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春艷
(西寧市大通縣人民醫(yī)院,青海 西寧 810100)
于新生兒出生后應用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量表測定其神經行為,不但能夠了解新生兒行為能力,同時還有助于臨床及早發(fā)現(xiàn)是否存在腦損傷并及早進行干預治療,可降低傷殘風險[1]。本次調查研究以以83例健康足月新生兒為觀察對象,均進行神經行為測定,對新生兒行為神經能力進行評估并分析測定結果相關影響因素,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進行神經行為測定的83例健康足月新生兒為研究對象。排除標準:過期產或者早產患兒;危急重癥患兒;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患兒;有窒息史患兒。男44例,女39例,胎齡38-41周,平均胎齡(39.17±1.06)周。
1.2 方法。于新生兒分娩后3 d為其實施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主要包括新生兒一般反應能力、原始反射能力、主動肌張力、被動肌張力以及行為能力(對刺激及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力)等,新生兒神經行為評分超過35分則表明神經行為正常,反之則表明神經行為異常[2]。詳細記錄評分情況,回顧性分析孕婦產前檢查報告資料并記錄孕婦分娩情況及新生兒基本情況。
1.3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Epi Data 3.0軟件錄入數(shù)據,應用SPSS 18.0軟件包分析文中所涉及相關數(shù)據,通過百分率(%)表示正態(tài)分布計數(shù)資料,通過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正態(tài)分布計量資料,t、χ2檢驗正態(tài)分布計數(shù)資料、計量資料,應用多元Logistic回歸進行多因素分析,P<0.05,差異顯著且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分析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結果。所選83例新生兒平均評分為(36.75±1.08)分,75例新生兒評分>35分,占90.36%,8例新生兒評分≤35分,占9.64%。
2.2 分析新生兒神經行為相關影響因素。新生兒神經行為影響因素包括新生兒出生體重以及產科有高危因素,P<0.05,見表1。
表1 分析新生兒神經行為相關影響因素(±s)
表1 分析新生兒神經行為相關影響因素(±s)
影響因素 n(%) 評分 t/F P<20 2(2.41) 36.72±1.43產婦年齡(歲)20-<25 33(39.76) 36.61±1.43 25-<30 28(33.73) 36.65±1.38 30-<35 9(10.84) 36.70±1.41≥35 11(13.25) 36.71±1.41 0.584 >0.05分娩時產婦體重(kg)<65 38(45.78) 36.61±1.48 65-<75 34(40.96) 36.64±1.45≥75 11(13.25) 36.66±1.41 0.072 >0.05<38 3(3.61) 36.660±1.47<39 13(15.66) 36.60±1.37<40 22(26.51) 36.64±1.39<41 33(39.76) 36.62±1.47<42 12(14.46) 36.68±1.35孕次 1 37(44.57) 36.64±1.37 0.757 >0.05>1 46(55.42) 36.65±1.40產次 0 53(63.86) 36.63±1.37 0.478 >0.05≥1 30(36.14) 36.64±1.40合并妊娠疾病孕周(周)0.465 >0.05是 6(7.3) 36.63±1.41 0.327 >0.05否 77(92.77) 36.73±1.42正常 78(93.98) 36.77±1.35新生兒出生體重 低體重 2(2.41) 34.80±1.52巨大兒 3(3.61) 36.67±1.20分娩方式 剖宮產 24(28.92) 36.65±1.40 1.209 >0.05順產 59(71.08) 36.34±1.43胎方位 橫/臀位 5(6.02) 36.63±1.34 1.201 >0.05枕先露 78(93.98) 36.45±1.42產科高危因素11.345 <0.05有 39(46.99) 36.55±1.40 3.208 <0.05無 44(53.01) 36.70±1.41
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量表能夠通過測定新生兒一般反應能力、原始反射能力等方式獲知新生兒行為神經能力,從而能夠為臨床判定新生兒是否有腦損傷提供依據[3-5]。此次研究中,新生兒平均評分為(36.75±1.08)分,新生兒神經行為影響因素包括新生兒出生體重以及產科有高危因素,P<0.05。
低體重新生兒由于在母體內生長受限,多合并慢性缺氧以及代謝障礙等情況,腦細胞體積較小,神經膠質細胞出現(xiàn)增殖,影響突出及髓鞘等,容易引發(fā)缺氧缺血等病理變化,導致腦神經受損并影響智力及神經情況[6-8]。綜上所述,新生兒出生體重、產科高危因素等為影響健康足月新生兒神經行為測定的相關因素為,應該對高危兒加強監(jiān)護,此外,還需加大分娩前宣傳教育力度,最大限度的降低腦損傷風險[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