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惠杰
(福建省龍海市東泗中心小學,福建 龍海 363100)
信息化時代,閱讀的重要性已經(jīng)不言而喻,閱讀是學生認知外界的一項基本方式,通過閱讀也能使學生產(chǎn)生多重體驗,讓學生充分感受文字的魅力,從跌宕的情節(jié)中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而閱讀過程中,作者豐富的情感、巧妙的手法,還會在情感層面激發(fā)學生的共鳴,使學生思想逐步深刻,視野得到極大拓寬。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大部分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閱讀的過程中帶有極強的被動心理。尤其是課外閱讀的過程,走馬觀花式的閱讀也難以為學生留下深刻印象,這就極大地影響了閱讀價值的發(fā)揮。立足課內(nèi),教師必須要有效引導,讓學生可以逐步向課外遷移,使學生充分感受閱讀的多重魅力。
在小學語文課內(nèi)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會為學生布置明確的閱讀任務(wù),對于閱讀中的一些精彩段落,教師也能夠有效解析,這樣就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課內(nèi)閱讀的熱情。而課外閱讀的過程中脫離了教師的指導,很多時候?qū)W生意識不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在閱讀的過程中也難以積極參與。還有的學生認為,課外閱讀只是占用時間,增加負擔,學生并沒有意識到課外閱讀對自身成長的重要價值,對課外閱讀缺乏熱情。更有一部分學生存在較強的敷衍心理,迫于家長和教師的壓力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選擇了一些快餐類讀物,學生難以實現(xiàn)綜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課內(nèi)閱讀開展的過程中,組織了一系列閱讀活動,如完成一些練習題,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分角色朗讀表演等。有時候會要求學生做出一些標記,如生字、精彩句式、重點句型等??梢哉f,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確實都能夠有收獲。而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對閱讀活動的設(shè)計相對比較匱乏,很多學生只能泛泛而讀。有超過40%的學生僅關(guān)注故事的情節(jié),能夠做筆記、摘抄生字并進行有效閱讀借鑒的學生寥寥無幾。很多學生對于讀過的文本根本沒有印象。課外也沒有拓展活動供學生學習和參與,這樣學生對課外閱讀的熱情就難以保持。
小學階段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相對比較短,大部分教師將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課內(nèi)閱讀之上,對于學生課程學習的評價意識也比較強。尤其是針對學生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教師會重點加強字詞句等層面的指導。教師按部就班引導學生完成課內(nèi)學習,時間已經(jīng)非常緊張,這就導致很多教師對學生課外閱讀學習評價意識不強。學生的課外閱讀缺乏必要的評價體系,學生閱讀之后得不到相應(yīng)的肯定,學生對閱讀的熱情就會逐步降低。課外閱讀的內(nèi)容在考試中根本不涉及,這就導致很多學生對課外閱讀缺乏重視。課外閱讀的結(jié)果也很難直接衡量,通過簡單的方式來實現(xiàn),這又進一步影響了學生課外閱讀的熱情。
小學語文學習的過程是豐富多元的,而閱讀過程的推進也要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活化應(yīng)用意識。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大語文觀,放眼于生活來學習語文,因此教師要能夠以生活化應(yīng)用為切入點,探索如何更好地實現(xiàn)課內(nèi)引導,并打破封閉式閱讀對學生思維的限制,從生活化學習的角度引導學生有效學習語文。例如,剛剛進入一年級的小學生,大部分都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而且很多學生識字數(shù)量有限,他們很難獨立完成閱讀過程。這時候,如果教師單純?yōu)閷W生布置一些閱讀任務(wù),就會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畏難心理。教師就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為他們推薦一些讀物,并充分調(diào)動家長的參與意識,開展親子共讀等多種閱讀活動,逐步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教師可以為他們推薦讀物《一年級的小豌豆》,非常貼近一年級學生的心理,里面涉及了多種生活化的故事,語言童真,而且情節(jié)跌宕起伏,通過圖書的閱讀有助于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因為學生閱讀能力有限,教師可以讓家長與孩子共讀,每天閱讀一個故事,并鼓勵學生向家長分析自己在學校的一些精彩故事,使學生更好地感知學校的歡樂時光。
小學階段對學生綜合讀寫能力的要求相對比較低,因此在課內(nèi)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淡化對于知識點的講解,尋找有效的切入點,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可以積極表達,靈活輸出。讓學生從內(nèi)心真正體會閱讀的快樂,進而使學生更加樂讀。教師可以結(jié)合課堂的一些疑難問題,設(shè)計障礙,引導學生有效閱讀,積極思考。例如,在學習《墨梅》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沒有見過墨色的梅花,再讓學生想一想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梅花,進而調(diào)動學生表達的興趣。結(jié)合這個問題學生就想到了之前讀過的《小水滴旅行記》,然后學生腦洞大開。墨梅,就是一滴墨水進入植物根部,然后又進入莖,最后變成了花朵,又落回水池的故事。學生的想象力非常豐富,依托學生形象化的講解,對詩詞的感情也能加深。而后兩句詩詞中“要留清氣滿乾坤”,則使學生對這首詩詞的理解上升到了一個更高的層面。從簡單的顏色變化到浩然正氣,詩詞的意境逐步提升,學生對于詩詞誦讀的熱情也大大增加。在此基礎(chǔ)之上,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出示一些延伸閱讀篇目,如《梅花魂》《竹石》等,讓學生明白借物喻人這一表現(xiàn)手法。在學生課外閱讀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之上,巧妙幫助學生理解了墨梅的成因,使學生明白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并引出其他的課外閱讀書目,整個過程水到渠成,建立了課內(nèi)外銜接的多個橋梁。
在課內(nèi)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已經(jīng)掌握多種閱讀方法,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運用于課外,真正實現(xiàn)“得法于課內(nèi),得益于課外”,提升學生閱讀的成就感。在課內(nèi)閱讀的過程中,對于一些經(jīng)典詞匯、關(guān)鍵詞句,如中心句、比喻句、排比句等,教師都要引導學生有效標注,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之后,教師要讓學生積極把課內(nèi)閱讀的體驗延伸到課外。課外閱讀時讓學生隨時摘抄一些經(jīng)典語句,并嘗試復(fù)述、轉(zhuǎn)述等過程。每天課前拿出3—5分鐘,讓學生到臺前去為大家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可以有感情地朗誦其中一段,可以使用自己的語言進行轉(zhuǎn)述,也可以說一說自己的閱讀心得,讓學生積極分享自己的課外閱讀所得。
閱讀是發(fā)展學生語文素養(yǎng),豐富學生內(nèi)心的主要途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夠從內(nèi)心深處喜愛閱讀,教師要組織多元化閱讀活動,供學生學習參與,積極實踐。如以班級為單位開展詩歌誦讀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篇目,進行有感情的誦讀,并可以把誦讀的過程錄制為視頻,上傳到班級群組,大家共同學習、欣賞和討論。兩天誦讀一首古詩,既不會過度占用學生學習的時間,又給予了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誦讀習慣。還能開展名家名作推薦活動。小學階段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閱讀缺乏基本的選擇意識,多著眼于故事性來閱讀一些文本,這樣難以實現(xiàn)內(nèi)化吸收。結(jié)合這一情況,教師可以在課前進行名家名作薦讀活動,一方面增加小學生的語文常識積累意識,另一方面可以篩選出一些經(jīng)典作品供大家閱讀和學習。如學習了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教師就可以向?qū)W生介紹一下朱自清先生的生平,同時還可以推薦一下其他作品,像《背影》《荷塘月色》《春》等作品都可以作為推薦書目,供學生閱讀。
總之,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思非常細膩,模仿表達的意識也比較強。在語文閱讀開展的過程中,教師應(yīng)積極鼓勵學生進行一些特色化閱讀活動,如讀書競賽、話劇表演、朗讀比賽、閱讀分享等。這樣不僅能讓學生語文學習的過程更具趣味性,也可以為學生閱讀搭建起一座課內(nèi)外閱讀聯(lián)動的多彩橋梁,使學生閱讀的興趣越來越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