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健,王竹(天津市第四中心醫(yī)院,天津 300140)
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BPPV),又名為耳石癥,當患者體位發(fā)生改變時,耳石脫落,引發(fā)病人眩暈的現(xiàn)象,有相關的研究表明BPPV年發(fā)病率約為0.6%[1]。目前主要治療方法是復位治療,但是經(jīng)過治療以后,仍有一部分患者存在殘余的眩暈癥狀,如頭暈、行走不穩(wěn)、昏沉感等癥狀,臨床稱之為殘余頭暈,其對患者日常生活、工作方面等均造成嚴重影響[2]。因此,本研究針對BPPV復位治療后殘余頭暈患者給予前庭功能康復鍛煉并進行分析,討論前庭康復訓練治療殘余頭暈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0年7月-2021年4月期間在我院確診為BPPV并經(jīng)手法復位仍殘余頭昏患者70例,患者納入標準包括:符合2017年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發(fā)布的BPPV診斷標準[3]。70例患者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觀察組(n=35)和對照組(n=35)。其中觀察組BPPV患者男女分布比是12/23,年齡分布跨度是28-70歲,平均為(48.41±9.07)周歲,眩暈病程時間是0.3-5年,平均為(2.04±1.11)年。對照組BPPV患者男女分布比是11/24。年齡分布跨度是26-71歲,平均為(47.56±10.14)周歲。眩暈病程時間分布跨度是0.4-5年,平均為(2.08±1.05)年。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眩暈病程時間分布跨度不具備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經(jīng)手法復位治療。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以前庭功能康復訓練進行干預[4],主要內(nèi)容總結(jié)包括:①頭部訓練,先睜眼后閉眼做頭部前屈后仰以及左右轉(zhuǎn)頭,坐位及臥位各1組,動作要求緩慢執(zhí)行;②視覺訓練,患者保持頭部直立位,視線前方20-25cm置一物體作為目標物,患者的眼球追隨該物體行上下移動、左右移動,由臥位訓練逐漸過渡為坐位訓練和站位訓練;③靜態(tài)和動態(tài)平衡訓練,囑患者于睜眼狀態(tài)與閉眼狀態(tài)之下,開展坐位至站位動作訓練,于其身體狀態(tài)適應以后開展轉(zhuǎn)身訓練,訓練同樣由坐位逐漸過渡為站位;如起坐訓練、轉(zhuǎn)身訓練、彎腰拾物訓練等。④功能性活動訓練,指導患者開展屋內(nèi)直線行走訓練,開展上下樓梯、斜坡、走圓圈或S形行走或倒走等,行走路程由短到長,速度由慢到快,訓練一天兩次,時間為每次二十分鐘,訓練兩周。上述前庭功能康復訓練由康復師給予指導,由一名主治醫(yī)師及一名護理人員進行保護,處理相關應急事件,訓練過程中患者無不良事件發(fā)生。
1.3 量表及觀察指標 兩組在手法復位后及前庭功能康復訓練兩周后分別進行量表評分,①采用眩暈殘障程度評定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 DHI):用于眩暈的治療及康復效果評估,分值越高說明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影響越大[5]。②采用日?;顒忧巴スδ苷系K等級量表(vestibular disorders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VADL)評估患者日?;顒忧巴スδ軤顟B(tài),總分越高表示日?;顒忧巴スδ茉讲?。③采用前庭癥狀指數(shù)(VSI)評估兩組癥狀嚴重程度,得分與癥狀成正比,得分越高,癥狀越重。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頻數(shù)或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BPPV患者訓練前、后眩暈殘障程度評定量表評分(DHI)比較 BPPV患者訓練前DHI評分具有一致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前庭功能康復訓練后,觀察組評分(26.21±2.12)低于對照組的(33.58±4.44)(P<0.05)。
2.2 兩組BPPV患者訓練前、后日?;顒忧巴スδ苷系K等級量表(VADL)評分比較 BPPV患者訓練前VADL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前庭功能康復訓練后,觀察組評分(27.33±4.52)低于對照組的(45.18±3.86)(P<0.05)。
2.3 兩組BPPV患者訓練前、后前庭癥狀指數(shù)(VSI)評分比較BPPV患者訓練前VSI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前庭功能康復訓練后,觀察組評分(12.27±3.32)低于對照組的(18.58±2.86)(P<0.05)。
目前,BPPV殘余頭暈癥狀的發(fā)生機制仍未明確,有學者研究認為,產(chǎn)生BPPV殘余癥狀可能與下列原因有關:①因耳石器功能障礙引起患者相應的空間定向功能異常;②復位治療成功以后半規(guī)管內(nèi)仍殘留耳石小顆粒;③心理應激狀態(tài)及情緒調(diào)節(jié)紊亂[6]。有研究提示[7],超過61.0%的耳石癥患者,進行耳石復位治療后仍殘余眩暈癥狀,針對此類患者,當前國內(nèi)治療眩暈及眩暈后殘余頭暈的方法主要是藥物輔助治療,但藥物治療費用昂貴、具有一定毒副作用、患者依從性相對較差,且有一部分患者經(jīng)藥物治療后其眩暈癥狀并未得到有效緩解,因此,臨床治療耳石癥復位后的殘余頭暈有待改進及豐富治療手段。
前庭功能康復訓練作為周圍性與中樞性眩暈及平衡障礙的一種治療方法已得到臨床廣泛重視。本研究對觀察組BBPV患者予以積極的前庭功能康復鍛煉,其訓練內(nèi)容主要包括頭部、眼部視覺練習、動靜態(tài)平衡練習、功能性活動練習等,通過循序漸進的穩(wěn)步訓練,有助于降低半規(guī)管內(nèi)的耳石沉積,促進殘余耳石吸收,并且對前庭代償機制形成有一定益處,從而改善其殘余頭暈癥狀。此外,通過前庭康復訓練,能夠針對患者的神經(jīng)反射、眼動反射等條件反射,進行前庭功能自我再調(diào)整,進而幫助患者適應兩側(cè)半規(guī)管功能不對稱問題,從而改善患者頭暈等殘余癥狀。本文通過對DHI、VADL、VSI評分比較發(fā)現(xiàn),在經(jīng)過前庭功能康復訓練后,患者各組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評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經(jīng)過前庭功能康復訓練后,可顯著改善BPPV患者手法復位后殘余頭暈癥狀,促進患者前庭功能盡早恢復,其作用明顯優(yōu)于單純手法復位治療的患者。因此,前庭功能康復訓練方法值得在BPPV患者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