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體”育人教學主張,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體育學科的具體踐行。立“體”育人延承先賢體育思想,守護兒童生命成長,彰顯學校體育本質,立足體育與健康學科的本質屬性,順應兒童身心健康發(fā)展的本體需求,通過“身動”“腦動”“心動”立體整合的學練活動,在具體項目的運動情境中,實現(xiàn)“育體”“育腦”“育心”三位一體,讓培養(yǎng)“完整的人”的教育理念得以真正落實于課堂。
關鍵詞:立“體”育人;育體;育腦;育心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12B-0020-06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指出:“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1] 2020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通過了《關于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fā)展的意見》。這意味著“以體育人”“體教融合”等將成為公眾關注的熱點,學校體育將由“育體”轉向全面“育人”。
立“體”育人教學主張,是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在體育學科的具體踐行。立足人的全面發(fā)展,體育學科的育人功能從單線走向多維,體育課堂不僅是強身健體的主場,還是培育思維、涵養(yǎng)心智、錘煉意志的適切載體。立“體”育人,是體育教學的本質回歸和必然選擇。
一、立“體”育人的提出背景
(一)延承先賢體育思想
體育教育的目標包含人格塑造。早在百年前,學校體育教育的開拓者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完美人格,首在體育”這一頗具前瞻性的教育主張,他堅持體育的首要地位,認為“有健全之身體,始有健全之精神,發(fā)展體育對于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的意義是舉足輕重的”[2]。毛澤東曾提出:“欲文明其精神,必先野蠻其體魄?!弊鳛轶w育運動的積極倡導者和實踐者,他認為體育能使個體“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能為國家造就不計其數(shù)的身體強健、精神剛毅的國民[3]。立“體”育人教學主張,正是植根于體育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在教育先賢的體育教育思想中追本溯源并汲取真義,在當下體育課堂實踐中傳承發(fā)揚。
(二)守護兒童生命成長
體育教育的終極指向絕非“體”育本身,體育教育應最具生命屬性,需將對生命本質特征和成長需求的觀照,融匯于體育教育的全過程,實現(xiàn)依據生命、尊重生命、開發(fā)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的意義。學校體育所面對的兒童是帶有顯著年齡特征的群體,各有不同的稟賦、基礎及能力,且存在著無限變化的可能,這些都構成了兒童生命成長的獨有密碼。立“體”育人教學主張,以生命成長為內核,尊重生命的多元與獨特,還原兒童主體,增強兒童體質,提升兒童思維,鍛鑄兒童意志,回應其生命節(jié)律和成長狀態(tài),使其充分激發(fā)自身潛蘊的生命能量,并獲得終身成長的源泉與動力。
(三)彰顯學校體育本質
相對于其他領域的體育,學校體育要遵循體育教育的固有特性,即以身體練習為手段實現(xiàn)強身健體。體育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要成為培養(yǎng)健全人格和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強基”之基。立“體”育人教學主張樹立的是“大體育觀”,它凸顯運動知識、運動技能、體能素質、心理發(fā)展和社會適應的整體發(fā)展,可使體育與健康課程真正成為一門基于生命、指向生命和提升生命質量的學科,在實現(xiàn)強身健體的同時,又觀照人的精神、品格,讓學生在體育中感受到生活之美、生命之源、生存之道、德育之基[4]。
二、立“體”育人的內涵解讀
立“體”育人最顯性的內涵為基于“身體運動”實施全面育人,同時“立體”又是多維的。立“體”育人一方面在育人路徑上遵循體育學科本質特征,另一方面在育人目標上指向融合完整的“立體”視角。立“體”育人中的“體”至少具有三重意義指向:身心整體、課程總體、生活本體(如圖1),這也明確了體育課堂教學出發(fā)的原點和前行的路徑。
(一)立足身心整體
立“體”育人所秉持的育人觀,始終將兒童作為“整體的人”,既不是片面追求體育的本質功能——“育體”(“增強體質”或“強身健體”),也不是空泛地強調其教育功能——“非身體運動的育人”,而是指向“強身健體前提下的育人”,即:“育體”+“育腦”+“育心”=立“體”育人?!坝w”,通俗講則為健體,側重于促進身體的康健,主要是指通過體育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學習,發(fā)展運動能力,提高體能,增強體質;“育腦”指向思維層面,具體為運動認知(運動知覺、運動記憶、運動思維)的獲得、健康行為的習得;“育心”側重于精神層面,但又是建立在運動健體的基礎之上,主要以身體運動為途徑發(fā)展個性、培養(yǎng)德行,培育相應的精神和品格。三者相輔相成,促進身心合一,實現(xiàn)立“體”即育人。
(二)立足課程總體
體育課程目標先于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出,幾經修改調整,現(xiàn)包括運動參與、身體健康、運動技能、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五個領域。而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基于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并根據體育學科的特點提出的,它是體育課程的學科基礎,也自然成了體育教學目標確定的依據,包含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方面。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有抽象性,這會導致教師產生理論盲區(qū)與實踐誤區(qū)。立“體”育人教學主張通過多元路徑讓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體育教學目標自然對接:其一,它始終圍繞運動能力這一關鍵素養(yǎng),將與之對應的運動技能設置為關鍵目標,作為確定其他目標的基礎與核心。但這一目標的達成,卻不僅停留于單一的運動技術教學,而是將技術教學、技術組合教學、戰(zhàn)術運用與發(fā)展運動能力貫通融合。同時,它始終關注體能發(fā)展,這是體育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特殊要求。其二,它凸顯了體育品德為體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關注體育精神、體育道德與體育品格,這也賦予體育教學情意目標更為豐富的內容與意義,且將其無痕滲透于課堂教學的具體活動中,讓體育教學立德樹人的價值得以真正落實。其三,它確保健康行為素養(yǎng)得到應有的關注,融入日常的技能學習與實踐中,并延伸到日常健康認知與行為之中,拓展了認知目標的范疇,幫助學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立足生活本體
體育產生于生活,亦內化于生活。每一種運動技能都來源于人類生存手段或生活方式的創(chuàng)造性改造,因此生活是運動項目產生的天然基礎。遠古時期,人類基于在獵殺與防御中采用的滾翻、騰起等搏斗動作,形成了走、跑、跳、投、攀、格斗等運動技能。在此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造性改造,即形成田徑等運動項目的雛形。由此可見,生活蘊含著諸多的體育元素。立足生活本體,讓生活元素滋養(yǎng)體育課堂,更能激活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內生力量。立“體”育人所追求的不僅是從生活中汲取運動元素,更重要的是讓體育為生活賦能。其一,它將生活作為課堂價值的生成場所。關注學生在生活中運動經驗的直接來源,將生活體驗作為天然質料,在優(yōu)化且真實的運動情境中,實現(xiàn)體育與生活的對接。其二,它將培養(yǎng)完整的人作為教育價值的本質表達。它倡導的任何圍繞身體素質發(fā)展而展開的實踐活動,都是為了人的全面完整且可持續(xù)的發(fā)展,以關懷身體為基礎,同時又要超越身體,遠離生活失場的沉疴,填補體育人文精神的缺失,最終指向生活意義的獲得。
三、立“體”育人的實踐探索
立“體”育人課堂引領學生經歷的是整體化、深度化、活動化、情境化的學習體驗過程,創(chuàng)設具有整體性、真實性、教育性的“運動情境”,并與體育與健康學科本質功能——“通過身體練習來育人”深度融合。通過“身動”“腦動”“心動”立體整合的學習活動,在具體項目的運動情境中,培養(yǎng)學生體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實現(xiàn)“育體”“育腦”“育心”三位一體,同構共生。
(一)“三動”齊發(fā),指向素養(yǎng)發(fā)展
1.“身動”:以項目為基礎,形成運動能力
《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運動能力是體能、技戰(zhàn)術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體活動中的綜合表現(xiàn),是人類身體活動的基礎?!盵5]顯然,運動能力這一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以身體練習為基礎的。立“體”育人教學主張依循各種運動項目特有的練習方法與方式,倡導讓學生、知識和器材等元素耦合,生成動態(tài)的擬真場景,引領學生的身心積極融入項目的豐富實踐體驗中,實現(xiàn)從單一的技術學習向組合化、結構化的動作技能學習的轉變,讓身體與認知在互動中逐步生成聚焦運動項目特性的運動能力。
一是建構全程在線的運動場景。每一項運動都有其特定的運動場景,在學生學習運動技能的過程中,要創(chuàng)造條件還原局部或者整體,盡可能構建運動項目的真實場景,讓學生在“真情境”中學練“真技能”,從而實現(xiàn)“真育人”。比如在“快速跑”一課中,可融入真實的比賽元素,讓學生感受更真實的比賽現(xiàn)場。首先明確告知學生將要體驗奧運會或全運會的100米比賽,然后讓學生自由選擇代表的國家或省份。教師在發(fā)令的時候可用英文或中文,組織教學時可將跑的組次定位于預賽、復賽、半決賽、決賽等。這樣的運動情境營造,讓學生置身于比賽的現(xiàn)場,豐富比賽時的心理體驗,感受競技的魅力。同時可以通過競技比賽的篩選功能,突出個體差異,合理將運動能力接近的學生分在一組,幫助學生建立自信,激發(fā)學生對快速跑的喜愛。
二是整合系統(tǒng)互聯(lián)的技能結構。每一項運動所涉及的技能都具有整體性,運動能力的水準不僅由單項技術來衡量,更取決于結構化技能的靈活運用。在瞬息萬變的賽場中,對運動環(huán)境的感知與判斷、對動作技能執(zhí)行時機的把握、對輸贏心理反差的調控、對技術與戰(zhàn)術的選擇與應用等,都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體”育人課堂中所設計的技能學練活動,都體現(xiàn)了情境化的、組合化的、結構化的特征。比如在“籃球行進間運球”一課中,讓學生通過觀看真實的籃球比賽,現(xiàn)場領會籃球行進間運球的技術價值與技能銜接的重要性。在學練環(huán)節(jié)中,不只是進行“行進間運球”單一動作的簡單重復練習,而且將“行進間運球”與“突破”“傳球”“投籃”等動作技能統(tǒng)籌設計成練習組合,學生根據所完成組合的難易程度和完成效果獲得相應的鼓勵。這樣,將結構化技能組合置于運動情境中加以學習與鞏固,真正凸顯籃球技能學習的價值。學生只有在這種結構化的運動技能學習中反復熏染,才能真正感受到某一項運動的特有魅力,提升自己的運動技能。
2.“腦動”:以任務為驅動,獲得運動認知
運動認知的形成發(fā)生在真實的運動實踐中,包括運動知覺、運動記憶和運動思維等三個維度,具有內隱性。立“體”育人的課堂,依托運動項目的不同特性與屬性,針對運動情境中出現(xiàn)的現(xiàn)實問題設計任務,學生通過自主化的深度學習,讓身體練習和思維活動共同參與,獲得運動認知的生長。
一是融通多種感官,形成運動知覺。運動知覺的形成需要視覺、聽覺、平衡覺、膚覺等多種感覺共同參與。在立“體”育人的課堂中,對運動知覺的培養(yǎng)落實于細化的活動任務中,讓學生感知動作的變化、運動的方向、運動時間的長短、運動用力的大小等。如在足球課的教學中,為了幫助學生形成對足球運動的認知,可以讓學生在實戰(zhàn)中充分感受球的運動方向、球所處的空間位置、隊友及對手的運動行為等,并反復進行體驗,以形成良好的運動知覺。
二是鋪陳梯度任務,形成運動記憶。運動中記憶越深刻,就越有利于形成高度分化的運動技能水平。在立“體”育人課堂中,基于項目情境設計出具有層次性的活動任務,在不同的場景變換中增強活動的密度和效度,增加學練的時間和頻次,運動中的信息編碼不僅形成在大腦里,更貯存于身體的運動記憶中。比如足球課“腳背正面運球”的教學,學生通過“無球模仿—觸踢固定球—在行進間觸碰球—推撥運球感知球與腳之間的關系—在干擾中觸球—在對抗中觸球—在比賽中靈活運用”,在梯度性活動任務中不斷形成、鞏固運動記憶。
三是依托實境體驗,形成運動思維。運動思維在模擬和預測運動、接受反饋、調節(jié)和控制動作中形成,在促進新的動作技能形成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運動思維的培養(yǎng)必須借助于直接的動作操作來完成,學生需要根據運動項目的特性與屬性,根據自身的身心特點,將思維聚焦于身體練習和運動本身。比如在短跑起跑教學中,針對“起跑第一步不宜過大”,組織學生分組展開對比實驗。通過體驗與觀察,學生領會到步距過大影響提速,不利于迅速進入加速跑狀態(tài)。運動思維的訓練貫穿于各個年齡層級、各種類型的具體項目中,依托于具體戰(zhàn)術的實境體驗,滲透在運動競賽前和運動競賽過程中。
3.“心動”:以角色促體驗,涵養(yǎng)體育品格
體育品格是指在體育運動中應當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形成的價值追求和展現(xiàn)的精神風貌,具體表現(xiàn)為體育精神、體育道德、體育品質。相較于其他學科,體育課堂對個體與團體的平衡要求更高,這更有助于個體在團隊中健全人格、提升品格。立“體”育人課堂中,體育品格的培養(yǎng)和運動能力的形成是互為支撐的,遵守規(guī)則、尊重他人、團結協(xié)作等諸多品格都可以通過參與運動來獲得。
一是無痕浸潤,培養(yǎng)體育精神。體育精神是體育形象的反應和詮釋,對個體行為具有規(guī)范和導向的作用,可具化為自尊自信、勇敢頑強、積極進取等外顯的品質表現(xiàn)。立“體”育人的課堂中,憑借真實運動情境的創(chuàng)設,誘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調動學生身體參與的積極性,將體育精神浸潤于活動情境中。如在體操課和韻律活動課中,變教師推優(yōu)展示為生生互動邀請,讓學生感受體育“友誼至上”的和諧精神,在自由展示的舞臺上培養(yǎng)自信。運動情境設置要關注個體差異,體現(xiàn)層級梯度,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獲得挑戰(zhàn)攀登的信念。此外,立“體”育人課堂中,更加重視對合作分工、合作策略、合作方法的指導,在評價時更應重視學生在合作中的參與度、積極度、效度、貢獻度,關注合作意愿、合作表現(xiàn)、合作貢獻,以及面對輸贏時正確的態(tài)度。
二是全面滲透,增強規(guī)則意識。體育學科賦予規(guī)則獨特的價值和屬性,課堂常規(guī)、項目規(guī)則、游戲方法等無不包含著規(guī)則要求。質言之,體育自始至終都是在規(guī)則前提下開展的各類活動。規(guī)則意識既反映了體育運動的本質,也是立“體”育人課堂倡導的價值之一。比如在足球課中,要強化學生用腳觸球的意識,并告知比賽中除守門員和擲界外球時可以用手,其他情況皆不可用手觸球,用手觸球即犯規(guī)。規(guī)則不僅詮釋著公平,也突顯了約束力,而規(guī)則意識的形成應該滲透在學練過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不僅要讓學生在運動中彰顯個性,也要讓他們在運動中約束言行。
三是體驗儀式,感知運動文化。體育運動中的儀式感不僅體現(xiàn)著尊重與敬畏,也反映了個人或者團隊的素養(yǎng)。在運動中最基本的禮儀應該是著裝與項目的匹配,這不僅是安全運動的需要,也是對運動文化的感知與尊重。比如在籃球、足球、排球等的教學比賽時,應讓學生先整好隊再上場,并對觀眾、裁判和對手致意。在比賽結束之后,無論輸贏,都要再次對觀眾、裁判、對手致意。這既是一種儀式,也是表達尊重的方式,能讓學生最直接地感受運動文化,傳承運動精神。
(二)“三育”互聯(lián),實現(xiàn)全面育人
學校體育作為“五育并舉”育人方針的重要內容,其追求身心全面發(fā)展的育人指向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趨于一致的。“身動”“腦動”“心動”分別指向立“體”育人的三層育人任務,形成了對人的身體、思維、心靈的綜合培養(yǎng);而“育體”“育腦”“育心”又相互支撐,兼容并進,形成立“體”育人的合力。
1.現(xiàn)代認知論為“‘三育’互聯(lián)”提供了植根的土壤
英國哲學家波蘭尼認為,所有的知識都有其身體根源[6]。從體育哲學的角度來說,身體通過行為在知覺經驗中表情達意,將身體與心靈、感官與思維整合為一體。因此,身體不只是血肉之軀,也不再只是心靈和意識的附庸,而是兼具自然性與社會性的實體,成為人認識世界和影響世界的中介。同時,認知產生于身體與所在環(huán)境的耦合與協(xié)調,具體而言,是通過大腦、身體、感覺、運動與環(huán)境聯(lián)結交互而生成。因此,立“體”育人課堂所提出的“身動”“腦動”“心動”共同構成完整認知系統(tǒng),以身體為主體,身、心、腦三重融合,共同參與,完成運動的過程,即身體、思維、心靈共舞的過程。
2.體育學科屬性為“‘三育’互聯(lián)”提供了生長的基因
身體一直駐于體育之中,以身體練習、技能學習、體能訓練為身體性活動特征的體育教學實踐活動,通過身體主體系統(tǒng)(身、腦、心)的相互碰撞、對話、交流和融合,生成教學意義,建構完善身體主體。因此,在立“體”育人的課堂中,學生的主體參與得到充分彰顯,學生從“身體體驗”出發(fā),在“身體合作”“身體交流”中,體悟“身體思維”,在“身體行為”和情感思維的變化中實現(xiàn)知行合一。
比如,基于立“體”育人的足球運動就充分彰顯了“身心育人”之道。對青少年開展足球運動教育,最核心的價值就是“育體”,即有效增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因此,在結構化的運動情境中讓身體真正“登場”,身體積極參與足球運動的認知過程,同時也關注身心平衡的重建與愉悅體驗的增進。學生圍繞“基本動作、身體素質、傳接球的規(guī)范與應用”等外在指標充分學練,內在感知體系的“意志力、合作力”等體育精神也得到應有的生長,在內外雙重指標的指引下形成“身心合一”的運動體驗,在感知、知識、德行、健康、人格等方面實現(xiàn)全面升華,提升生命質量。
顯然,立“體”育人所倡導的“三動”“三育”是不可割裂的,但落實于不同內容、不同類型的課堂,又統(tǒng)中有分,各有側重。比如,田徑類項目重在“育體”,即運動能力的培養(yǎng),當然也滲透著情緒調控、心智磨礪;球類運動“育腦”的指向性更強,因為球類運動不僅需要過硬的個人技能,有時還有賴于團隊戰(zhàn)術的靈活運用,這就是觀察力、判斷力、決策力、行動力共同發(fā)生的過程;體操(韻律操)內容則更多地關注“育心”,讓學生積極展示體態(tài)之美、運動之美、合作之美,培植自信,享受運動的意趣。
參考文獻:
[1]吳晶,胡浩,習近平出席全國教育大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2018-09-10)[2021-06-18].http://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2]羅時銘,蘇肖晴.蔡元培體育思想研究[J].體育學刊,2008,15(7):29.
[3]徐本力.對毛澤東體育思想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回顧與思考[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4,30(2):7.
[4]陸輝.讓學校體育彰顯育人本質[J].上海教育,2020(33):32-33.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5.
[6]郁振華.身體的認識論地位——論波蘭尼默會認識論的身體性維度[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9(6):74.
本文系江蘇省第十三期教學研究課題“家校共育下‘主角體育’活動形式的開發(fā)與實踐研究”(2019JK13-L189)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1-09-22
作者簡介:金海濱,南通市永興小學校(江蘇南通,226005)副校長,高級教師,南通市名師培養(yǎng)對象,全國優(yōu)秀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體育與健康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