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李旭東,索南仁欠
(青海省藏醫(yī)院 骨科,青海 西寧 810007)
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對患者脊柱造成較大損傷,增加患者臥床時間,讓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等較容易發(fā)生,加重治療復雜度。臨床用參照組和觀察組進行對比,發(fā)現經皮椎體手術比常規(guī)手術預后更好,降低了患者的機體疼痛度,減少了患者出現感染的情況,讓患者有效恢復健康,提高了患者的脊柱恢復效果,詳見如下。
1.1 一般資料。在2014年8月至2019年8月院內收治的患者中抽出40例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病患,按照數字表法均分為參照組和觀察組,各20例。參照組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齡為(68.85±6.62)歲。觀察組男17例,女3例;平均年齡為(68.71±6.25)歲。兩組基線資料(P>0.05),符合比較條件。
1.2 方法
1.2.1 參照組:用常規(guī)外支架治療,主要為:對患者進行硬脊膜外麻醉后,調整患者體位呈俯臥位,進行常規(guī)清創(chuàng)、止血等操作,逐漸分離皮膚、筋膜、肌肉組織、神經等,以骨折端為中心,行小切口,一般4-6厘米左右,盡量少剝離骨膜或者不剝離骨膜,然后選擇皮質骨段、直徑4 mm的鋼針,用2支鋼針接好上下段并固定,將骨折脊柱復位,然后對外支架進行固定,依據雙邊外固定桿、骨折遠近端確定鋼針穿入距離,一般固定桿保持水平、距離骨折邊緣3-4厘米處即可。用鋼針在不同關節(jié)段進行交叉穿法,加萬向夾和半彎桿等。然后對切口進行閉合,縫合傷口后進行常規(guī)消毒,然后用無菌紗布覆蓋。
1.2.2 觀察組:用經皮椎體手術,主要為:先用C臂確定骨折位置,有效標記后,讓X線與下頜矢狀面呈15度角,從椎弓根上方開始穿刺,進入長度控制在椎體前1/3即可。穿刺針位置固定后,抽出針芯,送入造影劑,在透視結果未觀察到滲漏液體后,將已經成糊狀的氯化鈉注射液與PMMA骨水泥放入注射器中,連接好穿刺針,在傷椎緩慢推注骨水泥,X線直視下,逐漸從骨小梁間隙完成浸潤,邊緣形狀要與毛刺狀相符,直到骨皮質。穿刺針拔出時間要根據骨水泥硬化程度控制,待全部硬化后在拔針,根據傷口情況進行壓迫,無出血、滲漏后即可。
1.3 觀察指標。觀察兩組的住院情況,包括患者的臥床時間、進行功能鍛煉的時間等,詳細記錄并比較;利用疼痛程度評估表對兩組評分,滿分5分,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約疼,詳細記錄并比較。對患者出現的壓瘡、下肢深靜脈血栓、感染等,詳細記錄并生成發(fā)生率。
1.4 療效判定。顯效:治療后,患者的疼痛消失、脊柱骨折部位功能性恢復正常,生命體征等良好。有效:治療后,患者依然存在疼痛情況,脊柱骨折等部位的功能性較弱,生命體征偶有波動。無效:治療后,患者脊柱骨折部位并無明顯變化,甚至并發(fā)其他病癥。100%-無效率=治療總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分析。數據處理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用頻數(n)、構成比(%)描述,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方法;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標準差(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當(P<0.05)時數據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治療后,參照組的治療效果顯著差于觀察組,數據有差異,(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的治療效果對比(n,%)
2.2 比較兩組的住院情況。治療后,參照組的住院情況顯著差于觀察組,(P<0.05)顯示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2 兩組的住院情況對比(±s)
表2 兩組的住院情況對比(±s)
組別 例數 臥床時間 開始功能鍛煉的時間觀察組 20 4.57±1.42 7.54±2.68參照組 20 12.39±2.83 15.39±3.61 χ2 - 11.045 7.808 P - 0.000 0.000
2.3 比較兩組的疼痛程度評分。治療后,參照組的疼痛程度評分顯著差于觀察組,(P<0.05)統(tǒng)計學意義顯著,詳見表3。
表3 兩組的疼痛程度評分對比(±s)
表3 兩組的疼痛程度評分對比(±s)
組別 例數 疼痛程度評分觀察組 20 2.15±0.84參照組 20 2.59±0.37 t-2.144 P-0.039
2.4 比較兩組的并發(fā)癥情況。治療后,參照組的并發(fā)癥情況顯著高于觀察組,突出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4。
表4 兩組的并發(fā)癥情況對比(n,%)
老年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降低患者存活概率,臨床治療對此也較重視。長時間靜臥不動,生活質量下降,對周身血液供應、肌肉、骨骼等都有較大負面影響。臨床用常規(guī)外支架和經皮椎體手術開展比較,發(fā)現經皮椎體手術后患者的恢復情況要好于常規(guī)外支架,提高了患者的康復速度,提高了臨床治療的科學性[1]。
觀察組手術改變了患者的整體治療步驟,防止了脊柱體的塌陷情況,較好的保障了脊柱體的神經、肌肉等完整性,縮小了在患者機體上的創(chuàng)傷面,改變治療路徑,突出椎體操作的精準性。而且椎體成形手術緩解了患者的疼痛感,加強了患者脊柱的固定效果,降低了手術對患者脊柱神經的刺激[2]。
椎體成形手術讓臨床治療骨質疏松造成的脊柱骨折老年患者的方式更有選擇性,提高了手術治療的安全性,降低了下肢深靜脈血栓等的出現概率,促進了患者恢復[3]。還能規(guī)避手術對老年患者預后的影響,降低手術操作對脊柱的再次損傷,幫助脊柱復位,減少了脊柱骨折部位對周邊組織、臟器的傷害,控制了機體內部出血量。
觀察組治療過程中運用C臂等設備,有效確定了骨折部位,提高了骨水泥在骨折部位散開的準確性,加強了對骨折部位的固定效果。而且通過X線直視,讓術中情況較可控,預防不良事件的能力上升,突出了椎體成形手術的價值。觀察組治療減少了腰椎、頸椎等的負荷,降低了臨床治療的壓力,提高了臨床對骨質疏松導致脊柱骨折相關病患的保護能力,掌握患者病情發(fā)展,豐富數據資料,用有效的方式改善老年患者病情,降低骨折風險。經皮成形手術從方法、機體舒適性等多方面促進椎體成形,避免治療盲目性。參照組無法保障的事情,觀察組都較好的進行改善,治療效力加強,不留遺憾,讓脊柱骨折治療向好發(fā)展,解決老年病患問題。
經過本次分析得出,治療后,參照組的治療效果顯著差于觀察組;參照組的住院情況顯著差于觀察組;參照組的疼痛程度評分顯著差于觀察組;參照組的并發(fā)癥情況顯著高于觀察組,(P<0.05)更積極的反應出統(tǒng)計學效用。說明經皮椎體手術更好的保障骨質疏松導致的脊柱骨折老年病患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及時開展經皮椎體相關手術能較好的糾正老年患者脊柱骨折情況,減輕骨質疏松對脊柱的損傷,提高臨床手術綜合效力,促進脊柱愈合,降低并發(fā)癥對機體的影響,排除較多不良因素,值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