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亞薇
摘要:目的:探討格林模式的護理措施在婦科術后早期活動中的應用。方法我院自2021年1月至2021年3月對44例婦科手術患者未開展格林模式護理干預為對照組,自2021年4月到2021年6月對46例婦科手術患者實施格林模式護理干預為觀察組,對比不同護理干預模式應用后患者術后首次離床時間、術后第一天離床活動率、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術后腸梗阻發(fā)生率。結果 兩組對比,觀察組的首次離床時間更短,術后第1天活動率更高,首次肛門排氣時間更短(P<0.05),且護理3個月后,觀察組的腸梗阻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格林模式下的護理措施在婦科術后早期活動中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格林模式;婦科;術后;早期活動
醫(yī)護人員認為患者婦科術后臥床太久易導致胃腸蠕動減少弱,發(fā)生腹痛、腹脹,排氣、排便不暢,還存在引發(fā)腸梗阻的可能性,早期下床活動有利于促進腸蠕動,進而促進血液循環(huán),加快排氣及胃腸內消化物的排出[1-2]。但在婦科術后的常規(guī)護理模式下往往只是注重患者的用藥指導、環(huán)境衛(wèi)生及心理護理等,措施不具針對性,患者的接受度和依從性都不盡如人意。而對于婦科術后的延續(xù)格林模式注重外界因素對人的影響力和患者的主動參與性,故所有的護理干預措施都以此為前提來制定,可有效促進二者的溝通與交流,提高患者的依從性[3-4]。基于以上討論,本文展開了對格林模式在婦科術后早期活動健康教育中的應用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以我院2021年1月至2021年3月未實施格林模式護理干預的婦科手術患者和從2021年4月到2021年6月采取格林模式護理干預措施的婦科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上述所有患者按照時間段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44例,年齡20-50歲,平均年齡為(32.26±13.66)歲,體質指數為19.0-23.0kg/m2,平均體質指數是(20.58±1.25)kg/m2。觀察組46例,年齡21-60歲,平均年齡為(32.28±13.71)歲,體質指數為17.9-23.5kg/m2,平均體質指數是(20.56±1.23)kg/m2。兩組一般資料均保持同質性(P>0.05),具備可比性,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
1.2方法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協(xié)助病人保持好術前個人衛(wèi)生,教會患者通過深呼吸緩解緊張情緒,適當進行縮肛運動為手術做準備。術后護送病人安全返回病房,提醒患者及其家屬關于日常飲食、主動運動、被動運動留置管道及用氧的注意事項。護理人員需密切觀察患者每天的離床活動情況,并且給予適當的指導與建議。觀察組采取格林模式下的健康教育護理措施,詳細如下:(1)對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進行宣教。借助海報、宣傳冊、短視頻等工具對術后早期活動的重要性進行宣教,在此過程中對患者進行床上活動、離床活動的方法進行詳細的闡述,如在病房內粘貼測量步行距離的地標,通過測量離床活動距離來激發(fā)患者的活動熱情。(2)以同病房或鄰近病房相同手術后的離床時間小于24h的病人為志愿者分享術后早期活動的體會和注意事項。(3)對醫(yī)護人員進行專業(yè)系統(tǒng)培訓。加強醫(yī)護人員對于患者早期活動、術后疼痛、惡心嘔吐等知識的干預認知。制定疼痛管理制度、流程,每天對患者的術后疼痛、惡心情況進行定時評估判斷,并予以及時干預,以便患者早日進行活動。(4)嚴格監(jiān)測患者的活動情況。護理人員及家屬需要對患者術后1天的活動范圍及活動時間進行詳細記錄,并由專人監(jiān)督核查記錄情況,以此提高患者的術后活動率。
1.3觀察指標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術后首次離床時間、術后第1天活動率、術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及護理3個月的腸梗阻發(fā)生率。
1.4統(tǒng)計學方法
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22.0軟件處理,計數資料x2檢驗,[n(%)]呈現(xiàn),計量資料t檢驗,( )表示,P<0.05為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的首次離床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第1天活動率高于對照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比對照組短(P<0.05),且觀察組患者的腸梗阻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討論
醫(yī)學專家建議婦科術后患者臥床時間不能超過24h,盡早進行活動,同時逐步提高活動率,有利于患者術后身體的健康恢復[5-6]。在格林模式下,影響患者活動行為的因素被分為三種:傾向因素、促成因素及強化因素[7-8]。傾向因素即促進患者健康活動的認知和信念;促成因素是指為患者提供實施健康活動的必要條件;強化因素指的是監(jiān)督和鼓勵患者堅持活動行為,如制定每日活動量表,記錄患者的每日活動情況等[9-10]。
本文研究設置采用常規(guī)護理的對照組,與在此基礎上行格林模式健康教育的觀察組,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的首次離床時間低于對照組,而術后第1天活動率比對照組低,首次肛門排氣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且觀察組患者護理3個月的腸梗阻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說明格林模式下的護理措施效果顯著,醫(yī)護人員通過早期宣教,強化患者對疾病、自身身體狀況及術后早期活動重要性的認知,進而激發(fā)患者的術后活動熱情,從而降低了患者首次離床時間及術后第1天活動率[11-12]。組織醫(yī)學培訓,通過提高醫(yī)護人員自身專業(yè)水平,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從而減少患者在術后的疼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幫助患者早日進行活動,由于患者的活動頻率增加,促進了患者胃腸功能的消化,所以觀察組患者的首次肛門排氣時間。再由專人對患者術后活動情況進行嚴密監(jiān)測,通過強制措施鼓勵其術后早期活動,相對于常規(guī)護理措施強調術后臥床休息的護理措施,增加了患者的日常活動量,促進了機體內的新陳代謝,降低了腸梗阻發(fā)生率,便于患者的早日康復[15]。
綜上所述,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格林模式下的護理干預比僅采用常規(guī)護理更有利于婦科術后的早期活動,有廣泛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江英妮,陳丹微,江碧虹.健康教育結合醫(yī)護查房在婦科腹腔鏡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08):42-44.
[2]陳果. 格林模式護理干預對婦科術后病人早期離床活動效果的影響[J]. 循證護理, 2020,6(05):450-452.
[3]康會霞,馬俊英,秦立君,等.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婦科圍手術期護理管理中的應用及研究[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23):23-26.
[4]羅婉婷,唐佳楠,張笑英.主要照顧者術后疼痛管理雙全參與模式在婦科腫瘤患者中的應用[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9):3621-3624.
[5]王媛媛,陳新月,王梅明.心理護理在婦科惡性腫瘤患者中的實施效果[J].中外醫(yī)學研究,2021,19(27):96-98.
[6]趙政敏,徐滕滕.術后早期運動護理聯(lián)合耳穴壓豆對婦科腹部手術患者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1,40(17):3160-3163.
[7]丁永艷,劉麗瓊,劉銳敏,等.多學科團隊基于行動研究法對婦科腔鏡術后患者早期活動管理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13):2461-2465.
[8]華志芳.婦科手術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動影響因素及護理對策[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39(12):2144-2146.
[9]向國菊.細節(jié)護理對腹腔鏡婦科手術患者的應用效果[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1):168-169.
[10]徐紅英,肖瑩,陳晶晶.基于快速康復外科理念的護理臨床路徑在婦科腹腔鏡圍術期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9,25(14):6-8.
[11]Hamouz V, Muthanna TM. Hydrological modelling of green and grey roofs in cold climate with the SWMM model[J]. J Environ Manage. 2019 Nov 1;249:109350.
[12]Baek S, Ligaray M, Pachepsky Y, etc. Assessment of a green roof practice using the coupled SWMM and HYDRUS models[J]. J Environ Manage. 2020 May 1;261:109920.
[13]O'Callaghan-Gordo C, Espinosa A, Valentin A, etc. Green spaces, excess weight and obesity in Spain. Int J Hyg Environ Health. 2020 Jan;223(1):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