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芬
(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培訓部, 河南 平頂山 467000)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確的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性病變, 通常認為與免疫、 感染、 遺傳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關,臨床多表現(xiàn)為黏液膿血便、 腹瀉、 腹痛等, 若不及時接受正規(guī)治療, 容易出現(xiàn)多種并發(fā)癥且有癌變風險[1]。 既往臨床常用美沙拉嗪、 艾迪莎、 地塞米松等治療, 但副作用較大、 復發(fā)率高、 臨床療效不佳; 近年來發(fā)現(xiàn)微生態(tài)制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效果較好[2-3], 但關于微生態(tài)制劑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炎性因子和免疫功能影響的報道較少。 鑒于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響,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 2017 年 1 月至 2019 年 1 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96 例, 隨機分為兩組各48 例。 對照組男 27 例, 女 21 例; 年齡 22 ~ 55 歲, 平均年齡 (34.26 ± 3.52)歲; 病情程度: 輕度 34 例, 中度 14 例。 觀察組男 26 例, 女22 例; 年齡 24 ~ 52 歲, 平均年齡 (34.38 ± 3.45) 歲; 病情程度: 輕度 32 例, 中度 16 例。 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符合 《潰瘍性結腸炎診療指南》中關于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斷標準[4]; ②患者對研究內(nèi)容知情,并簽署同意書; ③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 排除標準: ①入組前接受過相關治療者; ②內(nèi)鏡檢查提示有腸結核、 腸腫瘤、 克羅恩病者; ③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 妊娠期、 哺乳期者; ④精神疾病、 依從性差者; ⑤對研究藥物過敏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予以美沙拉嗪 + 康復新液治療: 口服美沙拉嗪緩釋片 (德國Ferring International Center SA, 注冊證號H20181183, 規(guī)格: 0.5 g), 服用時間為三餐前 1 h, 0.5 g/次,3 次/d; 口服康復新液 (內(nèi)蒙古京新藥業(yè)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Z15020805, 規(guī)格: 10 mL), 10 mL/次, 3 次 /d。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腸溶膠囊 (晉城海斯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 S19993065, 規(guī)格: 210 mg) 治療, 3 粒 /次, 2 次 /d。 兩組均持續(xù)治療 2 個月。
1.4 評價指標分別于治療前、 治療2 個月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 5 mL, 離心分離血清, 采用 ELISA 法檢測白介素-6(IL-6)、 白介素-10 (IL-10)、 C 反應蛋白 (CRP)、 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水平。 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患者空腹肘靜脈血5 mL, 離心分離血清, 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T 淋巴細胞亞群 CD3+、 CD4+、 CD8+的表達情況, 計算 CD4+/CD8+值。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8.0 統(tǒng)計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 計量資料以表示, 采用 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 采用 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炎性因子治療前, 兩組的炎性因子水平相比,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治療后, 觀察組的 IL-6、 CRP、 TNF-α低于對照組, IL-10 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的炎性因子水平比較 ()
注: 與同組治療前相比, aP <0.05。
TNF-α(pg/mL)治療前 觀察組 48 211.36±47.83 28.58±4.89 81.64±23.68 33.48±3.41對照組 48 207.83±45.66 28.67±4.97 82.89±23.02 32.86±3.45 t 0.370 0.089 0.262 0.886 P 0.712 0.929 0.794 0.378治療后 觀察組 48 72.15±15.38a 70.29±15.21a 25.52±10.23a 15.98±4.12a對照組 48 86.57±17.26a 57.48±8.67a 42.02±12.27a 22.35±3.67a t 4.322 5.092 7.156 7.999 P 0.000 0.000 0.000 0.000時間 組別 n IL-6(pg/mL)IL-10(pg/mL)CRP(mg/L)
2.2 免疫功能治療前, 兩組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治療后, 觀察組的 CD3+、 CD4+、 CD4+/CD8+高于對照組, CD8+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的免疫功能指標比較 ()
注: 與同組治療前相比, aP <0.05。
時間 組別 n CD3+ (%) CD4+ (%) CD8+ (%) CD4+/CD8+治療前 觀察組 48 51.12±6.05 31.98±5.91 29.87±2.45 1.67±0.45對照組 48 50.36±6.73 32.02±5.84 30.03±2.23 1.68±0.42 t 0.582 0.033 0.335 0.113 P 0.562 0.974 0.739 0.911治療后 觀察組 48 58.85±6.27a 38.78±4.56a 23.13±2.01a 1.96±0.23a對照組 48 53.92±6.86a 35.67±5.21a 25.24±2.06a 1.82±0.12a t 3.675 3.112 5.079 3.739 P 0.000 0.003 0.000 0.000
潰瘍性結腸炎是臨床的常見病、 多發(fā)病, 以結直腸黏膜連續(xù)性彌漫性炎癥改變?yōu)樘攸c, 腹痛、 腹脹、 腹瀉以及便血是主要癥狀, 患者病情輕重不等且多呈反復發(fā)作, 疾病發(fā)病機制復雜, 與免疫功能失調(diào)、 腸道菌群紊亂、 炎性介質(zhì)以及氧化應激反應等有關, 治療以控制急性發(fā)作、 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 減少復發(fā)率為原則。 近年來有研究[5]表明, 腸道菌群失調(diào)對疾病有一定的影響, 糾正菌群失調(diào)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 治療后, 觀察組的炎性因子IL-6、 CRP、TNF-α 低于對照組, IL-10 高于對照組, CD3+、 CD4+、 CD4+/CD8+高于對照組, CD8+低于對照組 (P <0.05), 提示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治療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提高免疫功能。 分析原因在于, 美沙拉嗪是一種水楊酸制劑, 可作用于腸道黏膜炎癥部位, 抑制引起炎癥的前列腺素E2(PGE2) 的合成以及炎性介質(zhì)白三烯B4(LTB4) 的形成, 進而減少機體炎性因子的合成和釋放, 起到顯著的腸壁消炎作用[6]。 康復新液是一種中藥制劑, 主要成分為美洲大蠊干燥蟲體提取物, 美洲大蠊是蟑螂的一種, 味咸、 性寒, 入肝脾腎經(jīng), 具有散瘀、 化積、 解毒的功效。 美洲大蠊的活性成分粘糖氨酸可有效促進肉芽組織增生以及瘢痕形成, 有利于潰瘍傷口愈合; 此外, 粘糖氨酸還具有抗HBV 病毒、 抗腫瘤的作用。 水楊酸類抗炎藥、 免疫抑制劑等的使用容易導致腸道菌群失調(diào), 正常的腸道菌群在防御病原體侵犯、 合成維生素、 物質(zhì)代謝、 生長和衰老、 抗癌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腸道菌群失調(diào)則會加重腸道疾病、 促進人體過快衰老, 甚至導致癌癥的發(fā)生。 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是一種微生態(tài)制劑, 可以補充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腸道中減少的有益菌群, 與致病菌群競爭性拮抗, 在腸道黏膜定植生長, 起到調(diào)整菌群結構、 維持菌群穩(wěn)態(tài)的作用[7-8], 還可改善腸道黏膜屏障的通透性, 減少病原菌入侵, 刺激腸黏膜局部的淋巴組織以激活腸黏膜局部的免疫功能, 起到提高腸道抗感染能力的作用。
綜上所述, 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效果確切, 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 提高免疫功能, 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