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震宇 沈窮竹
【摘要】閱讀和寫作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均非常重要,其中閱讀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寫作是最終成果。在當下教學實踐中,閱讀教學存在內(nèi)容僵化和隨意性過大這兩個問題;寫作教學則存在教學時間少、教學有效性低、寫作缺乏過程指導等問題?!白x寫結合”的教學方法既豐富了閱讀教學的內(nèi)容,讓閱讀教學有所指向;又在一定程度上回應了寫作教學實踐不足,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因此,可以說“讀寫結合”教學是一種雙贏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必然追求。然而,在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沒有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讀寫結合,將閱讀與寫作割裂,制約了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诖?,本研究的目的和任務是:通過對“讀寫結合”教學進行研究,厘清當前“讀寫結合”教學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更有針對性地提出教學策略,為教學提供一定的借鑒。因此,本研究立足當下語文教學實際,從三個方面展開:第一個方面是“讀寫結合”教學現(xiàn)狀及價值探討;第二個方面是“讀寫結合”教學策略研究;第三個方面是總結與展望。
【關鍵詞】語文;“讀寫結合”;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1672-0490(2021)34-116-03
【本文著錄格式】陳震宇,沈窮竹.中學“讀寫結合”教學策略探究[J].課外語文,2021,20(34):116-118.
一、“讀寫結合”教學現(xiàn)狀及價值探討
“讀寫結合”教學法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其通過“以讀促寫,以寫促讀”的方式,提升學生學習效果,解決一些教學問題。換言之,“讀寫結合”是建立在對閱讀和寫作教學的現(xiàn)狀研究上的教學方法,具有一定針對性。因此本文首先對“讀寫結合”教學概念進行闡述,并進行現(xiàn)狀分析,以此為教學策略的制訂提供指向。
(一)“讀寫結合”概念闡釋
“讀寫結合”即在語文教學中,將“閱讀”與“寫作”有效地結合起來,閱讀是吸收,寫作是表達,二者相輔相成。教育大詞典中對“讀寫結合”的解釋是:“讀寫結合,語文教學原則之一。閱讀教學,主要通過閱讀范文來提高理解語言的能力,提高閱讀能力,吸收思想營養(yǎng)和寫作營養(yǎng)。首先‘讀寫結合’教學一定建立在教材上,在學生閱讀時,教師引導學生把所感所得所想應用于寫作,同時在學生寫作中,引領學生深度閱讀,查漏補缺,達到閱讀和寫作共同提高的一種教學策略。在讀寫教學中,以讀促寫、以寫促讀,二者結合,才能有效提高讀寫能力。”
(二)“讀寫結合”教學現(xiàn)狀
語文教學,不外乎“聽、說、讀、寫”,閱讀與寫作均為語文教學的重點。其中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基礎,閱讀教學效果的好壞,會直接影響學生寫作素材的積累和能力的培養(yǎng)。當下,閱讀教學效率并不高,學生對閱讀興趣不高。寫作教學又存在教學有效性低、教學時間不足、教學指導不力等問題。由此可知,將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正是有效回應當下語文教學生態(tài)的必然。然而縱觀教學實際,可謂是不容樂觀。因此,分析“讀寫結合”教學現(xiàn)狀,厘清當下問題,才能更好為策略研究提供指向。
讀寫分離?!白x”與“寫”本身就是語文不可分割的兩部分,“讀”與“寫”本是一體,但現(xiàn)階段語文教學將其分開。就教材而言,閱讀與寫作內(nèi)容編排沒有有效銜接。教材內(nèi)容多以“閱讀鑒賞”為主,寫作教學所占篇幅少,且放在最后“表達交流”板塊。這樣導致教材編排上閱讀與寫作的割裂。其次從實際教學層面而言,教師在進行文本教學時,通常沒有涉及寫作板塊。即便有所涉及,也是在行課最后“延伸拓展”環(huán)節(jié)布置與教學內(nèi)容相關的寫作教學作業(yè)。然而學生是否有時間去完成作業(yè),教師如何進行過程指導,值得考量。這樣的教學既不具有有效性,也不注重學生體驗、經(jīng)驗和學情,不考慮“讀”對“寫”的引領作用,也不考慮如何以“寫”促讀,將讀寫教條式結合,其本質仍然是讀寫分離的。
由此可知,閱讀是閱讀,寫作是寫作,各自為政,這造成了原本為一體的系統(tǒng)被人為割裂,這樣的教學思維和方法,難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機械結合。教師在備課時,往往會預設教學目標,如果教學目標與文本特征不相符,便很難達到教學效果。反映到“讀寫結合”教學中則是機械地將文本閱讀與寫作教學結合,把一篇不適合進行寫作的課文拿給學生,讓學生學習寫作。這樣的“讀寫結合”教學自然是無效的。如針對《回憶魯迅先生》這篇課文,有教師將教學目標設置為學習細節(jié)描寫。然而作者蕭紅所寫的這篇課文并不講究寫法和章法,這是一篇傳記,作者完全是興筆所致,文章沒有結構布局,類似于流水賬??梢姡瑥拇龠M學生寫作的角度來說,這篇課文并不合適。
由此可知,并不是所有教學都需要讀寫結合,并不是所有文體都適合讀寫結合。
多數(shù)研究者重視“讀”對“寫”的指導作用,忽視“寫”對“讀”的促進作用。要想了解一種文體,最好的辦法就是模仿文體進行寫作。這凸顯了寫作對閱讀的作用,那就是通過寫作,不僅讓學生知道寫了什么,更讓學生知道怎么寫。但目前“讀寫結合”教學是以讀為主,而關于“寫”對閱讀的作用和意義及作用機制,研究較少。當然,通過學習寫法來促進閱讀具有一定難度,王榮生在《閱讀教學教什么》中這樣說道:“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習寫法’的認識不能絕對化,關鍵是,教師要區(qū)分‘得意忘言’和‘不能盡得其意’兩種情況,明確其限定的條件?!庇纱丝梢?,要想通過寫作來促進閱讀,教師對于學情要有一定掌握。
由現(xiàn)狀分析可知,“讀寫結合”教學法有效地回應并解決了部分閱讀和寫作教學中的問題。但是“讀寫結合”教學法有其適用范圍,教師不能機械地將閱讀與寫作結合在一起,首先要做到文本解讀符合文本,在此基礎上要考慮文體特點和學生情況,絕不能為了“讀寫結合”教學而走形式。同時,“讀寫結合”教學設計應兼顧“以讀促寫”和“以寫促讀”兩個方面。其教學流程應設置為:初讀—寫作—再讀—修改,在這一過程中實現(xiàn)讀寫深度結合。
二、“讀寫結合”教學實施策略
(一)教學準備階段
語文課堂教學追求有效教學,而有效教學建立在正確的教學準備上。正如王榮生教授在《閱讀教學教什么》一書中說道:“備課備兩頭,一頭備教材,一頭備學生?!苯Y合“讀寫結合”現(xiàn)狀分析,教師在進行教學準備時,要做到正確的文本解讀、合理的教學切入和準確的學情應把握以下三個方面。
1.正確的文本解讀
“讀寫結合”教學是建立在對文本正確理解基礎上的教學活動。所以“讀寫結合”教學活動首先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文本解讀,正確的文本解讀取決于教師合理的閱讀取向。王榮生先生批評道:“語文老師備課的時候好像會戴上一副‘綠眼鏡’,看什么東西都是綠色的?!蓖鯓s生先生指出了這一問題:教師備課時過早把自己放在語文老師的位置,過早地思考這篇文章要去教什么的問題,采取了錯誤的閱讀取向,從而忽略了這篇文章本來的特征。怎樣才是一位語文教師正確的閱讀取向呢?首先是作為讀者,用自己的心去閱讀,找到動人之處。然后才是作為一位研究者,理性分析為什么被感動,這篇文章必須理解的地方在哪里。最后才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閱讀的重點和難點,為“讀寫結合”的開展奠定基礎。
2.合理的教學切入
葉圣陶說:“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與作文的熟練技能……”學生對課文悉心閱讀定有收獲。不同文本的特點是不一樣的,因此合理的教學切入首先需要考慮文體特征。針對不同的文體,教學側重點不一樣,如詩歌、小說等純文學作品需要浸潤式感知的教學形式;現(xiàn)當代散文教學需要體味精準的語言等。因此,教師在進行“讀寫結合”教學前,首先要判斷這篇課文是否適合進行“讀寫結合”教學,以及文本哪一特征適合開展“讀寫結合”。比如對于散文這一文體時,教師要明白散文就是“散”文,沒有固定章法,一個作家一個樣式。因此教師在進行以散文為依托的“讀寫結合”教學時,不宜讓學生對散文章法結構進行寫作學習。同時散文的重點在于語言與修辭手法,因此,教師應抓住散文文本這一特征,巧妙設計切入點。
(二)教學實施階段
1.“讀寫結合”教學實施步驟
基于“讀寫結合”教學以讀促寫、以寫帶讀的特點,針對讀寫分離等現(xiàn)狀,教師可采用“讀—寫—再讀—再寫”的教學步驟,將讀寫深度結合,實現(xiàn)有效教學。具體步驟如下:
(1)初讀文本?!白x寫結合”以文本教材為依托,所以教師在正確解讀文本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對文章有初步了解,把握大意,這是“讀寫結合”教學的基礎。只有在學生對文本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思考之后,才能更好推動寫作。
(2)布置寫作任務。設計寫作任務,是“讀寫結合”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首先,教師需要在把握教材和學情的基礎上,找到教學的重難點,有效地設置寫作任務。如《荷塘月色》作為一篇散文,它最吸引人的是精美的語言,所以寫作任務就可設置為仿寫文中經(jīng)典片段。當然,任務的形式可以多樣,可以寫詞句,可以寫片段,也可以是全篇??傊ㄟ^這些任務的實施,敦促學生進入文本,實現(xiàn)有效閱讀。
(3)展示寫作成果,交流閱讀體會。學生完成寫作任務后,同學之間,小組之間,相互交流,啟發(fā)思維,收獲方法。
(4)再讀文本,修改原作。最后,針對大家寫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再讀文本,讓學生比較自己與作者在遣詞造句、引經(jīng)據(jù)典、篇章結構和思想厚度等方面的差別,在此基礎上再次修改。這樣,既使學生深研了文本,又提升了其寫作能力。
2.案例舉隅
案例《荷塘月色》
設計思路:這是朱自清先生的名篇,更是高中語文經(jīng)典篇目。這篇寫景散文語言優(yōu)美,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和表現(xiàn)手法,為學生寫作提供了方法借鑒。結合“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本堂課的重點落在寫作手法學習上。因此教學目標如下。
(1)熟讀成誦,積累基礎知識;(2)學習文章中所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結合課文進行片段仿寫,掌握描寫景物、情景交融的方法;(3)準確理解文中所反映的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1)初讀課文,激發(fā)探究興趣
教師:同學們,朱自清先生大家應該不陌生。我們在之前學過他的《背影》,這是一篇寫人的佳作。那么同學們,今天要學的這篇散文,寫了什么呢?學生明確:寫景。教師:看來同學們預習工作做得不錯,請同學們帶著這幾個問題誦讀全文:本文寫了哪些景色?怎么寫的景?
(2)文本解讀,布置寫作任務
①學生結合預習情況,說說作者寫了哪些景色?明確:月色下的荷塘。
②請學生找出作者描寫月下荷塘的段落(4~6段),反復誦讀并思考:作者描寫荷塘時,是怎樣的順序……又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明確:A. 用比喻的手法寫荷葉(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舒展、飄逸);用擬人的手法寫荷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B .通過視覺與聽覺(通感):(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用擬人寫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具有向下流動的美感。
③作者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寫出了美輪美奐的荷塘月色。下面請同學們結合這些手法和文中片段,以“校園月色”為題寫一段一百字左右的景物描寫。
三、“讀寫結合”教學總結與反思
在新課改背景下,在素質教育全面貫徹落實的要求下,如何進行有效的語文教學,是每一位語文教師必須思考的問題。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它具有教化的作用與使命。閱讀與寫作的過程就是教化的過程。“春風化雨潤無聲”,學生在讀寫過程中,既走進了別人的精神家園,又產(chǎn)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然而,“讀寫結合”教學法仍存在許多爭議,比如教學實踐中究竟是以讀為重還是以寫為重?讀寫結合又是否會加重學生負擔?這些問題都值得語文教師繼續(xù)探索。教學總有不足,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取舍,只有教師真正去閱讀文本、了解學生,“讀寫結合”教學才能真正發(fā)揮作用。同時,可以預見“讀寫結合”對于學生的終身學習具有重大作用。如果學生能喜歡上閱讀,能學會寫作,對其發(fā)展定會有所裨益。
參考文獻
[1]吳玉南. 高中語文“依托課本,讀寫結合”教學問題與策略研究[D].揚州:揚州大學,2014.
[2]王榮生.散文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3]程凌竹. 初中語文讀寫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讀寫結合教學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3.
[4]顧明遠.教育大辭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5]王榮生.閱讀教學教什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6]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0.
作者簡介:陳震宇,1995年生,四川內(nèi)江人,碩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沈窮竹,1977年生,四川南充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