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芳
(山東省高唐縣第一中學,山東 高唐 252800)
進入新時代以來,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高中階段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也為高中語文教學指明了發(fā)展的方向,教師在語文課程教學中應當關注到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并且將語文學科中的人文性作為教學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樣才能夠更好地發(fā)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和價值,進一步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教師以及學生都在高考的壓力下進行學習,教師為了讓學生順利通過高考更加關注學生的知識掌握,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應試能力,這導致人文精神的滲透遭遇重重阻礙。因此,只有教師重視到人文精神的價值,分析人文精神的內涵,才能夠將知識教學與人文精神的滲透統(tǒng)一起來,才能實現(xiàn)在高中語文教學中達到滲透人文精神的目標。
要想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人文精神,必須認識到滲透人文精神對于學生成長的價值和意義。從思想上引起重視才能制定有效的策略進行人文精神滲透。但從高中階段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高中階段的教師和學生均在高考的壓力下進行語文課程的學習,迫于強大的高考壓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只注重語文知識的學習和記憶,這導致語文學科中的人文精神沒有被發(fā)揮出來,更無法發(fā)揮其教育價值。此外,由于對于人文精神滲透的重視程度不高,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未能為滲透人文精神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因此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理解語文教材中蘊含的深刻思想情感,這也導致人文精神難以有效滲透,包含的價值觀和精神理念難以根植于學生的心靈。
教師在教學設計和實施的過程中要充分挖掘語文學科中的人文精神元素,才能借助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實現(xiàn)人文精神滲透。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活動中,更加關注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在挖掘語文教學資源的過程中關注學生的學習技巧和做題技巧,側重于學生對于字詞句的分析以及修辭手法運用等等。學生在這樣的語文學習環(huán)境中,只會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掌握語文學科的知識,以通過高考考查為最終學習目標,最終導致語文學科的價值難以充分發(fā)揮出來,人文精神的滲透更是無的放矢。此外,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將人文精神的內涵與語文教育教學活動相統(tǒng)一,割裂的教學活動導致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深入體會到人文精神內涵。
只有學生具備良好的學習方法和較強的思維能力,才能從抽象的文章情感中感悟到深刻的人文精神內涵。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高中階段的學生思維水平進一步成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針對所學的內容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因此,學生對于人文精神的內涵理解有所不同。這樣的特點要求教師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能夠根據(jù)學生的思維水平因勢利導,通過有效的課程引導和評價,提高人文精神的滲透效果。另外,教師針對語文課程教學的評價體系不合理也是影響學生人文精神內涵滲透的主要原因。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應試成績,忽視學生在語文學科中表現(xiàn)出來的多方面素質,最終導致學生不在意語文學科中的人文精神內涵,也影響了人文精神的滲透效果。
從人文精神的發(fā)展來看,人文精神起源于人文主義,是人文科學和人文學科的核心。一些學者認為人文精神體現(xiàn)了人類文化的核心,是構成人類文化的靈魂之一。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人文精神是意義領域對于人自身生存意義的關注。從人的價值取向角度來看,一些學者認為人文精神包括對于“人之所以是人”的思考,也包括個人情感和意志方面自我發(fā)現(xiàn)的珍視。本文在總結學者觀點的基礎上結合高中語文學科教學的特點認為高中階段語文學科中人文精神的核心內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人文精神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精神,關注的重點是人,發(fā)展的核心也是人。關注人的存在狀態(tài),以人為本,承認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促進人的自我發(fā)展。
其次,人文精神集中展現(xiàn)了人的精神和人性,是人對于真善美的追求。從本質上來說人文精神是人關于生命的價值取向,推崇人的善,弘揚真善美,展現(xiàn)多姿多彩的豐富生活。在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要求教師通過語文課程教學,以人本主義為教育理念,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能夠樹立遠大的學習和理想信念。
再次,人文精神強調人對自身的關注,關注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的和諧統(tǒng)一發(fā)展。在高中語文學科中通過人文精神的滲透要讓學生學會“愛”,學生能夠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愛自然,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價值。
最后,人文精神關注人類的文化內涵,作為文化的聚集地,人文精神宣揚輝煌的人類文明,是人類文明的集中體現(xiàn)。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要讓學生感受到優(yōu)秀文化,在認識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對文化進行繼承和弘揚,使學生能夠在繼承和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過程中,對人類的命運做出積極思考,并且為之奮斗終生。
當前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問題,說明了人文精神滲透的重要性。因此,高中語文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就以傳統(tǒng)文化為載體,通過與人文精神的結合,使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通過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感受到豐富的人文精神,以這樣的方式也能夠更好地實現(xiàn)人文精神的滲透。借助高中語文學科大力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夠提高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感受到語文學科中所包含的人文性。同時,以人文精神滲透為突破點,教師能夠在課程教學中整合更多的優(yōu)勢資源進行教學,這樣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其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最終使高中語文學科傳遞人文情懷。
高中語文學科中滲透人文精神是實施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具體體現(xiàn)。教師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關注到人文精神的價值,并且根據(jù)學生的實際需要制定教學策略進行滲透,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圍繞高中語文課程體系的建設應當落實人文精神進行建設,這樣才能夠使語文學科中的豐富人文精神滲透到語文學科教學中,使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更好地感受人文精神的內涵。綜上所述,只有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才能夠以人文精神作為切入點,轉變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并且為新課程的實施積累寶貴的經(jīng)驗。而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斷地滲透人文精神,也能進一步促進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使語文學科展現(xiàn)出更為深層次的育人功能,更好地發(fā)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價值。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啟迪自己的思想,陶冶高尚的情操,從語文學科中汲取豐厚的人文精神元素指導自身的終身成長。
教師具備較強的人文素養(yǎng),具有高尚的情操,才能夠在語文學科教學中,借助語文課程內容滲透人文精神。因此,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教師應當在提高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同時,以自身的品質和行為對學生進行感染,發(fā)揮教育示范作用,這樣才能夠為滲透人文精神提供良好的基礎。這要求教師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首先要自覺參與各類教育培訓提高人格修養(yǎng),做好學生的榜樣,發(fā)揮自身的模范作用,在潛移默化的教育教學中感染學生。其次,教師應當積極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拓展自身的教學視野和思路,這樣才能更好地滲透人文精神。
例如在引導學生學習《登高》這一課時,教師首先就要通過自我學習,感受到杜甫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的“時令之悲,身世之悲,國運之悲”,只有教師感受到這樣的人文精神和情懷,才能夠在課程教學中以更好的教學方法傳遞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的共鳴,進而使學生學會關注國家命運,以此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教育和培養(yǎng)。
只有充分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人文精神,才能夠整合各項優(yōu)勢資源對學生進行有效的人文精神培養(yǎng)。因此,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內涵是進行人文精神滲透的必要前提。從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的編排特點來看,每一個單元都有明確的學習主題和明確的學習目標,教師在課程教學中應當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并且合理地安排課程教學順序,選擇相應的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這樣才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情境,更好地實現(xiàn)人文精神的滲透。
例如在部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中,這一單元選擇了司馬遷的《屈原列傳》《蘇武傳》《過秦論》《五代史伶官傳序》等內容,這些內容中主要以人物傳記為主,通過人物傳記表現(xiàn)人物所傳遞出來的思想情感和這些人物中所蘊含的高尚情操。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就應當針對這一單元的內容進行拓展性教學,在拓展性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通過精讀課文感受其人文思想,從而有效提高人文精神的滲透效果。
良好的課堂教學環(huán)境才能幫助學生活躍思維,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更好地感受語文學科中包含的抽象情感,進一步提高人文精神滲透效果。而教師在創(chuàng)設課堂教學環(huán)境的過程中要立足于語文課程教學內容,結合高中階段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運用各項資源實現(xiàn)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學生創(chuàng)設集聲音、圖像、文字于一體的教學情境,關注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情感體驗。同時,教師在這樣的教學環(huán)境中進行教學,還應當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互動,通過有效的溝通互動發(fā)現(xiàn)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且根據(jù)學生存在的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引導。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以問題為導向,并且讓學生展開合作討論,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既能夠有效掌握語文知識,也能夠在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語文學科中蘊含的人文性。
以高中語文課程《燭之武退秦師》為例,在課程教學中,為了更好地提高人文精神的滲透效果,教師在課程教學中設計了一系列問題幫助學生疏通文義,在疏通文義的基礎上感受人文精神的內涵。首先,教師讓學生思考本文記敘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再讓學生思考,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在什么情況下出場的,思考燭之武為什么能夠臨危受命,燭之武為什么能夠說服秦伯退兵。在探索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自己思考,然后再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在此過程中讓學生分享自己探究的答案,通過這樣的方式感受到燭之武身上的難能可貴精神,這樣的方式能夠進一步提高人文精神的滲透效果。
綜上所述,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要求教師探究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立足于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語文課程教學大綱,根據(jù)人文精神滲透的需要制定教學策略。因此,教師在高中語文課程教學中應當認識到人文精神的滲透價值,探討人文精神的內涵,在課程教學中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挖掘語文教材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內涵,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程教學環(huán)境,這樣才能夠不斷提高人文精神滲透效果,使學生通過人文精神的教育能夠促進自身綜合素質發(fā)展,最終成長為社會主義社會發(fā)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