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曉霞
(山東省無棣縣小泊頭鎮(zhèn)第二小學,山東 無棣 251911)
語文學習,不是單純地讀書寫字,更重要的是為所有知識的學習提供基本能力,培養(yǎng)終身有利的核心素養(yǎng)。在整個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同時用心去感受語文課堂的魅力,才是最好的教學模式。語文課堂心靈之花的綻放能夠促進學生思想素質的提升、人格的健全,還有利于培養(yǎng)對學習的興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要參與實踐,積極探索讓心靈之花盡情綻放的可行方法,以促進語文課堂效率的提升。
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是極其富有活力、好奇心和創(chuàng)造力的,這都是語文課堂中非常需要的重要原動力。教師應該盡可能地調(diào)動學生的情緒,培養(yǎng)其學習興趣和能力,增強其想象力,使學生和教師能夠深入融合于語文課堂中。教師應該注重語文課堂上教學情景的設計構建,不再使用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發(fā)展,構建更加直觀的環(huán)境。
也許信息技術的發(fā)展會讓學生和教師的情感聯(lián)系變?nèi)?,但是其實如果能夠充分使用并將其用在刀刃上,是可以促進語文課堂教學上情感教育的進程,使之事半功倍的。比如在《人是動物》這一課,便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人和動物的區(qū)別以及聯(lián)系、本質以及表面聯(lián)系等等,在整個教學環(huán)境下,向學生更直觀地展現(xiàn)文章內(nèi)容和教學目的。
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思想靈魂的升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共情能力至關重要。共情能力是提高情商的重要素養(yǎng),也是能夠在人與人的交流中起到幫助作用的有力工具。但是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玩性還未收斂,還不具備真正能夠馬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能力。但是其玩心,也是培養(yǎng)學生共情能力的一種重要推動力,學生玩性大,對一切新奇事物和故事都感到好奇,這樣的好奇心能夠驅使其主動地去探索事物背后蘊含的原因,體會其情感。
教師在整個過程中,不需要用過多的文字解釋,共情能力是一種素養(yǎng),是要在實踐中形成的。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該注重把握學生情感變化,仔細拿捏課文的情感表達走向,爭取能夠用實踐代替文字講授。
比如在《孔融讓梨》這一課當中,為了讓學生能夠真切地感受到孔融的想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景劇演繹,讓學生站在課本人物的角度體會其思想感情,練就具體到人和事物的共情能力。由于小學階段的學生理解能力有限,還沒有高年齡段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但是能夠通過感同身受的身臨其境來增強感受。因此,可以體會到掌握共情能力的重要性,特別是語文學科的學習中,這項能力可以說是語文學習的一項基礎素質。
教師是語文課堂氣氛的組織者,是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態(tài)度和興趣的人,因此,更應該有良好的情緒和態(tài)度去營造一個輕松的課堂。嚴厲的教師并不是不利于教學,只是語文學科屬于人文學科,是人和人交流的學科,小學階段的學生辨別能力和專注力還比較低,如果課堂過于嚴肅緊張,反倒不利于學生釋放其天性,促進課堂節(jié)奏的順利進行。
教師為學生營造出輕松的學習環(huán)境,給自己一個輕松的教學環(huán)境,站在和學生平等的地位,在課堂上進行平等的交流,包括表情、手勢、語言、語氣等等方面,都要做到充滿藝術氣息。教師要將自己的課堂主體地位弱化,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地位,轉變知識傳授方式,讓語文課堂從教師教授學生為主,到學生在這個氛圍中主動去探索知識為主。一個好的學習環(huán)境,不僅能夠增進師生交流情感,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喜愛,在面對困難知識時,也更有勇氣求助教師。而這種教學環(huán)境,是對學生具有深遠持久的影響的,是促進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提高的重要方式。
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基于學生情感表達的基礎上,不斷地追求學生對語文的感性認識。語文學科和數(shù)學等自然科學學科不一樣,語文學科是一個沒有唯一正確答案的學科,是具有無限可能性和創(chuàng)造性的學科?;谡Z文學科這個特點,和小學學習階段的學生個人特性,教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在語文課堂上抒發(fā)感情,并且充分地表達出來。比如說在教授《珍惜時光》這一課的時候,就可以給學生自由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這篇課文的學習目標無非就是為了幫助學生樹立珍惜時間的價值觀念,但是不同的學生對于時間又會有不同的認識,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上臺分享自己對于時間的認識。一方面能夠鼓勵學生開口表達,一方面還能檢驗教學成果。對于認識有偏差的學生,教師更應該積極地引導其形成正確的觀點,而對于已經(jīng)具備正確時間觀的學生,上臺表達自己的想法能夠達到強化認知的效果。
除此之外,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還著重強調(diào)愛國主義情懷和民族認同感、自豪感等觀念的培養(yǎng)。比如說專門贊美為國為民的革命先烈們的《革命先輩》這一課,中心思想就是對革命先輩的贊美,學習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可以組織一個小的“班級演講”,鼓勵學生選取自己敬佩的并且了解的、想要分享的革命先輩的故事和自己從中獲得的體會向全班分享。這種形式,不僅能夠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培養(yǎng)其在人群面前的應變能力,最重要的還是能夠讓學生更加感性,更加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情感。
教材篇目的選擇是非常嚴謹?shù)?,不同階段的教材也是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學生的接受能力,重點培養(yǎng)領域等等因素綜合考慮選擇的。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占據(jù)著比較重要地位的是人物的賞析部分,其實就是關于名人的故事文章等等。這部分也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新課改下,語文教材人物篇目的選擇也越來越從偉岸的人物轉向平凡但是偉大的人物。
比如說《父愛之舟》這篇文章中描寫了一個平凡而偉大的父親形象,這樣的人物更加貼近生活,更加親近,更能對學生產(chǎn)生影響。能夠為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一個榜樣人物,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學生的精神力量具有重要作用。教師應該更多地選擇這樣的文章提供給學生閱讀,不僅僅限于課本上,還有課外書上的優(yōu)秀文章。語文是一門靠平時積累才能獲得更好成果的學科,課外閱讀就是平時積累的一個重要途徑。當然,閱讀更多的文章不是根本目的,從閱讀的文章中體會到其記載和描述的事件性質、人物精神,感悟到人生要義,有所收獲才是最終目的。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增加人物的賞析和深入理解,有利于健全學生人格,提高思想境界、而學生課下閱讀量的增加,是能夠對學生產(chǎn)生深遠持久、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的,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強精神力量、塑造人生具有重要意義。
語文學科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是來源于社會實踐又要應用到社會實踐當中去的,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也同樣不能脫離實踐而進行。語文學科不只是一門文字學科,也是一門藝術的學科,是一門承載著不同的情感的學科,學生應該在學習和實踐中得到語文學科的熏陶,教師應該盡可能地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課堂條件和課下學習環(huán)境。語文課堂教學是包括課上教學、課前預習和課下反思的,課前預習主要靠自覺性,課下反思還是要借助教師的監(jiān)督。
比如在學習《古朗月行》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下去觀察月亮,然后用自己的形容來闡述月亮在自己心中是什么樣的形象,再在課堂上分享。學習這篇古詩的過程可能并不能直觀地感受到詩人的心境,但是在學生自己觀察月亮的過程中,卻能夠形成自己的感受,同時也能夠更加貼近詩人的心境和當時的想法。雖然在小學學習階段,學生的這種體會并不能使之完全形成對整個人生的感悟和認識,但是卻能夠奠定終身學習的基礎,真正地對學生的未來學習產(chǎn)生積極影響。
新課改背景下,比起成績,語文教學更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和情感的培養(yǎng),也是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初步探究。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和教師都更充分地將豐富的情感帶入語文課堂,形成教師與學生心與心的聯(lián)系,加強學生和教師的交流,促進語文課堂的效率提高和學生語文學習素養(yǎng)的提升。最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真的用心靈感受到語文學科的魅力,為未來更加久遠深入的語文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