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芳 唐永冬 李燕瓊 董雨
(石河子市人民醫(yī)院 新疆 石河子 832000)
由于高齡人群存在骨質較脆、骨質疏松等問題,使其易發(fā)生股骨頸骨折[1]。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是股骨頸骨折患者主要的治療方式,可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提高骨組織的功能質量。但是因為高齡患者大都合并基礎疾病,且自我修復能力不足,身體恢復能力較差,術后易出現一些并發(fā)癥。因此,要給予高齡患者有效的護理干預。
對2018 年6 月—2020 年5 月來我院進行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的60 例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進行分組(雙盲法)研究,乙組和甲組,各30 例。在甲組中,女17 例、男13 例。70 ~89 歲,均值78.12 歲。6 例患者伴心臟病、9 例患者伴高血壓、8 例患者伴糖尿病。在乙組中,女16 例、男14 例。71 ~88 歲,均值78.20 歲。5 例患者伴心臟病、6 例患者伴高血壓、10 例患者伴糖尿病。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P >0.05,有可比性。
乙組以常規(guī)護理為主,觀察病情,給予患者基礎護理、飲食護理、生活護理、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甲組以綜合護理為主,即:(1)患者術前護理,綜合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實施針對性的心理疏導,改善心理狀態(tài);給予患者健康宣教,向患者介紹醫(yī)院環(huán)境、相關醫(yī)護人員,協(xié)助患者做好檢查。術前2 小時給予患者針對性護理,做好備皮、備血等工作,講解疾病知識、手術方法以及手術效果等。給予患者床上大小便指導。(2)患者術中護理,在手術當天,囑患者排尿,取下金屬、假牙等,調整患肢,術前禁飲、禁食6h,去枕平臥6h。提前半小時調好手術室的溫濕度,做好隱私保護、保暖措施。因高齡患者的皮膚彈性大都比較差,且反應遲鈍,所以要把皮膚經布單、軟墊進行隔開,避免皮膚發(fā)生破損。(3)患者術后護理,體位護理,患者術后體位不當會對康復產生嚴重的影響,如果脫位會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理以及心理。所以,即便是術后患者沒有疼痛感,也囑咐其不要隨意的活動,確?;贾3滞庹梗ㄖ辛⑽?5 ~30°),屈髖在60°內,避免內收或者外旋。在對患者進行搬運或者翻身時,要注意保持髖部穩(wěn)定,患肢中立位15~30°在患者用便盆方面時,同時托住髖部、患肢。(4)并發(fā)癥預防,術后密切患者的肢體,及時發(fā)現淺靜脈曲張、腫脹以及疼痛等,及時處理,可經藥物改善血液的黏稠度,并按摩下肢,避免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給予患者正確咳嗽指導,避免墜積性肺炎的發(fā)生;定期更換床單位,確保床單位平整、無雜物,并定期協(xié)助患者翻身,防止壓力性損傷出現。(5)疼痛護理,全面評估患者的疼痛程度,經轉移注意力法、音樂療法減輕疼痛,對于疼痛難忍者,可遵醫(yī)囑給予止痛藥物。(6)康復護理,囑患者在術后三個月內禁止側位,屈髖角度逐漸增加,給予患者被動功能訓練,逐漸下地活,患者在器械、人員等輔助下行走。給予患者上肢、臀肌、股四頭肌等肌力鍛煉,提高髖關節(jié)周圍肌肉力量,按摩患肢,對血液循環(huán)進行改善,避免肌肉萎縮、關節(jié)僵硬,不要太早進行直抬腿練習。(7)患者住院前指導,給予患者和家屬健康教育,告知注意事項,避免患肢內旋。
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統(tǒng)計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腫脹消退時間)、并發(fā)癥(下肢深靜脈血栓、肺炎、壓力性損傷)、髖關節(jié)功能(Harri 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標準進行評價,得分越高則髖關節(jié)功能越好)、滿意度(自制問卷,百分制,很滿意是85 ~100 分、較滿意是60 ~84 分、不滿意是0 ~59 分)[2]。
數據通過SPSS24.0 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經(%)表示,χ2檢驗,計量資料經(±s)表示,t 檢驗,P <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甲組下床活動時間顯著短于乙組(t=7.4046,P=0.0000);甲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乙組(t=6.0507,P=0.0000);甲組腫脹消退時間顯著短于乙組(t=7.3550,P=0.0000),見表1。
表1 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d)
表1 兩組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d)
分組n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腫脹消退時間甲組303.25±0.4813.24±1.459.42±1.35乙組304.31±0.6215.32±1.6212.11±1.48 t-7.40466.05077.3550 P-0.00000.00000.0000
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甲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低于乙組(χ2=5.1923,P=0.0227),見表2。
表2 兩組的并發(fā)癥比較[n(%)]
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甲組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顯著大于乙組(t=8.5373,P=0.0000),見表3。
表3 兩組的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的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比較(±s,分)
分組n髖關節(jié)功能甲組3086.12±4.25乙組3074.21±6.35 t-8.5373 P-0.0000
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甲組護理總滿意度顯著高于乙組(χ2=6.4052,P=0.0114),見表4。
表4 兩組的滿意度比較[n(%)]
股骨頸骨折主要是由于髖周肌群出現退變,且在外傷作用、骨質疏松等因素影響下股骨頸發(fā)生斷裂,在高齡人群中多發(fā)。由于高齡患者的年齡很大,機體抵抗力弱,術后易出現多種并發(fā)癥。高齡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開展比較困難,這些患者文化水平大都比較低,對于健康知識的認識比較低,還可能合并認知障礙以及精神障礙等,存在一定的護理風險性[3]。再加上患者身體情況不佳,大都合并基礎疾病,且隨年齡的增加機體器官功能衰退,有潛在功能障礙的可能,增加住院期間護理風險。高齡手術患者的住院時間長,導致護理人員的護理工作比較繁重[4]。所以,需實施有效護理干預,保障手術療效的同時,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和配合度,提高健康知識掌握程度,從而促進術后康復、減少并發(fā)癥。
在本文中,做好術前準備工作,比如禁食水、備皮等,強化健康教育,給予患者心理疏導[5]。因高齡患者在術中存在體溫舒緩功能不足問題,所以要做好患者的保暖工作,避免低體溫發(fā)生而引發(fā)并發(fā)癥[6]。通過實施有效的綜合護理措施,利于手術順利的開展,促進術后盡快康復,減少并發(fā)癥[7,8]。本文結果是:實施不同護理干預后,甲組下床活動時間顯著短于乙組(P<0.05);甲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乙組(P <0.05);甲組腫脹消退時間顯著短于乙組(P <0.05);甲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顯著小于乙組(P <0.05);甲組髖關節(jié)功能評分顯著高于乙組(P<0.05);甲組護理總滿意度顯著高于乙組(P <0.05)。
綜上所述,于股骨頸骨折高齡患者的人工關節(jié)置換術中,實施綜合護理可促進患者的康復、減少并發(fā)癥、提高滿意度、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