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云飛 王立均
摘要:近年來,小學德育班本課程建設有所加強?!巴廪D-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是基于美好生活的小學德育班本課程建設新探索,具有生活德育的精準實踐、多元視角的廣泛融合、由班到校的適時反哺、教育美感的綜合體現等特征。它以問題和價值為實踐導向,構建生活化、時代化、個性化的德育班本課程,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踐行發(fā)展性評價理念,使學生在德育班本課程學習與體驗中習得素養(yǎng)、改善行為,不斷展現螺旋式上升的美好生命狀態(tài)。
關鍵詞:“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德育班本課程;班主任工作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12B-0058-06
生活美學倡導者劉悅笛在《審美即生活》一書中認為:質言之,生活美學不僅是一種關乎“審美生活”之學,更是一種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之道。前者之“學”是理論的,后者之“道”則是踐行的,二者恰要合一[1]29。從生活美學的視角來透析兒童成長,不難發(fā)現,兒童教育須指向“美好生活”。生活美學之“生活”,本就是一種創(chuàng)生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生成活動[1]30。課程,正是這種“創(chuàng)生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生成活動”的重要載體。五育并舉,德育為首。因而,小學德育課程,特別是“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的建構,就顯得格外獨特、生動與美好。
一、“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的提出背景
近年來,我國對于小學德育班本課程的討論與思考愈發(fā)深入,《中國教師報》2021年4月份連續(xù)4期在《班主任》周刊上發(fā)表有關班本課程的專題文章,值得關注。何謂班本課程?顧名思義,以班級為單位,師生共同開發(fā)的極具特色的課程。從管理視角看,對于小學德育班本課程“是什么”的追問,遠不及“如何做”。
2021年,筆者有幸成為淮安市班主任工作室領銜人,承擔引領團隊專業(yè)化發(fā)展之重任。研討多次,思慮再三,最終我們遴選“小學生習慣養(yǎng)成”作為德育班本課程建設的核心內容。怎樣才能更好地結合教師視角、學生視角、家庭視角、社會視角,切實引領與推進好小學德育班本課程建設?
“傳播學之父”施拉姆在《傳播是怎樣運行的》一文中提出“循環(huán)模式”這一概念,揭示傳播雙方都是傳播行為的主體,彌補“直線模式”的缺陷,并在此基礎上進行完善,提出“大眾傳播過程模式”,進一步揭示社會傳播過程的相互聯(lián)結性和交織性[2]。受此啟發(fā),我們嘗試提出“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旨在汲取校內外一體化、生活德育思想、綜合實踐活動、德育課程開發(fā)等教育理念,進一步探尋小學德育班本課程建設新視角。那么,什么是“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
二、“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的內涵及特征
管理是從資源到價值的轉化[3]。小學班級德育管理亦是如此?!巴廪D-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立足于構建生活化、時代化、個性化的德育班本課程,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踐行發(fā)展性評價理念,使學生在德育班本課程學習與體驗中習得素養(yǎng)、改善行為,不斷展現螺旋式上升這一美好生命狀態(tài)。
(一)“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的概念解讀
“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主體分為兩個部分,分別為“外轉”與“內化”。
1.“外轉”
在本模式中,“外轉”的主要理念是,探尋適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生活化、時代化、個性化德育形式與內容,將諸多具有人文氣息、時代特征、可操作性的教育資源引入學校、“轉”入班級,進行設計與優(yōu)化,關注小學生道德認知與行為表現的實踐訴求,堅持班級與個體并重。
“外轉”的主要內容是,綜合學校、家庭、社會等教育資源,如財商教育、慈善文化、花木種植、航天科技、紅色教育基地、綜合實踐資源、家鄉(xiāng)名人名勝等,構建并實施生活化、時代化、個性化的德育班本課程。
2.“內化”
說到“內化”,易讓人聯(lián)想到皮亞杰的認知發(fā)展理論,想到“同化”“順應”“平衡”等概念。同化,是指將外在的因素納入有機體的結構中去[4]237。順應,在皮亞杰的理論中有兩種含義。一個是在具體條件下面對某個具體特征時,內部結構的調節(jié),例如,生理結構順應食物的類型和數量,食物才能被吸收;另一個是個體內部認知結構的改變,當學習者認識到他的思維方式與環(huán)境中的事件相矛盾時,個體會改變以前的思維方式。平衡,是在連續(xù)變化過程中保持穩(wěn)定的狀態(tài),是一種復雜的、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行為調節(jié)過程[4]238。
在本模式中,“內化”的主要理念,既有“同化”,也有“順應”。學生在德育班本課程的學習與體驗中,不斷將課程這一外在的因素、信息納入內在的結構,進行個體內部認知結構的調節(jié)與改變,以達到一種“平衡”?!皟然笔且环N提升,學生習得素養(yǎng)、改善行為進行自主升華;“內化”亦是一種狀態(tài),可通過學生的道德認知與行為表現進行反照。
20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但很多中低年級的小學生對黨史所知甚少,為了更好地推動兒童學黨史,教師采用“講黨史知識”“講革命故事”“看黨史影片”等方式,幫學生入眼、入腦、入心。中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偏小,腦袋“空空”,當采用更加靈活的表達方式學習黨史。在此過程中,既有兒童將“黨史”這一“外在的因素”納入自身知識結構,又有兒童“內部結構的調節(jié)”、思維方式的改變。
“內化”的主要內容是,尊重學生的生命狀態(tài),實施生活化、時代化、個性化的德育班本課程,在多姿多彩、有聲有色的活動中,采用靈活性與過程性并重的發(fā)展性評價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實現知行合一。
(二)“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構建“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旨在更好地對小學德育班本課程進行思考與設計,力求體現“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
1.生活德育的精準實踐
生活德育理念倡導在生活中、通過生活、為了生活,在學生的現實生活中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在實踐中,存在“窄化”“矮化”等誤區(qū),一方面,生活德育的內容主要來自教材,課程資源開發(fā)不足[5]90。一是因為教材本身的問題——更新慢。二是教材內容少,教材的每一節(jié)都有大量的留白。另一方面,實施方式單一化。在實施中,“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活動”是教師最主要的做法[5]91。
“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推動小學德育班本課程在以生為本的基礎上不斷向外拓展、向內優(yōu)化。向外拓展,生活德育的外延覆蓋學生整個的德育生活,使德育班本課程目標與內容更具生活基礎、生活樣態(tài)、生活氣息、生活品質,更精準地探尋適合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時代化、個性化德育形式與內容,打破“窄化”“矮化”等實踐誤區(qū);向內優(yōu)化,突顯生活德育的內涵價值,不斷精準優(yōu)化小學德育班本課程實施與評價。
從目標與內容的拓展,到過程與評價的優(yōu)化,基于“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的班本課程,是對生活德育理念進行整體性、持續(xù)性與可操作性的理解與運用,進而實現生活德育的精準實踐。
2.多元視角的廣泛融合
“傳播學之父”施拉姆提出“循環(huán)模式”,強調傳播雙方都作為傳播行為的主體?!巴廪D-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也秉持這一基本理念,教師、學生等都是班本課程的主體,形成主體間性的關系;同時,強調校內外聯(lián)系與發(fā)展性評價,教師、學生、家長等皆是德育班本課程的設計者、參與者和評價者。
德育課堂應向四面八方打開,推進“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下班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利用?!巴廪D-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廣泛融合教師、學生、家庭、社會等多元視角,是小學德育發(fā)展的多主體、特色化、跨學科設計與嘗試。
3.由班到校的適時反哺
“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進一步拓寬德育班本課程的內涵與外延。從課程管理層面看,“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下的班本課程建設,倡導多方共建、優(yōu)勢互補、協(xié)作共贏,具有更廣闊的視野和更多的可能性。
實施班本家校課程,有利于挖掘學校德育課程的深度[6]48、拓展學校德育課程的廣度、增加學校德育課程的溫度[6]49。德育班本課程,是國家與學校德育課程的模塊化、具體化,學校德育課程適時“反哺”——用德育班本課程來進一步豐富與優(yōu)化學校德育課程。
4.教育美感的綜合體現
何齊宗教授在《教育美學新論》一書中認為,教育美感的本質,具體來說包括教育美感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7]236,來源于客觀存在的教育美,是人對教育美的積極能動的反映[7]237。
“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視角下,班本課程“向外”拓展,目標與內容更加新穎、獨特、生活化;“向內”優(yōu)化,過程與評價更為靈活、多樣、個性化。這樣的德育班本課程有意義更有意思,偏重于審美價值與精神享受,用形象鮮明的對象、富有美感的元素、感染力強的場景構成德育情境,來強化兒童的審美感[8]146。學生在全息沉浸式互動體驗過程中,獲得心理與精神上的愉悅,契合“寓教于樂”“寓學于趣”等教育理念。
以“美”為境界,其操作路徑包括:一是再現美的教學內容,二是選擇美的教學手段,三是運用美的教學語言,四是表現美的教師儀態(tài)[8]20。基于“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的班本課程建設,是教師、學生、家長等審美理解下的“創(chuàng)生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生成活動”。目標與內容的新穎、獨特、生活化,過程與評價的靈活、多樣、個性化,再現教學內容與教學手段之美。同時,為實現“育德”之目的,必然伴隨著教師準確、生動、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和儀態(tài)等。
以美育德,以德促美。實施小學德育班本課程,兒童發(fā)現美的事物時,會心向往之,把自己的情趣投射到喜歡的事物,欣賞的同時把對象的形象情趣吸取到自身,出現“物我同一”的境界[8]146。“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的建構,綜合體現教育美感的特性。
三、“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小學德育班本課程建設新視角
“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并非理論范疇上特定的教學模式或德育模式,是一種指向實踐的內省、外拓、聯(lián)動機制,旨在更好地落實課程育人理念,最大化地激發(fā)教師、學生等共建德育班本課程的自覺及創(chuàng)新性。實施“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具有校內與校外融合、線下與線上融合、短時與長時轉換等實踐優(yōu)勢,是小學德育班本課程建設的新命題、新契機,更是新視角。
(一)“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的實踐導向
基于習慣養(yǎng)成,活用“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推進小學德育班本課程建設,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習慣養(yǎng)成是一個由“暗示”“慣常行為”“獎賞”三部分組成的、依次循環(huán)的回路[9]19。習慣改變的黃金法則告訴我們:要改變習慣,你必須留住舊習慣回路中的暗示,提供舊習慣回路中的獎賞,但要插入一個新的慣常行為[9]65。
“暗示”“慣常行為”“獎賞”的有機運作,是習慣“自生”的基礎。學生在各類習慣養(yǎng)成過程中,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必然會衍生出一些問題,讓我們看到一些“危機”。同時,如果能實施好“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變危機為新機,構建基于習慣回路的螺旋式上升的德育班本課程,將有利于實現優(yōu)秀價值觀與好習慣機制的創(chuàng)生。
我們工作室在運用“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時,以小學生習慣養(yǎng)成為基礎,主要圍繞問題導向和價值導向,適時總結、反思,進而完善與提升。
1.以問題為導向
大量的事實表明,不少學生在習慣養(yǎng)成過程中,由于自我教育意識淡薄、缺乏活動歷練、家庭教育不力等,導致習慣“內化”能力較弱,未能真正形成好習慣。實施“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關注學生的不良習慣及養(yǎng)成機制,嘗試用藝術化、情境化等方式解決問題;既能憑借家庭、社會等外部環(huán)境,又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有利于更好地消除學生之前因各種外部環(huán)境或非智力因素導致的不良習慣。首先需立足于學生的基礎,通過觀察、座談等分析研究學生現有“內化”狀態(tài)與水平;進而,從課程育人層面進行“外轉”,活用習慣改變黃金法則,使學生在德育班本課程學習與體驗中養(yǎng)成好習慣。
比如:我校學生在道德認知層面上,幾乎都能懂得“紅燈停,綠燈行,過馬路,仔細看,不闖紅燈不逆行”這些耳熟能詳的交通規(guī)則。但是受城區(qū)東長街大范圍修路、紅綠燈排隊較長、陰濕天氣等客觀因素的影響,有時候不少學生會“情不自禁”地放松對自己的要求,不守交規(guī),甚至一些家長也起負面作用。為此,學校指導各班自主設計和實施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交通安全主題德育班本課程,圍繞相關內容,制定方案、開展活動并進行評價。如:有的班級分批次到學校“文明禮儀主題館”體驗交通信號燈和交警手勢語的運用,有的班級結合錄制的家長違規(guī)接送“微”視頻(人臉打碼處理)開展主題班會,有的班級播放《交通事故的危害》教育片,并組織文明交通志愿服務等。
從學生出現違反交通規(guī)則的現象可看出,他們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自主要求和實際行動之間有時會有“矛盾”,養(yǎng)成遵守交通規(guī)則的習慣不夠穩(wěn)定?;谶@一問題,教師指導各班設計和實施生活化、時代化與個性化的“遵守交通規(guī)則”特色課程,并通過實施強化學生好習慣養(yǎng)成。這個過程是由學生現有“內化”狀態(tài)到班級創(chuàng)設“外轉”機制的演進。事實證明,這些德育班本課程的設計和實施針對性強、體驗性好,效果極佳。
2.以價值為導向
基于網絡領域、校本課程、特色德育活動、紅色教育基地、綜合實踐活動及場所等資源具有極好的、獨特的、深刻的道德教育價值,為此,教師充分發(fā)揮這些特色德育課程的時代教育價值,以生為本,對教育資源進行匠心獨運的設計和實施,即“外轉”。同時采用“校查班、師查生、生查生”三級督查和“生評、組評、班評、家評、校評”五級評價相結合的“3+5”督查評比機制,激發(fā)學生道德情感和意志,助推習慣養(yǎng)成,即“內化”。
如我國目前電子支付方式已比較普及,理財產品和大額存單等種類繁多,新時代背景下小學生財商教育的訴求愈發(fā)強烈,針對學生設計并開展金融知識班本課程及活動,具有極大的教育價值和意義。此外,在社會新聞中,常有一些學生和家長遭遇金融詐騙?;诖耍處熅幣诺掠啾咀x本《金融知識讀本》,與時俱進地在班級里講授金融基礎知識,幫助學生樹立金融安全意識。
踐行“外轉-內化”這一“問題與價值”雙重引領的循環(huán)德育模式,將班級德育管理進行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引導,進而實現學生好習慣有序形成、螺旋式上升。
(二)“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的生活反思
在中國文化中,“美好生活”其實說的是兩種生活:一種是“好生活”,另一種則是“美生活”[1]3。“好生活”,構成美生活的現實基礎,而“美生活”則是好生活的理想升華[1]4。有句印度諺語是:當鞋子合腳的時候,腳就會被忘了。以“選鞋試鞋”“合腳忘腳”為例,穿鞋有追求并能反復選鞋試鞋,是“好生活”;穿上合腳舒適的鞋子自由奔走,是“美生活”。美是“合規(guī)律性”(“是”或“真”)與“合目的性”(“應當”或“善”)的統(tǒng)一[10]。從生活美學視角反思“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進一步推動小學德育班本課程依“道”而行,求善盡美。
1.“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的合目的性
為能穿上一雙好看舒適的鞋子,人們有時會專門花時間去買鞋,反復地選鞋試鞋。家庭、學校、社會等教育資源,就像商店里一雙雙款式多樣的鞋子。運用“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對各種德育資源進行設計、優(yōu)化、實施,正如大家買鞋時選鞋、試鞋的過程和經歷,將資源向價值進行轉化。引導學生穿上好看舒適的鞋子自由奔走,正像“外轉-內化”循環(huán)模式的推進,是為了讓學生在德育班本課程學習和體驗中健康快樂地成長,養(yǎng)成終身受益的好習慣,體現目的性。
2.“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的合規(guī)律性
事實上,小學生的腳在持續(xù)生長,因而要依據他們不同時期腳的大小來挑選鞋子。同樣的一雙鞋子,現在能穿,可是一年后就極有可能偏小。推而想之,評價“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的應用成效,需像買鞋和穿鞋一樣,依據不同時期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踐行發(fā)展性評價理念,靈活采取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辦法,將教育資源轉化成學生感興趣的、有溫度的、有情懷的德育班本課程。
小學德育班本課程建設任重而道遠,從實踐層面進行反向求解,訴諸班本課程頂層設計,有利于德育班本課程理論與實踐相互融合、不斷完善,助力班主任增能減負,運用德育之法、課程之術對班級中例行事、臨時事、應景事、麻煩事進行教育的建構、關聯(lián)的建構、深度的建構、連續(xù)的建構、反思的建構,努力成為課程研究者、設計者、實施者和課程評價者、批判者[11]??傊?,“外轉-內化”循環(huán)德育模式來源于實踐,以期能更好地服務于德育班本課程建設、服務于班主任專業(yè)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悅笛.審美即生活[M].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2.
[3]弗雷德蒙德·馬利克.管理:技藝之精髓[M].劉斌,譯.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8:17.
[4]格萊德勒.學習與教學:從理論到實踐[M].張奇,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7.
[5]程偉.生活德育的實施誤區(qū)及其超越[J].課程·教材·教法,2021(5).
[6]劉文秋.以班本課程優(yōu)化學校德育課程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2018(63).
[7]何齊宗.教育美學新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8]王燦明.情境教育促進兒童創(chuàng)造力發(fā)展:理論探索與實證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
[9]查爾斯·都希格.習慣的力量[M].吳奕俊,等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7.
[10]孫正聿.哲學通論[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343.
[11]吳曉玲.班本德育課程:科學理解與理性建構[J].江蘇教育,2018(63):17.
本文系淮安市第一批“教育名師工作室”建設成果。
收稿日期:2021-07-27
作者簡介:毛云飛,淮安市楚州實驗小學(江蘇淮安,223200),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德育;王立均,淮安市楚州實驗小學(江蘇淮安,223200)黨支部副書記,主要研究方向為德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