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意緣政治的現實及發(fā)展趨勢

        2021-01-06 08:18:22劉建飛
        太平洋學報 2021年7期
        關鍵詞:國家

        劉建飛

        (1.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北京100091)

        在國際政治中,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因素,就像幽靈一樣影響著國家間關系,尤其是大國關系。它就是意識形態(tài)。如何看待意識形態(tài)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與作用這個問題在國際政治(國際關系)學界始終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不同學派或受不同思想理論影響的人,對這個問題會有大相徑庭的認知。本文試圖回答這個問題,并引入“意緣政治”這個概念。

        一、意緣政治的概念與發(fā)展脈絡

        所謂意緣政治,顧名思義,就是以意識形態(tài)為驅動力的國際政治行為,以及與之相關的國家對外政策和戰(zhàn)略。它是同地緣政治和幣緣政治相對應的。所謂地緣政治,就是緣于地理因素(地理位置、領土、人口和自然資源等)的政治;所謂幣緣政治就是緣于貨幣因素(貨幣、金融、貿易、投資和技術等)的政治。而意緣政治則是緣于意識形態(tài)因素(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和社會制度等)的政治。

        所謂意識形態(tài)就是“一個社會群體用來認識世界的任何一套綜合的、共同的觀念集合”。①Iain Mclean and Alistair Mcmillan,eds,The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f Politic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p.256.通俗地說,意識形態(tài)就是某個社會群體所共享的價值觀體系。這個社會群體可以是階級、階層,也可以是民族、宗教信徒,還可以是同一群體內部的不同集團,即亞群體。雖然“意識形態(tài)”一詞可以運用于許多社會科學領域,但通常情況下都是指向政治,尤其是在國際政治中。所以本文提到的“意識形態(tài)”就是政治意識形態(tài)。學術界對國際政治中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有非常系統而深入的研究,成果甚豐。然而這方面的研究始終存在缺陷:一是核心關鍵詞不統一,討論幾乎相同的問題,有人用“意識形態(tài)”,有人用“價值觀”,還有人用“政治文化”;二是沒有明確意識形態(tài)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有相當多的研究將意識形態(tài)歸為文化,而不是政治,如此,意識形態(tài)在國際政治中的重要性被淡化了。本文試圖效仿提出“幣緣政治”的作法,提出“意緣政治”①中文尚未見“意緣政治”一詞。在英文中,根據詞源學,“意緣政治”對應的英文詞應當是Ideo-politics。檢索英文文獻,沒有作為學術概念的相關詞語,只偶爾看到Ideo-politics或Ideo-political,但含義不確定,多數相當于“思想政治”,只有極少數情況有一點“意緣政治”的含義,卻無內含上的說明。檢索法、德、俄、日、西(班牙)、阿(拉伯)文文獻,只有法、德、俄文中偶爾出現與英文Ideo-politics對應的詞語,但含義與英文文獻相似。概念,以便給相關問題研究立個門戶,起到正名的作用,讓人們認識到意識形態(tài)在國際政治中不是依附于地緣政治的因素,而是能夠獨立發(fā)揮重要作用的因素。同時,有了一個簡約的概念詞語,也便于學界對相關問題開展進一步的研究。

        在傳統國際政治學中,地緣政治占核心地位,還產生了“陸權論”“海權論”“大陸邊緣論”等理論。隨著經濟因素在國家間關系中地位的上升,出現了國際政治經濟學,試圖在地緣政治學之外為國際政治中的經濟因素立學。冷戰(zhàn)結束以來的幾次金融危機,使得金融貨幣因素對國家間關系的影響凸顯,于是有了“幣緣政治”②王湘穗:“幣緣政治的歷史與未來”,《太平洋學報》,2017年第1期,第1-14頁。概念。鑒于金融在當今世界經濟生活中居核心地位,可以用幣緣政治來表達國際政治中經濟因素的地位與作用。然而,無論是地緣政治,還是幣緣政治,抑或二者結合起來,都不能很有說服力地解釋當今世界的國際政治現象。意緣政治需要受到關注。

        如果追溯歷史,意緣政治的存在時間和影響力可能遠遠超過幣緣政治,比地緣政治并不遜色多少。意緣政治的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相當于歐洲古代中世紀時期,可稱為隱蔽階段。那時,在歐洲和西亞地區(qū),各種對立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尚未出現,不同群體之間在精神世界里的斗爭主要是以宗教的名義進行。從一定意義上說,宗教就是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存在方式。不同人群在觀念、信念、信仰上的差異乃至對立,基本上是通過信不同的神來體現的。那些比較成熟的宗教教義中都蘊涵著用以規(guī)范、指導教徒行為的思想觀念,并作為同其他宗教相區(qū)別的最本質的標志。這種思想觀念實際上就是意識形態(tài)。以色列學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th Harari)認為:“公元前的1000年間,出現了三種有可能達到全球一家概念的秩序……這三種全球秩序,首先第一種是經濟上的貨幣秩序,第二種是政治上的帝國秩序,而第三種則是宗教上的全球性宗教,像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雹郏垡裕萦韧郀枴ず绽?,林俊宏譯:《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67頁。這三種秩序正好對應了幣緣政治、地緣政治和意緣政治。

        那時,不同的宗教之間經常發(fā)生沖突,從某種意義上說,重要動因之一就是在為信仰而戰(zhàn),為精神權力而戰(zhàn)。正如學者唐世平所說:“無一例外的是,所有社會很早就把宗教作為發(fā)動戰(zhàn)爭的精神武器?!逼渲斜容^典型的是位于南美洲的印加帝國。“對于印加而言,戰(zhàn)爭是維護宇宙秩序的必要工具——印加人宣稱,他們的神(太陽神、月神及其他神明)要求他們去征服周邊的國家/社會?!雹芴剖榔街骸秶H政治的社會演化:從公元前8000年到未來》,中信出版集團,2017年版,第139-141頁。在歐洲和西亞地區(qū)也不乏“為神而戰(zhàn)”的事例。伊斯蘭教的傳播就伴隨著武力,所以有穆圣“一手拿《古蘭經》,一手拿寶劍”之說;基督教徒曾發(fā)動數次針對穆斯林的“十字軍東征”;伊斯蘭教、基督教、猶太教的教徒為了爭奪圣地耶路撒冷而發(fā)生無數次流血沖突……這些絕不是物質利益的動力所能完全決定的。不僅不同宗教之間的斗爭十分慘烈,就是同一宗教內部不同宗派之間的斗爭也同樣血腥。歐洲的宗教改革就是在天主教和新教之間的無數次戰(zhàn)爭洗禮中完成的。

        總的來看,在意緣政治的隱蔽階段,意識形態(tài)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還是相當邊緣的,也不太為人們重視,以至于相關案例比較稀少。

        第二階段從歐洲進入近代開始到冷戰(zhàn)爆發(fā),可稱為初級階段。歐洲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的洗禮,宗教的地位大為降低,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各種政治思想不斷出現,與之相應也出現了代表舊勢力利益的政治思想,與前者相對立。特別是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出現了一大批至今仍然很有影響力的政治思想家,“意識形態(tài)”這個詞語也在這期間出現。①宋惠昌著:《當代意識形態(tài)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2-3頁。

        真正具有意識形態(tài)斗爭意義的國際政治事件是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fā)后的反法聯盟同法國的博弈。按理,法國大革命是法國的內部事務,但是反法聯盟成員卻害怕這場革命會沖擊本國的舊制度,“于是反法聯盟便以恢復‘舊秩序’和所謂正統主義的名義、防止法國革命影響蔓延的名義組織起來……所以那時的外交也披上了意識形態(tài)外衣”。②陳樂民主編、周榮耀副主編:《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頁。而英國雖然經歷了資產階級革命,但在光榮革命后已經轉為保守,在對待法國大革命時站在反法聯盟一邊。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的保守主義就是在這期間產生的,并深刻地影響著英國的內外政策。伯克保守主義思想的核心內容就是反對法國大革命那樣的激進變革。

        以后,隨著社會主義思潮的出現,特別是社會主義“由空想到科學”之后,資本主義同社會主義這兩種對立的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斗爭也隨之成為歐洲政治生活中的一個越來越受人關注的內容。俄國十月革命后,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國家之間的關系隨之出現,國際關系變得更加復雜,在原有的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以及宗主國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之間的矛盾之外,又多了一個資本主義國家同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

        20世紀30年代,法西斯主義在歐洲興起后,英法等自由資本主義國家將之視為對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威脅,于是在歐洲國際政治舞臺上出現了社會主義、自由資本主義、法西斯主義三足鼎立的局面,代表這三種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和國家集團上演了一出世界版的“三國演義”,最終是自由資本主義國家集團同社會主義國家蘇聯聯手擊敗了法西斯主義國家集團。

        總的來看,在意緣政治的初級階段,雖然出現了對立的意識形態(tài)并對國際政治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但是意緣政治并非貫穿始終,只是在某些特定歷史條件下才浮出水面。

        第三階段為冷戰(zhàn)時期,是意緣政治的高潮階段。所謂冷戰(zhàn)就是信奉對立意識形態(tài)的兩大政治軍事集團以較為和平的方式進行的一場全面對抗與較量。這場較量成了這期間國際政治觀察家們最為關注的事情,也是國際輿論的焦點。雖然軍事斗爭,特別是美蘇之間的核軍備競賽極其引人關注,但是冷戰(zhàn)的核心內容是意識形態(tài)之爭。正如英國學者布瑞恩·彼得漢姆(Brian Beedham)所指出的:“冷戰(zhàn)以及由之引起的局部熱戰(zhàn)是兩種不同制度之間的沖突?!雹跙rian Beedham,“The New Geopolitics:A Falling Hell,”The Economist,July 31st-August 6th 1999,p.7.美國前總統理查德·尼克松(Richard Nixon)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冷戰(zhàn)時期美國與蘇聯進行爭奪的根源,“蘇聯企圖擴張共產主義,消滅自由;而美國則要阻止共產主義,擴大自由。如果我們在意識形態(tài)斗爭中打了敗仗,我們所有的武器、條約、貿易、外援和文化關系都將毫無意義”。④[美]理查德·尼克松著,王觀聲譯:《1999年:不戰(zhàn)而勝》,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年版,第96頁。中國學者石斌認為:“‘冷戰(zhàn)’最特別、最突出的地方是意識形態(tài)對抗。冷戰(zhàn)時期的美國外交‘權勢集團’都是‘自由國際主義者’,‘自由’即反共,‘國際主義’即反孤立主義?!雹菔螅骸懊绹鴩野踩珣?zhàn)略的思想根源”,《國際政治研究》,2021年第1期,第14頁??偠灾饩壵卧诟叱彪A段不僅貫穿始終,而且還居核心地位。

        第四階段為冷戰(zhàn)結束至今,意緣政治進入新常態(tài)階段。這個新常態(tài)階段的突出特征是西方要在全球推廣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鑒于西方在國際政治中的優(yōu)勢地位可能持續(xù)較長時間,所以在“新”字后面加上“常態(tài)”,以體現其長期性。

        冷戰(zhàn)以蘇聯陣營的“大失敗”和西方的“不戰(zhàn)而勝”結束,西方高唱意識形態(tài)斗爭“歷史的終結”,認為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一統天下的時代到來。特別是美國認為,它不僅失去了地緣政治的對手,也沒有了可對之構成真正威脅的意緣政治對手,因此,同冷戰(zhàn)時期的核心地位相比,意緣政治在國際政治全局中的地位有所下降。此外,隨著全球化的演進,世界各國在經濟、科技、教育、人文和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合作越來越廣泛而深入,也在相當大程度上沖淡了意緣政治的作用。不過,意緣政治在美國全球戰(zhàn)略中仍然占有重要位置,美國乃至整個西方的自由派欲乘勢在全球推廣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肆诸D政府確立的“霸權戰(zhàn)略”的三大支柱之一就是推進民主,與維護安全和擴展經濟并列。美國實際上是在地緣政治、幣緣政治、意緣政治這三個方面同時著力,三管齊下。當然,這時美國意緣政治所指向的目標,不僅僅是尚存的幾個社會主義國家,也指向其他美國認定為“不民主”的國家。這一點從冷戰(zhàn)結束后美國所推動的“顏色革命”以及對一些打擊對象的污名化(如“無賴國家”“邪惡軸心”“暴政前哨”)就可以洞見。國際意識形態(tài)斗爭主要表現為“西方國家擴展民主和非西方國家維護主權的抗爭”。①李少軍等著:《國際體系——理論解釋、經驗事實與戰(zhàn)略啟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419-426頁。

        “9·11”事件之后,美國將反恐戰(zhàn)爭打上了意緣政治的烙印。美國戰(zhàn)略界認為,恐怖襲擊是極端伊斯蘭勢力對自由民主世界的挑戰(zhàn),是極端伊斯蘭主義對自由主義的進攻。小布什政府發(fā)動伊拉克戰(zhàn)爭的一個重要動因就是要推行“大中東民主計劃”。在美國決策者看來,“‘不民主’制度是極端伊斯蘭主義和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所以,要徹底解決恐怖主義問題,就必須推進民主”。②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O(jiān)SDHO,March 2006,pp.2-10,https://history.defense.gov/Portals/70/Documents/nss/nss2006.pdf?ver=2014-06,訪問時間:2021年7月2日。

        冷戰(zhàn)結束初期,一方面,由于中國堅持改革開放,并且在外交上實行韜光養(yǎng)晦方針,倡導超越意識形態(tài)合作;另一方面,因為中國的綜合實力還比較弱,因而美國對華戰(zhàn)略中的意緣政治成分明顯減弱。但是,意緣政治始終存在著,意識形態(tài)始終是影響美國對華戰(zhàn)略認知的重要因素。不過,由于美國自由派冀望通過支持改革開放來融合、塑造中國,意緣政治對美國對華政策的負面作用比較有限,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構成美國發(fā)展雙邊關系的重要動力。就中美關系來說,同地緣政治和幣緣政治相比,直到特朗普政府上臺前,意緣政治的地位并不突出。

        特朗普政府時期,意緣政治在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地位明顯提升。特朗普執(zhí)政團隊的鷹派秉持冷戰(zhàn)思維,認為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國更加堅定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行,如此下去,不僅日益強大的社會主義中國會構成美國的“安全威脅”,而且中國的成功有可能導致世界社會主義運動的復興,此外,中國“模式”還有可能對廣大發(fā)展中國家?guī)砩钸h影響,西方模式的民主制度將受到嚴峻挑戰(zhàn)。這種意緣政治的邏輯對特朗普政府的對華政策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使兩國關系越來越具有‘類冷戰(zhàn)’的味道”。③倪峰:“2019年中美關系回顧”,《現代國際關系》,2020年第1期,第15-17頁。

        拜登政府上臺后,仍然強調中美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問題,對華政策中的意緣政治動力并未減弱,甚至還有強化的趨勢。同特朗普政府相比,拜登政府的意緣政治突出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打造“民主聯盟”,二是推廣“普世價值”。

        早在2006年,一份美國重要智庫報告(即“普林斯頓報告”)就提出了建立“民主聯盟”的構想,試圖將包括一些重要發(fā)展中國家(如印度)在內的成熟的民主國家聯合起來,作為美國主導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重要支撐,“必要時用之取代聯合國”;與此同時,“民主聯盟”還可以給聯合國改革構成壓力,迫使其按著美國和西方的意愿推進。2009年上臺的奧巴馬民主黨政府本來對此構想十分看重,“普林斯頓報告”的主筆被安排到國務院負責政策規(guī)劃。然而,由于奧巴馬政府面對的首要任務是應對剛剛發(fā)生不久的金融危機,其次是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問題,而中國在這些問題上正是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再加上奧巴馬政府對發(fā)展中美合作關系積極性很高,因此,建立“民主聯盟”的國際環(huán)境并不存在,這項“事業(yè)”被暫時擱置。特朗普政府雖然重視意識形態(tài),但卻不重視發(fā)揮聯盟的作用,所以在推進“民主聯盟”方面幾乎無所作為。拜登政府一方面要對特朗普政府輕視聯盟的做法進行糾偏;另一方面出于自由派的理念,要進一步加強聯盟體系建設,而意識形態(tài)和價值觀就成了加強聯盟體系建設的重要抓手。“民主聯盟”正是美國加強聯盟體系建設的現成方案。

        推廣“普世價值”是奧巴馬政府在國際舞臺上高舉的一面旗幟,也是貫徹“推進民主”戰(zhàn)略的重要途徑。然而這項事業(yè)在特朗普政府時期卻被“冷凍”;拜登政府上臺后很快就重新舉起了這面旗幟。2021年4月初,美國參議院對外關系委員會發(fā)布了新法案——《2021年戰(zhàn)略競爭法》,這份跨黨派法案的核心內容就是規(guī)劃如何同中國展開戰(zhàn)略競爭。法案的一個重要基調就是意識形態(tài)對抗。該委員會主席鮑勃·梅嫩德斯(Bob Menendez)在相關聲明中將法案內容概括為5條,其中第2條就是在推廣“普世價值”方面加大投入。①Juan Pachon,“Chairman Menendez Announces Bipartisan Comprehensive China Legislation,”Chairman’s Press,April 8,2021,https://www.foreign.senate.gov/press/chair/release/chairmanmenendez-announces-bipartisan-comprehensive-china-legislation.

        “民主聯盟”和“普世價值”是密切相關的兩個事務,是“體”和“魂”的關系。就目前的情勢來看,絕大多數西方國家和一些發(fā)展中國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認同所謂“普世價值”;西方國家均已經在美國聯盟體系內;有些中國周邊國家還同中國存在領土、軍事安全等方面的矛盾,有意借助美國來牽制中國,為此會迎合美國的一些戰(zhàn)略舉措。所有這些因素都會促使拜登政府在實施這兩項政策時比較自信,甚至偏執(zhí)。如此,意緣政治的地位在拜登政府時代將會有明顯提升,盡管不可能達到冷戰(zhàn)時期的高潮狀態(tài)。

        總的來看,在新常態(tài)階段,意緣政治是貫穿大國政治始終的一個重要獨立因素,盡管不像高潮階段那樣居國際政治核心地位。

        二、國際政治中的意緣政治邏輯

        在國際政治理論中,對意識形態(tài)的地位與作用,一直存在截然對立的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意識形態(tài)是許多國家對外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意識形態(tài)只是國家實施對外政策的手段。自由主義學派、建構主義學派以及主流現實主義學派基本上都持前一種觀點,只有進攻性現實主義學派持后一種觀點。意識形態(tài)作為手段是顯而易見的。對相當多的國家特別是像美國這樣的大國來說,意識形態(tài)作為實施對外政策的手段,可以發(fā)揮許多功能。對外既可以作為打壓競爭對手的武器,使之在國際道義上陷入被動境地,又能夠充當號令盟友的旗幟;對內既可以用作爭取國內公眾支持的有效工具,還能夠用來統一思想,使多元社會的各種力量形成一致對外的意志。不過,在作為手段這個層面上,意識形態(tài)的作用還不屬于意緣政治范疇,盡管意識形態(tài)能夠成為“武器”“旗幟”“工具”也表明了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性——對那些聽從政治家們意識形態(tài)鼓動的人們來說,那種意識形態(tài)中所蘊涵的價值觀在他們心目中是與生命、財產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值得為之付出和犧牲的東西。本文要探討的意緣政治邏輯,是意識形態(tài)在對外政策目標層面上的地位與作用。概括地說,意識形態(tài)首先是國際政治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獨立要素;在此基礎上,意識形態(tài)在某些時候還會成為影響國家戰(zhàn)略的決定性因素;與此同時,意識形態(tài)還影響決策者對地緣政治和幣緣政治利益的判定。

        2.1 意識形態(tài)是國際政治中不可忽略的獨立要素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意識形態(tài)屬于社會意識范疇,所以在社會生活中肯定是居第二位的。但是,唯物史觀又提出,反映一定社會存在的社會意識或意識形態(tài)形成后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并對社會存在起著反作用。①俞吾金著:《意識形態(tài)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8頁。

        在西方國際關系理論中,最不看重意識形態(tài)的是現實主義學派。②現實主義分成多個流派,主要有以摩根索為代表的古典現實主義、以沃爾茲為代表的結構現實主義(或新現實主義),以及以米爾斯海默為代表的進攻性現實主義。其中只有進攻性現實主義完全否定意識形態(tài)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國際關系理論中的非現實主義學派,主要是自由主義、建構主義、英國學派,都非??粗匾庾R形態(tài)的地位。這方面的例子不勝枚舉,而且這些例子也往往成為否定意識形態(tài)地位的論據。受現實主義影響更大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往往更容易做出為了地緣政治利益和幣緣政治利益而犧牲意緣政治利益的決策。例如,尼克松、基辛格調整對華政策,推動中美關系緩和。然而,在該理論中仍然能夠找到意識形態(tài)的位置。按照現實主義理論奠基人漢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的說法,“國際政治像一切政治一樣,是追逐權力的斗爭”。③[美]H.J.摩根索著,徐昕等譯:《國家間政治——權力斗爭與和平》,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頁。問題是權力包含什么內容?應當有哪些維度?約翰·坎貝爾(John L.Campbell)認為:“權力具有經濟、政治和意識形態(tài)維度?!雹埽勖溃菁s翰·L·坎貝爾、[加]約翰·A·霍爾著,閆鍵譯:《國家的世界》,中央編譯出版社,2018年版,序言第2頁。按常人的理解,權力至少可分為硬權力和軟權力。地緣政治和幣緣政治關注的都是追逐硬權力的斗爭,這些硬權力主要包括對領土、人口、財富和軍事力量等的控制權力。然而,國家的權力,除了物質層面的硬權力外,還有精神層面的軟權力。精神層面的東西包括許多內容,如文學藝術、生活方式、社會習俗、思想觀念和信仰。就人的行為而言,影響最大、也最容易導致沖突的是思想觀念和信仰。拿破侖的名言“思想的力量勝于利劍”,并非妄言。意識形態(tài)就是系統化的思想觀念,是高級的思想觀念。有些意識形態(tài)還會成為政黨、民族、國家等政治行為體的信仰?!熬裥叛鐾镔|利益結合,能產生巨大的政治能量。利益經過信仰的透鏡折射后,可以被擴大無數倍。”⑤王緝思著:《世界政治的終極目標》,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版,第106頁。正是因為精神權力如此重要,所以在許多國家,神職人員都位居高位,如印度教,作為僧侶貴族的婆羅門種姓,其地位就高于軍事貴族和行政貴族的剎帝利種姓。歐洲中世紀時期的教皇位高權重,世俗的皇帝、國王都望塵莫及。許多宗教的信眾都不惜花大量人力物力來修建宏大、豪華的教堂和寺廟等敬神場所,而且對很多普羅大眾信徒來說,他們寧可節(jié)衣縮食,也要為神作貢獻。

        另一位現實主義理論權威人物肯尼思·沃爾茲(Kenneth Waltz)將安全作為國際政治的核心問題,認為“國家最終所關心的”是安全而不是權力。⑥[美]肯尼斯·沃爾茲著,胡少華等譯:《國際政治理論》,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中文版序言,第2頁。按照這種說法,意識形態(tài)的地位仍然非常重要?!?·11”事件后,美國發(fā)布的第一份《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所列戰(zhàn)略目標的第一項就是“維護對人類尊嚴的渴求”;⑦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歐研究中心著:《反恐背景下美國全球戰(zhàn)略》,時事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415頁。2006年發(fā)布的《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在堅持這個目標的基礎上,又明確提出:“維護人類尊嚴的根本途徑就是推進民主?!雹郥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O(jiān)SDHO,March 2006,pp.2-3,https://history.defense.gov/Portals/70/Documents/nss/nss2006.pdf?ver=2014-06,訪問時間:2021年7月2日。“尊嚴”和“推進民主”既不屬于地緣政治,也不屬于幣緣政治的內容。對一個國家來說,國家的尊嚴與國家的意識形態(tài)密切相關。在當今世界的安全觀中,政治安全不可忽視,尤其是對那些堅持獨立自主的發(fā)展中國家來說。在中國的總體國家安全觀中,以政治安全為根本,政治安全的地位超越了軍事安全、經濟安全等。而在政治安全中,意識形態(tài)安全占據非常突出的位置。

        還有學者從“資源分配”的角度認識政治和國際政治,認為“政治是對稀缺資源的權威性分配”。如此,資源可分為物質性資源和精神性資源,而以意識形態(tài)為基礎的“信仰恰恰是一種資源,而且往往是政治生活中各派力量都要爭奪的一種精神資源”。①王緝思著:《世界政治的終極目標》,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版,第91頁。

        在現實國際政治中,意識形態(tài)的地位在冷戰(zhàn)后的美國霸權戰(zhàn)略中體現得最為清楚。冷戰(zhàn)結束后,克林頓政府于1994年發(fā)布的《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確立了“霸權戰(zhàn)略”的基本框架,其最高目標是維護霸權地位,實施途徑是從維護安全、擴展經濟、推進民主這三個方面同時著手,全面提升美國的綜合實力。②梅孜編譯:《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匯編》,時事出版社,1996年版,第244頁。奧巴馬政府在堅持這個框架的前提下,將“推進民主”換成推廣“普世價值”,強調“在國內和全世界尊重普世價值”,美國的“長期安全和繁榮有賴于對普世價值的堅定支持”。③T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May 2010,pp.7,17,http://nssarchive.us/national-security-strategy-2010/,訪問時間:2021年7月2日?!捌帐纼r值”就是西方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一種表現形式。

        2.2 意識形態(tài)有時會成為一國對外戰(zhàn)略的決定性因素

        在國家對外行為的三個主要動力——安全、經濟和意識形態(tài)中,意識形態(tài)通常位居次要位置。但是在特殊情況下,意識形態(tài)也會上升為首要因素。這里僅以美國冷戰(zhàn)時期和“9·11”事件后反恐戰(zhàn)爭時期的對外戰(zhàn)略、英國在冷戰(zhàn)形成過程中的對外戰(zhàn)略,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對外戰(zhàn)略為例。

        盡管對冷戰(zhàn)的起源與本質有各種看法,但是從美國官方最權威的論述來看,意識形態(tài)是美國發(fā)動冷戰(zhàn)的根本動因。無論是作為冷戰(zhàn)序幕的丘吉爾“鐵幕演說”,還是作為冷戰(zhàn)正式開始標志的“杜魯門宣言”,抑或是作為冷戰(zhàn)結束標志的柏林墻被拆除,都以意識形態(tài)為判斷標準。例如,在“杜魯門宣言”中,杜魯門以兩種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制度的對立作為美國實施對蘇聯遏制戰(zhàn)略的理論基礎,然后宣稱:“支持自由人民必須是美國的政策,這些自由人民正在抵抗武裝起來的少數人或外來壓力企圖強加于他們的奴役。”④Ronald E.Powaski,The Cold War: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1917-1991,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p72.柏林墻倒塌(1989年11月9日)后不到一個月(12月1-3日),美蘇兩國首腦就在馬耳他會晤,宣布兩國不再為敵。此時,蘇聯的軍事力量沒有絲毫變化,變化的只是意識形態(tài),用美國1990年《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的說法是,“蘇聯已經放棄了它們的階級斗爭學說”和“戰(zhàn)后政策的主要宗旨”,特別是“蘇聯開始走向民主化”。于是,(老)布什政府提出了“超越遏制”的戰(zhàn)略,以取代“遏制戰(zhàn)略”。這個“超越遏制戰(zhàn)略”的宗旨是,“爭取把蘇聯作為一個建設性的伙伴納入國際體系”。⑤同②,第143、151頁。

        在意緣政治邏輯的作用下,冷戰(zhàn)期間美國的總體對外戰(zhàn)略是以蘇聯劃線,以是否反蘇為標準對其他國際力量進行歸類。正如美國學者拉里·戴蒙德(Larry Diamond)所言:“在全球競爭的40年間,美國在打擊全球共產主義和‘捍衛(wèi)自由’的名義下,經常背叛并破壞它自己的民主價值觀,支持推翻民選的政府,為右翼軍人政權或獨裁政權做后盾,只要后者站在‘我們一邊’?!雹轑arry Diamond,The Spirit of Democracy,Times Books,Henry Holt and Company,2008,p.1.在這種戰(zhàn)略意圖下,美國在維護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時實際是運用了“丟卒保車”的戰(zhàn)略思維,即以犧牲那些非美國主要戰(zhàn)略對手的自由民主來換取整個“自由世界”的戰(zhàn)略主動。

        “9·11”事件后的反恐戰(zhàn)爭時期是意緣政治邏輯發(fā)揮決定性作用的另一個重要案例。“9·11”事件發(fā)生后,小布什政府宣布美國正進行一場反恐戰(zhàn)爭,美國的對手表面上看是恐怖分子,但實質上是意識形態(tài)上的敵人。在2006年發(fā)布的《國家安全戰(zhàn)略報告》序言中,布什總統開篇就宣稱:“美國處在戰(zhàn)爭中。這是一項戰(zhàn)時的國家安全戰(zhàn)略。制定這項戰(zhàn)略是我們面臨的嚴重挑戰(zhàn)所提出的要求。這個挑戰(zhàn)就是以進攻性意識形態(tài)武裝起來的恐怖主義興起。2001年的‘9·11’事件就是這種以仇恨和殺戮為特征的意識形態(tài)針對美國的展示?!雹賂he White House,“The 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O(jiān)SDHO,March 2006,p.i,https://history.defense.gov/Portals/70/Documents/nss/nss2006.pdf?ver=2014-06,訪問時間:2021年7月2日。美國學者瓦利德·費厄斯(Walid Phares)在《觀念之戰(zhàn):反對民主的圣戰(zhàn)主義》一書中指出,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在冷戰(zhàn)結束后并未消失,只是轉移了戰(zhàn)場,美國所代表的西方民主世界的敵人已經由共產主義變成了“圣戰(zhàn)主義”。美國及西方民主世界面臨的任務是“采取措施遏制正在贏得全球范圍阿拉伯人和穆斯林心靈的圣戰(zhàn)主義”。②Walid Phares,The War of Ideas:Jihadism against Democracy,Palgrave Macmillan,2007,p.248.當然,由于反恐戰(zhàn)爭持續(xù)時間較短,而且“圣戰(zhàn)主義”對美國國家安全和世界政治帶來的影響也遠不及蘇聯和共產主義那么大,所以意緣政治邏輯在這段時間的作用也不如冷戰(zhàn)時期那么典型。

        在冷戰(zhàn)形成過程中,英國的對外政策也體現了意緣政治邏輯的決定性作用。按常理說,二戰(zhàn)結束后形成了英美蘇三強并立的局面,三者中,英國同美國均為海權國家,地緣政治矛盾更大一些,尤其是美國戰(zhàn)后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在挖大英帝國的“墻角”,加速其瓦解。在20世紀60年代擔任負責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尤金·羅斯托(Eugene Rostow)這樣評價美國的外交政策:“戰(zhàn)后歷史就是美國逐步接管先前由英國、法國、荷蘭及比利時所據守的陣地的過程?!雹坜D引自[美]哈里·馬格多夫著,伍仞譯:《帝國主義時代——美國對外政策的經濟學》,商務印書館,1975年版,第40頁。然而,英國卻堅定地站在美國一邊,并拱手將“世界霸主”地位禪讓給美國,而且還成為推動冷戰(zhàn)爆發(fā)的急先鋒。④劉建飛:“從英美霸權禪讓看意識形態(tài)對戰(zhàn)后國際關系的塑造”,《國際政治研究》,2002年第4期,第111-118頁。英國的戰(zhàn)略抉擇,僅用地緣政治和幣緣政治是解釋不通的。在英國看來,它自己已經無力同美蘇平起平坐,因而必須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于是選擇意識形態(tài)相同的美國便順理成章。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對外戰(zhàn)略選擇也體現了意緣政治邏輯的決定性作用。早在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曙光初現之時,中國共產黨就做出了“一邊倒”的戰(zhàn)略抉擇,而且拒絕了“第三條道路”。那時,許多在二戰(zhàn)后實現了民族獨立的國家都選擇了“第三條道路”,即不加入冷戰(zhàn)對抗的任何一方。中國共產黨之所以如此,主要動因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得到蘇聯在經濟和外交上的幫助以及美國在內戰(zhàn)中幫助了國民黨,只是起了輔助作用。⑤劉建飛:“意識形態(tài)對新中國‘一邊倒’決策的作用”,《國際論壇》,2000年第5期,第43-48頁。一戰(zhàn)后,土耳其凱末爾就是在蘇俄幫助下領導土耳其實現了民族獨立并在建國后走了資本主義道路,而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地不效仿凱末爾。

        2.3 意識形態(tài)影響決策者對地緣政治和幣緣政治利益的判定

        意識形態(tài)除了作為國家對外政策的重要目標之外,其更重要的作用是影響決策者對國家基本利益(即地緣政治利益和幣緣政治利益)的判定。從這個意義上說,意識形態(tài)是國家特別是大國對外政策的靈魂,這是意識形態(tài)更重要的功能所在。

        美國學者杰里爾·羅賽蒂(Jerel A.Rosati)對意識形態(tài)的這項功能論述道:“政治意識形態(tài)涉及有關一個社會所偏好的目標和手段的信念(如自由、平等、代議制政府等)?!彼M而對美國對外政策做出這樣的評論:意識形態(tài)影響著“滲透美國社會的對外政策觀點”,“即美國人怎樣看待這個世界,美國在國際關系中怎樣扮演自己所偏愛的角色”。⑥[美]杰里爾·A·羅賽蒂著,周啟明譯:《美國對外政策的政治學》,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版,第353頁。美國自由派學者約翰·艾肯伯里(G.John Ikenberry)剖析了美國推進民主戰(zhàn)略的本質:“美國在國外促進民主,特別是像自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來它所實行的那樣,反映了它對如何建立穩(wěn)定及相對和平的世界秩序的現實的、逐漸發(fā)展的和深刻的理解。這即所謂美國‘自由化’大戰(zhàn)略。它基于非常現實的觀點,即其他國家的政治特性對美國能否確保其安全和經濟利益有重大影響?!雹貵.John Ikenberry,“Why Export Democracy?:The‘Hidden Grand Strategy’of American Foreign Policy,”The Wilson Quarterly,Vol.23,No.2,1999,pp.56-65.依據艾肯伯里的觀點,美國重視意識形態(tài)不僅僅是基于理想主義的動機,更是現實主義的考量,意識形態(tài)直接關系到安全和經濟利益。鑒于國家利益具有主觀性,所以確切地說,意識形態(tài)作為對外政策靈魂的作用,主要體現為影響決策者對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的判定。這時,意識形態(tài)是決策者判定國家利益所依據的理論基礎。

        這里以美國對外政策為例,分析意識形態(tài)如何影響決策者對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的判定。就安全利益而言,決策者在研判國家安全利益的主要威脅時,要看兩個因素:一是該行為體威脅美國安全的能力;二是該行為體威脅美國安全的意愿,而有無威脅美國安全的意愿,主要取決于該行為體的意識形態(tài)。現實主義者強調能力,自由主義者強調意愿。而對決策者來說,要綜合考量能力和意愿這兩個因素,既強大而又擁有同美國對立意識形態(tài)的國家更容易被認定為主要戰(zhàn)略競爭對手。

        就經濟利益來說,在市場規(guī)律的作用下,國與國之間在經濟交往中通常都是互利的,否則這種交往也就失去了動力。因此,對比安全利益,意識形態(tài)對國家經濟利益的影響要小得多。但是,意識形態(tài)在此仍然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個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層次:一是為了長遠的經濟利益而犧牲暫時的經濟利益;二是為了大戰(zhàn)略利益而犧牲經濟利益。就第二個層次來說,大戰(zhàn)略跟意識形態(tài)關系密切,所以為了大戰(zhàn)略利益而犧牲經濟利益,直接體現了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第一個層次的長遠經濟利益同意識形態(tài)沒有直接關系,但是卻有間接關系。美國決策者在審視經濟交往對手時,非常在意其政治體制。在他們看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是對立的兩種社會經濟組織形式,它們分別建立在不同的價值體系基礎之上”。②G.John Ikenberry,American Foreign Policy,Theoretical Essays,Foresman and Company,1989,pp.171-173.美蘇冷戰(zhàn)期間,美國對蘇聯集團成員進行經濟封鎖,既有意識形態(tài)和安全利益的考量,也是為了長遠的經濟利益。中美經貿關系的變化,特別是美國認定中國為戰(zhàn)略競爭對手之后的貿易摩擦和各種“脫鉤”之舉,也體現了意識形態(tài)對經濟利益的影響。

        總之,決策者在審視國家安全和經濟利益所在、判定其威脅來源時,往往具有很強的主觀性,而意識形態(tài)就是影響這種主觀性的最重要因素。

        三、意緣政治的發(fā)展趨勢

        隨著中美戰(zhàn)略競爭的加劇,中美之間,至少在美國對華政策中,意緣政治出現漲潮的態(tài)勢。這讓世人擔憂中美會陷入“新冷戰(zhàn)”。然而,有兩方面的因素決定意緣政治不會重現冷戰(zhàn)時期的高潮局面:一是意緣政治的運行規(guī)律;二是世界發(fā)展大勢的制約。

        意緣政治的興衰與國際政治主導國③即在雙邊或多邊關系中占主動地位的國家。的實力地位、內外政策,以及主導國主要競爭對手的對外戰(zhàn)略密切相關,有運行規(guī)律可循。意識形態(tài)作為決定國家對外行為的三大驅動力之一,其地位在通常情況下不會超越安全和經濟。對一個國家來說,生存或安全(傳統的國防安全)是處理對外關系時的首要考慮;其次是經濟,國家要想長治久安,必須發(fā)展經濟;再次才是意識形態(tài)。從國家權力競爭的角度說,意識形態(tài)作為軟權力,其地位與作用通常是在同硬權力的互動中體現出來的,并呈現出如下三個運行規(guī)律:

        一是主導國的安全和經濟利益受到迫在眉睫的威脅時趨向于弱化意緣政治。比如,美國在二戰(zhàn)中同蘇聯結盟就是為了安全利益而犧牲意識形態(tài)利益。再如,20世紀30年代初大蕭條時期,美國為了開拓市場,緩解危機,放棄了已堅持長達16年之久的、拒不承認蘇聯的政策,于1933年11月與蘇聯正式建交,此舉在一定意義上就是為了經濟利益而犧牲意識形態(tài)利益。

        二是主導國實力強盛時趨向于強化意緣政治。二戰(zhàn)后初期和冷戰(zhàn)結束后初期的美國對外政策體現得最為典型。當國力強盛時,美國決策者會更加自信,認為美國有能力同時推進安全、經濟和意識形態(tài)等多重利益,而且在這種時候,安全和經濟利益比較容易實現,因而可以在意識形態(tài)利益上投入更多的資源。

        三是主要競爭對手實力較強并強調意識形態(tài)時,主導國趨向于強化意緣政治。這一規(guī)律從美國不同時期對社會主義國家政策的對比中可以看出。當社會主義國家比較強大并且強調意識形態(tài)時,美國則強化意緣政治,如二戰(zhàn)后初期的對蘇政策;相反,當社會主義國家相對較弱之時,美國則弱化意緣政治,如冷戰(zhàn)結束初期的對華政策。

        根據意緣政治的運行規(guī)律,可以做出如下判斷:一方面,目前美國的綜合實力呈相對下降趨勢,國內經濟發(fā)展、社會治理都面臨許多問題;另一方面,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雖然綜合實力在快速上升,但并不尋求同美國進行意識形態(tài)對抗。因此,中美不會走向“新冷戰(zhàn)”。

        影響意緣政治走勢的更重要因素是世界發(fā)展大勢。時代主題、世界大變局、全球化這三個世界發(fā)展大勢決定,像冷戰(zhàn)那樣意識形態(tài)尖銳對抗的局面很難再現,而且意緣政治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總體上趨于下降。

        3.1 和平與發(fā)展時代主題塑造“共識政治”

        冷戰(zhàn)是意緣政治的高潮時期,但也正是在冷戰(zhàn)期間,世界形勢發(fā)生了漸進但卻深刻的變化。首先是東西方兩大陣營之間的關系在冷戰(zhàn)對抗中重塑。由于美蘇兩家都掌握著足以毀滅整個人類的核武器,雙方在走向直接熱戰(zhàn)方面保持著理性克制。與此同時,面對核毀滅的威脅,世界和平運動風起云涌,維護世界總體和平局面成為全世界人民和絕大多數政府的訴求。其次是隨著民族解放運動高潮的出現,一大批殖民地半殖民地實現了民族獨立,建立起獨立的主權國家,它們獨立后面臨的最緊迫任務是發(fā)展經濟,為此需要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huán)境。與此同時,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也都需要發(fā)展經濟。最后是在聯合國框架下形成了覆蓋幾乎整個世界的國際政治秩序,無論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抑或是新獨立的民族主義國家,都在這個大秩序下共存。在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下,和平與發(fā)展逐漸取代戰(zhàn)爭與革命成為時代主題。

        在和平與發(fā)展時代主題作用下,階級、階層、政治集團對抗色彩濃烈的意識形態(tài)政治逐漸褪色。在歐洲,許多國家出現“共識政治”。①王振華、劉緋、陳志瑞主編:《重塑英國:布萊爾主義與“第三條道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7頁。無論是代表左翼力量的政黨執(zhí)政,還是代表右翼力量的政黨執(zhí)政,都實行大體一致的經濟社會政策,盡管這些政黨所舉的意識形態(tài)旗幟是不同顏色的,甚至在過去還帶有階級對抗性質——“和平與發(fā)展”這兩大主題就是不同政治力量的最大共識。歐洲社會民主主義政黨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旨在理論革新的“第三條道路”,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主張“超越左右”,以圖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結構。②[英]安東尼·吉登斯著,孫相東譯:《第三條道路及其批評》,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51頁。這種“共識政治”在緩解國內階級矛盾和政治集團對抗的同時,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這些國家的對外政策,在處理同別國關系時淡化意識形態(tài)因素。

        中國在認識到和平與發(fā)展是時代主題后,更加堅定不移地對外開放、對內改革。對外,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大潮,致力于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fā)展作貢獻,同資本主義國家開展超越意識形態(tài)的合作,加入總體上是資本主義占優(yōu)勢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并在其中發(fā)揮積極的、建設性的作用。對內,改變了過去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認識,將曾經被認定為資本主義的因素(如市場經濟),納入社會主義經濟體制中。特別是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實現了在社會主義總體制度下對資本主義局部制度的包容。從一定意義上說,和平與發(fā)展也是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共識”。

        隨著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惡化,生態(tài)政治在20世紀下半葉出現于歐美發(fā)達國家,與之相應,生態(tài)主義作為一種關照整個社會福祉、同階級對立關系不大的意識形態(tài)應運而生。生態(tài)主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發(fā)達國家以及新興國家的新變化,是社會各主流政治力量的一個新“共識”。生態(tài)主義正深刻地影響著發(fā)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就目前來看,生態(tài)主義雖然尚未成為能夠主導當今世界各國社會發(fā)展的意識形態(tài),但是已經成為影響很多國家政治進程的重要因素,而且其發(fā)展前景可期。

        3.2 世界大變局改變人類社會意識形態(tài)圖景

        世界大變局是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后對世界形勢的總體判斷。世界大變局的核心內容是世界格局變化,即伴隨著非西方國家的群體性崛起,西方與非西方的力量對比達到了一種相對均衡的狀態(tài),而且發(fā)展態(tài)勢是“東升西降”。這是西方興起500年以來未有之大變局。這個大變局使得已有的多極化進程不僅加速發(fā)展,而且還趨于更加均衡。冷戰(zhàn)結束后形成的“一超多強”格局雖然在朝著多極化的方向發(fā)展,但是在原有的多強之中,西方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地位,歐盟和日本都屬于西方陣營,作為美國的盟友在重大國際事務中基本上都同美國保持一致,而中國和俄羅斯則是不屬于西方但又未結盟的兩個獨立的政治力量。這個看似由“五個力量中心”構成的格局,實際上是由西方、中國和俄羅斯組成的極不均衡“一超兩強”格局。西方在自我感到實力強盛之時,趨向于在國際事務中強化意識形態(tài)因素。伴隨著世界大變局,大國力量對比發(fā)生了微妙的變化。一方面,印度已經躋身多強行列。印度自21世紀以來開始迅速崛起為新興大國中的重要一員,同時被國際社會廣泛認為是具有巨大潛力的崛起大國。①Harsh V.Pant,“A Rising India’s Search for a Foreign Policy,”O(jiān)RBIS:FPRI’s Journal of World Affairs,Vol.53,No.2,2009,p.264.加之中國實力大幅度增強,俄羅斯在普京治下保住了其大國地位,非西方國家在“多強”中的總體實力明顯提升。另一方面,歐盟和日本的實力相對下降,同時面對世界大變局,它們對美國的離心傾向明顯強化,在“一超多強”中,西方不僅總體實力相對下降,而且美歐日都各自趨向于作為相對更為獨立的一員而存在,而不是像過去那樣構成一個統一的“大西方”。一個更加均衡的多極格局有望成為現實。在這種狀況下,無論是美國,還是作為整體的西方,都會趨于弱化意識形態(tài)因素。正如美國戰(zhàn)略思想家理查德·哈斯(Richard N.Haass)和查爾斯·庫普乾(Charles A.Kupchan)所說:“一個全球范圍的大國協調機制將包括6個成員:中國、歐洲聯盟、印度、日本、俄羅斯和美國。民主國家和非民主國家將擁有平等的地位,最終是實力和影響,而不是價值觀和政權形式在發(fā)揮作用?!雹赗ichard N.Haass and Charles A.Kupchan,“The New Concert of Powers:How to Prevent Catastrophe and Promote Stability in a Multipolar World,”Foreign Affairs,March 23,2021,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world/2021-03-23/new-concert-powers.

        與世界多極化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一個大趨勢是文化多樣化。世界文化本來是多樣的,但是西方興起后,西方文明和文化一家獨大,其他文明、文化受到抑制,甚至被摧殘、毀滅。隨著世界多極化的演進,特別是非西方國家群體性崛起,這些國家越來越擁有文化自信,進而更重視民族文化的發(fā)展,有些文明古國還致力于實現文明復興。比如在印度,莫迪領導的印度人民黨執(zhí)政后,特別強調印度教民族主義。文化自信反過來又促使這些非西方國家在國際舞臺上更加獨立自主。

        文化多樣化有利于弱化意識形態(tài)對抗。從意緣政治的歷史來看,當意識形態(tài)出現兩強并立時,容易形成意識形態(tài)對抗;當出現一家獨大之時,掌握“獨大”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勢力傾向于向外推廣這種意識形態(tài),從而引發(fā)同其他意識形態(tài)的沖突。意識形態(tài)作為政治文化的核心內容,其興衰同其所依托的文化、文明的興衰有著密切關系。當多種文化、文明競相發(fā)展、繁榮之時,很難形成基于文化、文明的兩種意識形態(tài)對抗或某種意識形態(tài)一家獨大的狀況。正如美國政治學家彼得·卡贊斯坦(Peter Katzenstein)所言:“多維和多元文明的存在為多種多樣的制度與實踐提供了合法性?!雹伲勖溃荼说谩たㄙ澦固?、劉偉華:“多元多維文明構成的世界”,《世界經濟與政治》,2010年第11期,第53頁。

        3.3 全球化塑造人類共享的意識形態(tài)

        全球化使得人類的整體性和共同性越來越明顯。正如尤瓦爾·赫拉利所言:今天幾乎所有人類都接受以主權國家為基礎的地緣政治體系;都使用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經濟制度;都采用相近的法律制度,特別是都承認國際法;接受同樣的科學體系。②[以]尤瓦爾·赫拉利著,林俊宏譯:《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中信出版社,2014年版,第165頁。人類的這種整體性和共同性催生了適用于全人類的精神產品。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雹郏鄣拢蓠R克思、[德]恩格斯著,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共產黨宣言》,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31頁。這里的“文學”一詞泛指科學、藝術、哲學和政治等方面的著作。

        在人類思想史上,東西方都出現過超越民族和國家界限而關照人類整體的思想。中國古代有“天下大同”“協和萬邦”之說。古希臘的一個哲學流派——斯多葛派“主張建立一個以理性為基礎的世界國家,世界乃每一個人的祖國。世界主義不強調民族傳統,主張淡化民族主權”。④安希孟:“從國家主義到世界主義”,《世界民族》,2003年第5期,第19頁。不過,在全球化進程開啟之前,人們對“全球一體”的認知度還比較有限,以全球化為現實基礎的思想體系和意識形態(tài)也不是很成型。隨著全球化的演進,全球主義應運而生。所謂全球主義就是“超越世界上不同的民族、國家、文化、經濟發(fā)展水平以及制度形式、地理分割,而認為世界屬于一家和世界可以成為一家的觀念”。⑤朱鋒:“關于區(qū)域主義與全球主義”,《現代國際關系》,1997年第9期,第42頁。1972年聯合國環(huán)境會議發(fā)表的一份報告更生動地揭示了全球主義的本質:“我們已進入了人類進化的全球性階段,每個人顯然有兩個國家,一個是自己的祖國,另一個是地球這顆行星?!雹揶D引自蔡拓:“全球主義與國家主義”,《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3期,第18頁。這就是說,在保護地球這個人類唯一家園時,全世界不管何國何族都擔負著共同的責任。

        最能體現全球化時代人類整體性和共同性的思想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當今世界,人類已經命運與共?!皼]有哪個國家能夠獨自應對人類面臨的各種挑戰(zhàn),也沒有哪個國家能夠退回到自我封閉的孤島?!备鲊嗣駪敗巴膮f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⑦《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頁。

        如果將世界主義、全球主義、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視為意識形態(tài)的話,那么它們超越了民族、國家、階級,以及政治集團等人類群體的差異,尤其是對抗性的差異,著眼于人類的整體利益和共同命運。同那些具有不同人群對抗性的意識形態(tài)相比較,這些新型的意識形態(tài)正在塑造新型意緣政治。意識形態(tài)雖然還會在國際政治中占有重要地位并發(fā)揮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功能不是促進不同人群之間的對抗,而是有利于他們的合作,有利于他們在實現共同利益,特別是在維護人類整體利益方面的合作。

        四、結 語

        本文的首要宗旨是提出“意緣政治”概念,以便為國際政治中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立個門戶,在明確意識形態(tài)政治屬性的同時,讓人們認識到意識形態(tài)是國際政治中一個獨立發(fā)揮作用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地緣政治的附屬品。本文認為,意緣政治同地緣政治、幣緣政治共同構成支撐國際政治的三根支柱,解釋國際政治現象,特別是大國關系變化,必須將這三者通盤考量,否則就難免得出偏頗的結論。

        在提出概念的基礎上,本文對意緣政治的最基本內容進行了初步、簡約的探討。一是梳理了意緣政治的發(fā)展脈絡,做了大致的分期。在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之前,尚無代表不同階級的對立意識形態(tài)形成,不同文明、不同國家之間在精神層面上的沖突與合作主要體現在宗教信仰上,這時的意緣政治只是處于隱蔽狀態(tài)。資本主義興起后,出現了新興資本主義同各種舊勢力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對立,以后又形成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對立。這時意緣政治才正式登上國際政治舞臺。不過,直到冷戰(zhàn)之前,意緣政治只是在某個特定歷史背景下才顯出身影并發(fā)揮作用,并非貫穿國際政治史的始終。冷戰(zhàn)的本質是兩大政治軍事集團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如此,意緣政治在冷戰(zhàn)期間達到高潮。冷戰(zhàn)對立雙方的終極目標是消除或改變對方的意識形態(tài)和基于這種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制度,而不是占領對方的領土,更不是征服、消滅對方的民族和國家。冷戰(zhàn)結束后,西方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占據明顯優(yōu)勢地位,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要在全球推廣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推進基于自由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民主制度,這被稱為自由主義大戰(zhàn)略。意緣政治進入了一個新的但卻會持續(xù)相當長時間的階段,因此稱其為新常態(tài)階段。

        二是初步探討了意緣政治的主要表現形式或國際政治中的意緣政治邏輯。意識形態(tài)首先是一個獨立的影響國際政治的因素;在此基礎上,在特定歷史背景和條件下,意識形態(tài)還會成為影響國際政治運行特別是大國關系變化的決定性因素;更需要關注的是,在現代國際政治中,意識形態(tài)往往影響國家特別是大國的決策者對國家地緣政治利益和幣緣政治利益及其威脅的判定。

        三是初步探討了意緣政治的發(fā)展趨勢。首先是意緣政治的運行規(guī)律決定意緣政治很難再現冷戰(zhàn)時期那樣的高潮階段,當下美國挑起的對華意識形態(tài)對抗不會導致中美走向“新冷戰(zhàn)”。更為重要的是,世界發(fā)展大勢決定意緣政治會趨于弱化。和平與發(fā)展時代主題不斷深化會進一步促進國家內部和國家之間的“共識政治”,代表階級對立的意識形態(tài)斗爭在國際政治舞臺上的影響力越來越小,“左”與“右”的意識形態(tài)劃分也越來越沒有意義。世界格局走向多極化促進了文化多樣化,這不利于形成兩極對抗的意識形態(tài),也不利于“一家獨大”意識形態(tài)的擴張。全球化使得國家之間越來越利益與共、命運與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會促進意識形態(tài)的交流、融合,人類共同價值會不斷得到強化,基于人類共同價值的意識形態(tài)會逐漸形成。隨著人類的進步和全球治理的推進,那些能夠引導全球治理、促進國際合作的意識形態(tài)會越來越興盛,越來越有影響力。

        研究意緣政治,在給國際政治中的意識形態(tài)因素給予足夠重視的同時,需要注意不能走向極端,即不宜將意緣政治拔高。這種傾向在當前中國學術界有所表現。比如在中美關系的研究中,有人就過于強調中美兩國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沖突,將目前的雙邊關系定性為“新冷戰(zhàn)”。這是不恰當的?!袄鋺?zhàn)”是有特定含義的:首先是意識形態(tài)對抗,雙方都高舉著意識形態(tài)旗幟,宣誓自己同對方勢不兩立;其次是兩個政治、軍事集團的對抗,每一個集團都以自己所信奉的意識形態(tài)為紐帶聯合起來。而目前的中美關系同這種“冷戰(zhàn)”有著本質的差別。目前并沒有像冷戰(zhàn)時期那種集團對抗局面。中美之間的意識形態(tài)沖突也只是雙邊關系的一個側面,盡管美國鷹派有將雙邊關系推向由意識形態(tài)掛帥的全面對抗狀態(tài)的圖謀,但這種圖謀并未成為現實。對中國來說,避免滑入同整個西方進行意識形態(tài)對抗的“冷戰(zhàn)陷阱”正是應對目前中美戰(zhàn)略競爭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當然,有人在用“新冷戰(zhàn)”一詞時,只是為了強調中美戰(zhàn)略競爭的激烈性和長期性,但這也是不合適的,因為這樣容易造成誤導——誤導人們用冷戰(zhàn)對抗的范式來審視當下的中美關系。

        猜你喜歡
        國家
        國家公祭日
        “求一可愛國家而愛之”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12·13 國家公祭日》
        正是吃魚好時節(jié)!國家呼吁多吃魚,這五種魚你一定都吃過,但你知道好處都有什么嗎?
        當代水產(2019年4期)2019-05-16 03:04:56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看中了他吃國家糧
        奧運會起源于哪個國家?
        國家為什么會失敗
        上海國資(2015年8期)2015-12-23 01:47:33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免费av一区男人的天堂| 香蕉视频毛片| 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区别| 蜜桃视频免费在线视频| 女同重口味一区二区在线| 蜜桃视频第一区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aⅴ在线电影| 品色堂永远免费| a级毛片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特黄AAAAAA片在线看 |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狼| av香港经典三级级 在线| 夜色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高清在线| 蜜桃av无码免费看永久| 国产内射视频免费观看| 一道之本加勒比热东京|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大全| 久久久久国产综合av天堂| 亚洲av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日韩高清无码中文字幕综合一二三区 | 国产成年无码久久久免费| 精品中文字幕日本久久久| 乳乱中文字幕熟女熟妇| 亚洲国产美女高潮久久久| 亚洲人交乣女bbw| av无码免费永久在线观看| 91亚洲国产成人aⅴ毛片大全| 日本少妇按摩高潮玩弄|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 日韩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 成人网站免费看黄a站视频| 真实国产乱啪福利露脸| 亚洲色四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女同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强开小婷嫩苞又嫩又紧视频| 国产成人无码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精品免费福利视频| 国产不卡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