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美蓉
摘要:葉嘉瑩提出了“興發(fā)感動”說的著名詩論。這一理論既繼承了中國傳統(tǒng)“興”論,又吸收了西方接受美學中對于讀者地位的重視,同時該理論也是她個人多年來批評和創(chuàng)作詩詞經(jīng)驗的總結。本文認為“興發(fā)感動”說的創(chuàng)新性在于將詩歌生命化。在運用這一理論時,葉嘉瑩也有自己的特點。
關鍵詞:葉嘉瑩;“興發(fā)感動”說;詩教
葉嘉瑩是中國詩詞研究學者兼詩人,“興發(fā)感動”說是她最重要的詩詞理論。本文將重點發(fā)掘“興發(fā)感動”說的創(chuàng)新性,探討該理論如何將詩歌生命化,并結合具體的詩詞評析看葉嘉瑩運用該理論時的特點,從而對今天讀詩帶來啟發(fā)。
1“興發(fā)感動”說的含義及淵源
1.1“興發(fā)感動”說的含義
對于“興發(fā)感動”說,葉嘉瑩沒有具體下過定義,但這一理論在她的論述中隨處可見,她說:“詩歌之所以為詩歌,在本質方面原是一直有著某些永恒不變之質素的緣故”[1],這種質素,就是“詩歌中興發(fā)感動之作用”。簡單來說就是作者因外物而“興發(fā)”,待作品創(chuàng)作出后,讀者讀了受到“感動”的作用。興發(fā)感動的生命是詩歌中最寶貴、最值得重視的方面,能從詩歌中體會到感發(fā)的生命,是評賞詩歌一項重要的能力。
1.2 “興發(fā)感動”說的來源
1.對傳統(tǒng)“興”論的繼承
“興”原本就是中國古代文論中一個重要概念?!芭d”字本來有兩種基本的含義,讀一聲時,是“興、觀、群、怨”的興,是講文藝學術的社會功能,是一個動詞??鬃诱J為的“興”是從接受的角度來談的,注重讀者的聯(lián)想。“興”讀四聲時,是“賦”“比”“興”的“興”,是詩歌的一種創(chuàng)作手法,是一個名詞。后世對“興”的解讀層出不窮?,F(xiàn)在用得最多的是朱熹的解釋:“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但無論哪種說法,都離不開外物對內(nèi)心的觸動,引起心中的感發(fā)。
在古人解釋“興”的基礎上,葉嘉瑩把興的兩種含義結合在了一起,從作者和讀者兩個方面來談“興”:從讀者方面來說,是閱讀時引發(fā)的內(nèi)心感受;從作者方面來說,是創(chuàng)作前的由外物所引起的感受。
2.對西方接受美學的吸收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接受美學理論在西方盛行。接受美學強調讀者對作品的重要性,葉嘉瑩受到接受美學的影響,也在她的理論中突出了讀者的作用。作品只有經(jīng)過讀者閱讀才賦予作品生命,而不同的讀者會給它不同的生命。這不僅是對詩人提出的要求,還是對讀者提出的要求。讀者參與了作品的創(chuàng)造。
3.葉氏個人批評和創(chuàng)作詩詞的實踐
葉嘉瑩說欣賞詩歌需要理性與感性的結合。葉嘉瑩的一生經(jīng)歷豐富,歷盡坎坷艱辛,她經(jīng)常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來舉例,哪怕是平凡的生活中一點小事物都可能在她敏感的內(nèi)心產(chǎn)生波動。她評詩時不僅僅是體味詩中表現(xiàn)的內(nèi)容,運用想象和聯(lián)想,把自己融入到詩詞中所寫的情境,更是將心比心,把自己當成作者,體會作者寫詩詞時的心情和當時的情景,從而體會其中的感發(fā)力量。
葉嘉瑩也有豐富的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她出生于傳統(tǒng)的書香世家,三四歲時父母就教她識字背詩,十歲時就能填詞寫詩,大學時師從顧隨,與老師寫出了不少唱和之作,得到老師的贊賞。除了寫詩詞外,她還寫散曲等。從早期到中年再到晚年,她的創(chuàng)作記錄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內(nèi)容豐富,流露著真摯的情感,都有一種感發(fā)的力量。她的評賞和創(chuàng)作都始終踐行著“興發(fā)感動”說的理論。
2 “興發(fā)感動”說的創(chuàng)新性——將詩歌生命化
2.1將詩歌生命化的含義
將詩歌生命化,就是賦予詩歌生命。葉嘉瑩認為,詩歌的基本生命力是感發(fā)的生命,讀者是詩歌感發(fā)之生命的延續(xù)。欣賞詩歌,就要看它能否傳達出感發(fā)的生命,以及能傳達出多少。
每一首詩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對于不同詩中的相似之處,要仔細分辨其中細微的差別。如同樣是“佳人”,阮籍寫“西方有佳人”,曹植寫“南國有佳人”,李延年寫“北方有佳人”,可見“佳人”在各個地方都有,但不同作者寫的“佳人”含義是大不一樣的。李延年歌詠的“北方佳人”是現(xiàn)實中的美麗女子,即他的妹妹李夫人。中國北方地勢高且寒冷,這個“佳人”給人一種高冷的感覺,讓人難以接近,所以她“遺世而獨立”;曹植寫的“南國佳人”是有喻托的,中國南方氣候濕熱,人的性格也是活潑的、熱烈的,是作者自喻其才德之美,對建功立業(yè)的渴望;阮籍筆下的西方“佳人”是有出處的,即《詩經(jīng)·邶風·簡兮》中的“云誰之思,西方美人”,葉嘉瑩對“西方有佳人”“南國有佳人”“北方有佳人”這幾句相似的詩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相似詩句中的不同之處,體會詩人細微的感情。
2.2 將詩歌生命化的表現(xiàn)
1.不拘泥于字句
詩歌具有活生生的生命,并且這種生命在讀者閱讀的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葉嘉瑩賞析詩詞時不拘泥于字句,認為詩歌是可以多義的,她還憑借深厚的詩詞和文化功底,能對某個不確定的字詞句進行多種不同的解釋,并根據(jù)推理選擇其中一種合理的解釋。她曾探求了《古詩十九首》的多義性,因為《古詩十九首》的作者、時間和創(chuàng)作地點都不確定,所以造成了里面的詩歌可以有多種解讀。葉嘉瑩不僅不追求確切的意義,還主張表現(xiàn)神光離合。“不論是人、是物、還是詩歌,如果你一眼就看透了,這就沒什么意思和趣味了,神光離合是說這種美妙隨時都在變化著”[2],這也許是《古詩十九首》的魅力之一。
2.對不同的詩人,從不同的方面來評價
詩歌有自己的生命,詩人更是獨立的有感情的人。文學作品每一篇都有不同的風格,每一個作者都有他自己不同的風格。她對欣賞詩歌雖然有“興發(fā)感動”的標準,但具體到詩人個人來說,沒有統(tǒng)一的、一定的標準,只要傳達出了感發(fā)的生命,無論用什么方式來傳達,就是好的作品。在賞析溫庭筠的詞時,葉嘉瑩就注重欣賞其中感官形象的精致美以及聲音美,又如大晏詞境明媚閑雅,夢窗詞境深幽高遠,碧山詞境沉郁低徊,“這種種風格上精微細致的分別,也都正由于每一位作者‘能感之與‘能寫之的質素各有不同,因此其表現(xiàn)于作品中之興發(fā)感動的生命,便在質與量的各方面也有了鮮明的差異”[3]。
3.結合西方理論分析詩歌
葉嘉瑩還善于結合自己獨特的西方學術背景,運用西方文學理論來分析中國古代詩歌,但又不是全套照搬西方理論,而是對比西方詩歌理論中與中國傳統(tǒng)理論中的不同之處。如西方詩歌更注重內(nèi)容與形式的安排和技巧,中國傳統(tǒng)詩歌更注重聲律和情意在感發(fā)中的自然結合。葉嘉瑩不主張閉關自守,也不盲目崇拜,而是學習別人的長處。西方的一些理論和術語可以拿來為我們所用,比如比喻、音節(jié)、韻律,這些是中西方文學所共同的質素。西方有一種“詩歌可以多義”的理論,是值得我們拿來參考的。因為詩歌本身就可以引起讀者的多種思考和聯(lián)想,不同的讀者可以從同一首詩歌中感發(fā)到不同的生命,甚至同一個讀者在不同的時間會對同一首詩歌產(chǎn)生不同的感發(fā)。
4.注重文學作品精神本質上的倫理價值
追求真善美是文學創(chuàng)作者和研究者的終極目標,“善”在中國傳統(tǒng)看來,是要符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一般人批判中國的古典詩詞,認為寫美女和愛情的,都是淫靡的,是沒有價值的,因為他們看的只是外表。我們要呼吁“人們內(nèi)心深處的最真誠的一份感情的感動所涌現(xiàn)出來的、一種自然的本能的向那高遠的美好的那種完善的境界的一種向往和追求的心意和感情,而這種向往追求的心意和感情,是可以相通的”[4]。柳永詞“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一句原本是寫對一個美麗女子的愛戀,為了這個女子愿意付出任何代價。王國維從這句詞里看到了人生做學問的三境界之一,我們可以把“伊”當做一個美好的理想,這種為了理想努力追求的精神是美好的,不能只從詩詞的外表來看它的好壞。“詩歌中這種感發(fā)之生命,原來也可以具有一種超越于外表的是非善惡之局限以外而純屬于精神本質上的倫理價值存在”[5]。詩歌的感發(fā)是正是邪,不是看其是否符合社會道德倫理價值,而是看其精神本質上的倫理價值?!吧啤笔且浴罢妗睘榛A的。如果文學作品不以“真”為基礎來談“善”,那這種善就是一種“偽善”,不是真正的善,更別談“美”了。
3“興發(fā)感動”說的實踐意義
3.1為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接受和批評提供了一定的標準
葉嘉瑩的這一理論首先對詩人提出了要求。詩人需要具備敏銳的感受,從外物中得到觸動,獲得感發(fā)之后,還要用合適的方式把這種感發(fā)傳達出來,需要有“才氣”,讓讀者得到他心中的感動。
對于讀者來說,欣賞作品時有一定的主觀性,不同的讀者欣賞詩歌時有不同的審美角度,偏好不可能完全一樣。然而,很多讀者并不知道如何欣賞詩歌,并且讀者的欣賞水平也是參差不齊,欣賞詩歌如果沒有一定的標準,那么好的詩歌可能會被讀者忽略,感發(fā)的生命傳達就不完整。葉嘉瑩為讀者欣賞詩歌以及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指出了一定的方向,提出欣賞詩歌需要理性與感性結合,幫助讀者提升欣賞水平。
3.2 強化傳統(tǒng)詩詞對人心靈的滋養(yǎng)作用
對于廣大讀者來說,傳統(tǒng)詩詞對于他們的作用莫過于從中獲得豐富的審美體驗,并吸取營養(yǎng),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滋養(yǎng)。就像2018年央視中國詩詞大會冠軍雷海為一樣,做的工作與詩詞毫無聯(lián)系,但他的心靈總有一個地方是屬于古詩詞的,以至于在送外賣的間隙還要用來讀書背詩。是古詩詞讓他心靈充實,在勞累時得以棲息。還有2017年的高中生冠軍武亦姝,從小熱愛古詩詞,是真正從古詩詞中吸取了營養(yǎng)。只要一聊到古詩詞她就會抑制不住地興奮。這便是傳統(tǒng)詩詞的力量。
3.3促進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
讀者是詩歌感發(fā)生命的延續(xù),同時,讀者與古詩詞也是相輔相成的,古詩詞浸潤了讀者的生命,帶給讀者力量,古詩詞的生命也在讀者的閱讀和傳播過程中越發(fā)蓬勃。葉嘉瑩的“興發(fā)感動”說鼓勵越來越多的人去體悟古詩詞的生命,作為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古詩詞也能夠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M].第二版.河南教育出版社:3.
[2]葉嘉瑩.《葉嘉瑩說漢魏六朝詩》[M].2007年1月北京第一版.北京:中華書局, 2008年1月.249.
[3]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2000年12月第二版.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7.
[4]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2000年12月第二版.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29.
[5]葉嘉瑩.《唐宋詞十七講》[M].2000年12月第二版.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