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媛
內(nèi)容摘要:中國的現(xiàn)當代文學史寫作一直是文學研究者密切關(guān)注的核心問題。而由丁帆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史》的出現(xiàn),打破了以往文學史書寫的陳規(guī),它以全新的價值判斷重新考量文學史的起點,突出作家個性,重新審視作家作品;力求追溯文學現(xiàn)場,尊重文學歷史,注意在不同時期將類似作家加以勾連,努力探求文學與作家的本質(zhì)。這種文學史書寫的實踐,對于當下整個“重寫文學史”的研究而言,是一次寶貴的經(jīng)驗,對于今后文學史的延續(xù)與再研究來說,也是一次良好的實踐。
關(guān)鍵詞:文學史書寫 作家 文學作品
關(guān)于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文學史寫作,一直是學界不斷熱議的話題。誠然,對學科建設而言,應該擁有歷史的眼光。但是,相比于中國的古代文學來說,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還略顯年輕。那么,對于百年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而言,是否可以寫史?應該如何寫史?而追溯歷史的起點便成為重中之重。目前,早已出現(xiàn)大量不同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教材,對于文學史起點的劃分也觀點不一。主要有“1919說”、“1917說”、“1915說”、“1900說”、“1898說”、“1892說”幾種不同的切分法①。它們大多從影響文學的政治活動的外部社會環(huán)境,以及某些雜志的誕生的內(nèi)部文化環(huán)境出發(fā),形成不同的文學史觀。而由丁帆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史》注重將文學史回到文學的自身,把起點推到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在丁帆先生看來,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核心價值觀念特別是在民族精神面對“人”的尊重,與后期文學人性的本質(zhì)不謀而合,這是丁帆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史》將1912年民國元年定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起點的原因,也是與其他文學史編寫不同的創(chuàng)新之處。并且,這本書以“人性的、審美的、歷史的”為標準,以不同作家為主體,突出其作品的獨立性與審美性,從而連接起整個新文學史。丁帆先生對文學史的這種安排契合了文學人性的本質(zhì),并且,本書在介紹具體作家及其作品時也打破了以往沉悶、嚴肅、刻板的語調(diào),而是采用較為審美性的語言風格,從而使整部《中國新文學史》生動鮮活。文學的歷史是流動的,并非固定的,因此,按照丁帆先生的這種方式,即使是當下正在發(fā)生的當代文學,一樣可以入史,特別是丁帆先生在對代際作家本質(zhì)的探尋,從而保證了文學史的延續(xù)與更新。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流動性”,對于仍然處于持續(xù)創(chuàng)作的作家群體來說,我們需要注意到那些暫未被列入“史”的作家,同時,對那些已被列入“史”的作家也應理性對待。因此,本文論述便由此展開。
一.文學史的重寫
一部文學史的書寫,代表了編撰者看待文學發(fā)展的一種方式?!拔膶W史是由人編撰的,故它不可能不蘊含編撰者的主體意識”②。對于文學史而言,這種“主體意識”體現(xiàn)在編撰者對作家及其作品的擇取與敘述上,折射了編撰者對回到特定文學現(xiàn)場的掌控力與獨具的史學眼光。丁版《中國新文學史》將1912年中華民國元年定為中國新文學的起點,這便顯示了編撰者對民國國體政體與文學關(guān)系的重視。并且,編撰者善于發(fā)現(xiàn)文學史上一些不太顯眼的作家,關(guān)注文學幽暗處的本體,以其具體作品回到文學本身。這些都顯示了編撰者對文學史“重寫”的努力與用心。
一方面,這種“重寫”體現(xiàn)在編撰者對中國新文學史起點的安排上。歷來諸多文學史教材對文學邊界的劃分觀點不一,但基本處在文學與政治、文學與思想這兩個角度上。對于“文學史”而言,其重心應是文學自身的歷史發(fā)展過程,而非是對外在的政治影響或內(nèi)部的思想流變。丁版《中國新文學史》中對新文學史起點的安排在某種程度上而言,是對以往歷史分期的一個修正?!皬墓诺浇?,以國體和政體的更迭來切分文學的歷史邊界,已成為文學史斷代的基本方法”③。因此,中國的新文學史也應該遵循這樣的歷史切分。1912年中華民國的成立,社會整體移風易俗,呈現(xiàn)現(xiàn)代化局面。《臨時約法》的頒布從法律制度上為現(xiàn)代觀念提供了有力支撐,因此,中國文化、中國文學才有了現(xiàn)代意識。新的精神文化的誕生需要新的政治制度的基礎(chǔ)。因此,在這個層面上,丁版《中國新文學史》在切分文學邊界時對國家政權(quán)變更的思考是合理的。而其后將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看作中國新文學史發(fā)展的另一個階段的起點也便水到渠成。
另一方面,這種“重寫”體現(xiàn)在編撰者對文學幽暗處本體的重視。以往的文學史更側(cè)重于對文學大家的闡釋與強調(diào),而丁版《中國新文學史》則將“文學史”回到“文學”本身,對一些以往相對不太露面的作家作品進行強調(diào)。例如,在傳統(tǒng)關(guān)于“京海派文學”中,很多編撰者熱衷于對沈從文、施蟄存、廢名等人的評價,對徐訏的關(guān)注較少,而丁版《中國新文學史》在關(guān)于“京海派文學”中則有效注意了作家徐訏的都市傳奇書寫,并且,編撰者在介紹其代表作《鬼戀》、《風蕭蕭》時兼顧了徐訏的其他文學作品,從而使對作家作品的介紹以多元化層面展現(xiàn)。“以作品為中心,也是《中國新文學史》回到文學自身的體現(xiàn)”④。編撰者以大量個體串聯(lián)起整個文學史,從目錄中便可以看出編撰者對文學本體的高度重視。
丁版《中國新文學史》對文學歷史斷代的切分為我們介入中國新文學提供了新型視角。在文學史書寫過程中,其對文學本體的重視說明了文學史之“文學”本身的重要性。同時,編撰者對文學歷史分期的安排契合了對“人”之民族精神的尊重,在對作家的具體定位于敘述上也體現(xiàn)了這種“新”的理念。
二.作家的個性定位
丁版《中國新文學史》所選取的作家呈現(xiàn)個性化特征。在這部以具體文學作品支撐作家個體中,編撰者注意不同作家之間的差異,使同代作家同中求異。同時,對于不同時代的類似寫作風格的作家又能夠異中求同,側(cè)面體現(xiàn)作家個體創(chuàng)作上的回應,使整部文學史得以有效銜接。因此,丁版《中國新文學史》對作家個性定位的實踐,呈現(xiàn)了編撰者看待不同時代作家作品的主觀性視角,相較于以往刻板、注重文學運動、隱藏作家作品的文學史書寫,這是一個良好的創(chuàng)新。
一方面,編撰者對于同一時代的不同作家注重其間不同的個性差異。“如果說集體編撰的文學史需要協(xié)調(diào)撰寫者各自的研究風格,那么個人性的文學史則可能多發(fā)揮研究者的性情好尚”⑤。而丁版《中國新文學史》的“性情”則在于對作家個體的關(guān)注上。每個時期的作家由于各自的生活背景、學識背景等各方面的不同,對時代的接受力、敏感度有所不同,并體現(xiàn)在文學語言的使用、文學整體風格等。例如,對于70后作家而言,這批作家普遍注重自我情緒性的凸顯,與宏大歷史敘事保持一定距離,但他們一樣存在文學創(chuàng)作個性。在丁版《中國新文學史》中,編撰者以《上海寶貝》為主介紹70后作家衛(wèi)慧,在詳細敘述文本中,將之與作家的創(chuàng)作談等相結(jié)合,從作家對社會生活表層的文學把握與深度思考,體現(xiàn)衛(wèi)慧日常生活物欲消費的寫作風格。而同為70后女作家的安妮寶貝,編撰者則注意到了她的文學語言特色。安妮寶貝的文學作品敘述語段急促、簡短,具有個人化的生活體驗。其快節(jié)奏的敘述風格受到了青年消費者的喜愛。其粗淺生活和情感認知使其與周國平、亦舒、汪國真等一同形成新的通俗文學范式。因此,衛(wèi)慧與安妮寶貝雖同屬70后女性作家,但在新型消費社會背景下,文學寫作風格卻不盡相同。
另一方面,編撰者在具體論述某一作家時,對不同時代的作家能夠如此連接,從而體現(xiàn)作家之間異中求同的品性。這一點在關(guān)于當代作家王安憶的敘述中尤為突出。對于作家王安憶,以往文學史多將她歸類于女性小說寫作,且多集中于對其代表作《長恨歌》的專指性評論。而在丁版《中國新文學史》中,編撰者在評論王安憶的《長恨歌》時,能有意識將之與現(xiàn)代同為老上海描寫的作家張愛玲相勾連?!八龔?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文化尋找審美元素,形成了新的創(chuàng)作傾向。她以《長恨歌》向張愛玲的小說之美行注目禮”⑥。編撰者將王安憶與張愛玲作比較,側(cè)面體現(xiàn)二者共同的老上海情結(jié)。并且,編撰者也在極力展現(xiàn)王安憶的文學創(chuàng)作中較之張愛玲更強烈的海派情結(jié)。同時,丁版《中國新文學史》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1917-2012(下)》中對王安憶的敘述雖然都引用了王德威對王安憶文學創(chuàng)作的評價,但是,《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1917-2012(下)》所引用的是王德威對王安憶的一個簡要定義,而丁版《中國新文學史》中所引用的卻是王德威將王安憶與張愛玲二者作比較式的評價。因此,從引用材料的角度同樣可以看出不同文學史編撰者對具體作家的把握,從而折射不同編撰者把握文學現(xiàn)場的眼光。
每個作家都有各自不同的文學創(chuàng)作個性。如何在文學史書寫中展現(xiàn)這些個性對編撰者來說是一個考驗。而丁版《中國新文學史》編撰者在不同層面上將不同作家相比較,在同時代背景下比較出不同作家的差異,并將不同時代的作家相互連接探究其共性,在比較中將作家的個性準確定位。同時,編撰者對這些不同個性的作家作品的敘述的語言體現(xiàn)了審美化特征,在作家的集體選取上,特別是對代際作家(70后作家)的敘述上為我們對文學史重寫提供了新的經(jīng)驗。
三.作家的當代化出場
對于文學史而言,能夠入史的作家作品需要讀者和時間的共同檢驗。在某種程度上而言,這些入史的作家作品將成為“經(jīng)典”。吳義勤先生曾說,“文學經(jīng)典化過程既是一個歷史化的過程也是一個當代化的過程”⑦。文學“經(jīng)典化”并非只是一個過去時,它也是一個現(xiàn)在進行時。因此,我們對文學經(jīng)典要祛除以往的仰視、神圣的態(tài)度,理性看待其中的優(yōu)點與不足。特別是對當代作家而言,如何入史是文學史必須解決的問題。這不僅體現(xiàn)在一些作家是否可以入史,也體現(xiàn)在怎么入史的難度上。而丁版《中國新文學史》注意到了70后作家的出場,并且,能夠用較為審美化的語言敘述作家作品,相較以往的文學史書寫,特別是對作家作品的評述,丁版《中國新文學史》的實踐不得不說是一個創(chuàng)新。
一方面體現(xiàn)在對70后作家群體的敘述上?!啊?0后’作家及其文學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文學史環(huán)節(jié)。它上承‘50后’、‘60后’作家的‘純文學’理想譜系,下開‘80后’作家‘青春寫作’的先河。因此這一代人的文學寫作實際上關(guān)涉到中國當代文學在新世紀的深層次變革與轉(zhuǎn)型”⑧。從整個社會歷史條件來看,70后文學處于一個比較尷尬的地位。它既沒有如50后、60后文學厚重傷痕的歷史,也沒有像80后、90后文學迅速趕上網(wǎng)絡文學的浪潮。但是,如果把70后文學從整個文學史鏈條中架空,便會使50后、60后文學與80后、90后文學無法有效銜接。然而,目前很多文學史教材中對70后文學并沒有過多涉及,即便有,也只是對衛(wèi)慧、棉棉一類的美女作家的簡要描述,因而70后文學在文學史中略顯單薄。而丁版《中國新文學史》則注意到了70后文學書寫,為“70后”作家專門作一節(jié)介紹。它讓70后文學在文學史地表中開始浮現(xiàn),體現(xiàn)了一代文學的特點。編撰者從代際關(guān)系論述70后作家的可能性,從文學的微觀角度,深入文學內(nèi)核,展現(xiàn)70后文學敘述語調(diào)的變化。并且,編撰者將70后文學與整個藝術(shù)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在整個藝術(shù)體系中觀照70后文學特點,在歷史流動中展現(xiàn)當代正在發(fā)生的文學動態(tài)。這是其他文學史書寫所沒有的。所以,丁版《中國新文學史》對70后作家的敘述,其意義不僅僅是填補代際作家之間縫隙,而這也是編撰者對文學經(jīng)典化過程的感知與應用。
另一方面,編撰者善于運用審美化的敘述語言展開整部文學史。“在邏輯清晰和表述準確之外,我們還進行文學史敘述語言方面的探索,努力將秉筆直書的史筆與富有韻味的文筆結(jié)合起來”⑨。如果說以往的文學史編寫是建立在文學事件、文學運動的宏大背景下客觀呈現(xiàn)作家作品,那么,丁版《中國新文學史》則是建立在個人的審美價值趨向上展開具體作家作品的論述。通觀丁版《中國新文學史》,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他基本將作家作品放置在情感的維度上加以考察,對語言的把握更多是一種富有溫度、詩意的表達,從而讓文學史編寫少一份傳統(tǒng)的沉悶、晦澀,取而更多一份情感的跌宕。獨具詩意的表達也在不同程度上使作家的個性得以有力彰顯,使讀者更直觀感受。編撰者的這種嘗試讓文學史寫作在簡潔樸實的表達間更具有新型史學審美。
所以,丁版《中國新文學史》對70后文學的關(guān)注,使70后文學在整體文學史中得以出場。這種突破是對以往文學史編寫的審視,也是對當代文學現(xiàn)場的及時把握,而其詩意的文筆顯示了編撰者對文學史整體形式的創(chuàng)新。
丁版《中國新文學史》是文學史重寫的一次嘗試。它以作品為本身,對作家的個性定位與作家出場,都顯示了編撰者獨具的史學眼光。但是,文學是一個不斷閱讀的過程。特別是對于當下仍在繼續(xù)的70后文學而言,已人到中年的他們逐步成為當下文學書寫的主力軍。較之丁版《中國新文學史》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衛(wèi)慧、金仁順、安妮寶貝等一批作家,還有相當一部分70后作家沒有入史記載。那么,對于這些尚未入史的作家來說,在網(wǎng)絡文學日趨繁榮的當下,文學史研究者又將以什么樣的標桿衡量仍執(zhí)著“純文學”的一代70后作家?同時,對于部分已經(jīng)入史的70后作家而言,她們是否能站穩(wěn)腳跟?這是每一個文學史研究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丁帆主編:《中國新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2]吳秀明:《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與生態(tài)場》[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
[3]何錫章、王婷:《評丁帆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史>兼及新文學史寫作的思考》[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12期。
[4]吳義勤:《回到文學自身——評丁帆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史>》[J],《南方文壇》,2014年第3期。
[5]楊洪承:《“新文學史”的百年反思和不懈探求——以丁帆新近主編<中國新文學史>為例》[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4年第8期。
[6]王堯、張蕾:《評丁帆主編<中國新文學史>》[J],《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12期。
[7]李遇春:《“70后”:文學史的可能性及其限度》[J],《小說評論》,2018年第3期。
[8]丁帆、施龍:《中國新文學史的理念與實際的悖反——有關(guān)“中國新文學史”的一些思考兼答陳曉明、叢治辰先生》[J],《文藝爭鳴》,2015年第6期。
[9]吳義勤:《當代文學“經(jīng)典化”:文藝批評的一個重要面向》[N],《光明日報》,2015年2月12日。
注 釋
①參見丁帆主編:《中國新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頁。
②吳秀明:《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與生態(tài)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頁。
③丁帆主編:《中國新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1頁。
④吳義勤:《回到文學自身——評丁帆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史>》,《南方文壇》,2014年第3期。
⑤王堯、張蕾:《評丁帆主編<中國新文學史>》,《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叢刊》,2013年第12期。
⑥丁帆主編:《中國新文學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第248頁。
⑦吳義勤:《當代文學“經(jīng)典化”:文藝批評的一個重要面向》,《光明日報》,2015年2月12日。
⑧李遇春:《“70后”:文學史的可能性及其限度》,《小說評論》,2018年第3期。
⑨丁帆、施龍:《中國新文學史的理念與實際的悖反——有關(guān)“中國新文學史”的一些思考兼答陳曉明、叢治辰先生》,《文藝爭鳴》,2015年第6期。
(作者單位: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