教學“測量呼吸與心跳”,當學生提出“如果在剛才做一分鐘運動的基礎上,長時間運動后,心跳與呼吸次數(shù)會怎樣呢?”我沒有直接給孩子答案,而是讓孩子通過討論交流,制定實驗方案,做實驗來驗證自己的想法。親歷了探究過程,學生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茖W課不僅是以文字或語言形式呈現(xiàn)出的現(xiàn)成的知識,而是引導學生走出室外,讓孩子到學科學,用科學。
“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睂W生的賞識與鼓勵,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欣賞他人,相信自己和積極向上的品格。再者,評價時還可以多一點討論、商酌。如,“你真愛動腦筋,給其他同學一些機會好嗎?”“你收集的資料真豐富,如果能配上圖片,資料將更有說力,你同意嗎?”“你觀察再仔細些,發(fā)現(xiàn)的秘密會更多。”另外,對評價語言也要不斷創(chuàng)新。學生的語言可以是有聲的,也可以是無聲的,也許是一個手勢、一個微笑、一下?lián)崦芾鼛熒木嚯x,讓學生感到教師時時刻刻關注他們,他們是學習的主人,并因此喜歡上科學課。
科學實驗課的教學是師生共同開發(fā)的課堂,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是師生共同探究的學習過程。教材僅給教師的教學提供一個素材或者是一個思路,教師要根據這個素材和思路去制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活動,把科學知識貫穿在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形成良好的科學態(tài)度的過程中,從而激發(fā)學生研究科學的興趣,落實好科學課的教學宗旨,在科學的課堂中演繹出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