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林
(重慶市萬州分水中學 重慶 404045)
思政課是中學階段的重要課程,有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先進思想和時代要求,旨在為中學生打好思想基礎,使其將來能夠更好地參與到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中。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就要在中學階段的日常教學中不斷滲透德育理念。
一切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形成品格,因而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只重視知識而忽視對學生個人道德品格的塑造和培養(yǎng)[1]。所以,在所有科目的教學中都應當注重對學生道德的培育,將道德培育貫徹教學的始終。思政課堂教學更是如此,它需要按照一定的計劃、步驟去進行,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雙邊配合,這是中學思政課程落實立德樹人,貫徹德育思想最為主要的方法。教師在課堂中發(fā)揮著主要的作用,因此,要求教師不但要有過硬的思政知識儲備,還要有良好的師德,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學生作示范和表率。
然而,只注重課堂的教育是不夠的,還要注重在實踐中貫徹德育觀念,從實踐中得來的知識,最終必然要應用于實踐。根據(jù)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對認識起決定的作用;認識可以指導實踐的進行。社會實踐是學生思政的重要學習環(huán)節(jié),對促進學生了解、認識社會,獲取社會經(jīng)驗,鍛煉個人能力、提高個人品格、培育和增強社會責任感有重要意義,因而,在進行中學思政教育的同時,教師應該多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多去體驗和了解社會,從而在實踐中不斷增強學生的知識水平。
中學思政課程教學同樣需要與時俱進,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不斷改變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2]。同時,思政課的內(nèi)容要緊跟時事政治,要立足于當下實際,而不能墨守成規(guī),固守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不加以變革,否則,思政教學將會失去它的意義。因而,在思政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緊緊抓住社會熱點事件,給學生舉例,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解決學生對知識的不解和困惑,拓展學生的思維。
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發(fā)展帶來的便利,搭建與學生友好交流的網(wǎng)絡平臺,可以利用電子郵件、飛信、QQ、微信、微博等工具,以便更好地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解決學生生活中、學習中遇到的思想、知識的困惑和難題,具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教師也可以時常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培育人正確思想道德的社會事件或新聞熱點,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達到在教育中滲透德育理念,促進學生思政知識的積累和思想道德理念不斷提高。此外,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做好備課、授課、課后鞏固知識等環(huán)節(jié),同時,在授課過程中不斷加強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引導,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興趣和習慣,實現(xiàn)個人價值觀與社會價值觀的統(tǒng)一,從而確立學生美好品質的追求,實現(xiàn)其對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踐行和認同。
當今時代的進步也越來越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3]”中學思政課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在充分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基礎上,引領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判斷,同時要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尤其要重視學生的自覺踐行能力,引導學生追求正確的價值取向。
例如,教師可以從傳統(tǒng)文化中挖掘一些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思想的故事,在課堂上分享給學生,目的在于深入挖掘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引導學生學習和踐行其中的精華,并讓學生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踐行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并讓學生通過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文化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獨特魅力和持久不竭的生命力。
綜上所述,在中學思政教學的過程中,育德的滲透貫徹是必不可少的,教師在授課的時候應在尊重課本內(nèi)容的前提下,貫徹德育理念,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知識能力,更要提高學生的精神水平和思想道德境界,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人生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