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牛
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自稱:“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huì)意,便欣然忘食?!睂?duì)陶淵明這句名言熟爛于心者,或許不是太多,但知曉“不求甚解”者,肯定不少,而且有人還把讀書不刻苦、不認(rèn)真、粗枝大葉,叫“不求甚解”。
其實(shí),這至少是一種誤讀。“不求甚解”的“甚”在這里是超過、勝于的意思,如《國語·周上》: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若據(jù)此詮釋,“不求甚解”理應(yīng)釋為不要超出書本原有的含義,作過度的解讀。
清代阮葵生在《茶余客話》中就說:陶淵明“讀書不求甚解,蓋不敢穿鑿附會(huì)”。這種解釋,用古語說是“過猶不及”;用列寧的話說是:“真理哪怕按同一方向,前進(jìn)一小步,就會(huì)變成謬誤?!蔽乙詾椋@樣解釋“不求甚解”,才切合陶淵明的本意。
曉曉竹//摘自2021年8月30日《今晚報(b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