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旭
(溫州大學 人文學院,浙江 溫州 325000)
陳琳的家世情況,向來因為材料不足而難以確考,這給建安文學的研究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陳琳的祖上如何,無從得知,但根據(jù)有限的材料,我們可以從其交游、經(jīng)歷、文章三個維度考辨其所屬的士人群體,從而對其士人身份、家世背景進行基本判斷,進而為建安文學與漢魏士風的研究廓清道路。
陳寅恪先生將漢魏士人分為以曹氏為代表的非儒家的寒族和以司馬氏為代表的儒家豪族[1],亦可稱之為新興士人與傳統(tǒng)士人。研究該時期的士人文學與士人風氣,勢必首先明其歸屬。筆者以為,陳琳基本上屬于簪纓世家的傳統(tǒng)士人,具體可從以下三方面進行考辨。
陳琳比較重要的交游有三。一是《三國志·魏書·王衛(wèi)二劉傅傳》云:“粲與北海徐幹字偉長、廣陵陳琳字孔璋、陳留阮瑀字元瑜、汝南應玚字德璉、東平劉楨字公幹并見友善?!保?]377王粲屬于典型的儒家豪族子弟,其“曾祖父龔,祖父暢,皆為漢三公”[2]375??梢姡瑸橥豸铀频年惲?,亦很可能是世代簪纓,至少并非寒門出身。二是陳琳與張纮交好。陳琳與張纮本為同鄉(xiāng),皆為吳廣陵人,二人彼此欣賞、惺惺相惜。據(jù)《三國志·吳書·張嚴程闞薛傳》裴松之注引《吳書》:“纮見柟榴枕,愛其文,為作賦。陳琳在北見之,以示人曰:‘此吾鄉(xiāng)里張子綱所作也?!罄€見陳琳作《武軍賦》《應機論》,與琳書深嘆美之?!保?]762張纮其人,當屬吳地豪族出身,《三國志·吳書·張嚴程闞薛傳》言其“還本郡,舉茂才,公府辟,皆不就”[2]760,這便是當時豪族子弟典型的行事風格。同時,張纮亦極為厭惡呂布為人,據(jù)《三國志·吳書·張嚴程闞薛傳》裴松之注引《吳書》:“后呂布襲取徐州,因為之牧,不欲令纮與策從事。追舉茂才,移書發(fā)遣纮。纮心惡布,恥為之屈。”[2]760呂布作為反復無度、缺乏信義之輩,自然為世代服膺儒學的張纮所不齒。而為張纮所敬、所賞的陳琳,亦很可能身屬儒家豪族。三是陳琳嘗援救崔琰?!度龂尽の簳ご廾旌涡硝U司馬傳》載:“及紹卒,二子交爭,爭欲得琰。琰稱疾固辭,由是獲罪,幽于囹圄,賴陰夔、陳琳營救得免?!保?]238清河崔氏,河北士人大族,自為儒家豪族。陳琳在其落難之際,不避險阻施以援救,足見其交誼深厚。由此可見,陳琳亦可能身屬儒家豪族之列。從陳琳的交游情況大抵可知其極可能出身自服膺儒學的豪族世家,身屬傳統(tǒng)士人之列。
陳琳的重要經(jīng)歷亦可引為例證。一是陳琳幼有才名,州郡有聞。《三國志·吳書·張顧諸葛步傳》載:“(張昭)弱冠察孝廉,不就,與朗共論舊君諱事,州里才士陳琳等皆稱善之?!保?]745據(jù)此可知陳琳之才名遠播,其地位已到了可以品鑒人物、獎掖后進的程度。按陳琳勸諫何進毋召外兵時年方33 歲左右,其家鄉(xiāng)揚名極可能不過20 余歲[3]。如此年少成名,在那個世家大族“獨持風裁”的年代[4],若非出身豪族世家,恐怕舉步維艱。二是陳琳嘗為何進主簿。何進所辟,幾乎盡為簪纓之家,不只看重世家子弟的基本才干,更是看重世家豪族的強大政治力量。王粲、張纮等人皆為何進所親近、征辟。陳琳為何進主簿,且奮力諫止何進召外兵如京。如此機密要事,陳琳尚能親預,除何進信任陳琳外,也有其屬世家豪族的原因。三是陳琳嘗從袁紹。袁紹四世三公,其鼎盛之際,河北世家豪族大多歸附。前文所說的清河崔氏便是典型。何進敗亡后,陳琳避難于遙遠的冀州而非曹操所領的兗州,入袁紹幕,袁紹使之典文章。這足見陳琳對豪族與寒族的態(tài)度。作為曠世大戰(zhàn)的官渡之戰(zhàn)的討賊檄文《為袁紹檄豫州》即出自其手,足見袁紹對陳琳之信任,這種信任亦當源自其同屬世家大族的認同感。四是陳琳降曹后,曹操的態(tài)度意味深長?!度龂尽の簳ね跣l(wèi)二劉傅傳》載:“袁氏敗,琳歸太祖。太祖謂曰:‘卿昔為本初移書,但可罪狀孤而已,惡惡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謝罪,太祖愛其才而不咎?!保?]377從表面上看,曹操愛惜陳琳之才,故而既往不咎;窺其內里,曹操大有安撫世家大族人心之意。無論是陳琳曾痛罵曹操祖上,還是陳琳曾依附袁紹,都是頗嚴重的政治問題,但曹操不惟不咎,其后反而是“軍國書檄,多琳、瑀所作也”,此絕對不可能僅僅是愛惜其才那么簡單。觀曹操延攬崔琰、王粲等豪族士人便可知道,曹操此舉,亦是為了籠絡豪族人心,以穩(wěn)固自己身為寒族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地位。那么陳琳,自當身屬豪族士人之列。
陳琳在其名留青史的檄文《為袁紹檄豫州》中充分表達了對曹氏一門的厭惡與譏刺,這在一定程度上亦緣于曹操為豪族所不齒的寒族身份。陳琳在檄文中對曹氏一門極盡詆毀:“司空曹操祖父,故中常侍騰,與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橫,傷化虐民。父嵩,乞丐攜養(yǎng),因贓假位,輿金輦璧,輸貨權門,竊盜鼎司,傾覆重器。操贅閹遺丑,本無懿德,狡鋒協(xié),好亂樂禍。”[5]159由此可以看出,陳琳攻擊曹操的基點,便是其“贅閹遺丑”的寒門出身。如此立論,雖為兩軍交戰(zhàn),欲以先聲奪人,但寫得如此痛快淋漓,若說其中沒有門第之見亦是妄言。無怪劉勰評此檄“雖奸閹攜養(yǎng),章實太甚”[6]。若對比陳琳歸曹后所作的《檄吳將校部曲文》更可明確這點。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形容孫權:“孫權小子,未辨菽麥,要領不足以膏齊斧,名字不足以洿簡墨,譬猶鷇卵,始生翰毛,而便陸梁放肆,顧行吠主。謂為舟楫足以距皇威,江湖可以逃靈誅,不知天網(wǎng)設張,以在綱目;爨鑊之魚,期于消爛也?!保?]175其中雖亦對孫權極盡輕侮,然其基點卻非家世門第,而是其年齡見識。這是因為曹操屬寒門士族,而孫氏則屬豪門大族之故。從其文章來看,陳琳的門第之見比較明顯,其出身世家豪族應無疑問。
綜合以上,通過對陳琳的交游、經(jīng)歷、文章三方面材料的考辨,可以得出陳琳當屬于陳寅恪先生所認為的儒家豪族,應屬傳統(tǒng)士人之列。但是,由于特殊的時代背景與士人風氣的轉捩,陳琳的為人與為文亦表現(xiàn)出諸多寒門士族的特點,可謂是具有一定新興思想的傳統(tǒng)士人。
從其為人來看,陳琳先事何進,次事袁紹,后從曹操,身為儒家豪族的正統(tǒng)忠孝觀念在其心中已是十分淡薄。這一點亦頗為后人所非議。例如,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嘗論:“陳孔璋居袁裁書,則呼操為豺狼;在魏制檄,紹為蛇虺。”[7]如此為人,實際上正是受寒族士風不復服膺儒學的影響。而陳琳《應譏》一文便充分表達了其功利化的價值觀,諸多的豪族觀念早已摒之腦后:“夫世治責人以禮,世亂則考人以功,斯各一時之宜。故有論戰(zhàn)陣之權于清廟之堂者,則狂矣;陳俎豆之器于城濮之墟者,則悖矣。是以達人君子必相時以立功,必揆宜以處事?!保?]191陳琳認為亂世之中功業(yè)第一。持此論者,自然與傳統(tǒng)服膺儒學的傳統(tǒng)士人行事不同,其務實觀念與進取精神,其不拘常法的態(tài)度,無疑是受到了以曹操為代表的寒族士人崇尚通脫的影響。當然,陳琳的豪族出身亦決定了其不可能完全拋卻服膺多年的儒學,豪門基因依舊流動在其血脈之中。其《止欲賦》中的閑正思想與《車渠碗賦》中的中庸思想皆可說明這一點。由此可見,陳琳極可能出自高門大族,亦雜糅著諸多寒門思想,是具有一定新思想的傳統(tǒng)士人典型。
綜上所述,陳琳當出身于漢末世代為官的儒家豪族,是漢末魏初傳統(tǒng)士人的典型人物。同時,由于時代與士人風氣的嬗變,陳琳身上具備了前代豪族士人不具備的寒門思想,如務實際、尚通脫、求功利等。因此,陳琳是具備一定寒門新思想的傳統(tǒng)士人典型。傳統(tǒng)士人由漢末的李膺、蔡邕等人,再到陳琳、王粲等人,嗣后到司馬懿、司馬師等人,憑借著儒家豪門的殷實基底,逐漸吸納非儒家寒族的進步思想,最終在司馬氏手中完成了對以曹氏為代表的寒門士族的反撲。陳琳作為這一過程中的過渡性人物,對其士人身份的體認具有一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