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葦
(駐馬店市中心醫(yī)院 急診科, 河南 駐馬店 463000)
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病情嚴重、 復雜, 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死亡率, 臨床需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急救[1]。 但由于該病患者多處于昏迷狀態(tài), 失去自主運動, 需長期臥床, 極易產生壓瘡、感染等并發(fā)癥, 不利于其身體恢復。 因此, 亟需在治療的同時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以提高治療效果, 減少患者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進而改善其預后[2]。 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集束化護理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昏迷指數(shù)及壓瘡發(fā)生率的影響, 以期為臨床提供更多參考,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 2018 年 7 月至 2019 年 8 月我院收治的123 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臨床資料, 根據(jù)護理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 (n = 61) 和觀察組 (n = 62)。 對照組中男 34例, 女 27 例; 年齡 38 ~ 65 歲, 平均年齡 (51.62 ± 7.85) 歲;交通意外事故 32 例, 高空墜落 17 例, 人為擊打 12 例。 觀察組中男 36 例, 女 26 例; 年齡 37 ~ 65 歲, 平均年齡 (51.21 ±7.83) 歲; 交通意外事故 33 例, 高空墜落 19 例, 人為擊打 10例。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經(jīng)頭部MRI 或CT 確診為重癥顱腦損傷; ②患者昏迷時間≥6 h。 排除標準: ①其他嚴重軀體疾病患者; ②已發(fā)生壓瘡或壓瘡前期癥狀患者; ③病情需要強迫體位無法翻身患者; ④特殊皮膚狀況患者。
1.3 方法兩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搶救, 包括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氣管插管吸氧、 降顱壓、 止血、 抗感染等。 對照組行常規(guī)護理: ①密切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體征、 意識及瞳孔變化情況; ②及時清創(chuàng)并保持患者耳鼻口清潔, 定時為患者翻身拍背排痰,做好皮膚護理; ③靜脈輸液為患者補充熱量, 并根據(jù)患者意識狀態(tài)及胃腸功能調整為流食或鼻飼飲食。 觀察組采用集束化護理: ①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 醫(yī)護人員嚴格按照無菌操作規(guī)范實施各項操作, 護理人員每天對病房床頭及地面進行2 次清洗、擦拭, 定期監(jiān)測病房空氣中的菌落含量, 控制在200 cfu/m2以下。 ②體位護理: 將患者床頭抬高 15° ~ 30°, 輔助患者取側臥位, 并在其背部墊上軟枕進行支持; 定時為其翻身, 翻身動作輕柔, 避免推、 拉、 拖等動作損傷皮膚, 3 次 /d; 適當按摩患者雙下肢, 并加強對大腿外部肌肉的按摩, 必要時進行針刺治療。 ③呼吸道護理: 每日更換1 次濕化杯中的滅菌注射用水,每周對患者呼吸機管道進行1 次徹底消毒處理。 ④口腔護理:氣管插管前清潔患者口腔, 上機后采用有殺菌效果的口腔清洗液每日對患者口腔清潔2 次, 對于口腔污染嚴重者, 適當增加清潔次數(shù)。 ⑤生殖道護理: 每日為患者進行身體擦洗, 并用消毒液擦洗肛門位置及外陰部, 在患者出汗或大小便后及時進行擦洗并更換衣物, 保持患者皮膚干燥及清潔。 ⑥營養(yǎng)支持: 患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進行早期營養(yǎng)支持, 靜脈輸注脂肪乳、 白蛋白、 復方氨基酸等, 營養(yǎng)輸注從小劑量開始, 并根據(jù)患者身體狀況逐漸增加劑量, 當患者情況允許時盡早給予富含優(yōu)質蛋白及高熱量食物, 以改善患者營養(yǎng)狀況, 提高其抵抗力。 ⑦每日喚醒: 進行機械通氣的患者每日間歇停用鎮(zhèn)靜劑, 并進行每日喚醒, 加強對患者意識、 瞳孔、 肢體動作、 睜眼及語言等的觀察, 對患者病情作出全面評估。 兩組均連續(xù)護理7 d。
1.4 評價指標①昏迷指數(shù): 分別于護理前、 護理 7 d 后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 (GCS) 對兩組患者的昏迷程度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睜眼反應 (1 ~ 4 分)、 語言反應 (1 ~ 5 分) 及運動反應 (1 ~ 6 分) 三個維度, 總分 3 ~ 15 分, 分數(shù)越高, 表明患者的昏迷程度越輕。 ②壓瘡發(fā)生情況: 護理7 d 后, 觀察兩組患者的壓瘡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 20.0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 計量資料以表示, 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 組內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 χ2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GCS 評分護理前, 兩組患者的 GCS 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護理 7 d 后, 兩組患者的 GCS 評分均較護理前提高, 且觀察組的GCS 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1。
表 1 兩組患者的 GCS 評分比較 (, 分)
表 1 兩組患者的 GCS 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同組護理前比較, aP <0.05。
時間 組別 n 睜眼反應 語言反應 運動反應護理前 觀察組 62 1.27±0.82 2.12±0.75 2.40±0.74對照組 61 1.34±0.85 2.16±0.79 2.45±0.77 t 0.465 0.288 0.367 P 0.643 0.774 0.714護理 7d 后 觀察組 62 3.10±0.74a 3.97±0.87a 4.02±0.79a對照組 61 2.76±0.72a 3.61±0.84a 3.56±0.81a t 2.582 2.334 3.189 P 0.011 0.021 0.002
2.2 壓瘡發(fā)生情況護理 7 d 后, 觀察組發(fā)生壓瘡 2 例, 壓瘡發(fā)生率為 3.23%; 對照組發(fā)生壓瘡 9 例, 壓瘡發(fā)生率為14.75%; 觀察組的壓瘡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 5.018, P = 0.025)。
重癥顱腦損傷多是由直接或間接暴力引起的顱腦組織損傷, 患者常表現(xiàn)為頭痛、 意識障礙、 感覺障礙、 肢體癱瘓、 失語等臨床癥狀, 嚴重者甚至發(fā)生腦疝危及生命[3]。 臨床需及時采取急救措施對患者進行治療, 但由于急救過程中常采取多種侵入性操作, 加上多數(shù)患者處于昏迷、 禁食狀態(tài), 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極易產生感染、 壓瘡等并發(fā)癥, 不利于其身體恢復[4]。因此, 在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護理至關重要。
集束化護理是指集合一系列具有循證基礎的治療及護理措施來處理某種難治疾病患者的護理方法, 可幫助護理人員為患者提供盡可能優(yōu)化的護理服務及護理結局[5-6]。 本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7 d 后, 觀察組患者的GCS 評分高于對照組, 壓瘡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表明采用集束化護理在有效改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昏迷指數(shù), 降低其壓瘡發(fā)生率方面效果顯著。 分析原因如下: ①由于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免疫功能較為低下, 極易產生交叉感染, 從而加重患者病情, 延緩其恢復時間。 醫(yī)護人員在操作過程中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規(guī)范, 護理人員每日對患者病房進行清潔消毒, 可有效避免病菌感染, 從而促進患者傷口恢復, 改善其預后。 ②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由于病情較重, 需長期臥床休息, 極易產生壓瘡。 將患者調整至側臥位, 并定期為其翻身、 按摩, 保持翻身動作輕柔, 可減少患者肢體局部壓迫面積, 避免長時間局部壓迫或翻身動作過大造成皮膚損傷情況的發(fā)生, 促進肢體血液流動, 從而避免壓瘡的發(fā)生, 加速患者意識及運動功能恢復。 ③當機體口腔、 呼吸道或生殖道不清潔時, 極易降低機體抵抗力, 增加感染的發(fā)生, 進而增加壓瘡發(fā)生風險。 定期清理患者呼吸道、 口腔及生殖道, 及時幫助患者進行擦洗并更換衣物, 保持患者皮膚干燥及清潔, 可有效減少出汗、 大小便失禁等對患者皮膚造成的刺激, 從而避免感染及壓瘡的發(fā)生, 促進患者身體恢復。 ④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由于意識障礙無法自主進食, 易發(fā)生營養(yǎng)不良, 進而降低患者抵抗力, 不利于其身體恢復。 早期進行營養(yǎng)支持, 并盡早給予高熱量、 高蛋白的食物, 可提高患者抵抗力, 促進其身體恢復速度。 ⑤每日對患者進行喚醒操作, 可加快患者意識恢復速度,從而降低其昏迷程度, 促進其身體恢復。
綜上所述, 集束化護理可有效改善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昏迷指數(shù), 降低壓瘡發(fā)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