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骨傷科 四川 成都 610200)骨傷患者至并后期有較大的概率會表現(xiàn)為肢體"/>
李嘯霖
(成都市雙流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 四川大學華西空港醫(yī)院> 中醫(yī)骨傷科 四川 成都 610200)
骨傷患者至并后期有較大的概率會表現(xiàn)為肢體腫脹,是常見性骨科并發(fā)癥,臨床多通過脫水劑展開治療,例如甘露醇等,可以在短時間內(nèi)幫助患者解除臨床癥狀,但不支持長時間給藥,可能會引起藥物不耐受、水電解質紊亂等情況,增加患者治療的風險性,不利于預后[1]。近年來隨著祖國醫(yī)學理論在臨床中應用頻率的提升,中醫(yī)藥治療骨科疾病逐漸成為趨勢。在中醫(yī)理論中骨傷后期肢體腫脹被歸納為“淤血”、“氣滯”范疇,治療需要遵循舒經(jīng)通絡、活血化瘀的原則[2]。為探討中醫(yī)治療方案對骨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的影響,納入我院于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間收治的126 例骨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通過對照甘露醇、中藥方加減與穴位按摩療法展開如下對比分析。
選取我院于2017 年1 月—2019 年12 月期間收治的126 例骨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納入標準:①病理檢查顯示骨傷后肢體腫脹,且與《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提出的肢體腫脹標準相符者;②年齡不低于20 周歲;③本人或家屬知情且授權;排除標準:①術后感染者;②關節(jié)軟骨損傷者;③臟器有嚴重性病變者;④本次用藥禁忌者;⑤精神功能異常者;⑥妊娠期、哺乳期者等;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通過。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38 例男性與25 例女性患者,年齡為20 ~73(43.65±2.54)歲,其中有13 例為肱骨骨折,18 例為脛腓骨骨折,10 為股骨骨折,22 例為橈尺骨骨折;觀察組36 例男性與27 例女性患者,年齡為21 ~74(44.76±2.43)歲,其中有15 例為肱骨骨折,17 例為脛腓骨骨折,11 為股骨骨折,20 例為橈尺骨骨折;以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可對比。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例如抗菌、鎮(zhèn)痛等,同時將患者患肢墊高,以冰袋冷敷。
對照組開展甘露醇療法:取250mL 濃度為20%的甘露醇注射液給以患者靜脈滴注治療,1 次/d。
觀察組開展中藥方加減與按摩治療:①中藥方加減治療。主方為牛膝16g,陳皮15g,木香15g,青皮15g,烏藥15g,黃芪15g,郁金15g,澤蘭10g,澤瀉10g,柴胡10g,香附子10g,香附10g,路路通10g;若患者為下肢骨傷,添加牛膝16g、獨活16g;若患者為上肢骨傷,添加桂枝12g、羌活12g;每日取1 劑以水煎熬后取汁分早晚兩次給予患者口服。②穴位按摩。參考患者骨折部位,取合谷穴、內(nèi)關穴、外關穴、血海穴以及陰陵泉穴等,通過拿捏推揉等手法為患者提供按摩治療,單次按摩時間為20min,每日按摩2 次。
所有患者的治療周期均為1 周。
①腫脹消失時間、住院時間。
②治療前后健側與患側肢周徑差。
③治療前后VAS 評分:參考視覺模擬量表(VAS)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疼痛程度,十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疼痛感越強烈[3]。
④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參考《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腫脹、發(fā)熱以及運動改變等癥狀積分進行評估,百分制,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癥狀越嚴重[4]。
觀察組腫脹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如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腫脹消失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s,d)
表1 兩組治療后腫脹消失時間與住院時間對比(±s,d)
組別n脹消失時間住院時間觀察組633.23±0.456.12±1.34對照組637.34±1.129.76±1.65 t-27.02713.592 P-0.0000.000
兩組患者治療前健側與患側肢周徑差以及VAS 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趨同,組間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健側與患側肢周徑差小于對照組,且VAS 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健側與患側肢周徑差與VAS 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健側與患側肢周徑差與VAS 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s)
組別n健側與患側肢周徑差(cm)VAS 評分(分)中醫(yī)證候積分(分)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633.13±0.850.85±0.426.79±1.261.00±0.3578.35±3.1051.35±4.31對照組633.11±0.811.26±0.406.75±1.381.81±0.5578.52±3.2862.09±5.14 t-0.13525.5910.1709.8620.29912.708 P-0.8930.0000.8650.0000.7660.000
骨傷患者至并后期可能會發(fā)生多種并發(fā)癥,其中最為常見的便是肢體腫脹,其會增加患者的疼痛感,臨床認為骨傷后期肢體腫脹的影響因素主要為骨折損傷帶來的應激性反應,增加了炎性因子、生物化學物質、蛋白酶類等分泌量,導致微小血管出現(xiàn)痙攣、受損等情況,破壞局部微循環(huán),血液流速受到干擾,紅細胞出現(xiàn)聚集現(xiàn)象,組織間隙中滲入血液,最終形成瘀血,此外,組織間隙中滲入細胞內(nèi)液,局部腫脹等;若沒有及時得到有效的治療干預,傷口邊緣皮膚存在壞死風險,會對傷口愈合造成較大的影響,增加患者的身心負擔,不利于預后發(fā)展[5-7]。常規(guī)西醫(yī)療法以患肢制動、抬高、冷敷以及藥物治療為主,雖然有一定的臨床效果,但患者出現(xiàn)不良反應的風險性較大,所以多以中醫(yī)方案提供治療。
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腫脹消失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P <0.05);治療前兩組的健側與患側肢周徑差以及VAS 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無顯著差異(P >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健側與患側肢周徑差小于對照組,且VAS 評分、中醫(yī)證候積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梢娭兴幏脚c穴位按摩治療骨傷后期肢體腫脹效果優(yōu)于甘露醇。原因分析,甘露醇雖然可以利尿、改善血漿內(nèi)滲透壓,緩解腫脹癥狀,但會給患者心臟、腎臟造成較大負荷,甚至破壞電解質穩(wěn)定,降低患者的心腎功能。而研究所用中藥方中的牛膝可以利尿逐瘀、通淋通絡,木香可以行氣止痛、健脾消食,陳皮可以調(diào)中燥濕、理氣健脾,黃芪可以利尿消腫、補氣,路路通可以利水通經(jīng)、祛風活絡,柴胡可以疏肝解郁、退熱,澤蘭可以行水消腫、活血化瘀,烏藥可以溫腎散寒、行氣止痛,香附子可以調(diào)經(jīng)止痛、行氣解郁,澤瀉可以利水滲濕與瀉熱;主要利用可以達到化瘀消腫、益氣活血的功效,在此基礎上辨證加減給藥,可進一步優(yōu)化治療效果[8-9];同時輔以穴位按摩法,通過內(nèi)外綜合調(diào)理,可有效改善患者局部血流,增強舒經(jīng)通絡效果,避免肌肉粘連,或是肢體僵化等,對患者預后有較好的促進作用[10]。
綜上所述,骨傷后期肢體腫脹患者給予中藥方加減聯(lián)合按摩治療,可以有效緩解患肢腫脹癥狀,降低患者的VAS 評分與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患者實現(xiàn)早期康復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