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玉彬
在中國歷史上,若論藝術(shù)素養(yǎng)最高的皇帝,應(yīng)該非宋徽宗趙佶莫屬。我想,恐怕就連傲嬌的乾隆皇帝也不能不服氣。后人贊譽趙佶的藝術(shù)品鑒力,常常提到這樣的例子:他對花、蕊、葉四時朝暮的變化了如指掌,如果誰畫錯了細節(jié),他一眼就能看出來。但我覺得最有意味的是他幼年的一件小事。有一次,他見乳母吃桑葚,于是也取來數(shù)枚吃,正吃得美,卻被乳母奪去了。幾十年以后,徽宗還記得這件小事,給人動情地講起,可見他的心有多么敏感。藝術(shù)離不開敏感,趙佶的藝術(shù)天分早在幼年已見端倪。
本期我們看的是宋徽宗的《聽琴圖》。畫面中有四人,中心人物是那個鼓琴的道人。道人坐在松樹前的石墩上,手撫琴桌上的古琴,目視前方,全神貫注。有人說鼓琴者畫的就是趙佶本人,理由是他崇信道教,曾冊封自己為“教主道君皇帝”。并且,他的確擅長鼓琴(徽宗朝不僅大興畫院,而且設(shè)有琴院,他的百琴堂中珍藏著許多傳世名琴)。但也有人認為鼓琴者不是趙佶本人,而是趙佶畫的一個道長。另外,有人認為《聽琴圖》不是趙佶的親筆畫,而是由他的畫院高手代筆。我愿意相信這是趙佶的親筆畫,道人即使不是照他本人畫的也是他內(nèi)心的投射。
聽琴的兩個人,有人認為穿紅袍的是蔡京,穿綠袍的是宦官童貫(蔡、童二人都是徽宗手下的大奸臣)。我不同意這種看法,理由主要是蔡、童二人比趙佶年齡大很多,蔡京比趙佶大三十多歲,童貫大近三十歲,從年齡上看,畫中二人不應(yīng)是蔡京和童貫。此外,古人鼓琴很講究對象,無論鼓琴者是趙佶本人還是趙佶的理想型,給宦官彈琴都不合情理。實際上,聽琴的二人應(yīng)該就是符號化的角色,用來陪襯鼓琴者琴藝高妙。請看,他們一個仰面窺天,一個低頭沉思,這是聆聽者的兩種典型姿態(tài)。第四人是一個道童,他兩手交叉,行的是宋朝盛行的叉手禮。
畫面右上“聽琴圖”三字是趙佶題寫的畫名,左下是趙佶的花押(上蓋“御書”?。?,一般解讀為“天下一人”。所謂花押,簡單說就是創(chuàng)意簽名,不僅可以彰顯個性,還有防偽的作用。松樹上方是蔡京手書七言絕句一首,細讀這首詩對理解《聽琴圖》的主題至關(guān)重要,下期詳解,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