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曉靜, 仝甲釗 , 張煥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消化內科, 河南 開封 475000)
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UC) 是一種與感染、 遺傳、 免疫等多種因素有關的消化系統疾病, 由于本病病程遷延易反復, 治療費用高, 已被世衛(wèi)組織公認為現代社會中難治性疾病之一, 它不僅嚴重干擾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久治不愈也使得患者失去信心, 遵醫(yī)行為越來越差, 最終導致病情持續(xù)惡化[1]。 患者的精神、 心理、 飲食等與疾病發(fā)生發(fā)展有著密切關系, 若能通過護理干預清除患者的心理障礙, 提高精神愉悅程度, 改善遵醫(yī)行為, 則能夠有效促進疾病痊愈。 本研究觀察精細化護理應用于慢性UC 患者的臨床效果, 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 2018 年 10 月至 2019 年 10 月在我院消化內科住院治療的80 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納入標準: ①經腸鏡檢查確診; ②有基本閱讀和理解能力, 意識清楚, 能夠獨立填寫問卷; 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 ①合并結腸癌、 直腸癌等消化系統惡性腫瘤; ②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③精神疾病患者; ④參與其他同期臨床試驗者。 依據隨機分組原則將80 例患者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40 例。 觀察組中男性 23 例, 女性 17 例; 年齡 42 ~ 70 歲, 平均 (55.69 ± 8.94)歲; 病程 2 ~ 12 年, 平均 (7.10 ± 2.86) 年。 對照組中男性 21例, 女性 19 例; 年齡 43 ~ 73 歲, 平均 (56.03 ± 9.33) 歲;病程 3 ~ 11 年, 平均 (6.89 ± 2.11) 年。 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
1.2 方法兩組均接受常規(guī)保留灌腸治療, 一個療程10 天, 共治療2 個療程。 對照組治療期間予以常規(guī)護理, 包括飲食護理、 用藥護理和基礎護理。 觀察組治療期間予以精細化護理:①心理護理: 大部分慢性UC 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對疾病治療影響較大, 護士需及時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況, 主動與患者溝通, 開展針對性心理疏導, 解除其心理顧慮, 使其保持良好心態(tài), 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鼓勵患者積極配合治療,達到早日康復的目的。 ②癥狀護理: 密切關注患者的癥狀變化, 若發(fā)現腹痛、 腹瀉情況需及時進行應急處置。 腹痛護理方法: 評估腹痛部位、 性質、 嚴重程度、 持續(xù)時間, 查找腹痛誘因, 在未明確腹痛原因前禁止采取熱敷、 藥物鎮(zhèn)痛、 低壓灌腸等措施, 以免掩蓋真實病因加重腹痛, 同時做好防墜床保護措施。 腹瀉護理方法: 觀察大便性狀、 顏色、 量, 詢問腹瀉次數, 輕度腹瀉可給予清淡飲食, 長期腹瀉需警惕電解質紊亂,若因腹瀉出現肛周紅腫需做好肛周皮膚護理, 外涂液體石蠟或黃連膏。 ③放松訓練: 為減輕身體不適感, 可以指導患者進行放松訓練, 轉移注意力, 提高身體耐受力。 在訓練前保證環(huán)境安靜, 患者取仰臥位, 自然閉合雙眼, 雙手握拳自然放于腹部, 播放舒緩的音樂, 時長15 min 左右, 指導腹式呼吸法, 強調呼吸需 “深、 勻、 緩、 長”, 叮囑患者放松雙肩, 憋氣 5 s 后緩慢呼出, 如此反復, 每次15 min。
1.3 觀察指標①發(fā)放炎癥性腸病患者生活質量調查問卷, 問卷從腸道癥狀、 全身癥狀、 情感功能、 社會功能四個維度進行評價, 分值越高則患者生活質量越高。 ②采用漢密爾頓焦慮量表 (HAMA) 調查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焦慮情緒, 評分越高則焦慮情緒越嚴重。 ③觀察患者的預后恢復情況, 評價指標包括體質量增加、 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0.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 t 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生活質量護理后, 兩組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顯著升高, 且觀察組各維度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 (, 分)
注: 與本組護理前比較, aP <0.05; 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 bP <0.05。
組別 時間 腸道癥狀 全身癥狀 情感功能 社會功能觀察組 護理前 28.11±5.40 15.08±4.39 33.65±7.80 14.35±3.22(n=40) 護理后 59.86±6.60ab 27.08±3.35ab 69.03±8.41ab 30.97±4.52ab對照組 護理前 28.13±5.09 16.21±4.44 32.97±8.81 15.67±3.17(n=40) 護理后 44.32±3.40a 24.39±4.22a 54.08±9.84a 27.80±2.29a
2.2 HAMA 評分護理后, 兩組的 HAMA 評分均顯著下降, 且觀察組的 HAMA 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2。
表 2 兩組護理前后的 HAMA 評分比較 (, 分)
表 2 兩組護理前后的 HAMA 評分比較 (, 分)
組別 n 護理前觀察組 40 45.90±10.12對照組 40 46.89±10.33 t 0.398 P>0.05護理后 P 20.71±8.94 <0.05 37.80±9.67 <0.05 7.255<0.05
2.3 預后恢復指標觀察組的體質量增加及住院時間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P <0.05)。 見表 3。
表3 兩組的預后恢復指標比較 ()
表3 兩組的預后恢復指標比較 ()
組別 n 體質量增加 (kg) 住院時間 (d)觀察組 40 2.45±0.56 18.90±5.54對照組 40 1.60±0.33 25.44±7.32 t 12.206 9.688 P<0.05 <0.05
隨著慢性潰瘍性結腸炎 (UC) 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 本病已成為消化系統疾病領域的研究熱點。 該病的病變部位主要分布在直腸、 結腸黏膜等處, 臨床表現以腹痛、 腹瀉、 便血等為主, 病情嚴重程度不同, 癥狀表現也不一[2]。 慢性 UC 已成為現代社會威脅人類健康的殺手之一, 頻繁發(fā)作的各種癥狀和并發(fā)癥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同時也增加了焦慮、 緊張等負性情緒的滋生, 使患者身心都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由于對該病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晰, 治療多以藥物干預為主, 輔以營養(yǎng)支持療法、 生物療法等。 隨著臨床對疾病認識的不斷加深, 在重視非藥物治療的同時, 越來越重視臨床護理, 開始意識到有效的護理有利于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 提升治療依從性[3], 從而防止疾病復發(fā)。
目前針對慢性UC 的護理目標以緩解癥狀、 提高生活質量、防止和減少并發(fā)癥為主, 用藥護理、 飲食護理等常規(guī)護理手段只能暫時減輕癥狀, 對遠期預后無明顯作用。 對慢性UC 患者而言, 應當配合個性化、 多樣化、 細致化的護理措施以緩解臨床癥狀, 減輕精神和心理負擔, 最終改善預后質量[4]。 在精細化護理中, 心理護理是開展各項工作的重點和基礎, 通過觀察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及精神情緒, 防止出現嚴重負性情緒, 達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目的[5]。 生物-心理-醫(yī)學模式已經逐漸得到現代護理的重視, 護理人員充分認識到, 愉悅的情緒和良好健康的心態(tài)有益于身心健康, 過度的情緒變化會引發(fā)或加重疾病,所以在精細化護理中, 需要仔細、 密切地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 避免不良刺激影響[6]。 對患者進行精細化護理, 重視心理干預, 可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 促使其心態(tài)趨于平和, 從而幫助調節(jié)臟腑功能, 在改善護患關系的同時提高治療效果, 最終達到早日治愈的目的[7]。 此外, 在精細化護理中, 始終以患者為中心, 注重細節(jié), 同時為患者制定針對性優(yōu)質飲食計劃, 幫助患者更快地恢復腸道功能, 縮短住院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應用精細化護理后, 生活質量、 焦慮情緒改善及預后質量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 (P <0.05), 可見精細化護理對于促進患者疾病轉歸、 提升生活質量、 緩解焦慮情緒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 精細化護理可明顯改善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的預后, 臨床應用價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