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朗
(重慶市酉陽民族師范學校 重慶酉陽 404100)
兒童的攻擊性行為一般可分為敵意性侵犯和工具性侵犯兩類,兒童攻擊的這兩種行為隨年齡的增長其表現形式和表達方式也會發(fā)生變化。年齡較小的相對攻擊性較多,尤其是工具性侵犯,而年齡較大的則更多的使用敵意性攻擊,在整個學前期兒童的工具性攻擊呈減少趨勢,敵意性,報復性攻擊呈增多趨勢,對于這些行為如果得不到正確引導,兒童長大后就難以適應并融入社會,甚至會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1]。那么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哪些因素將攻擊性行為產生影響呢?下面談談我的一些觀點認識。
家庭是兒童出生后成長的第一個外界環(huán)境,也是兒童賴以生存的根本,家庭情感氣氛與父母教養(yǎng)方式對兒童攻擊性行為有非常大的關聯(lián),一個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良好的親子關系,正確的教養(yǎng)方式可以使兒童有強烈的安全感,對社會有正常且正確的感知認識,反之簡單粗爆,憤怒和懲戒籠罩著的家庭,關系緊張,更容易創(chuàng)造出一個失控的兒童[2]。可以想象如果父母熱衷于強制性訓導,再加上兒童的氣質特點和性格缺陷,勢必會導致兒童攻擊性行為的發(fā)生,特別是父母本人的攻擊性行為更是給兒童提供了仿效的原型,潛移默化中,兒童也學會了攻擊性行為[3]。
研究發(fā)現,當一個兒童猛沖過去,去搶奪另一個兒童的玩具時,若受害者作出哭、退縮或沉默的反應那么這個進攻者以后還會用同樣的方式去對付別的兒童,也就是說,消極的反應會強化兒童攻擊性行為。相反,如果一個兒童受到攻擊時立即給予反擊,或者老師立即制止攻擊者的行為,批評攻擊者并把東西歸還原主,那么,這個攻擊者的攻擊行為就可能要收斂一些,或者改變這種行為,或者另覓進攻的對象不但攻擊性的行為可以為受到攻擊的兒童行為的反饋而有所變化,而且受到攻擊的兒童也可以學習攻擊行為。由于他的反擊,成功地阻止了別人對他的進攻[4]。這種情況若經常出現,實際上又會強化受害者的攻擊性行為。同伴間行為的影響是交互的。
事實上在幼兒園里,每個兒童在教師心目中的地位應該是平等的,教師對每個幼兒的評價應該是積極公正的,如果當一個教師把幼兒認定為“差孩子”時,她會更多的是去批評這個孩子而不是表揚他們,這無疑會傷害兒童的自尊心、自信心,使這個兒童處于失敗和困境中,不斷的挫折有可能引起幼兒的攻擊行為。有的教師對待攻擊性的幼兒較多的運用懲罰,而過多的懲罰不但收效甚微,反而會進一步加強他的攻擊性行為。再有就是幼兒園的物質環(huán)境不良,激發(fā)幼兒的攻擊性行為,比如幼兒園玩具數量不充足,活動場地狹小,再加上教師安排分配不科學,幼兒極有可能就會為擁有某個玩具、某塊場地而進行爭奪,必然也就會發(fā)生攻擊行為[5]。
事實證明兒童生活的社區(qū)文化氛圍也是影響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6]。在一個把攻擊性行為當做維護個人利益最有效手段的社區(qū)里,或在個以武力決定個人威望的區(qū)域中,兒童熱衷于攻擊性行為是不足為怪的。以班杜拉(A. Bandura)為代表的社會學習理論者認為,電視節(jié)目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有一定的影響,主要表現為(1)它教給兒童一些攻擊性的行為方式;(2)它使兒童放松了對攻擊性行為的抑制,使暴力合法化;(3)它降低了兒童對暴力的敏感性,并習以為常;(4)它使兒童對現實的想象建立在自己的行動上,過分地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由報復發(fā)展到攻擊。
此外,強調攻擊性的動畫片及電子游戲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具有更大的強化作用。有研究表明,玩視頻游戲的時間與真實世界里的攻擊性行為之間有中等程度的正相關。過多玩對抗性視頻游戲的被試比那些玩非對抗視頻游戲的被試有更多的攻擊性行為。因為玩游戲的人,會積極地投入到攻擊性行為的計劃和實施中去,象征性暴力的成功也會對他們產生強化。在網絡普及的時代,不良信息的泛濫對兒童的影響毒害是無處不在的。這需要全社會的重視,為兒童營造一個綠色生態(tài)環(huán)境。
最后,需說明一點,在兒童發(fā)展的過程中,攻擊性其實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如上所說,它具有負面效應;另一方面,兒童之間的攻擊性又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男孩?,F代科學表明,4歲的男孩生殖腺開始分泌激素,使他們的行為比女孩更富有攻擊性。兒童也會通過攻擊行為的表現來吸引別人的注意試探家長或學校設定的種種界限。兒童,尤其是男孩,也會運用攻擊性行為表達對父母的不滿,以此對抗家長過度的限制、約束和過嚴的要求。這其實是一種維護自我的防御手段,也是兒童尋求發(fā)展的表現。因此,我們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要有一個正確的觀點和全面的認識,不要用粗暴的方式過度壓抑兒童的攻擊性,而是應該尋找原因,及時疏導、化解兒童的心理壓力,只有正確認識并機智處理兒童表現出來的攻擊性行為,才能幫助兒童提高社會知,學會調節(jié)控制情緒,也才能幫助兒童正確完成社會化,順利適應并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