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元春 張春林
甘肅省腫瘤醫(yī)院,甘肅蘭州 730000
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albumin-bound paclitaxel,nab-PC)屬于紫杉醇的一類,在臨床化療工作中應用廣泛,在宮頸癌、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惡性病變診療中均有采用,這是首個基于納米白蛋白結合技術研發(fā)的藥物[1-3],與其他傳統(tǒng)類型的紫杉醇相較,nab-PC具有用藥后腫瘤細胞藥物濃度較高、過敏反應風險較低等優(yōu)勢[4-5]。宮頸癌是女性群體較為高發(fā)的一類惡性病變,在婦科診療中較為常見,尤以宮頸鱗狀細胞癌這一病理類型最為多見,相關調查發(fā)現(xiàn),目前全球范圍內,每年宮頸癌的新增病例超52萬例,其中超80%的病例來自發(fā)展中國家,而每年因宮頸癌死亡的女性達23 萬例[6-7]。
紫杉醇及紫杉醇類藥物在宮頸癌化療中較為常用,而診療中發(fā)現(xiàn),紫杉醇傳統(tǒng)劑型因溶解度較低,需要輔以助溶劑,如聚山梨醇酯、乙醇、聚氧乙烯蓖麻油等[8],而助溶劑的干預會增加毒性反應、過敏反應等的風險,這也是傳統(tǒng)診療中需要予以抗組胺、皮質類固醇等預處理的主要原因。nab-PC有效彌補了傳統(tǒng)劑型紫杉醇的不足,目前本藥已被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批準用于乳腺癌、胰腺癌、卵巢癌、宮頸癌等惡性病變的一線治療。本文主要結合近年來nab-PC應用于中晚期宮頸鱗癌相關的研究資料,就相關應用進展進行分析。
紫杉醇屬細胞周期特異性藥物,本藥能夠有效預防微管的解聚,提升其穩(wěn)定性,在誘導有絲分裂的基礎上持續(xù)性阻滯于G2/M期,從而促進腫瘤細胞的分裂,達到較好的滅活效果。與此同時,紫杉醇能夠通過P53、BCL-2等凋亡因子誘導細胞凋亡,調節(jié)機體巨噬細胞以提升免疫功能,協(xié)同發(fā)揮抑制腫瘤細胞的效果[9-10]。但紫杉醇不溶于生理鹽水,故而需要助溶劑的輔助,而助溶劑與機體溶解時,釋放的組胺會誘發(fā)機體過敏反應,同時助溶劑可能會將紫杉醇分子包裹,影響其正??鼓[瘤效果的發(fā)揮,故而其應用存在一定限制。
nab-PC為紫杉醇新型制劑,通過納米技術將紫杉醇與白蛋白結合,是一種較為新型的復合型紫杉醇,相較于傳統(tǒng)劑型紫杉醇,本藥的溶解度顯著提高,易在生理鹽水中溶解。nab-PC給藥過程中無需助溶劑干預,安全性顯著提升,且簡化了預處理步驟。機體白蛋白作為nab-PC的穩(wěn)定劑與載體[11],能夠有效促進藥物在機體腫瘤細胞內的分布。nab-PC的特點即將紫杉醇與白蛋白結合,其中白蛋白是一種自然載體,是性激素、脂肪酸等疏水分子的載體,在機體能夠與白蛋白受體結合激活小窩蛋白-1,從而促進經細胞膜的轉運過程。nab-PC為白蛋白復合體,也能夠通過細胞轉運,經內皮細胞輸送至機體各個組織中,再送達到腫瘤細胞內[12]。同時藥物在機體內運送過程中,能夠直接利用酸性分泌蛋白,將其特異性吸附[13],而這一蛋白與腫瘤細胞的轉移存在較為緊密的聯(lián)系。
nab-PC為化療用藥,目前應用于中晚期宮頸鱗癌患者中的化療方式有姑息性化療、新輔助化療、輔助化療、增敏化療等,化療方案主要分為單藥化療及聯(lián)合化療,其中單藥紫杉醇是用于中晚期宮頸鱗癌的合理方案,而聯(lián)合化療工作的開展一般以順鉑為基礎,有研究[14]進行了不同用藥方案在復發(fā)性宮頸癌、轉移性宮頸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評價,臨床研究顯示,順鉑聯(lián)合紫杉醇、卡鉑聯(lián)合紫杉醇這兩種用藥方案患者的總生存期相當,但患者對卡鉑聯(lián)合紫杉醇這一給藥方案的耐受性更好。現(xiàn)就近年來nab-PC的單藥化療、聯(lián)合化療相關研究情況進行分析:
黃彤輝[15]通過動物實驗分析了本藥單一用藥對宮頸癌Caski細胞的抑制作用,研究顯示促凋亡效果突出。閆彩霞等[16]對部分晚期宮頸癌患者開展了單藥化療,其中鱗狀細胞癌轉移患者共23例,隨機分組后分別接受紫杉醇、nab-PC化療干預,結果顯示后者的效果更為突出,且藥物相關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更低。nab-PC作為一種新型紫杉醇溶劑,注射給藥后停留血循環(huán)的時間較短,能夠快速分布于組織中,起效迅速,且有助于緩解病患的痛苦,單藥化療的效果基本滿意。nab-PC單藥化療時發(fā)生三度感覺神經病變的風險相對較高,但基本可在短時間內控制好轉。
宮頸癌屬于生殖系統(tǒng)惡性病變,具有惡性病變的普遍特征,即病變早期缺乏特征性表現(xiàn),易被忽略,也易被誤診為子宮肌瘤、宮頸息肉、宮頸炎性病變等,診療中絕大部分宮頸癌患者確診時已處于中晚期,這類患者多需要結合化療干預以改善預后[17-19]。而伴隨醫(yī)學研究的深入,針對中晚期宮頸鱗癌的治療,由單藥干預逐步向聯(lián)合用藥發(fā)展。其中聯(lián)合鉑類化療在診療中較為常用,張峻霄等[20]對部分晚期婦科腫瘤患者開展了聯(lián)合化療,其中52例宮頸癌患者,分別接受nab-PC聯(lián)合卡鉑治療,或聯(lián)合奧沙利鉑治療,其中宮頸癌患者疾病穩(wěn)定率為30%,4%的患者完全緩解,而有50%的患者部分緩解,聯(lián)合卡鉑這一化療方案的近期效果更為突出。姚威[21]分析了對晚期宮頸癌患者給予nab-PC聯(lián)合奈達鉑化療的效果,首次療程時開展了過敏預處理,分別給予20 mg地塞米松、400 mg西咪替丁、40 mg苯海拉明靜脈注射給藥,確保未發(fā)生過敏反應后給予100 mg的nab-PC混入2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給藥,給藥時間控制在30 min左右,研究結果顯示聯(lián)合化療后完全緩解率為4.44%,部分緩解率為51.11%。最為常見的毒性反應為骨髓抑制,發(fā)生率為28.89%,其余毒性反應較為輕微。本組患者中無進展生存時間為(9.15±1.36)個月,總體生存時間為(16.65±3.28)個月,預后效果較為滿意,且這一聯(lián)合化療方案的安全性較高。陳漢華等[22]對部分宮頸癌患者術后患者開展了聯(lián)合化療,依據(jù)治療方法分組后,兩組患者分別接受nab-PC聯(lián)合順鉑新輔助化療、紫杉醇聯(lián)合順鉑新輔助化療,在治療不良反應的分析中,常見不良反應有蕁麻疹、低血壓、周圍感覺神經病變、腎功能異常等,其中前兩種不良反應存在顯著的聯(lián)合化療方案的差異,前種新輔助化療的發(fā)生率較低。同時nab-PC聯(lián)合順鉑新輔助化療的總有效率為53.85%,術后一年復發(fā)率為3.85%,治療及預后效果均要顯著優(yōu)于紫杉醇聯(lián)合化療。朱冰鷗等[23]納入108例中晚期宮頸癌患者為研究目標,依據(jù)患者化療方案進行分析,分別開展nab-PC新輔助化療、紫杉醇新輔助化療干預,化療后兩組患者腫瘤直徑均顯著縮小,而前種化療方案腫瘤直徑縮小率顯著高于后種化療方案。在血清中血管新生指標含量對比中發(fā)現(xiàn),化療后宮頸癌患者血清缺氧誘導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質金屬蛋白酶 -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等指標均顯著降低,即兩種化療方案均能夠有效抑制新生血管,而nab-PC的抑制效果更為突出[24-25],同時也能夠直觀表明白蛋白結合型紫杉醇在降低機體腫瘤負荷方面的效果更好。
宮頸癌患者的治療以根治性手術、放化療干預等為主,預后效果較為滿意,但遠處轉移、復發(fā)等是導致中晚期宮頸癌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這也是目前診療的難點。本文結合部分臨床實際研究資料,分析了nab-PC在中晚期宮頸鱗癌患者中的應用效果,顯示與傳統(tǒng)紫杉醇相較,nab-PC在單藥化療、聯(lián)合化療方面的效果均較為滿意,而關于nab-PC聯(lián)合放療、分子靶向治療等的相關研究資料較少,還有待臨床進一步探索研究,以更好的發(fā)揮這一化療藥物的價值,提升宮頸鱗癌患者的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