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無錫市洛社中心小學 唐劍峰
“具身”認知理論告訴我們,課堂教學離不開身體的參與,教學場域中的學習首先是從身體開始的。課堂不僅是知識的“傳授場”,更是一種互助共享的“生活場”。只有充分調動師生雙方的身體感覺器官及學習者的身體經驗,尊重教學雙方的情感體驗,才能創(chuàng)造一種“身心融合”的愉悅的課堂教學生活。強調身體參與學習,是創(chuàng)設具身生活情境,讓身體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身體感知、記憶、理解和強化學習的作用,讓學習在身心融合的狀態(tài)下真正發(fā)生。
杜威曾說:“思維和知識都來源于經驗?!比穗m然經歷各不相同,各自的經驗也有差異,但還是有著大量共同的經驗,如對物體的“輕重”“長短”“冷熱”之類概念源于“身體記憶”,這些記憶是人與人交流的基礎。當然,有些身體的記憶會在身體里沉睡,需要外加的刺激加以“喚醒”和“回憶”。在閱讀教學中的語言學習就有很多情況可以依賴于這種身體的“喚醒”和“回憶”。
例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地球的兩頂“白帽子”》的時候,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地球的兩頂‘白帽子’(南極和北極)的共同的特點是冷”,這個“冷”在文本語言中是如何表達得生動形象的,作者采用了巧用圖片情境的辦法。
教學文本:
在“帽子”的中心,如果把一杯滾燙的熱水潑向空中,落下來的時候熱水就會變成冰,摔在地上噼里啪啦地響,像放鞭炮一樣。
教學描述:
(1)讀一讀,初知內容。
師:這句話說的是什么內容?
生:在南極和北極,如果把一杯熱水潑向空中,就會變成冰。
師:這只是字面上告訴我們的知識,作者真正想告訴我們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生:在“帽子”的中心,很冷,連開水都很快變成了冰。
師:對呀,你真是個會讀書的小孩。那么,“滾燙的熱水”是什么樣子的?你能把它變成冰嗎?(不能)但是哪個魔法師能行?(北極和南極)
(2)扣住字眼,理解關鍵。
師:這個魔法師把熱水變成冰花了多少時間?(熱水潑向空中,落下來的時候)這個時間是長還是短?“落下來的時候”時間有多長?
生:落下來的時間,發(fā)生在“一瞬間”。
師:也就是“剎那間”“一轉眼”,時間很短,究竟多短,咱們一起來到南極來體驗一下好嗎?
(3)出示圖片情境,喚醒身體記憶。
(4)體驗落下來的開水變成冰(滴水成冰)。
(5)學生模擬動作:假想手里有一杯滾燙的開水,一起用力把它潑向空中。此時幻燈突然展現極具沖擊感的畫面——師生雪地灑雪圖。
(6)教師在圖片情境中再次朗讀這段話。
師:剛才,你看到了什么?你又聽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熱水一會兒就變成冰珠子了。聽到了冰掉到地上發(fā)出的噼里啪啦的聲音。
師:這滾燙的熱水轉眼間就變成珠子,說明了南極和北極真冷呀,讓我們再來有感情地朗讀?!跋穹疟夼凇闭f明了什么?
生:掉下的冰珠子很多,并且摔得很響。
(7)師小結:是呀,作者舉了一個例子——向空中潑熱水(潑水成冰),還運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句子形象生動,很好地表現了地球白帽子的“冷”,這種方法值得我們學習。
情境學習理論同樣認為,學習總是處在一個特定的情境(社會和自然環(huán)境)中的。具身學習理論很好地呼應了情境教學觀點。在以上教例中,教師把學生撒雪的經驗調動起來了,很好地喚起了學生玩雪的身體記憶,結合肢體動作體驗從“潑向空中”到“摔落地上”的時間短暫,從而體悟到文本語言說明的“帽子”中間的“冷”。這是一種基于身體的、嵌入身體與情境交互之中的認知活動。在具身學習課堂中,教師只要善于運用類似的抓拍式的特寫鏡頭,在語言教學的關鍵之處運用,那么,身體記憶自然就會被喚醒和激活。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獲取知識的時候,運用多種身體機能,比運用單一的身體機能會產生更好的效果。教師要將教學過程看成是身體與心靈共同參與的過程,為學生提供各類參與性的學習活動,巧妙設置動作情境,讓他們通過觀看、傾聽、觸摸等方式來充分認識和體驗文本內容,有利于其感悟隱藏在文本后面的情感、價值觀等言語學習內容。
比如,一位教師在教《珍珠鳥》這一課的時候就拿捏得很好。
教學文本:
后來,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紅嘴,“嗒嗒”啄著我正在寫字的筆尖。我用手撫一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
教學描述:
(1)教師先引導學生找到關鍵詞,厘清珍珠鳥活動范圍的變化。然后播放一段模擬珍珠鳥媽媽的“叮囑”的畫外音:“孩子啊,外面的世界很危險,你可不要擅自跑出我們這個溫暖舒適的家(籠子),更不要接近那些可怕的人??!”
(2)師(出示教學文本讀一讀):小珍珠鳥這次來到了哪里?(書桌上)
(3)動作是無聲的語言,我伏案寫作時,小珍珠鳥做了些什么(圈畫出有關動作),由此可以看出它是怎么想的。我們換個角度看一下(出示改變主語的段落):
后來,我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小紅嘴,“嗒嗒”啄著主人正在寫字的筆尖。主人用手撫一撫我細膩的絨毛,我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主人的手指。
(4)如果你是小珍珠鳥,你想告訴媽媽什么?
生:媽媽,這里一點也不危險;媽媽,這里簡直是我活動的樂園;媽媽,男主人還用手撫摸我的絨毛呢,真舒服??!
(5)模擬動作情境(學生3人一組,一人演小珍珠鳥,一人演作者馮驥,一人即時配音)注意重點動作:啄筆尖—撫絨毛—啄手指。
(6)教師引導“互相信賴”的文本內涵。
……
教師在以上課堂教學中,沒有進行品詞析句式的枯燥分析,而是創(chuàng)設了“移情體驗”式的動作情境:一方面讓學生體會小珍珠鳥蹦蹦跳跳、無拘無束對人不設防的可愛,另一方面讓學生用“演示動作”“觸摸身體”等方式幫助學習,使其很好地領會到人與鳥互相“信賴”的情景。
具身認知理論強調的認知具身性,認知依賴于認知主體的身體內部認知和外部感官,以及身體存在的情境影響。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充分解放學生的眼睛、耳朵、嘴巴、四肢等感覺器官,讓它們有效地參與到語言學習中去,才能加深其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并形成動作情境畫面,幫助學生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
學習是需要表達的。幫助學生敘寫自己獨特的生命體驗,可以強化其知覺和主體發(fā)展,促進其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的和諧發(fā)展,這就是表達的催化作用。身體的表達是學習的組成部分,應貫穿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一位教師在教學寓言《自相矛盾》時就采用了營造交際情境學語言的辦法。
教學文本:
古時候,有個楚國人賣矛又賣盾。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說:“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庇峙e起自己的矛夸口說:“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庇袀€圍觀的人問他:“用你的矛來戳你的盾,會怎么樣呢?”那個楚國人張口結舌,回答不上來了。
教學描述:
(1)初讀課文。
師:這則寓言中賣矛和盾的人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不夠誠實、說謊,不能自圓其說。
師:這位賣兵器的人為啥給人一種不誠實的感覺?
生:他吹牛,把自己的東西說得都很厲害。
師:拿書上的話就是“夸口”。什么是“夸口”?聯系生活經驗,說說你見到哪些人說過大話?
(2)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
創(chuàng)設日常交際情境,理解關鍵詞語。
師:誰來演一演“王婆賣瓜——自賣自夸”?
學生表演“夸口”賣矛和盾,再現情境,準確理解夸口的意思。
師現場指導:夸口要加上生活化的語言,前面可以加上一些叫賣聲,如“來來來,瞧一瞧、看一看,走過路過不要錯過……”
創(chuàng)設課文語言交際情境,探究“夸口”的結果,厘清矛盾之處。
師:讓我們再拿著“矛”和“盾”來體會。
他拿起自己的盾(道具)夸口說:“(加上叫賣話語)我的盾堅固得很,隨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又舉起自己的矛(加上介紹武器的動作)夸口說:“我的矛銳利得很,隨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p>
(3)探究難點,即矛盾點。
演一演:用這個人的矛來戳他的盾,會出現什么結果?
如果矛戳穿了盾,說明盾________________,與前面夸的______________不一致。
如果矛戳不穿盾,說明矛________________,與前面夸的______________不一致。
……
在以上教學案例中,理解“夸口”這個詞是突破教學難點的一個關鍵,但是一般教師很容易忽略這個教學點。具身學習觀告訴我們:應該讓學生在學習中使用肢體的運動來幫助語言的習得和運用。比如,營造特定的“交際情境”來調動學生生活經驗,活化對文本語言的理解。這種交際情境,一般除了生活化的口頭語言之外,還可以適當加上人物的動作、神態(tài)等,這種交際情境更有利于身體表達和身體學習的發(fā)生。
當然,具身性的課堂情境還有很多種,我們既可以創(chuàng)設真實的生活情境,也可以創(chuàng)建模擬的情境活動。只有關注知識學習的“境域性”,讓課堂教學回歸“生活世界”,才能讓語言學習真正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