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存鋒,字元心,筆名末白,齋號蓮心堂,自幼隨父臨池。200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藝術(shù)學院,獲文學碩士學位(藝術(shù)學專業(yè))。現(xiàn)為河南牧業(yè)經(jīng)濟學院教師,兼任北京大學藝術(shù)學院高譯工作室助教、鄭州大學中國畫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學河南校友會書畫院常務(wù)副院長。曾出版《慈悲的溫暖—末白的觀音文化與繪畫藝術(shù)》。2014年于河南博物院舉辦“慈悲的溫暖—末白觀音繪畫藝術(shù)展”,2017年于河南大相國寺舉辦“慈悲花開—末白彩墨觀音繪畫藝術(shù)展”,2018年于河南洛陽白馬寺釋源美術(shù)館舉辦“蓮華凈土慈悲花開—末白禪意繪畫藝術(shù)展”。
去登封雷家溝寫生完全是疫情所致。2020年初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暴發(fā),2020年上半年全國學校便開啟了網(wǎng)課模式,但是寫生課無法在網(wǎng)課里完成,所以下半年開學后便需要補上。由于不能離開學校所在的城市,所以在登封就地寫生也就成了必選。
對于登封,我一點也不陌生,甚至自詡比其他人都熟悉。二十年前我經(jīng)常去,但是一直不知道雷家溝。
雷家溝是個山村,新建的村落被評為“最美的鄉(xiāng)村”典范,原來的老村在陳永生老師的建議下被保留了下來,并成為我們寫生的主要場所。站在老村里,滿目的老房子和舊窯洞,緊湊地環(huán)繞在一起,雖然有著殘垣斷壁,但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多年前老村的生活氣息,不禁讓人想起《牡丹亭》中的唱句來:“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云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是啊,光陰似箭,面對嵩山上這幾十億年的石頭,我們的人生如白駒過隙,“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美好總是消失得那么快,似乎只在我們的回憶里。因此,我們常常在匆匆的腳步里忘了欣賞周圍風景。這不禁讓我想起寫生中偉峰兄的突然造訪,說來就來、說走就走的雪夜訪戴式的人與生活,令人羨慕。我對老物件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不僅因為老物件里有著時光打磨的痕跡,更因為它讓我感受到了時光流逝的過程。老物件自然、樸實和沉穩(wěn),老房子卻是破落、孤寂與滄桑的。這種滄桑讓人難忘。雷家溝老村依山而建,逐層而上,房屋錯落,石路環(huán)繞,石橋分布在溝壑之間,可以想象多年前村子里雞犬相聞、鄰里寒暄,鄉(xiāng)村生活祥和溫暖……恰恰是生活之理想吧!
也許,這就是我要表達的詩意。
寫生拾憶
《刁地溝羊道一隅(一、二)》
這兩幅小畫是由一幅大畫裁剪而來,本是一條羊腸小道中的一處小景,廢棄的老屋破爛、荒蕪,當我拾道回首的瞬間,突然看到綠蔭叢中的一處輕微的光……
《登封永泰寺雨中印記》
5月16日,雨天,安排好學生作業(yè),便被陳永生老師邀去山頂看云,沉悶的心一下子就興奮起來,一是看云興奮,二是坐陳老師的車很讓人興奮,陳老師的車技是令人感到從容而刺激的!
觀云回來路過永泰寺,隔著車窗玻璃,我突然發(fā)現(xiàn)了一種遙不可及的美,趕緊拿出手機抓拍了兩張雨過之后的永泰寺和后面的山林。當時我就想,一定找時間畫一下永泰寺。后來,我還是在家參考著照片,嘗試著畫了三遍才畫成此圖。
《滄桑與詩意——雷家溝老村(一)》
這個作品的寫生角度是從雷家溝老村的高處向南的俯視,下面是一條小胡同,兩邊是破落的老屋,有幾處已經(jīng)坍塌,可能是滄桑的土墻和塌落的房脊引起了我畫畫的沖動,我嘗試著表現(xiàn)歲月的痕跡是什么樣子?!兑捉?jīng)》上說“否極泰來”、《心經(jīng)》里說的“空即是色”當是講的新舊交替,什么事情到了一定的程度就是要破的,不破不立,破就預(yù)示著變化,預(yù)示著新的事物的產(chǎn)生。
這滄桑便是一番詩意!
約稿、責編:金前文、史春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