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貴妹 洪美妹 林建英 趙少華 張月葵
(1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yī)院神經外科,福建 漳州 363000;2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漳州市醫(yī)院護理部,福建 漳州 363000)
經腹股溝動脈全腦血管造影已是目前診斷腦血管疾病最常用、最具有推廣價值的金標準[1]。由于腹股溝解剖位置呈三角區(qū),難于使用一般的紗布敷料進行固定壓迫止血[2]。我科曾采用鹽包作為加壓固定物,但使用中常出現(xiàn)鹽包滑動,即便護士巡視檢查,仍發(fā)現(xiàn)鹽包壓迫移位而出現(xiàn)傷口滲血及皮膚瘀斑。患者因此處于緊張狀態(tài),嚴重影響休息。我科護理科研小組根據假性尿袋的設置方法,改裝成簡易止血砂兜,用來代替鹽包做為止血壓迫物,經反復改良試用,取得較好的效果,其優(yōu)點是防滑脫功能較好,患者長時間配戴,對術側肢體活動度影響較小,舒適度明顯提高。該簡易止血砂兜使用簡便,制備容易,止血效果好,臨床使用價值較高。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經腹股溝動脈穿刺置管介入栓塞治療的顱內動脈瘤患者106例,所有患者的置管方式及術后拔除鞘管壓迫時間均一致,均無凝血功能障礙。將患者按入院住院號單、雙號進行分組,以單號為對照組(50例),雙號為觀察組(56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28例,平均年齡(49.62±2.34)歲;觀察組男性26例,女性30例,平均年齡(50.17±1.9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術后返回病房,醫(yī)師將腹股溝動脈鞘管予以拔除,以無菌紗布覆蓋穿刺點,用雙手按壓穿刺部位30 min后,觀察穿刺點有無活動性出血,如無再出血,用無菌紗布覆蓋并用膠布固定。
1.2.1 對照組 患者用3包鹽巴包裝并用塑料袋包扎,壓迫腹股溝穿刺點,壓迫時間為6 h。
1.2.2 觀察組 患者用簡易止血砂兜壓迫穿刺點處,用砂兜下部的松緊帶環(huán)繞大腿一圈,與砂兜蓋子上的魔術扣相扣;將腰部松緊帶穿過活動搭扣上的活口,腰部松緊帶環(huán)繞腰部扣緊;再將活動搭扣與砂兜上的魔術扣相扣。止血砂兜依靠腰部和大腿上的兩處魔術扣固定,可保證砂兜不脫落,緊密貼壓穿刺點止血,壓迫時間為6 h。簡易砂兜成人使用時須裝入兩個砂袋,兒童只須裝入一個砂袋。見圖1。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壓迫止血效果,并對患者的舒適度、臥床時間、腰酸背痛及留置導尿管占比進行評價。①壓迫止血效果:正常指股動脈穿刺出血點直徑<3 mm;紫癜指直徑3~5 mm;淤青指直徑>5 mm;血腫指片狀出血伴皮膚顯著隆起[3]。淤青以目測為準。滲血程度以局部情況為指標,根據穿刺點、淤青范圍及沙布滲血層次判斷出血程度,以敷料無滲血為Ⅰ度,敷料滲血1~2塊為Ⅱ度。②舒適度:以患者能安靜入睡,下肢無酸麻感為標準。以患者主觀感覺進行評價,分為優(yōu)、良2級,優(yōu):感覺無不適,下肢無酸麻感,能安靜入睡;良:睡不安穩(wěn),患側肢體稍一動作,感到鹽包滑動、脫落,下肢有酸麻感。
圖1 簡易止血砂兜示意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21.0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壓迫止血效果的比較 對照組患者正常33例(66.00%),紫癜3例(6.00%),淤青7例(14.00%),血腫7例(14.00%)[其中Ⅰ度4例(8.00%)、Ⅱ度3例(6.00%)];觀察組患者正常52例(92.86%),紫癜2例(3.57%),淤青1例(1.79%),血腫1例(1.79%)[其中Ⅰ度1例(1.79%)、Ⅱ度0例]。觀察組患者紫癜、淤青及血腫的總發(fā)生率7.14%低于對照組的34.00%(P<0.05)。
2.2 兩組患者舒適度的比較 兩組患者舒適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舒適度的比較[n(%)]
2.3 兩組患者臥床時間、腰酸背痛及留置導尿管發(fā)生率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臥床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腰酸背痛和留置導尿管占比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臥床時間、腰酸背痛及留置導尿管發(fā)生率的比較
在股動脈鞘拔除后常見的止血方式是進行穿刺點人工壓迫[4]。為了避免止血不充分,一般需要壓迫20 min左右繃帶且采用加壓包扎,下肢制動8 h,臥床休息。然而這種壓迫方法有很多弊端,如術后患者在臥床后經常出現(xiàn)腰酸背痛、四肢麻木等并發(fā)癥[5],老年人更是容易并發(fā)尿滯留、壓瘡甚至靜脈血栓等較危險的并發(fā)癥[6]。
高質量的術后護理是保證手術效果的關鍵措施,而穿刺點的護理是術后護理的重要環(huán)節(jié)[7]。股動脈鞘管拔除后要求患者絕對臥床24 h,患側肢體制動12 h,止血砂兜壓迫6 h。如何使患者在此時段內有足夠的舒適度,不因患者肢體移動導致止血砂兜壓迫包移位,保證壓迫止血效果,是評價護理質量的標準[8]。簡易止血砂兜對皮膚無傷害,使用靈活方便,可適用于不同身材的患者,松緊度可做適應性調節(jié),如果兩側腹股溝都有穿刺點,可以同時使用簡易止血砂兜;患者可取自由體位及翻身,即使患者改變體位,止血砂兜亦不會出現(xiàn)滑移,使患者能夠安心入睡。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紫癜、淤青及血腫的總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舒適度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臥床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腰酸背痛和留置導尿管占比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簡易止血砂兜可以有效維持體表血管的壓力,促進穿刺部位滲血收斂,且不會對股動脈造成二次損傷,是一種操作簡便的良好的止血器具。
綜上所述,簡易止血砂兜能夠有效降低顱內動脈瘤患者介入術拔鞘后股動脈穿刺部位紫癜、淤青及血腫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適度。