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yī)院,遼寧 錦州 121000)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詳細了解患者病史,對患者口腔情況做好觀察和記錄,完善治療前相關檢查。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配合醫(yī)師進行治療操作。注意對患者治療情況的隨訪和意見反饋。
1.2.2 觀察組 采用口腔綜合護理模式,具體包括:①護理評估:護理人員要充分和詳細的了解患者的疾病史,是否伴隨其他慢性疾病,是否已經完善各種理化檢查。對患者的口腔情況進行觀察和評估[3],做好登記。對患者的心理預期進行了解。為每個患者建立治療檔案,方便下次治療時進行查看[4]。②心理護理:患者因牙齒外觀和功能改變會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并且咬重建治療過程長,對治療的恐懼,對治療效果的擔憂都會引起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5]。治療前,根據(jù)患者年齡、性別、治療方法等實際情況,提供個性化的幫助,傾聽患者的訴求,與患者進行充分的溝通,以便取得患者的信任。針對患者的顧慮和疑問,做到耐心的解答。對不同接受能力的患者人群要采取不同的溝通方式和護理方式,這樣才能起到最佳的護理效果。③護理配合:每次治療前告知患者治療目的和時間,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告知患者治療計劃、步驟,并注意強調咬重建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以及咬重建后自我維護的關鍵點[6]。在治療過程中,對患者的配合也要給予指導,及時糾正錯誤。對正確的配合要給予肯定和鼓勵,增加患者的信心。協(xié)助醫(yī)師完成全口系統(tǒng)拍照,為治療前后效果對比提供依據(jù),協(xié)助醫(yī)師完成取模、義齒試戴、調整等工作,保證醫(yī)師更好的獲得操作視野,及時進行口腔吸引,操作設備和物品的準備工作。④健康宣教:通過健康宣教可以更好的使患者了解口腔健康常識,了解修復治療的整個過程和簡單口腔保健方法,對治療形成正確的心理預期,并提高患者對口腔保健的重視,更好的配合治療和護理[7]。修復完成后,為患者提供義齒維護與保養(yǎng)的相關知識。⑤出院指導:指導患者按時復診,復診時間點分別為修復后的第1個月、3個月、6個月和1年。修復完成1年后,每年進行1次復診。登記完善患者基本資料留檔,定期回訪,了解患者義齒使用情況、咬適應及口腔衛(wèi)生狀態(tài)。
1.3 護理滿意度評估方法 護理滿意度評價內容包括:護理內容講解、健康教育普及、不良風險告知、護理態(tài)度以及護理管理5個方面,采取百分制,85分以上為非常滿意,70~84分為滿意,≤69分為不滿意。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專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進行處理,治療有效率和滿意度等計數(shù)資料經χ2檢驗,用[n(%)]對數(shù)據(jù)進行表示,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為91.11%,總滿意度為93.33%,其中非常滿意24例,滿意18例,對照組為83.22%、82.22%、18例和19例。兩組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情況比較[n(%)]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有效率、總滿意度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shù)據(jù)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本研究所采取的口腔綜合護理模式更加適合咬重建患者的治療,解決了在治療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和配合度,從而提高了治療的有效率。鄭楚玲等[3]在研究中發(fā)現(xiàn)護理干預后的20例患者,口腔咬頜關系優(yōu)良率達到了100%。在采取了積極的口腔綜合護理模式后,患者也能更好的掌握疾病知識,與醫(yī)護之間的交流和信任度都得到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